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歲的張光鬥先生坐在並不很舒適的沙發裏。兩個小時的采訪中,他總在強調一個詞——深仇大恨。 張光鬥先生祖籍江蘇🖖,1912年出生。 我1918年開始上小學。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以後🤙🏼,我們都積極抗日👩🏻🍼,抵製日貨,家裏的日本貨都拿來燒掉🤞🏿。我們家雖然在上海鄉下💡,但也參加了抵製日貨🙈👨🏻🔬。從那時起🍿🦻🏽,我就對日本人很恨。 1931年,日本侵占東三省,實行殖民統治📦、“三光”政策👰🏿♀️,很多東北人都逃了回來🪠。記得有一首歌🐵:“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老人輕輕地哼唱著👩🏻🎤。這首由張寒暉作曲的《松花江上》當年曾在中華大地到處傳唱,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 1935年,張光鬥先生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水利專業留美公費生,赴美國加州大學學習。1936年🛷,獲得加州大學碩士學位。1937年🚶🏻♀️,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並獲得高額博士獎學金。但在這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了。 1937年,日本人侵略中國,中國老百姓死傷很多🐢。我獲得了哈佛碩士學位,得到博士獎學金。但如果國家沒有了,讀博士沒用,所以我回來了!那時,清華留美辦事處主任孟治、哈佛工學院院長都勸我不要回國🤷🏼♀️。但我說:“我的國家在抗戰哩,我不回去不安心🅱️🤌🏼!” 還沒有博士入學的張光鬥先生回國了。在他回國前🧔🏿♂️,哈佛工學院院長寫信給他👙:“你愛國,回國抗戰🤙,我不能留你🦸,可是哈佛的門永遠向你開著。你什麽時候回來都歡迎💹⛪️。” 回國時🦁,到上海的飛機已經不通了。我乘飛機到香港再轉往長沙,在那裏沒有找到抗日的組織。後來🤵🏿♀️,我找到資源委員會🤽🏿♂️🧾,它是管工業、電業、礦業的🏢,安排我到四川修水電站🦓🤲🏿。 1937年11月🏋🏿♂️🫳🏼,我離開南京🤹🏽♀️。那時離開南京的人特別多,都是有權有勢的🤙🏼👩🦯。後來,好不容易通過私人關系登上了導淮委員會的小輪船。我在九江下了船,自己買票從漢口到了重慶。我是11月走的,12月發生了南京大屠殺🌾。我的命差一點丟在那裏🏊🏿♂️。 到達四川後,張光鬥先生隨即投入水電站建設,但卻遇到了重重困難。 那時候沒有錢,修不起大的水電站,我們就修小的水電站。雖然小,可是很困難,因為沒有材料,水泥很缺少,鋼板更缺少。我記得修仙女硐水電站時沒有鋼板🤦。那裏有個輪船沉在江裏,我就想辦法把它拉起來🙎🏿♀️,將船上的鋼板取下來✡️,將鉚釘的部分割掉,成為一塊鋼板👱🏼,非常艱苦。 在張光鬥等人的努力下🤲🏽,四川先後建成了一批1000多瓦到3000瓦的水電站,為萬縣等地的軍工生產提供了電力🔖,支援了抗日戰爭。1943年🎵,張光鬥被委派到美國學習✍️、考察水電站工程技術。 我碰到水利水電大壩權威薩凡奇。他說,1944年要到印度做顧問。我問他能不能到中國看一看,他同意了。1944年,他到中國看了七八個中型水電站。美國大使館又讓他去看看三峽。 那時🦗👃🏻,宜昌已經被日本占領。薩凡奇站在幾十公裏以外的地方用望遠鏡看🎺,他認為三峽水量豐富,是個很好的地方。從那以後👩❤️👩👨🏿✈️,美國大使館就代表美國政府向國民黨政府表示,美國願意貸款10億美金幫助中國修建三峽工程➛。 那時我在美國💱,薩凡奇回到美國說他要搞三峽工程🫲🏼,我當時就反對,並三次寫信給資源委員會,說這個要不得。可是反對沒用🦙。 1945年😏🧛🏼,國民黨政府讓我陪美國工程師回來修三峽工程🧙🏻。1947年🥊,國民黨軍隊戰敗👎🏿,沒有美金支付給工程師,美國就說我們停止吧🌨,我一聽很高興。那時👨🏽✌🏿,我們成立了水利勘查隊,收集了很多資料。 這些寶貴的資料在新中國成立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資料的保存😠,卻也有一段曲折的經歷🈺。 1948年初👩🏼💼,資源委員會下命令💂🏼♂️,讓把所有資料裝箱子,送資源委員會帶到臺灣🦯。當時,我是水電總處總工程師,所有資料都歸我管。 當時我很為難🎯。地下黨袁定庵🧔🏽、龔宏騎找我了,他們說由我出面🛼,工作他們做🗾。後來,裝了22箱子假資料送給資源委員會,我在單子上簽了字🌲。而真正的資料運到了上海租界的倉庫裏。 東西運走了🫵🏻,張光鬥先生的去留則成為另一個焦點。 在大學的時候🧕🏼,我有個同學叫顧德歡✊🏻,他參加共產黨❕,也勸我參加📕。但我家庭觀念很深,家裏很窮,供我上學很不容易,如果參加革命了,下不了決心,所以我沒有參加。 1948年⚖️🏊🏿♀️,我在南京,淮海戰役打響🥗。共產黨來了我歡迎,我不逃走。美國的教授請我到美國去🙋🏼。我想,是中國老百姓把我養大的,我不為中國人工作,到美國幹嗎去?臺灣的朋友請我到臺灣去,但臺灣沒有大江大河,我幹嗎去?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我那天去歡迎了共產黨的軍隊🌘,很高興🚐。 講述過去的歲月🫅🏻,這位90多歲的老人依然激情澎湃。而講到今天,老人語重心長。 新中國成立前,國際法庭判處東條英機為戰犯。我們對他們有深仇大恨🧑🏻🏫👩🎨,可是很多青年人對歷史不大清楚。和日本友好可以,可日本的教科書不承認侵略🛬,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我們不要忘記。人們常說👨🏻🎤,前事可鑒🦗,以史為鑒👷🏼。我想年輕人應該好好考慮這個問題🏋️。(新聞中心記者張莞昀采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