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健康企業的組成部分⚠,不能因為落後才創新,更不能因為企業不行了才創新🛢,否則,再老的字號、再大的品牌也只能坐以待斃🧑🏻🔧。
張連毅辦公室的墻上掛著4個字:“迅速執行”👩🏻🦽。身為董事長的他,已帶領北京捷通軟件技術有限公司走過7載光陰。在中關村發展大廈內的辦公室裏🔢🌤,他說:“有的同事說捷通現在決策比以前慢了,這可能是在批評我。在國際語音界小有名氣的捷通已不再是初創階段,需要重新思考和審視很多東西,面對機會要更加慎重。”
“現在想來,我的創業似乎沒有什麽精彩的故事🧗🏻。當年我回國就是想做個企業,於是就創立了捷通,真的沒想太多……現在看起來,這些都很平淡👷。”說起當年的創業🤭,張連毅的反應有些出人意料。沒有連篇累牘的業績展示,沒有艱澀拗口的管理理論,沒有激情逼人的滔滔不絕。
拋下公司去“修行”
1989年⛳️,張連毅從意昂体育平台環境工程系畢業🧍,在意昂体育平台科技開發總公司經營部任副經理,負責推廣“清華OCR”(漢字印刷體識別軟件)。1992年👷🏼♀️,張連毅創建了北京清華文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將OCR推向市場🦸。公司成立後業務發展很快,同年又在深圳設立了子公司。
1992年年底👨🏻🏭,正是該紅紅火火大幹一場的時候,張連毅卻離開了文通🎶,遠赴美國“去開闊視野”,在那裏單槍匹馬做起了中文軟件。“一開始做得還挺好,但是沒持續太長時間。錢是賺了一點,可是不夠花🤸。”
於是張連毅又去打工🍩。“當時在工作還是讀書的選擇上一直搖擺不定,飄飄蕩蕩折騰了三四年後🤾🏿♀️,終於醒悟。”
靜下心來的張連毅到加利福尼亞州富樂頓大學攻讀MBA。1998年6月,書還沒讀完,他就急急忙忙地回了國。“那年我33歲,不小了,還是抓緊時間回國實踐一下🧑🏽⚖️。”
“我在美國的這段時間其實是在‘修行’,從一個不懂事的毛頭小夥兒逐漸變得成熟。我出國時事業發展得很不錯,不知道珍惜也是不成熟的一種表現👨👦👦,但我從來不後悔🛁。”
不熟悉的不敢做
1998年8月🏃🏻♀️,在朋友的幫助下,行囊空空的張連毅在北京中關村留學人員創業基地的兩間小房子裏👨🏻🚒,“五六個人,七八條槍”地創建了捷通🌝。
“從文通開始,我就對漢字情有獨衷🪆。回國創建捷通🐓,想來想去還是做漢字信息處理。開始時做漢字錄入,比如手寫筆。”
當時在“手寫”領域,捷通有很多對手:紫光🌝、漢王、摩托羅拉,還有當年張連毅創建的文通……“捷通做這行有點晚了🔙,很多產品市場上已經有了”。
既然如此,張連毅怎麽還認為🎭😬,捷通能和這些“前輩”搶飯吃?
