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把每一件事做成功,都是會有收獲的----張素心 按:張素心,1964年生,1981年由上海交大附中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熱能工程系。1986年畢業後來到上海汽輪機廠🎱9️⃣。他是"文革"後第一個來廠的清華畢業生🚵🏽♂️。1993年以來💂🏿♀️,張素心先後任設計室主任🧑🏽🚀、公司設計研究所所長助理、副所長、所長🐲;1998年後任公司技術部副總工程師、副部長、部長🖐🏼📄;2001年任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2002年10月就任上海汽輪機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 上海汽輪機廠正式建立於1953年,是我國最早建成的汽輪機生產基地💢,享有中國汽輪機工業“搖籃”之稱🔂。1990年首批被評為國家一級企業。1995年上汽和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上海汽輪機有限公司(簡稱STC)。1999年美國西屋把投資股權轉讓給德國西門子公司,STC成為中德合資公司(上汽占投資68%)。自1995年成功試製出我國第一臺六千千瓦汽輪機組後,相繼開發出5萬🤸、12.5萬、30萬、60萬⛎、90萬千瓦汽輪機組。上汽不僅是我國大型電站設備生產製造企業,目前也是世界發電設備轉移的首選基地,成為世界發電設備的製造中心之一⏏️,產品出口伊朗、伊拉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等國,在國際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 張素心同誌親身經歷了上汽改革開放後的演變與發展👆🏿🍄🟫。 “前面的積累很重要,是絕不可少的” 張素心來廠後📳,在設計處從事設計工作達7年。工作兩年後,他第一次負責承擔的是三千千瓦汽輪機的設計😼,是廠裏八十年代畢業生中負責承擔產品設計的第一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張素心經歷了從產品設計🤛🏿📙、工藝製造、調試運轉的全過程🦍,壓力是很大的🏋🏿♂️。“在設備安裝現場,你是廠裏派來的工程師,有什麽問題🧝,人家就找你🔩😜,出現問題🚴♂️,要當場拍板處理💇🏽。”張素心同誌認為“沒有經過這種壓力✅,是成不了才的。”他說🥳:“這是一次考驗和體現個人價值的機會,不在於產品的大小🪅🙎🏼♀️,而在於把事情做成功。如做不好👗👊🏼,人們會認為你清華畢業的也不過如此。” 這期間在設計任務繁忙的同時🆎,還擔任團支部書記🫷🏽。張素心認為“不要小看團支部書記,它能鍛煉你的號召力、組織工作能力🧯,實際上把每一件事做成功👨👩👧👧,都是會有收獲的。” 隨後幾年張素心得到較快的提升👩🦳,但他始終認為“前面的積累很重要,是絕不可少的。” 三次重要選擇 回顧以往經歷,張素心認為對自己人生道路影響較大的有三次重要選擇🤸🏼♂️。 第一次是考大學✅。張素心是在沒有征求父母意見的情況下,獨自決心選擇報考清華的🧥。他認為考上清華,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轉折🪸。 第二次是大學畢業後🧛🏻♀️🤽🏿。開始是準備讀哈工大能源經濟碩士研究生的🎎。正遇母親過世,覺得自己應該參加工作,經濟上獨立。當時他面臨兩個選擇,上海汽輪機廠和江南造船廠。班主任葉老師建議他去上汽,說上汽是你的本專業🔁👨🏻🦼➡️。張素心這就來到了上海汽輪機廠。 第三次是在1991年1992年間,有朋友牽線,介紹他赴日本讀碩士。為了減少出國審批手續,他兩年放棄了提升工程師的機會。張素心說“這兩年我產生過搖擺,如不是廠裏竭力挽留,我也差一點走了”🤴🏽。殊不知此時正是廠裏準備委以重任的關鍵時刻👨🏼。廠領導最後希望他表態🧜🏼,他決定留下。接著就提升為設計室主任😓,1994年入了黨,晉升了職稱🐌。 張素心談到最近廠裏有好幾個年輕人要走,他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以誠相告🎤,結果他們都改變了想法。