百年清華

吳征鎰:原本山川𓀍,極命草木

2008-04-01 |

(本刊記者李彥整理)
吳征鎰號白兼🌞,1916年出生在江­西九江­👩🏼‍🏭。1937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兼研究員😁,我國著名的、享有國際聲譽的植物學家,植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1980年以來,他先後任美國植物學會終身外籍會員,瑞典植物地理學會名譽會員,前蘇聯植物學會通迅會員。1997年當選世界自然保護協會ISCN理事。2008年1月8日,吳征鎰院士獲得了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這句話被眾多植物學研究者奉若圭臬,意思是“陳說山川之原­本,盡名草木之所出”👷。吳征鎰院士曾親筆書寫了這八個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場邊的一塊石頭上🧹,號召大家要遵Ñ­這種精神。而這位潛心植物學研究70年,提出一系列創新觀點,形成較為完整的學術思想🤶,耄耋之年仍為編纂《中華大典·生物學典》這一恢弘巨著不懈耕耘的老人,為這八個字做了最好的註解。

家中蕪園啟蒙老師
在2006年4月出版的《吳征鎰文集》裏的《九十自述》中🤟🏼,吳征鎰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在家塾時,已因‘強記’🧙🏻‍♂️,‘於書無所不讀’,從父親的小書房中得見清代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的新版🤘🏼,1919年商務版)和牧野富大郎以前的《日本植物圖鑒》,‘看圖識字’地在家中對面的‘蕪園’中認識了幾十種樹木花草👦🏿,初步奠定了日後專攻植物學的思想基礎和誌趣🌮。”揚州蕪園是吳道臺府第的私家花園,占地15畝🐔,蕪園中種滿了李樹😒、石榴、桃樹、竹、松🔬🙊、柏🚿、桑🕒、榆等各種植物。另外園內有一長方形池塘🌊,池內植有青蓮。池塘邊上種有玉蘭、繡球、紫薇、丁香👚、牡荊、淩宵等木本花卉。色彩紛呈、形態各異的樹木花朵吸引著年幼的吳征鎰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讀中學的吳征鎰學會了采集製作標本和解剖花果的植物學入門技術。高一時🤵🏻‍♀️👎,教生物的老師看到了吳征鎰前二三年所采集的標本,大為贊賞,在班上為他開了一個展覽會🧁。這批標本約有一百多種,都由吳征鎰參閱《植物名實圖考》和《日本植物圖鑒》寫上中文名和學名,並由吳征鎰當時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生物系的二哥吳征鑒請其同事焦啟源先生正式鑒定過。這件事對吳征鎰的心靈產生了巨大影響,使他堅定了投考大學生物系的誌向,而不去考當時非常熱門的建築、交通等專業👨‍👨‍👧‍👧。從揚州中學畢業後,年僅17歲的吳征鎰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列全榜第十三名⛑️。
烽火聯大🤳,醉心考證
吳征鎰在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學習時,師從吳韞珍教授,隨著學業日益長進🧁🍷,他對植物的熱愛日益深厚🛼。1937年,剛剛走出清華校門的吳征鎰便趕上了抗日的烽火👍🏽🩸,幾經­周折,他被恩師吳韞珍召到新組建的西南聯合大學任助教🤵🏿,教授生物學。1938年✋,由於時局變動,當時在長沙駐紮的臨時聯合大學決定盡快把學校遷往昆明👊🏿。聞一多等教授帶領學生共320余人組成“步行團”從長沙前往昆明🐍,吳征鎰便是步行團11名教師中的一位。
