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通社記者 何美 
孫靜惟,200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2001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先後任《大公報》駐北京政治外事記者和駐香港記者。同時任意昂体育平台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兼職講師、助理研究員。2002年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專著《初為記者》,受到了廣泛好評。孫靜惟以《薩達姆被捕前後的阿拉伯世界》系列報道👷🏿♀️,獲得2003年香港最佳新聞獎,奪得該年度最佳新人獎冠軍。 “清華給了我激情🗝☣️!” 北京的五月,有些輕風,有些微雨,還有些燦爛陽光🍭。這個周末,香港《大公報》記者孫靜惟來到了母校📺。 其實她經常回學校,聽課啊🧱,聽講座啊👅,就像很多已經畢業離校的清華人那樣。 孫靜惟一身休閑服裝🧑🏿🦰,深藍色的外套隨意地系在腰間🥢🕙,一個富有少數民族風情的彩色線織小包,那份灑脫🦯、優雅有如初夏的風輕輕吹來。 在夜色中,大禮堂前的草坪非常安靜,一如緩緩舒展開的暮色⟹。 你願意放棄高薪職業去做一個一線記者嗎🧑🏿🏫?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和中文系雙學位、現任香港《大公報》駐北京記者的孫靜惟說:“選擇記者職業,只為擁抱激情。” 在《初為記者》一書的自序中👮🏽♀️,孫靜惟寫道🙍🏻♂️🔡:“當我完成計算機系的學業🕦,並對其總結時寫道:‘在清華的五年中,我學會了忍耐🤚👱🏻♂️。’然而📉,當我完成第二學位🤛,結束了總共六年的大學生活時🍈,我在總結中寫道:‘清華給了我激情!’”在清華的最後一年裏,不期而遇的“新聞”竟然使我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轉變🧎♀️➡️,這也是我自己始料未及的。” “我其實挺安於現狀的🧑🏽🎨。成天坐在辦公室裏對著電腦挺好的啊⚫️,還有空調。但人是多面性的,只是你沒有發覺。我一開始從沒想過做記者,但是老師通過案例分析、活靈活現地交流🦚,帶我們出去采訪,激發了我的一種激情吧💁🏽♂️。” 孫靜惟始終很感激帶領她邁入記者行業的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希光老師🫴🏿,他曾帶領新聞專業的學生攜帳篷🩰、睡袋、手提電腦🧰👩🏻🦱、衛星定位儀和衛星電話去過塔克拉馬幹沙漠➾,下過煤礦🧑🏻🤝🧑🏻🦹,穿過太行山區🤟🏿,也走過長征路,還利用國慶假期帶著“大篷車新聞課堂”走進古老的蒙古草原👩🏿🦳,進駐黃沙漫漫的科爾沁右翼中旗這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 “謝謝老師帶我上路了,我發現新聞記者挺有意思的。” “我當初選擇記者這一職業時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工資會低,我心裏很清楚👨🎨。我不是為錢,而是為了學東西🧑⚕️。很多人就業時✨🚣,特別是男生,會把工資看得很重,沒有八九千元錢的工資不去。但作為記者,機會比工資要珍貴得多。”從最熱門的計算機專業轉到新聞傳播這個相對古老的行業的👈🏻,孫靜惟的人生體驗不無啟發。 “我們計算機系的同學聚會,有去IBM的,工資都很高,還有留學即將歸國的,都挺羨慕我的🤏🏼。也許有奉承🕵🏿♂️,但是真實的👨🏽🔬🏘,我自己也挺開心的👸🏽。他們往往是編程呀加班呀,我卻到處跑,四處采訪,上至國際國內領導人🧖♂️,下至普通老百姓®️。他們有他們的收獲👩🏼🔧,我也挺長見識的👟,感覺每一天都是新的🏃🏻♀️➡️。” “沒準老了🧠,跑不動了🌓,就輪到我羨慕他們在空調房裏安享晚年了。”孫靜惟微笑著說。