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興👢🪭:一生勤奮的核材料與工藝技術專家
李冠興,1956年從上海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1962年師從李恒德院士攻讀研究生,1966年底畢業。1967年分配到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202廠工作至今。曾任202廠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12月23日,意昂總會和工物系一行赴202廠訪問了李冠興學長。

從1962年在清華讀研究生起,李冠興就開始從事核材料的研究與開發工作🧛𓀊。40多年過去了,李冠興已經成為了核材料與工藝技術領域的專家🕋。
終生受益的研究生教育
李冠興讀研的時候,剛成立不久的工程物理系還處於“幼年期”🧚🏽♂️,教師隊伍也很年輕😆,科研積累很少。無論學生還是老師,對核材料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點都是摸索著前進🐔🧍🏻。研究課題的方向是發動學生一起來製訂的。
有一次,教研組的王一德老師在圖書館找到一本英文原版書⛹🏽,學生們本科學的外語是俄語,英語幾乎一竅不通,於是就把書撕開👩🏼🦳,每人分一段來翻譯🥱,翻譯好了湊到一塊,大家討論。在討論200號熱室方案時,班上同學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提方案𓀕、畫圖🥷🏼🤾🏻♂️,再把自己方案的優點講給大家,系主任何東昌教授也過來跟同學一起聽。當時在科研方面提出了很多看來很稀奇古怪的方案,後來知道當時的討論結果與同時期國外的一些科研方向不謀而合🤞🏻,可見學生們的認知能力並不在外國人之下。
給李冠興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恒德先生的《金屬物理》課🦵🏽🏌🏻,第一節課李先生就給同學們開出了一張書單,全都是英文經典著作,讓大家自學這門課,什麽時候覺得可以了,就可去找李先生考試😛。大家每天都到圖書館看書查資料,都是自覺主動地學習的,就這樣學完了這門專業基礎課。從此,大家都養成了很好的自學習慣☝️。
當時😈,研究生的課題很難選定🚣。一般是根據老師的意見,進行文獻調研🪺,然後就寫報告交給李先生。報告要說清楚3點:第一,國外研究的情況🛢😖;第二🥲,教研組具備的研究條件;第三👩🏻🦼,自己準備怎麽做。拿到報告後,李先生不會立即回答是否可行🤛🏻📃,要帶回去研究一段時間再答復。就這樣李冠興交了好幾份報告,然後又被否定了好幾次,最終才選定了“鈾的熱循環”這個課題👂🏼。
選好題目後,李先生讓李冠興拿著方案向教研組裏的老師一個一個請教,請他們來提意見🚫。各位老師給他的方案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他認真地進行了修改,然後在教研組答辯通過後,才正式開始他的課題研究💆。當時,教研組實驗條件非常差🫃🏽🌙,沒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各種設施也不齊全🧑🏽🚒。實驗架是李冠興自己動手焊的,控製系統是用時鐘來實現的🎱。老師同學都沒有經驗,遇到問題了不能靠別人🌌,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那段時間,李冠興白天帶著低年級同學做實驗🫃🏿,晚上要翻閱大量文獻,每天都只能睡上五、六個小時。
在這種條件下🦌⛓,李冠興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學業。雖然當時的研究生教育體系遠不如現在的規範🥾,但是那時候大家不懼怕困難,完全開放式地思考問題👨🏼🚀🧏♀️,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鍛煉👁🗨👨🏻🚒,這一點讓李冠興終生受益⛎。
來到202廠,沒想到一幹就是40年
畢業的時候,李冠興被分配到了202廠👩🏿🎨。202廠主要是從事核材料研究與生產的,與李冠興的專業非常對口🧑🏽🦳。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考慮到自己在學校裏面學了十年了🕉,希望到工廠去鍛煉鍛煉♦︎,於是就到了202廠。這一來就沒再“動過窩”🦹♀️,一幹就是40年。
剛來的時候研究所有600多人🧑🏻🍳,大家都很年輕👩🏼🦳✍🏻,30多歲的就算“老”了🛑。年輕人在一起很有朝氣👉🏼,每天都幹勁十足🔫。由於研究生階段的鍛煉,李冠興到了工作崗位後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可是剛剛工作了一年多,由於“政治問題”👨🦱,李冠興就被派去當時的施工連🧌,勞動了一年半。後來考慮到他的研究生身份才重新讓他回到研究室從事科研工作😺。回去後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從事中間層的研究,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𓀚,查資料、定方案、整治設備、選材料等等📁,但這一切對於李冠興來說並不困難❓,跟他讀研究生時所做的工作很相似。第一次做項目報告時🛀🏿,李冠興就遇到了核材料界的老前輩張沛霖院士,張先生評價他的工作說很好👳🏿♂️、很“科班”🌆。就這樣🙋🏼,第一次見面張先生就記住了這位清華畢業的小夥子🃏。
