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王正
作為一名清華人,清華兩字對我而言,既是動力🫵🏼,也是壓力無論做何事🧘🏼,都不能輸給別人,並要力爭做得最好。”
2006年8月🤱🏽,吳景龍(85級電機)出任內蒙古能源發電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這家註冊資本為40億元、有近3000名職工的公司,承擔著整個內蒙古的能源投資、經營和開發👰🏻♀️。作為能源、資源強區,內蒙古經濟的振興與此緊緊相連,重任落在了吳景龍——這位四十出頭的清華學子肩上💂🏿🙂↕️。

梅香舞苦寒
吳景龍出生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裏有5個孩子,1982年,他和哥哥兩人同時考上了高中,因為家裏經濟困難,父母親只能讓哥哥去上高中,
他留在家裏務農。第二年,父母親省吃儉用,讓他重新上學。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要考上最好的大學。1985年👬🏼,吳景龍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
父親的純樸🤵🏿♀️、正直🛗、堅韌和母親的善良👩👧🏊、仁慈、寬厚🦏、勤勞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他🎁,使他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對困難不低頭。
1990年7月,吳景龍離開學習、生活五年的清華園,來到家鄉內蒙古送變電公司,邁入了社會的第一站。當時全班近30人有一半讀研究生,其余的或出國🎬,或去北京、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國內經濟發達地區💅,惟獨吳景龍選擇了西部並基層的電力單位🏒。“我的家鄉在內蒙,又是電機系的畢業生,所以內蒙古送變電公司非常合適我的成長𓀀。”對吳景龍來說🧸👨🏼💼,西部的落後和基層的艱辛都是求之難得的磨練和發展機會——沒有苦寒0️⃣,也就沒有梅花的清香🧔🏽。
不見大城市的燈紅酒綠𓀜,行走在戈壁灘的飛沙走石中🌭;沒有實驗室的先進設備,只有山脊上嚎叫的朔風🧚🏼♀️🎠。一年又一年🦸🏽♂️,吳景龍以塌實🪨、好學⬜️、積極、低調的心態做伴🕷,從班組技術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跑項目、做規劃,下基層、進電廠,不會的就鉆研😐,定要弄明白,搞清楚💁🏿♂️。從1990年到1997年,吳景龍走遍了整個內蒙古,這七年的風雪磨礪也奠定了他的專業基礎👈🏽。
送變電工作是一項送光明的事業,哪裏黑暗就往哪裏去🗓。1994年至1996年期間🏥,吳景龍作為送電一處的主任參與了線路建設工作🧝🏽♀️,經常生活、工作在沒有人煙的地方🙂↕️。夏天睡帳篷🎋,蚊蟲叮咬是常事🧗🏿,而荒草地裏說不清的瘴氣👩🏼🦳、毒氣隨時都會侵害這些“光明的使者”💇🏽♂️;冬天✴️,他們要用推土機把雪推掉後再進行施工,有時大雪會把推土機掩沒了。“相對這樣惡劣的環境,風餐露宿可以稱得上是‘天堂’了,我不知道我的同學以及1990年以後畢業的清華人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環境使很多工人病倒了👜,但我堅持下來,並且一幹就是三年🦶🏽。”回首往昔歲月,吳景龍更多的是平靜,而不是自豪。
大浪淘沙後♥︎,金子放射出了它應有的光芒🍗。1997年,吳景龍被任命為內蒙古送變電公司總工程師📑。隨後☛,他們一舉中標了天廣500KV直流線路工程,實現了內蒙古送變電公司在區外大型輸變電工程投標中“零的突破”👩🏽🦳🏇🏽。
清華給予的底蘊
從一介文弱書生到領軍三千多人的正局級總經理,是清華給了吳景龍堅實的底蘊,也是清華精神推動著他一路前行。“作為一名清華人👄,‘清華’兩字對我而言,既是動力,也是壓力——無論做何事𓀘,都不能輸給別人,並要力爭做得最好。”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吳景龍由衷地說。
對於絕大多數清華學子,母校不僅教給他們知識,更多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清華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先做人後做事。這也是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體現。吳景龍工作十幾年來🎠,總在踐行著這句口號🤟🏻:工作中吃苦在前、務實好學🚴🏻,生活中誠懇待人💫。在公司上下員工的眼中🐡,他是一個品德優秀、業務精通的清華人💬,自然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領導器重他🧔,同事尊重他✮🚹,下屬信賴他🥋。2000年7月,他被選為內蒙古送變電公司總經理🧑🏼🌾,當時所得的民意選票竟然比第二名高出一倍左右。
