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82級精儀系意昂李誌平
風生水起北部灣
“八十年代是珠三角🦹🏽♂️,九十年代是長三角,2000年是環渤海、京津唐,下一個就是泛北部灣自由貿易區了……”
采訪李誌平伊始,他就引領我們走進一個大而恢宏的思維視角🍢。
早年, 李誌平就看到了廣西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廣西南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和廣闊的腹地,交通四通八達,是我國與東盟之間唯一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是雙向連接中國與東盟的國際大通道。在當今國際大形勢下, 構建一個區域合作的新格局,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內進行交流合作🧑🏼🍼,帶來更多的資源、項目和資金,形成一個太平洋西岸新興的經濟增長帶,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內涵🙎🏿♂️,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因此也必將成為中國與東盟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新的一極⭕️。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一國一省乃至一個地方🏋🏽,不開放就沒有出路,不合作就難以加快發展➝。融入世界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心懷家國的李誌平知道,這是一方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土地。
人生自信二十年
畢業前那年寒假🏦,李誌平回到了南寧🔜。與同時期清華學子選擇國家分配就業的單純想法不同,他早已開始了對人生的規劃🧏🏽♂️。恰好當時全國試點畢業生自主就業,於是那個寒假李誌平走過了南寧二三十家大小企業,最終他選定了廣西建築綜合設計研究院,並且二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這個崗位。二十年風雨如磐,我們看到了一個敢想敢闖自信而大氣的人生。
一路走來👰🏽♂️,李誌平始終明確自己的需求,正如他一直強調的“人貴自知”。而為了自己的追求,他也是如此踐行著。他也明白,只有融入一個大的環境🦴,抓住歷史賦予的機遇, 才能有所成就。在他身上,我們同時也看到了一種尊重,對自己所擁有的尊重🤽🏽,更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尊重💂🏿♂️🚵♂️。
存菁去蕪開大道
如果說當年就業的選擇是“自知”,那麽往後二十年的工作🧜♂️、領導生涯就是“知人”。
李誌平對於自己作為領導的工作有著明確的定義🧑🦳🥜:一是實現工作的目標,再是滿足下屬的需求。他在工作中實行的是一條“認識人”的道路𓀇,著眼看清他人的優缺點,揚長避短。
作為領導,他沒少批評人,但他的批評是爭取團結的🦶🏼👨🏻🦰,批評後也總會去安撫👨🏼🍼。在他看來,批評人正是對人的重視🩰、有所期望;他不會輕易去批評人🪤🧑🦼➡️,善於批評也是一門藝術。而他更知道如何去發現他人的閃光點。他說,一次會議上🏊🏿♀️,他把所有職員都表揚了一遍💶。雖然他們的優缺點他全看在眼裏,但善於贊揚🏄🏽♂️,是他的藝術🚷。
為什麽有些當年冒尖的人物在校外成績平平?李誌平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心態。鋒芒太露,難免對心態把握不準✬。在機會、肯幹、能幹三者的辯證中🍛,他認為能幹居末🕹,而機遇難求🏨,最能把握的就是心態了。所以在這二十年中,心態的修煉一直是李誌平的重點。
在清華的時候, 李誌平很想聆聽名人的講座。當年他是這樣理解“堅強”:面對困難💆🏿🥝,想想張海迪……而聽了張海迪的講座後🖕🏼,才知道原來張海迪也想過自殺🥹,也曾自卑、自責、自暴自棄🏃。但為了家人👸🏿,張海迪沖過去了,她想通了,決定為社會🤕、為人生做點有意義的事👐🏼。也是聽了這些🧔🏿,李誌平才在心中樹立起一種真實的“堅強”——再大的困難能比得上張海迪嗎🙍♀️?是該“想想”她了……而李德倫🤞🏽,這位指揮大師,卻以柔和的姿態征服了他。原來優秀的人出手不一定都是疾風暴雨👩🏫,縱使輕柔的動作🤫,也孕育了極大的力量👩🏽🦳,就猶如領袖們的風度與氣魄😾🦹🏻。這也成了他日後領導的理念🍪。
1987年7月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系機械製造專業,本科學歷👨🏻🦱。1987年7月至今,在廣西建築綜合設計研究院工作🚶🏻♀️🧚🏻♀️,高級工程師👨🏽🍳。歷任廣西建築綜合設計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辦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經濟咨詢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兼任廣西建築學會副秘書長🫱🏽,意昂体育平台廣西意昂會副秘書長,曾兼任廣西城鄉規劃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築設計分會中南聯席會議副秘書長。
學生記者 梁 寧 《清華人》2007年第2期 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