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9年4月16日🧑🔧,趙九章出席毛主席召集的第16次最高國務會議😕。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國科學家為之歡欣鼓舞。竺可楨🤍、趙九章、錢學森等紛紛發表講話👨🏿🚒、寫文章👮♂️,闡述發射衛星的重要意義🙍🏻,還建議我國也應考慮研製衛星的規劃設想🕑,並及早作些準備。中科院黨組書記張勁夫將科學家的建議反映到中央👨🏻🎤。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說:“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隨之,主管科技的聶榮臻副總理責成張勁夫等進行研製衛星的規劃設想安排,為此👼☂️,中科院成立581組,組長錢學森,副組長趙九章、衛一清。581組下設技術組,由趙九章主持,成員包括陸元九🦸🏻♂️、楊嘉墀💝👸🏻、陳芳允、馬大猷👌🏿、貝時璋等十多位專家。技術組多次開會👩🏼🍼,討論衛星的科學技術問題,提出規劃設想和實施的技術途徑。由趙九章技術匯總🐍,當時的建議是先從探空火箭搞起,再搞小衛星🧑🦱,第三步才搞大衛星。
1958年🫱🏻,中科院派趙九章率代表團去蘇聯訪問,希望參觀蘇聯搞衛星的情況。訪蘇70天🤹🏼♀️,1958年底回到北京☝️,在當時的中蘇關系背景下,事關保密,代表團想參觀的東西大部分沒有看到🍊。
趙九章與代表團認真作了總結,認為科技方面還是有些收獲,有些啟發。大家感到發射衛星靠外援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力更生,立足於國內,要依靠國家的現代工業基礎和現代科技水平。對比蘇聯和我國的情況,我國發射衛星的條件遠未具備。我國空間事業也應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地逐步發展🐱🔳。
工作逐步開展
1959年初,中科院按照中央的指示進行空間任務計劃的調整。提出“大腿變小腿,衛星變探空”的工作方針👡。據此,趙九章與衛一清、錢驥商量🕵🏻♀️,1959年2月提出今後工作的五項建議🧔🏼:“以探空火箭練兵🌦、高空物理打基礎、不斷探索衛星發展方向、籌建空間環境模擬實驗室🧑🏽💻、研究地面跟蹤接收設備。”從1959年到1965年🔣,趙九章一直按照這五項建議,在他所領導的研究機構裏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火箭探空已進行了20多發的探測試驗,取得了一批科學數據和一些技術經驗;空間環境模擬實驗室已初具規模👩🏿🦱🪡;主要幾項衛星預研課題已有較好的進展;空間科學研究也有了良好的開端。科研隊伍逐步壯大🉑,由1958年底的8個研究組幾十人,發展到1964年底的5個研究室400多人。
建議國家立項
1964年10月,應國防科委邀請👨🏽💻,趙九章👩🏿⚕️🪜、錢驥等參觀了導彈基地,與搞火箭的同誌座談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問題。根據在基地了解的情況,結合六七年來衛星預研工作的基礎🐫,1964年12月,趙九章寫了一封信給周恩來總理🦶🏽,建議將發射衛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這一建議受到周總理的重視。國防科委、中科院遵照總理指示🏊,抓緊座談討論,擬定計劃方案,積極研究衛星立項的準備工作。經中央專委1965年5月12次會議和1965年8月13次會議研究批準,衛星正式立項。
衛星方案論證
1965年10月20日到11月30日,中科院受國防科委委托召開了“我國第一顆衛星方案論證會”,會議由中科院副院長裴麗生主持,會議的科學技術匯總由趙九章負責。趙九章在會上報告了我國衛星的總體方案(草案),他對衛星這一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的主要科技問題作了詳細闡述,並提出了一些關鍵技術問題,以及可能解決的技術途徑🧑🏻✈️。