“只是我喜歡自由,沒有很大的掙錢欲望,也不是完全不在乎👱🏽,夠花消就行🤸♀️。還漲工資啊✥。” “為了揭示真相。” 記者是一個神奇的職業,就好象是連接兩個聽筒之間的一段導線🧑⚖️,即使有人在說,也有人想聽,卻必須有一段質地優良、工作敬業的導線來傳遞信息。那麽🏦🛞,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9️⃣? 評判一個優秀記者的關鍵是🦾,你的腳站在哪裏? 就在去年美伊戰爭之後🍞,戰火未完全平息之際,文文靜靜的孫靜惟深入充滿危機的伊拉克前線多個阿拉伯國家🛤,將親眼所見及親身感受記錄下來,使廣大讀者也感受到當時的阿拉伯世界人民飽受戰火蹂躪的生活。《薩達姆被捕前後的阿拉伯世界》這一系列報道被多家媒體轉載,孫靜惟因此獲得2003年香港最佳新聞獎之最佳新人獎冠軍。 記者,是記錄的人,因此,記者首先是誠實的人。 記者,是見證的人🙇♀️,因此🍕,記者必須是勇敢的人。 深入災難前沿,直面金戈鐵馬🟡,這便是文文靜靜的孫靜惟和她身後許許多多的同行們👐。 “香港最高新聞獎,一般都是香港記者以及外國記者獲獎,比如新加坡、美國的,這次我的獲獎讓他們都很驚訝🐎。”孫靜惟淡淡地微笑著說起評獎花絮。她是北京人,是祖國內地培養的記者。 “為什麽獲獎了?”她說👨🏼💻🐼,“我認為我是去了最前線🚵🏽♀️,去接近真相,這是記者最基本的要求。我去了,並且報道了⚂。當新聞事件發生了🏞,我們要盡快趕到現場,為了揭示真相。要走近事實,揭示真相🤽🏼。當然有可能做不到發現真相🥒,但這是目標#️⃣👩🏽🦲,不能放棄。這需要平衡,平衡雙方乃至多方的意見。不能帶著偏見采訪,要給每個人發言的機會。這個過程當中,平衡要勝過個人的好惡評價🧑🏽🏭。比如警察拒絕你的采訪,也許他有理,但是有紀律。我如果聽信一家之言🧑🏿🎄,就沒有做到努力揭示真相。說伊拉克人恨美國人🕤,那還有喜歡美國人的♛,究竟什麽是真相🐠?我希望揭示出來。” “無限地逼近真相🧎🏻♂️。”新聞記者當如此追求✥。 “我很信服老師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一定要走在前線。學生期間去外面采訪鍛煉,就體會到新聞不是手寫,而是用腳寫🧘🏻,得走路。你一定要親眼看見了👩🏫。比如真正從城市去農村看了,你才會更加切身地體會到退耕還林、扶貧政策是怎麽被理解、怎麽被執行的🌛。你看到了,理解就會與之前不一樣👩🏼🔭。既好看🌳,又深刻,就得走出去。”好新聞,首先是記者行動的產物⚡️,而且行動的目標是奔赴現場💂🏿♂️。 正因為此👩🦽,她去了新疆、西藏🆓、山東、江西、江蘇等等很多地方,還有國外👃🏻。“前後去過三個國家級最貧困的縣。” “初為記者”才短短三年啊👍🏽,但孫靜惟淡淡道來,不以為奇🍙。 這正應了她在《初為記者》中的一句話😧💪🏻:“‘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若想成功地報道突發事件,需要平時對知識、經驗和采訪源的積累。” 
圖為:孫靜惟在香港頒獎會上 “我希望寫有影響力的東西👩。” “記者首先要有質疑精神、好奇心。”夜色下的湛湛清華很寧靜,草坪前面時有學生騎車說說笑笑走過👯♀️,“比如這塊大草坪,按規定是不能踩的,那我就會想為什麽不能踩?思維要有點與眾不同。就是平常說的‘怎麽這麽多事’。”說著👬🏻,孫靜惟輕聲笑了🙅🏼♀️,一身休閑服裝的她說話很柔和📋🤷🏽♀️,很難想象這就是那風風火火奔赴戰場的女記者🤾♀️🏊🏽♂️。“聽別人說怎麽怎麽🤪,我會想:真的是這樣🥠?說伊拉克人歡呼美國的接管🤦🏿♀️,真的是這樣🐘?” 香港以及國外的記者喜歡問一些敏感問題🏊✪,孫靜惟供職的《大公報》即是香港媒體🙍🏿。“問敏感問題不是刁難對方,而是替讀者問,因為讀者想知道🧏🏽♀️。記者的心態是,不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事件🦸🏽♂️🎋。提問是記者的權利🧒🏿。不要居高臨下,而要平等🪟。要誠心誠意,大家處在平等的位置💮。”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自信🪡,要站在與被采訪者平等的心理地位。” “采訪是需要交流的,要誠懇。