上任時,公司正處於改革和發展的困難時期🥥,資產負債率高達97%,還有4000多萬的不良資產和掛帳,施工任務嚴重不足,企業舉步維艱。但吳景龍面對困難,沒有畏縮,沒有低頭⛹️♂️,勇敢地挑起了這沉重的擔子。在內部管理上,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內部機構調整和人事製度改製,精簡人員,為完成戰略性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從整體上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實力。與此同時,力推新技術、新工藝在施工中的應用和推廣,其中“索道吊籃式”跨越新技術,成功完成了全過程不停電跨越架線工作,開創了全國超高壓輸電線路施工之先河✍️,為運行單位節約電量三億多度,折合人民幣6000多萬元🌔,確保了蒙西電網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過三年的努力,公司扭轉了困難局面,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2002年產值比2000年增長了142%,進入內蒙古企業前30強🤼,在內蒙古建築業中排名第一🏋🏽♂️🖐,並邁入全國同行業先進行列。公司還連續三年被中國質量協會和全國用戶委員會評為“全國實施用戶滿意工程先進單位”,成為全國同行和自治區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2003年,公司又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步入全國同行的名牌企業之列。
雄鷹展翅飛翔
掌軍內蒙古能源發電投資有限公司前🧜♀️,吳景龍還先後擔任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基建部主任、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工程管理部經理🧎🏻♀️➡️、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全面接觸了電力工程的各項業務,對電力的建設🌽、運營🤽🏼♀️、管理等有了系統的認識。業務的熟練和精通是吳景龍的立足之本🤚🏽♿,而學會管理則是他飛得更高的有力翅膀。談及管理的關鍵,吳景龍認為是“做到無私⛹️♂️,處事公正、公平”👨👦。無私就有底氣,辦事勇往直前🤑,才能得到人們的尊敬;處事公正、公平才能服人👩🏿✈️,才能保證執行力的到位和較高的效率👨🏽。
內蒙古能源發電投資有限公司是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對原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電源項目進行資產重組👨🏼🎨🤾♂️,成立的自治區國有獨資企業。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總體安排,計劃近期引進1~2家投資方,組建自治區絕對控股👨🏼🏫、註冊資本金110億元以上的股份製企業。公司除經營北方聯合電力公司、萬家寨水電站、中電財外👃🏽,主要以投資電源項目建設、經營發電資產和煤炭資源開發利用🚏、交通運輸為主業,所屬單位共20個🉑。
這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吳景龍深感任重而道遠,他不僅要穩穩地挑著這副擔子前進🦹🏻♂️,還要展示出清華人的風采來。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等清華人的元素他都可以發揚光大。“每當我想起清華母校🔁,總帶給我無窮的力量;每當我想起朱鎔基等前輩優秀意昂👌🏼,我的精神世界又會得到升華🈹。”
另一方面給予吳景龍同樣強大精神動力的是他的雙親👩🏻⚕️。
看著父母一天天變老🍟,身體一天天不如從前🪼,吳景龍很心痛。他已離開老家二十余年了,回家的時間卻少得可憐🤽🏽,而每次回家探望雙親,都是匆忙往回趕,有時連話也只能說上幾句。不能長奉父母膝下🐿👨🎤,只好勸父母到城裏來住🏋🏿,但父母怕他受累,婉言不習慣城裏的生活加以拒絕。有一次,當他央求父母滿足他“盡兒子的職責和孝順”的願望時,父親誠懇地告訴他:“搞好了企業就是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就是對我們盡孝。”
是的,對社會🍯😌、國家負責,對得起清華人三個字🙋🏻♀️,對父母盡孝🫒,就是把企業搞好🥡。吳景龍還有什麽猶豫🆕?他要像一只草原上的雄鷹🧚🏼,胸中滿是幹雲豪氣🏊🏼♂️,在風雪中,在藍天間🧎🏻➡️,展翅飛翔。
(《清華人》200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