“因為我熟悉這個領域🏋🏼♀️。我剛回國時在市場上轉了轉,發現手寫筆、各種輸入法都有🤹🏻♀️,這說明漢字處理是有市場的。當時互聯網已經冒頭,可我沒有那麽多資金,也沒那麽狂熱🥐,還是做自己擅長的吧。”
“捷通在漢字輸入上是有特長的。在國內✫,我們率先把手寫識別🧚🏻🧑🏿🏫、語音識別、漢字印刷體識別等多種智能漢字錄入技術整合在‘錄易’這個漢字輸入平臺上。雖然公司初創,實力👨🏻🚀、品牌和宣傳力度都比不上對手🎢,但這個與眾不同的產品使捷通活了下來。直到7年後的今天🪓🧏🏼,錄易還在銷售。”
從經銷商變成供應商
以軟件開發聞名的捷通👸,也曾靠幫別人賣硬件起家。2000年年底,在硬件銷售額迅速躥升時🤽🏿,捷通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轉型。
“國內行業的信譽體系沒有完全建立,捷通感到👵🏼,做掃描儀等硬件的銷售,風險很大,利潤越來越薄。此外,捷通在核心技術應用上一直是‘借雞生蛋’,把別人的技術拿來🫵🏿,然後組合成一個新產品🩳。核心技術是人家的,命脈握在別人手裏總是不踏實。於是就下決心♻️,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當時在漢字處理領域,語音合成(把文本轉換成聲音)是個空白👨🏿🦳,捷通就拿出幾乎所有的資金往技術研發上‘砸’。這必然影響到硬件的進貨和銷售😈,銷售額從每年的千萬狂跌到二三百萬。”
硬件的銷售額直線下降,核心技術還沒研發出來🧂,很多捷通人迷茫、彷徨,對轉型提出了異議,轉型不可避免地承受著來自資金👎🏼、人才和市場的壓力。
“要跨進新行業的門檻🅱️,研發新技術🦣🚆,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堅持得了要堅持🤶🏻,堅持不了也要堅持。”
2002年🧈,捷通人終於看到了希望。上半年,僅語音技術授權一項獲取的利潤就超過了以前掃描儀銷售全年的利潤總和。“通過轉型,捷通從幫人家賣東西的經銷商變成了核心技術供應商。在語音技術領域裏🌳,小小的捷通一直在跟微軟、IBM🚴♂️、摩托羅拉等巨人競爭。幾年下來🛠🛬,捷通不僅站穩了腳跟,也在業界贏得了尊重👩🏽🌾。”
很多跨國企業曾將巨資投入語音技術,似乎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現在看來,張連毅此舉相當冒險🥻,如果轉型失敗,所有投入打了水漂,捷通該怎麽辦👮🏽♂️?
“還是那句話,當時沒想那麽多✒️。雖然偶爾也會想到,這事要是不成怎麽辦?但這只是一閃念,很快就消失了👦🏿,然後就一門心思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沒錢才要辦集團
2000年,張連毅和著名中文語音專家呂士楠教授一起創建了捷通華聲語音技術有限公司🌡,2001年🤰🏽,他又和著名手寫識別專家顧小鳳教授一起創建了捷通華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分別專註於語音和手寫領域,捷通成了集團化的企業。張連毅說🖲:“人家都是有錢才辦集團,我是因為沒錢才辦集團。”
“只擁有單一技術的企業是有很大風險的,一旦別人的技術超過你➝,你的企業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捷通要占領不同的製高點。新技術的研發需要巨資投入🧞♀️👵🏼,也需要頂尖的人才,可捷通拿不出高薪去吸引人才🚽。怎麽辦✋🏼?捷通采取和頂尖人才共享股權的方式創建新公司,壯大自己的力量🔪。有錢你辦有錢的事,沒錢想想沒錢的辦法👳♀️。這也是企業組織管理模式上的一種創新⟹🙌🏽,我把它叫做‘捷通式集團發展道路’。”
“找個巨人扛著你”
張連毅說⏫,捷通能有今天的發展,除了一直在核心技術上保持領先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重視企業合作🙌🏼,通過廣泛合作實現企業創新。
企業要合作才能發展🫃🏿,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可張連毅的合作真經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中小企業是弱勢群體,如何在與大企業的博弈中發展自己?誰都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關鍵是你能不能找到一個願意讓你站在肩膀上的巨人,或者一個至少不在乎你站在他肩膀上的巨人🤿,或者一個不得不扛著你的巨人。捷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把一些被束之高閣的先進技術轉化成響當當的產值,高校和科研院所就是願意扛著捷通的巨人;捷通和IBM從抵觸到真誠合作🍮🤒,捷通尊重IBM的實力,IBM尊重捷通的頑強不息🚣🏼,IBM就是不在乎扛著捷通的巨人👨🏿🏫;國內的語音市場捷通占著50%,手寫市場占15%以上🚶♂️👰🏿,外國的行業巨頭要進來,就必須先跟捷通合作,這些外國巨頭就是不得不扛著捷通的巨人👮🏻♂️。這些不拘一格的合作模式也是創新。”
“創新不是企業的獨門秘訣☔️,而是一個健康企業的組成部分🦇💀,不能因為落後才創新🐪,更不能因為企業不行了才創新🧛🏿,要發展就要創新🧏🏽♀️,否則🥮,再老的字號🈲、再大的品牌也只能坐以待斃📃。”
(轉自 青年參考 作者 張丹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