錢驥在會上報告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本體方案(草案)》💇🏿,會上還報告了衛星運行軌道💁🏽♀️、地面跟蹤及布站方案和火箭運載的設想方案等⚖️🏋🏿♀️。會前,趙九章、錢驥、總體組與各專業組作了充分技術準備🦸🏼,主要方面都準備了文字材料🤽🏻♂️。會議開了42天,進行了充分討論👨🦽。會議集思廣益,最後歸結的目標是1970年發射;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衛星命名為“東方紅1號”🩰🔍,衛星外形是一個1米直徑近球形的72面體,衛星播放《東方紅》樂曲👨🏻⚕️,以及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都得到大會的肯定。
以上都說明,我國早期衛星方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凝聚著趙九章的心血🐤。
衛星運行軌道
關於衛星軌道問題,早在方案論證會的前半年👨🎨,就受到趙九章的關註⛹🏼♂️。他認為一個1米尺度的衛星入軌後😟,就像幾公裏外的一只蒼蠅,要找到它🔅,就要在發射衛星之前,首先要把衛星的運行軌道💥,軌道的計算👫🏻、測量、預報以及跟蹤站的布置等搞清楚。中科院理應先走一步,把此事承擔起來👊🏼。1965年4月,他找中科院數學所副所長關肇直商量,由數學所承擔此事,又找紫金山天文臺的同誌一起組成小組,專攻衛星軌道選擇與計算問題。由於趙九章的及早部署,使我們能適時製定出適合國情又具有較高水平的方案,節省了資源又贏得了時間,對以後的衛星工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衛星系列規劃設想
1966年1月🧑🏿⚕️,中科院成立衛星設計院(代號651設計院),趙九章被任命為院長,他除了抓第一顆衛星的研製工作外,還註意到我國衛星型號發展問題。1966年5月🔕,中科院召開衛星系列規劃設想討論會🚠,趙九章在會上報告對我國衛星系列規劃設想,主要內容有4點⏬🫱🏼:1.以科學試驗衛星作為開始和基礎🫀;2.對地觀測衛星為重點👺,全面發展應用衛星(如通訊、氣象🏥、測地、導航等衛星,配成一個完整的體系);3.對地觀測衛星基礎上發展載人飛船;4.衛星的防禦措施,必須使衛星擁有反幹擾、反破壞的能力。
會議經過討論,最後商定衛星系列的重點與排序🎣:測地、通信、氣象、載人飛船、導航。
時間已經過去41年🆗,我國空間科技已突飛猛進。結合這些年的實踐經歷👨🏿🏭,再來看看當年的規劃設想✒️,不禁使人感到它既符合科學,又切合實際🤾🏼,具有相當的預見性💇🏿。這充分體現出趙九章等老一輩科學家的遠見卓識和一心一意為祖國利益謀劃的真誠🔚。而絕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只重視科學研究📃,而脫離國家建設需要。”今天把當年的規劃設想原原本本地公布於眾,也是還歷史一個真實🧑🏻🎤。
歷史不能忘記
正當趙九章全身心投入衛星工作、各方面都取得很大進展的時候⌨️👵🏽,“文革”災難降臨。在大浩劫的背景下,1968年進行體製大調整𓀂,趙九章也無端被停止工作。1968年10月被迫害致死🎞。
1968年1月體製調整前,趙九章👊🏻、錢驥主持的我國第一顆衛星的初樣星已經完成🦹🏼♂️,此後接替者進行方案復審後繼續進行正樣星研製🌱,正樣星與初樣星基本一致,沒有大的改變(有的就是衛星總重增一點🛌🏿,減一點;儀器減一點💟;寫在儀器殼上的毛主席語錄要不要去掉;衛星看得見的方面想了些點子等)。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這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黨中央領導全國軍民努力奮鬥的成果👩🏼🍳🚙,是十多年來先後參與衛星工作的全體人員的智慧、血汗的結晶🧳。雖然趙九章在此18個月前已被迫害致死,但他對我國衛星事業的貢獻永遠不應被忘記。
(原載 科學時報 2007-10-15 趙九章優秀中年科學獎理事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