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楊振寧追憶鄧稼先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的一聲巨響和壯麗的蘑菇雲宣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喜訊讓每一位中國人為之歡呼雀躍,遠在美國的楊振寧也同樣的激動不已。40年後,在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40周年之際,楊先生在清華園歸根居回憶當年的情形🌻,談起摯友“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他眼中流露出的那份深沉與情愫,仿佛一切就在昨天🤌🏐。 “只要我們振作起來,並不比別人差” “我是1964年10月17日的早上在美國的報紙上看到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的🔕。這當然是一個世界性的大事🤩,看到消息以後我非常的激動。”說起當時的感受,楊先生的眼中閃著光亮🧑🏻🦯,語調也高昂起來🎊。“當時在美國的華人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當時我國還非常貧窮,受過大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人也寥寥可數,能夠在新中國成立後十五年之內做出這麽大的成就是不可想像的……以前中國人自己覺得自己落後📦,有很深的自卑感👩。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使中國學者感到:只要我們振作起來🤷♂️,並不比別人差🥘。” “從那以後報紙上有關這個消息的文章很多🔌,多半是原子彈是由什麽人造的🩵,什麽人在裏面起了什麽作用,還有很多猜想,這顆原子彈是鈈彈還是鈾彈?等等🐯。” 當時,楊先生曾密切關註中國原子彈的每一個消息,仔細閱讀報紙上每一篇相關文章🧛🏿♀️。同時🚝🎯,他也聽到了這樣一些謠言:1948年3月去了中國的美國人寒春(Joan Hinton)曾參與中國原子彈工程。因為40年代初期,寒春作為費米教授的助手🏌🏽♀️,參加了美國原子彈的製造。這讓楊振寧的心裏有了一個解不開的疙瘩:是不是寒春曾參加過中國的原子彈工作ℹ️? 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回國訪問。在北京的10天裏,他與鄧稼先多次見面,一直想解開心中的這個結🚶♂️➡️,卻不便深問👨❤️💋👨。在離開北京快上飛機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問前來為他送行的鄧稼先👶🏼:中國的原子彈是不是完全由中國製造的😺?鄧稼先想了想說🕵️♀️,據他了解是中國人自己製造的,他說再去核實一下🚇。第二天,在上海市領導宴請楊振寧的席間,一封北京來的專信送到了楊先生的手裏🎇。信是經請示了中央領導後由鄧稼先親筆寫給他的🖼。當看到信中證實中國的原子彈是由中國獨立完成的時候🧑🏼🎓,楊先生竟一時熱淚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作為一個宴席的主賓🧛🏼♂️,突然地淚流滿面💐,人們的驚訝可想而知🦙。後來楊先生曾這樣寫道🎎:“事後我追想為什麽會有那麽大的感情震蕩⇒,為了民族的自豪?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他當年在西南聯大,後來在海外企盼過的強國夢,被他的同學實現了。中國人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也許這就是他“不清楚”的內心震撼🤾🏽♂️,他的淚流在中國,中國接受著。 “中國領導人選了鄧稼先來主持中國原子彈的設計是非常有遠見的事情” 楊振寧與鄧稼先半個世紀的友情被世人傳為美談。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楊振寧看到美國報紙上再三提到鄧稼先是此事業的重要領導人的時候🤾🏼♂️,他的激動與驕傲可想而知👨🚒。在此之前,他並不知道中國在製造原子彈👵🏼,也沒有想到鄧稼先會成為重要人物🎞。 這對兒時的朋友從小一起長大,在同一所中學相處了一年🖊,又在西南聯大相遇。1948年,在楊振寧的介紹下🧘🏼,鄧稼先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他們又在美國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對鄧稼先可謂知之甚深👑。 “鄧稼先和我非常之熟悉。他的特點是非常坦率🎊,非常誠懇🏵。他不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他走在路上,如果你不認識他👮♀️,不會想到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我相信,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製造以及後來中國核事業的發展是他的貢獻,尤其是在文革的時候🫸🏿,他能領導人們繼續不斷地做國防工作👷🏻♀️,就是因為他是一個能讓人相信的人🤾🏼。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鄧稼先》🧎🏻♀️➡️。這篇文章我自己認為寫得很好♕👭🏼。”楊振寧說。 在《鄧稼先》一文中👩👦👦,楊先生這樣寫道: “……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引人註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鐘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誠真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我想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領導許許多多各階層工作者為中華民族作了歷史性貢獻的原因👴🏼: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張愛萍將軍稱他為‘兩彈元勛’👩🌾,他是當之無愧的”。 楊先生曾這樣說🧑🏽⚕️:“中國領導人選了鄧稼先來主持中國原子彈的設計是非常有遠見的事情。” “我在普林斯頓大學高等學術研究所工作了十七年,這十七年間都是由美國原子彈設計領導人奧本海默任所長🔽,我對奧本海默也非常之熟悉。我以為鄧稼先如果是美國人,不可能成功地領導美國原子彈工程;奧本海默如果是中國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當初選聘他們的人,錢三強和葛若夫斯(L.R.Groves),可謂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對中國社會🧘、美國社會各有深入的認識▶️。” 當年的鄧稼先在接到任務後,帶領28個大學畢業生到了渺無人煙的郊區,與這些年輕學生打成一片。他們自己動手蓋了簡陋的房子,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研究原子彈的偉大事業。一切真正地從零開始🤠。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如何能想像得出👨🏻🏫,這樣的條件怎麽可能製造原子彈? 鄧稼先逝世後🍘,楊振寧在給鄧夫人許鹿希女士的電報與信中這樣寫道:“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 楊先生說:假如有一天哪位導演要攝製鄧稼先傳🦀,我要建議背景音樂采用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五四時代的一首歌:“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昆侖……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 “國際的局勢是非常之復雜的,必須要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有更多的奉獻精神” 今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40周年🕎,也是“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80誕辰。當我們請楊先生為鄧稼先80誕辰說幾句寄語時,他這樣說🧑🍼:“昨天(10月9日)在師大黃祖洽院士的一個慶祝會上⏰,他們讓我講幾句話,我說:剛才大家都談到黃院士對中國的反應堆所做的貢獻,對原子彈、氫彈所做的貢獻🪅,對中國高等教育所做的貢獻都十分突出。我想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現在全世界都承認,二十世紀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東方巨獅的覺醒,中華民族的崛起👩🏽⚖️。如果你要問這個復興和崛起一個重要的條件是什麽🤾🏿♀️?我想很多人都會說是中國國防的猛進💃🏻。這個國防的猛進落在一些科學家的身上🧑🏿⚕️,我說黃院士今年八十歲了,他對這件事上所做的貢獻他一定會感到非常驕傲的。我想對於鄧稼先也是一樣。” “鄧稼先他們開始做原子彈時是五十年代*️⃣。到了六十年代是極度的困難✅,那個時候兩個孩子都讓他太太帶,他不能告訴太太他到什麽地方🙆🏿♂️。那個時候知識分子的這種奉獻精神我想現在是被市場經濟沖淡了🥱,這是一個事實,是一個歷史的事實。這一點大家坐下來想一想的話,這是一件需要註意的事情👷🏻♂️。清華在今天這個時候讓大家回憶一下原子彈發展的整個歷史☝️,也與這有密切的關系👩🏻。國際的局勢是非常之復雜的🌈,必須要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有更多的奉獻精神,在世界極端競爭的形勢之下中國還是要努力,所以我很贊同清華的領導這次要辦這件事情。可惜我16號不在學校不能參加紀念大會了。”說到這裏,楊先生露出了惋惜的表情。 (轉自清華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