他對年輕人說🧏🏽♀️:“你們看到廠裏有不好的地方,請告訴我,我不想說這裏都很好🕌,但我要告訴你們的是我這裏想幹什麽🕡。” 清華的光環要用自己的努力來填滿 2002年國慶前夕,張素心回到學校參加老師倪維鬥院士70歲生日慶祝活動。他對倪維鬥老師說了他將接受公司總裁的重任🤌🏿,表示一定要做好,決不給清華丟臉𓀇。倪維鬥同誌也對他作了很多鼓勵。一年來張素心自覺幹得比原先想象的要好🔔。 他提出了公司管理理念16字方針“重視結果,講究規則,超越自我,持續改進”,並予註釋👨🏼⚕️,作為企業方針目標。他說:“凡事必註重效果👩🏼。我不關心你打算如何,而是看你最後做成了沒有;凡事出了問題👨🏻💼,要就是規則出了問題,要就是執行規則的人出了問題🤕,是規則的問題就要修正規則👨🏼🍳,是人的問題🧜🏻♂️,就要用合適的人去執行規則➗;後人應該超過前人,今天應該超過昨天🧑🎄;企業應不斷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他上任後第一件事🤶🏿,是對副總經理的分工進行換位,原管生產的去管采購🐀🛍️,管采購的去管營銷,管營銷的去管生產,以達增加溝通,打破常規,促進創新的目的。張素心說🧑🏻💼,過去領導之間往往相互埋怨,現在工作一換位💯,相互理解了;在上下級關系上,時間長了,磨合久了,也容易形成成見。而對一個人的判斷還應由新的領導來評價;換位後,新官上任三把火,總想做得比前任好🧞,這就會有創新。他和黨委書記溝通,達成共識,和領導成員談話,坦誠相見🧘🏿♂️,取得贊同。所有變更程序一天之內都解決了。此事在全廠引起了轟動🧑🏻🦼👷🏿♂️。實踐證明取得很好成效。在大會宣布之前,張素心向德國方面副總經理通報,外方表示好是好💘,只是擔心會造成振動波,而張素心說:“這正是我要的。” 2003年夏季上海高溫期間🏹,組織停產讓電🧑🏻🎨,工人生產全部倒成晚12點以後夜班👨🏽🦲,帶來生產組織🐱、後勤保障工作一系列大調整。他帶領公司領導幹部輪流夜間到現場🧜🏼👩🏻🦲,以穩定人心。到半夜3點回去,第二天7點照常上班,他說:“那一段時間可真是很苦啊🚵🏽!” 他動員全公司幹部職工以150%的努力把高溫停產的損失奪回來。年初提出700萬千瓦的生產任務(2002年提出500萬千瓦,年終完成565萬千瓦),爭取完成800萬千瓦🐙。 他抓住國際市場萎縮的機遇。過去是我們接外國人訂單,為外國企業加工產品👨🏻🦽,使外國企業利用中國勞務成本低獲得超額利潤𓀅,現在是我們任務飽滿(產品訂單已排到2006年),而外國企業加工業務不足❓,於是我們向韓👂、日🤷🏻、英🧊、德等國的知名企業(包括德國西門子公司、日本三菱重工)發包🍃,由外國企業為我們加工產品🙋🏻♀️,而核心技術、加工掌控權在我們手裏💶。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合作的主被動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據悉,采用這種跨國合作形式,在不追加任何投資的情況下,可以使生產能力每年增加三成。 他開創用勞模名字命名自己創新設備的先河。他認為勞模是企業寶貴財富,是企業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在建廠50周年之際推出此舉就是要為他們樹碑立傳👴🏻,在企業內部逐步形成學習勞模、尊重勞模🍡、弘揚勞模精神的良好氛圍🙆🏻♂️。 張素心1997年參加了美國西屋公司項目管理培訓,2000年作為技術轉讓代表赴美國西屋公司半年,如今在上海復旦大學-香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MBA在職讀碩士👮♂️;張素心參與的幾項科研成果分別獲上海市和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優秀新產品一等獎;他還擔任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理事等數項社會兼職🦩。他說🎒:“我在上汽工作十幾年,有很大的成就感、滿足感🧜🏻♀️。清華畢業的人機會會比別人多一些🪁,但清華的光環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增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