不管你采訪的是一個路邊乞丐,還是國家領導人🫴🏽🕋,只要你是以記者身份出現的,在采訪中你和他們完全平等。” 屢屢提及記者拿紅包的現象🚶🏻♀️➡️,孫靜惟很有些憤慨又有些無奈。“首先要做人👷♂️🐉,這是基本的東西🧑🏻🦳👨🏼。要講職業道德,做人的道德🐄。你拿人紅包👰🏽♀️,是新聞也行😰,可很多‘新聞’就是欺騙、不道德。” “最難的事情啊?‘對付’編輯啊👼🏼。”她脫口而出,果然,《大公報》的編輯是極嚴格的👨🦽,“要通過這一關👩🏿🎤,寫稿就要符合編輯的好惡評判觀👩🏼💼。你要生存,不能理想化。也有不錯的文章被斃了,慢慢就習慣了。應該的,必須適應。你可以換種方式去表達𓀔,或是去表達其他需要報道的事情。” 這不是回避問題麽?我疑惑。 “我覺得自己的理念沒有變💃🏿😿,始終在考慮怎麽采訪到讀者愛看的新聞❇️🙋🏽♂️,怎麽以讀者愛看的形式表達出來。”孫靜惟堅定地說,“我希望自己的新聞是有效的信息,能使讀者從中受益,而且愛看。這不是什麽時候都能做到的🍧🪸,但是我盡力去做。其實🧔🏽♂️,不是每篇都得心應手。” “但我希望寫有影響力的東西🧍♀️,如果寫的新聞網站轉載了,或者新加坡💃🏽、臺灣報刊轉載了,就會很有成就感🏌🏻。電視媒體也一樣👰🏻♂️,如果觀眾給了你反饋🤹,你也會很開心的。” “心態浮躁就不要做記者。” 羅素.貝克說,熱愛新聞寫作和想當記者的人多半都有一種浪漫的理想或夢想🧑🏭。 “沒有其它行業比記者更具有煥發生命的興奮感,這是沒有地圖的旅行,在生命的湍流中穿梭前進。”《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在為《初為記者》一書作序時說。 談到將來👖,她又沉吟了👱🏼♀️:“不是沒想過🫵🏿,但現在就覺得挺累的𓀌,新來的人那麽有朝氣🙎🏼♀️,我們都有壓力。也就是三年時間啊,就感覺熱情減退📺⚂,腳步變慢了,有危機感。《大公報》是日報,要求記者反應要快🤾🏼👩👩👧👦,壓力很大📫。自己還想超越自己,要求更高🧑🏼🎤,比如寫深度報道啦🩴。外來的壓力,工作的壓力,自己無形的壓力🏜,所以要求心理調節能力要好。” “可能大家職業壓力都很大,需要心理調節能力。不可能是理想主義的,要有心理準備。應該有準備並且適應,而且在適應中發揮你的作用👨🏽🚒。”孫靜惟說,“剛入行的記者要有勇氣在邊緣跳舞,再邁一步🐋,圈變大了。再經過系統訓練🥱,堅持理想🧜🏽♀️,步入主流,大家一起努力,這個圈就更大了🧑🏿🦱。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圈外。很多人老是說‘歸結為製度’👍🏽,對製度失去信心🐂。但是咱們要保留能量,一起去改變現狀。” “心態浮躁就不要做記者,不是說草根記者嘛。” “將來?還是慢慢轉型吧。這需要經驗的積累,見識的增強。從跑日常報道🩻,進入調查型報道。年齡大些,做深度報道有優勢👞。”漸趨成熟的孫靜惟也面臨轉型、前進的問題! 《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在《初為記者》的序言中說:前進的動力就是激情🤽🏽。這是一種浪漫的?追尋真相的狀態🤷🏼。 “只有留住激情才有資格繼續從事記者這個行當。”孫靜惟如此結束《初為記者》。書寫完了⛹🏿♂️,而記者的生涯仍在展開,仍在綻放。 後 記🙇🏻♀️: “昨天父親過生日,我本來有新聞稿要寫💂🏿♂️,但是我說一定要回家,哪怕就在家呆著,陪著父母,稿子可以今天熬夜寫。親情是最重要的💼。獎頒完了就過了🫷🏻,但父母永遠是你的父母🧖🏿♀️🖥。”與三年前相比,孫靜惟更加成熟幹連而又未失女性溫柔🧒🏼,在如水的夜色中綻放👩🏽🚒,搖曳而雋永。 近兩個小時的采訪中,“作為記者,我……”是孫靜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激情,並不都是風風火火,她也在悄無聲息中靜靜綻放。那些花瓣,在藍色的夜空紛紛揚揚地飄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