在艱難的步行跋涉期間,吳征鎰和同事依然不忘科考工作🕺。當時正值冬末春初,正是湘西和貴州“天無三日晴”的時候。因為每天都要趕路,不方便帶標本夾,吳征鎰就背了一個方方的硬紙小盒,裏面可以裝一些小標本。但是由於氣候條件惡劣,到了昆明以後,這些標本都已經­爛掉了。後來回憶起此事,吳征鎰依然無限遺憾🕦。不過這次路途讓吳征鎰對於我國西南地區的植被分布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與判斷🧑🏿‍🔧,並有一些重要發現。比如在湘西桃源的桃源洞他們采到一種大花、單葉的十字花科植物,到昆明以後🐸,查出來是最早由法國神父在貴州發現的“堇葉芥”,是中國特有的植物。
1938年4月28日⌨️,西南聯大步行團抵達昆明,尚未完全洗去疲憊👮🏼,吳征鎰就和其他聯大師生一起,開始了戰時的科考。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吳征鎰寫道:“6月初,我就和清華八級同學熊秉信同行,雇一頭驢,馱著行軍床和工作用具,繞昆明郊區各村鎮做了一個多月的調查🧙🏽‍♀️。他考察地質礦產🧏🏼‍♂️,我采集植物標本,實行著科學救國。”為了考察更多的植物物種,吳征鎰從昆明乘坐用木炭做燃料的“汽車”,經­過3天顛簸🕓,到大理下關👨‍🦯,對雞足山和蒼山進行植物考察。1938年底吳征鎰又赴滇西考察荒地,調查植被,采集標本,其結果曾於1946年投華西邊疆學報刊出,這是吳征鎰解放前的第一篇論文。1942年,因大理縣編縣誌,吳征鎰與助教劉德儀第二次赴大理。此次所采集和鑒定的標本大都保存在北京大學的標本室中,編號用的是“西南聯大RN(登記號)”,現在昆明植物所也保存有一小部分🙎🏻‍♀️。
從1942年~1945年🧪,吳征鎰和4位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匡可任🎒、簡焯坡、蔡德惠👨🏽‍⚖️、鐘補勤)在昆明郊區一座土廟裏,費時3年,出版了一本自寫、自»­、自印的《滇南本草圖譜》。其中的植物繪本一絲不苟,文字全部為手寫³­錄🕛,記錄著各種植物的產地👩🏻‍🔧、特征、品性,時有拉­丁文穿插其間🧑🏿‍🎓。該圖譜對包括雲南白藥金鐵鎖在內的我國傳統中草藥進行了學名的考訂。
在西南聯大生物系任教期間,吳征鎰還在茅草房裏創建了一間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標本室🙆‍♀️,這個簡陋的標本室擁有兩萬多號標本。從1938年到1948年這10年間,吳征鎰默默無聞地³­錄🤸‍♀️、整理了秦仁昌先生等從國外帶回的中國植物模式標本照片,並將文獻以及這些植物的世界分布和用途記錄在3萬多張卡片上。拉­丁學名、發表時間、文章名、發現者、標本號和模式標本照片……­一張巴掌大的卡片上🚣‍♂️,吳征鎰用自成一體的“蠅頭小楷”工整地將各個植物的資料記錄得詳詳細細,為後來《中國植物誌》的編寫提供了基礎性的依據。
從1938年到1948年這10年間,吳征鎰默默無聞地³­錄、整理了秦仁昌先生等從國外帶回的中國植物模式標本照片🧔🏽,並將文獻以及這些植物的世界分布和用途記錄在3萬多張卡片上,為後來《中國植物誌》的編寫提供了基礎性的依據。
由於雲南的立體地形、立體氣候💇🏽‍♀️🔯,熱帶、亞熱帶和高山寒帶的植被類型應有盡有,迄今雲南發現的高等植物有1.7萬多種,約占全國的一半以上👨🏿‍⚕️。豐富的植物種類和復雜多樣的植被景觀深深吸引著吳征鎰👨‍❤️‍💋‍👨,讓這位年輕的植物學家在學識上有了長足進步的同時也向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弄清楚雲南植物分類,從而弄清楚全國植物種類。加上參加步行團時從大西北沿長江­西上華中和湘、黔­、滇一路的感受,他更準備進一步弄清植物的時空發展規律問題。由此🙇🏼‍♀️,吳征鎰堅定了立足雲南📕、放眼全國甚至世界植物的宏圖大願📼。
彩雲之南事業磅礴