之後,不斷有攻關課題交到李冠興手上🧑🏻🎨,每次他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76年,他曾獨立解決了生產中存在已久的“老大難”問題🙋🏻♂️。這個問題其他人花了很長時間都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而李冠興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任務✷。他根據以往的經驗,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論,並用自己的推理正確解釋了生產實際中的現象,從而解決了問題。這次任務的完成,在廠裏影響很大🗑,也得到了張先生的贊賞🫳🏿🧑🏼🎓。
作訪問學者也是帶著清華學風出去的
1982年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李冠興十分難得地獲得了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機會。到了國外🧑🏻🚀,李冠興也是很快就適應了那裏的研究工作🏯。他深知這個機會來之不易🏌🏻🦹♀️,所以他珍惜每一分每一妙的時間來汲取新知識,了解國外的情況⛽️。他是帶著清華學風出去的。
在國外這段時間🧅,他手裏握著3把很關鍵的鑰匙🧑🏼💻:一把是掃描電鏡實驗室的鑰匙;一把是計算機室的鑰匙;還有一把是能打開所有實驗室門的標有M(Master)的鑰匙,這3把鑰匙為李冠興的科研之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當時國內的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後,很多現代化的儀器都不會用🥋🔤,李冠興利用休息時間到實驗室翻閱大量說明書和參考書,不斷試驗探索,逐一掌握了使用方法。為他今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憑著出色的能力和獨有的自信🛅,李冠興經常與他的導師Powell教授爭論問題。當時💃🎼,他對Powell的一個觀點提出了異議,到圖書館找材料來證明Powell的觀點是不對的🐕🦺。他這樣沒有完全按照教授觀點來做事的作風👉🏼,反倒贏得了Powell的認可🤐。回國前Powell教授在給張沛霖院士的信中對李冠興備加贊賞🚻,認為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幹和勤奮工作的年輕人👰♀️。他向我顯示了他具有分析處理範圍廣泛的各類不同問題的能力”🙎🏽♀️。
“好運氣”讓他一舉中第評上院士
曾有人向張沛霖先生詢問過,誰夠資格評選院士🙌🏻。憑著對李冠興多年的了解😳,張先生毫不猶豫地說:“我覺得李冠興夠資格。”
張先生的確沒有看錯🏨👙,1999年評選院士時👨🦼➡️,李冠興以他淵博深厚的專業水平突出重圍,首次申報院士就獲得了成功😐🚵🏼,這在工廠裏面是史無前例的。當大家對他投去羨慕的目光時,謙虛的李冠興打趣道,自己是“運氣好”才一次評上的。李冠興也十分感謝導師李恒德院士,認為李先生在學部的推薦與介紹也起了重要作用🍚。對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得到兩位德高望重的院士的教誨,李冠興感到十分幸運。
59歲的李冠興當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也是當時包頭市唯一的一名院士。
帶領202廠走出困境𓀙,創造新的輝煌
從1990年到2000年☕️,李冠興擔任202廠總工程師的10年間🤫,工廠經濟狀況十分困難。軍品生產線被停掉了,主要的產品沒有了🙇🏻。李冠興四處奔走,爭取多方支持,籌建了核工業唯一建在工廠裏的重點實驗室🤣,建設了研發基地👳🏽♂️,爭取到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培養了一支科研團隊👱🏼♀️。他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帶領團隊,在元件研究和材料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0年,李冠興被任命為202廠廠長🌋。隨著我國核電站的發展,廠裏的困難情況出現了轉機。他領導組織建成了我國第一條重水堆核電燃料元件生產線,拿出了我國第一組合格的重水堆核電燃料組件,為秦山三期核電燃料元件國產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管理工作中他推行兩個“堅持”:堅持高標準,向國內或國際一流水平看齊;堅持實事求是,決不允許弄虛作假🛀🏿。他身體力行,積極倡導和營造一種寬松的、民主的👷♂️、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為人才的發展提供了平臺,造就了一大批英才,帶領他們一起創造了202廠的再度輝煌。
李冠興曾多次謝絕大城市、大企業的高薪聘請,在相對艱苦的內蒙古地區,幾十年如一日,腳踏實地☠️⏬、勤奮耕耘在他熱愛的核事業領域🧝🏿♀️,他說👨🦽➡️,我願一生從事核材料工作。
他以“求真務實,創新圖強,厚道為人👩🦰🧮,報效祖國”的人生信念和“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的科學態度🧳👩👩👦,在核材料核工藝技術領域勤奮耕耘著。(意昂總會 姜微微 編輯 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