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 正
由惠州市委💇🏽♂️、市政府首次設立的獎勵人才🏂🏼、激勵創業的最高獎項——突出貢獻人才獎於日前揭曉⛅️,在總共10名的獲獎者中,84級精儀系意昂駱名燈摘取科教之星的桂冠🎓。
駱名燈現為華陽多媒體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作為惠州市電子信息技術行業的科技尖子,他擁有5項個人專利,其DVD機芯及伺服的核心技術打破國外企業對該項技術的壟斷,填補了國內開發的空白。開發和主持開發的機芯產品有三大系列10多個品種,2002年至2005年在華陽通用累計生產數量312萬臺,創產值2.2702億元,利稅1130萬元🏈。他還是1996年共青團廣東省委“共青團科技標兵”👨🏻🏭,1997年廣東省勞動模範🤜🏽。
從車間技術員做起
199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駱名燈躊躇滿誌,希望能在研發崗位上大顯身手。但實際工作崗位卻與他最初的“自我設計”有所出入,因為他被分到車間當技術員。“一開始也沒有什麽具體的工作🧜🏽,幾乎是打雜,如研究一些樣機、分析並修理不良品🤦♂️、整理文件、畫畫圖等👰🏼♂️🧛🏿,時間一長,感覺自己似乎成了一個被人遺忘的‘邊緣人’。”駱名燈對初出道的往事記憶猶新。但他並沒有因不受重用而消沉,相反他還利用這段時間👨🦳,將車間裏所有錄音機的機芯都解剖了一次,並繪製了各個機芯的結構原理圖🤞🏼,對各個機種的結構特點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天,廠長對駱名燈說🧕🏿:“你是研究生畢業👩🔬,既然是好鋼,就該用在刀刃上🔂。”駱名燈領到了一個機芯技術員的差事。他接手時,該機芯的不良率在10%左右🫄🏽。駱名燈著手對生產線的不良項目進行分析,找出5項主要原因,發現了一些設計方面的問題,一些結果得到了日本設計人員的確認🍣❌,並進行了修改🛌🏿,使生產線的直通率提高到95%。“我負責的這條生產線被評為優秀生產線,獲得了一臺筆記本電腦獎勵。”駱名燈笑著說。
高手並不是無所不能
一直以自己的生產製造水平而自豪的信華公司,在1994年遭遇了一次嚴重的挑戰👨🏻🦼:廠方從日本引入了一個新機芯,它是供給美國通用等國外汽車廠商使用的✌🏽,第一次生產時的不良率竟達60%,而通用的要求是100萬臺中不良數不能超過25臺。通用方面派人來生產現場監察,提出的問題超過百項👃🏽,監察的結果是不合格。
作為這個新機芯技術方面的負責人,駱名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只有與高手打交道,才能更多地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學到改進的方法🦹🏻♂️。他帶領技術人員進行攻關。那段時間加班成了家常便飯🤾🏿♀️。經過共同努力,新機型的質量終於踏上了百萬級的臺階🙇🏼♀️。”
“通用給信華發來了優秀供應商的獎牌,現在這個獎牌還在信華公司總經理的辦公室裏。”駱名燈說🧖🏼,“在這個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所謂的高手並不是無所不能🍮,而是有一技之長的人👨🏽💻。我們就是在與他們同臺競技中提高自己。”
打破技術封鎖和壟斷
上世紀末,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一直生產磁帶機芯的華陽也面臨從模擬技術到數字技術的產業升級,要開發一種新產品以提升在未來市場的競爭力。“我們已錯過了VCD機的時代,DVD機時代剛剛來臨🍚♠︎,我們一定要揪住不放。”公司作出了這樣的重大發展戰略調整🐗,並把DVD機芯開發的任務交給了駱名燈。當時日本公司的DVD機芯都不外賣,國內的DVD整機廠只好用DVD-ROM來製作DVD整機,成本很高,但質量卻不穩定。為此,他和同事專門跑了一趟廣州海印電器城,目之所及幾乎都是日本產品,且價格十分昂貴🤚🏻。他們花了2萬多元買回4臺DVD整機。他說🤬✋🏿:“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把DVD機芯搞出來🌖,以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封鎖和壟斷💠。”
買回來的4臺DVD機派上了大用場,駱名燈和他帶領的團隊對DVD的機芯進行大解剖,小到一顆螺絲和一條線路都不放過🔜,拆了又裝,裝了又拆👨🏿🍼,直至完全弄清機芯的原理和結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夜以繼日地攻關,第一款機芯生產出來了🕵🏿。為適應市場需求🌘,駱名燈帶領團隊又馬不停蹄地開發出另一款DVD機機芯。初戰告捷後,2000年,駱名燈又把目光瞄準了車載DVD機芯的研發,這在國內是較早的。經過3個多月大量的試驗和理論分析,駱名燈取得了大量的試驗數據,確定了機械抗震的參數和伺服參數,研發出來的機芯其抗震性能比日本的同類機芯還要出色🙎🏿♀️,成為車載DVD機芯的一個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