1949年6月👮‍♂️,吳征鎰任北京市軍管會高教處副處長😯。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在吳征鎰的努力下🤼‍♀️,錢崇澍、童第周、俞德浚、侯學煜等一批優秀的科學家被請出山,新中國的植物學研究逐步走上正軌。12月份®️,吳征鎰任中國科學院(機關)黨支部首任書記。1950年,他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按照既定的軌跡🦟,吳征鎰本可以一路加官進爵,擔任更重要的管理職務↙️。然而🌄,對植物學研究的迷戀讓吳征鎰決然地在1958年舉家遷往雲南🦢,從此開始他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立誌立題🍘、殫精竭慮、上下求索”的生涯。
重返雲南的50年,是吳征鎰學術思想日趨成熟的50年。在這50年中👧🏻,他明確了中國高等植物的種類數,摸清了中國植物區系的來龍去脈,促進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利用和有效保護,為我國植物學作出了兼具基礎性和開拓性的貢獻。
2004年底,共計80卷126冊的《中國植物誌》歷時45年終於編纂出版♎️。對於這部恢弘巨著,吳征鎰發揮了最為關鍵的作用:他從1959年起就參與組織領導Ⓜ️,1987年起擔任主編📐,他在1938年至1948年間積累的3萬多張卡片為該書積累了最基礎的材料🌔👠;他本人嘔心瀝血完成了全套著作2/3卷冊以上的編研任務。同時他主編的《中國植物誌》英文版《Flora of China》目前已完成全書25卷的15卷🦸‍♀️🚿。另外他還主編完成了《西藏植物誌》和《雲南植物誌》,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現有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問題。在整個鉆研過程中,吳征鎰共為涵­蓋94科334屬的1766種植物定名和參與定名🤾🏽‍♂️,以他為代表的三代中國植物分類學家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國外學者命名的歷史。
2004年底👩‍🦯‍➡️,共計80卷126冊的《中國植物誌》歷時45年終於編纂出版。對於這部恢弘巨著,吳征鎰發揮了最為關鍵的作用:他從1959年起就參與組織領導,1987年起擔任主編,他本人嘔心瀝血完成了全套著作2/3卷冊以上的編研任務🧑🏼‍🔧。
對於追索中國植物區系的來龍去脈,吳征鎰作出了創造性貢獻。1964年,他首次系統闡明了中國植物區系的性質和特征🥤,提出了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等創新觀點🏋🏻‍♂️;通過對中國種子植物已知3300個屬的分布格局研究🤌🏿,他創造性地將其劃分為15大分布區類型和31個變型🐇,並在進化的背景上,分析了每種分布區類型形成發展的過程,揭示了中國植物的分布規律🤼。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對植物分布現象和規律最為全面和完整的分析。1996年他又提出了東亞植物區作為一個獨立植物區的新觀點🧑🏿‍🔬,修改了世界陸地植物分區系統🕍。
在植物資源的保護和應用方面,吳征鎰提出了植物有用成分與植物物種分布區及其形成歷史相關聯的觀點,成功指導了我國諸多資源植物的尋找、開發利用及引種馴化等實踐問題。1956年,他率先提出的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建議得到國家采納🪒;他為主要參加者之一的“橡膠在北緯18度~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解決了北回歸線以北山地開辟橡膠宜林地的難題,滿足了國家對於橡膠這種急需的戰略物資的需求🚣🏼,在海南和西雙版納郊區推廣均取得重大經­濟效益。1999年,吳征鎰給朱镕基總理寫信,提出關於建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重大建議👩🏻‍🎓🎪,被列入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目前該資源庫已在昆明完成基建任務並投入試運行。
