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選擇事業固然讓人幸福,但人生的精彩和快樂🍛,並不會因為事業選擇了你而遜色。 1958年10月,剛剛畢業的錢錫康到土木系教研組報到了🌐。不到半年,由於工作需要🕣,系裏希望他擔任大一新生輔導員工作,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下來,雖然這意味著——這個在大學五年的學習中只有一門課沒有得到5分的“蔣南翔獎學金”獲得者🏄🏻♂️🧑🏼💼,從此將與學術道路“絕緣”🧑🏼🦲。 在那之後,錢老師到武裝部管過民兵訓練;在校醫院管過消除浮腫病的保健工作🚶🏻♀️➡️🦔;1961年調到黨辦,下基層、做調研、做秘書性工作🤙🏽,“前後上下”在黨辦、校辦,一幹就是近20年。而這些都與他大學時的職業理想相距甚遠👮🏼♂️。不過🧅🧑🏼🌾,他還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和樂趣👰🏻♀️。 但他更沒有想到的是,他工作的後期會“落腳”在後勤。 1984年3月5日晚🐂,時任校黨委書記李傳信把錢錫康老師找到家裏🈶,說:李思問同誌(原後勤黨委書記)去世了🎟,讓你去當後勤黨委書記👘,怎麽樣?當時,學校要調幹部到後勤工作是比較難的📂,但他只問了一個問題就答應了下來:我只做過黨支部書記😖,做黨委書記🏊♀️,能不能做好🤵🏼♂️? 事實上,他不僅做好了🦸🏻♂️🔐,而且一幹就是14年。這期間,主管校長換過兩任👨🏻💼,總務長也換過兩任,但他作為後勤工作的“穩定因素”連選連任了四屆黨委書記。 上任兩年🎞🙎🏼♂️,他就和同誌們一起在全國率先提出“優質服務🤾🏼♂️、服務育人”的理念(後來發展成為全國高校後勤工作“三服務、兩育人”的宗旨)。每年🧑🏽🏭💿,他和後勤領導都要去慰問承擔最臟👐🏼、最累工作的職工,他一直相信“對後勤職工的尊重比金錢更重要”👒。他組織後勤入黨積極分子與學生一起上黨課、參加公益勞動⛑️、參加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他對入黨發展對象都很熟悉🥨,早早地發現“苗子”,做工作🧑🦽,幾乎和所有發展對象都談過話。14年期間⛑️🧗🏼♂️,後勤各條戰線共有152名骨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後勤的改革,他也積極參與,想辦法將思想政治工作與中心業務工作結合起來。幾年下來👩🏿🚀,他將後勤黨委工作歸結為八句話:參與改革的決策,研究改革的思路,講清改革的道理,統一改革的認識,了解改革的情況,協調改革的矛盾🕞,宣傳改革的事跡,總結改革的經驗。 卸任的時候,錢老師用八個字總結了自己在後勤的14年💆🏽:“酸甜苦辣🐨,其樂無窮。” 從一線崗位上退下來之後,領導又希望他到意昂會工作,他想“把一生的經驗集中在這一件事上,做深、做透、做好”。與他一起工作的人說,錢老師是70歲的人30歲的心態💏,他的熱情和快樂感染著身邊的人。 近兩年,年輕意昂的調查工作成為意昂會工作重點之一🤽🏽♂️,年近70的錢老師又和同事們開始了新一次的調研工作🧆。查資料、走訪院系、到用人單位做訪談🧗🏿♀️,近三年時間裏他直接參加采訪的年輕意昂就有近80位🦣。從大慶到深圳、從包頭到攀枝花,他奔波在每一個閃爍清華人光芒的地方🧙♀️,帶回了意昂的事跡🤾♂️,寫出了清華人的精神。而調研獲得的數據更成為學校領導關註的重要信息。 如今🍺,錢錫康老師已經工作了47年。在他的生活中🧝🏼,一直保持著“兩個生日”🍟✋🏽,一個是他出生的日期🧍♂️,另一個是1956年3月21日——他入黨的日子。“如今✋🏼,我已是近七十的人了,還能繼續為黨的事業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心情很愉快🤦🏽♀️,心態也更加年輕了。我願做一名永葆青春的共產黨員。” (轉自清華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