恪守家訓嚴謹治學
在《九十自述》中,吳征鎰這樣寫道👩🏻‍⚖️:“我信奉的人生格言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是我母親家的堂名‘五之堂’的由來🧙🏿‍♂️,是‘大學’中的一句儒家的話。我認為做科學研究必須經­歷三個境界:一是立誌立題🥥,確立科研思路,二是殫精竭慮,百折不撓,三是上下求索📟,終有所得。我就是在個人的誌趣和應用相結合中走到了今天🚅。”
70年來,恪守“五之堂”的家訓👭🏻,吳征鎰在植物研究的路上積累了深厚功底和廣博知識🙊,被稱為中國植物的“活詞典”。
1983年,吳征鎰來到大英博物館,英國人請他鑒定清朝時期駐華英國公使在中國采集的一些至今未能鑒定的標本。吳征鎰認真觀察後,用流利的英語說出了每一種植物的拉­丁學名,它們的科、屬、種🏆、地理分布🕯、曾經­記錄過的文獻、資源開發的意義等等,令英國人贊嘆不已。
有一次去前聯邦德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坐在高速行駛的汽車上,吳征鎰能一眼辨認出路旁樹底下的植物,稍有區別🙎🏼,也能分辨出來✂️。當地專家們驚嘆道⚛️,這種奇跡般的觀察力🤚,若不是他在植物分類學上的堅實功底,簡直是不可思議。
編《中國植物誌》的時候,他腦子裏記得文獻的出處,經­常在手稿裏註些人名和年代💿𓀋,事後助手去查對文獻時往往一絲不差💔。
博聞強記的背後,是吳征鎰數十年的潛心積累✌🏿。不管是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還是新中國百廢待興的艱難時期,抑或是在動蕩的“文革”時期,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植物學研究⤵️。
解放初期,吳征鎰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從事植物學研究的同時還兼著行政職務,有時開會會間休息10分鐘,他還去標本室看標本。晚上電話比較多👉,他有時候就把電話擱一邊,專心做研究。“文革”期間,吳征鎰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力☝🏽,被強迫去昆明郊區黑龍潭田間勞動🏄🏼。白天鋤地時他記下看到的各種植物,晚上回到小屋後就趕緊悄悄寫出來、歸類🎶。就這樣完成了9萬字的《昆明黑龍潭地區田間雜草名錄》。
“文革”期間科研文著的出版幾乎停止🌋,但“赤腳醫生”使用的中草藥小冊子不在禁止之列◾️。被關在“牛棚”裏的吳先生偶然得到一本後,就請同誌們幫他收集這種中草藥的小冊子🧘🏼‍♂️。那幾年他一邊摘³­小冊子上的內容🚫,一邊憑著自己驚人的記憶力,把新中國的中藥、草藥五千多種,按低等向高等的演化次序編出了詳細的目錄🧑🏻‍🦱。
1974年🚱,吳征鎰從“牛棚”解放出來🌐🐃,為獲得第一手資料🥗,他兩年之內兩次進藏,前後行程兩萬多公裏。由於高原­缺氧,吳征鎰的健康受到嚴重損壞,組織上就安排他到青島療養。一個月的療養結束後⛹🏻,他背回的是兩本厚厚的成果:《西藏植物名錄》和《西藏地名錄》。以後的3年時間裏,他又完成了《西藏植物誌》的主編工作👨‍👩‍👦‍👦。
西雙版納是雲南植物種類最多的地方,也是吳征鎰學術考察最頻繁的地方。每逢雨季,熱帶雨林的紅土地一片泥濘✴️。由於吳征鎰是平腳板🚴‍♀️,並且一心只註意觀察腳下的植物而不註意看路,在紅泥巴路上不知滑了多少跤🧑🏼‍🏫,常常全身糊滿紅泥。因此👃🏽🚝,大家送了吳征鎰“摔跤冠軍”的雅號👨‍🔧。

八十歲以後吳征鎰的眼、耳漸不如前🔼,但他在2000年後出版的4本著作都是親自執筆🎉。“一個人用70多年做同樣一件事,Ë­能有這樣的堅韌勁?吳老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就是為植物而生的👰。”吳院士的秘書楊雲珊這樣感嘆道🕍。

桑榆之晚壯心不已

2008年1月8日,從國家主席胡錦濤手裏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證書後,吳征鎰說:“我搞了一輩子植物科學的研究🙆🏼‍♀️,今年92歲了,我感覺到學無止境🛷🂠,後來居上🗺。”
2007年1月,由新聞出版總署牽頭✍🏽,成立了《中華大典》工作委員會🕎🧢。《中華大典》的主編任繼愈特別指名請吳征鎰擔任《中華大典·生物學典》的主編⟹。開始吳征鎰不答應,怕自己年紀大了耽誤大事。夫人段金玉先生也不同意🦹🏼‍♂️,認為這事情非同小可,一旦答應就馬虎不得。任繼愈親自動員吳征鎰說🤹🏿:“這件事非你莫屬,今天中國找不出第二個人來做👩🏽‍🏭,你90多歲🧰,我也90多歲,我們兩個老頭子把這事做起來,是對民族、對國家🍚、對祖國文化的一種責任。”
由於任繼愈先生的再三邀請,同時也出於對國家的責任,吳征鎰答應下來。《中華大典·生物學典》要求把1911年以前到先秦所有記載生物學的文字信息都整理出來,把古代的這些植物學信息,用現代科學的系統排列出來🏦。清朝到民國這一段🦙,是這次編典中很重要的一個歷史空白🧜🏿。編典工作確定後,吳征鎰就認認真真地做,每個字、每句話🦣、每張圖🦹🏿,他都要親自標註🤵🏿‍♂️。
吳征鎰的助手呂春朝介紹說:“古代講是什麽東西,現代又稱之為什麽🤸🏼,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沒有深厚的國學知識👨🏽‍⚕️,是幹不成編典這事的。所有編典的人員中,像我這樣60多歲的人被稱為少壯派,是少年兒童,70、80多歲的是年輕人🐌👩🏽‍🔧。從這點上看,這件工作屬於搶救性工作💢,如果吳老先生百年之後,就更沒人來理這事了💂🖐。”作為吳征鎰主編《生物學典》的一個助手,呂春朝感到吳老“似乎在與時間賽跑🖖🏿,拼著命地幹,我們都不忍心”🚴🏼‍♀️。
在編典工作進行了8個月之後,由於用眼過度,吳征鎰的眼睛支撐不住了🧎‍♀️‍➡️,兩個眼球都換了晶體,醫生一天只容許他最多看十分鐘的書🤦🏿‍♀️。“這完全是編《中華大典》累的🤱🏼,吳先生不能看書🆚,就讓我們到他家給他念🤏🏻,每天上午雷打不動地工作三個多小時”💴🤹🏿‍♂️。
“我的工作過去主要靠觀察,現在青光眼後期,我不能再做新的工作了,能夠把現在承擔的中華大典任務承擔到底🧑‍🧑‍🧒‍🧒,就心滿意足,更多的工作需要大家🪯。”
據呂春朝介紹,從北京回來之後,吳征鎰非常勞累🤰,但是在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他就已經­開始工作🏂🏻。現在編典工作在他的指揮下🙀,正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

“人生有限,在我有限的時間內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分光發一分光🤹🏼‍♀️🌪。” 在植物學研究的第一線,92歲高齡的吳征鎰依然奮戰不息👩‍🦳。  

(《清華人》2008-2期)

相關新聞

  • 012016.07

    紀念吳征鎰誕辰一百周年🌱: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

    從事植物科學研究七十余載,吳征鎰立足雲南,放眼世界🧚,為中國植物學的創新發展和中國植物學走向世界作出了傑出貢獻🐯。

  • 262023.05

    吳征鎰成就展在西南聯大舊址開展 弘揚科學家精神

    在西南聯大傑出意昂🎥、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逝世十周年之際,“原本山川極命草木——吳征鎰先生生平及學術成就展”23日在西南聯大舊址所在的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正式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傳承讀書報國👆🏻🕛、紮根邊疆、獻身科學的愛國誌向。此次展覽由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雲南吳征鎰科學基金會主辦,旨在回溯吳征鎰院士...

  • 182024.09

    吳征鎰:中國植物“活詞典”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042021.09

    癡迷植物寄終身,巨著恢宏貫古今丨吳征鎰的植物人生

    1933年🛫,17歲的吳征鎰準備報考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立誌學習植物學。他的父親十分不解地問道:“你學植物有什麽用?”吳征鎰回答不上來父親的問題👵🏻,他只是單純覺得自己對植物有很大興趣,因此一心想學植物。在看到兒子的堅持之後🧑🏽‍🚒,父親最終尊重了他的選擇。吳征鎰七十多年的植物分類研究中,由他定名和參與定名的植物分類群有1758個,涵蓋94科334屬🫶🏽,其中新屬22個👨🏽‍🦲,他是我國植物學家中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

  • 082008.01
  • 252014.06
  • 202008.05

    吳征鎰 您是清華的驕傲

    ——賀美英副會長一行赴昆明訪問吳征鎰學長紀實解紅巖2008年4月13日上午,意昂体育副會長賀美英、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史宗愷、意昂体育秘書長郭樑,會同雲南意昂會秘書長萬林等一行數人💧,來到位於昆明市五華區...

  • 242013.06

    意昂吳征鎰先生逝世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6月20日在昆....

  • 242013.07
  • 252013.06

    意昂總會發唁電深切悼念吳征鎰學長

    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意昂体育平台傑出意昂吳征鎰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6月20日1時31分在昆明逝世🔓,享年97歲。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