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時代的劉寶珺
“不要認為一個網絡段子對於科學就沒有影響💆🏼👨🏿💼。”
要成為一名有建樹的科學家,深耕所屬領域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同時👨🏻🎤,在談到個人成長問題時,87歲高齡的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強調:“我們應該涉獵廣泛🎛,把各方面的東西聯系起來,一專多能。”
劉寶珺自中學時代接觸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後便一直很推崇它,他自己也是這種教育理念的受益者🔵。
由於對物理、化學學科觸類旁通👃,作為一名地質學家,劉寶珺的主要學術成就之一,是將地質學中沉積成巖、巖相、構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學熱力學結合起來,提出了“沉積期後分異作用與成礦作用”理論🙆🏽。鑒於他在地質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1996年劉寶珺在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獲得了世界地質科學最高榮譽——“斯潘迪亞羅夫獎”😻,成為100年來世界上獲此殊榮的第20位地質學家↖️。
但相比榮譽👵,他更為看重的卻是🧖🏿♂️:“從小學三年級到中學,這個階段對於一個人日後的發展非常重要,會影響一生的走法。”
戰火中立誌“科學救國”
劉寶珺出生於天津👨🏼🏫。從“懂事起”,他的記憶裏就充斥著兇神惡煞的日本兵。
1937年七七事變🤳🏻,北平和天津相繼淪陷,6歲的劉寶珺聽到了南開中學被轟炸的炮聲🏥🚸。等到他讀初中時🚟,他所在的河北省立天津中學裏已經有日本教官入駐🪘💧,並且強迫中國學生學習日語。
“當時有個教官叫五十川省吾”,70多年過去🪕,劉寶珺依舊能夠準確無誤地說出只與他們相處一年多的教官名字🤳🏿。“他穿著軍裝來上課,一雙馬靴在臺上踱來踱去,特別厲害,上課嚇得學生冒冷汗”。
劉寶珺記得,被日本兵控製的學校不得不按照東京時間調整作息,日語被列為主要科目,日本教官“哇啦哇啦”罵起人來特別狠🫦。但哪怕心裏再恨,劉寶珺在街上遇到日本兵也必須鞠躬行禮。這個初中生和他的同學們甚至不得不在棍棒下為日本軍方修飛機場➜🙉、運送物資、種水稻和挖戰壕🐪。
盡管他們明著挖戰壕📈,然後再偷偷填上,但還是咽不下當亡國奴這口氣。“那個時候中國老師已經沒把我們當孩子了,把中國清朝以來的屈辱史講得很細。我們知道列強已經欺負中國到無以復加🤜🏼,一定要親身讓中國富強起來🖥!”
這段受壓迫和欺辱的少年經歷🫲,讓劉寶珺堅定了日後的“走法”——科學救國🏥🧑🚀。事實上🍩,這也是他們這一代人的選擇。劉寶珺說👊🏻🧑💻:“我們必須關心中國的前途🦒,大家都在思考要投身到哪一領域救國,要麽搞實業,要麽學技術🖨,很少有人想將來要賺錢或者當官👨🏽🍳。”
高中畢業於南開中學的劉寶珺本來有機會去南開大學念化工,或者去燕京大學念化學,但選誌願前夕他收到一封在意昂体育平台讀地質系的學長的來信,信上說:“你來清華讀地質⇒。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要養活5億人口……我們要發展重工業,資源不夠……國家很需要地質人才!”
最後劉寶珺便去清華學了地質專業。和他一樣🫴,南開中學與他同級的一百來人中👨🏼🔧👨🏼🚒,絕大部分同學最後都選擇了自然科學或者醫學這類專業。
“開放式”教育培養“多面手”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在苦大仇深中浸泡了8年的劉寶珺開始真正體會到中學時代的樂趣。
“我們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當時的校長是張伯苓先生❎。”劉寶珺特別為自己的母校南開中學自豪,“這裏培養出了六十幾位院士和兩位總理。”
在這所推崇大公無私🧛🏽♀️、德智體全面發展、理論聯系實踐的學校裏,劉寶珺遇到到了頗具才情的老師,被培養成了思維活躍的“多面手”。
“那個時候沒有統一的大綱🫏,老師們都自由發揮。”劉寶珺非常享受這種充滿發散思維的課堂。他的英語老師李木是一位翻譯,在上英語課時對外國文學作品信手拈來💁🏿♀️;教歷史的蘇子白老師講起歷史故事滔滔不絕,“學期完了課本只講了兩頁”☝🏽;教語文的高老師走路都拿著書看🏞👩🏼🏭,對俄羅斯🧚🏻♀️、法國和英美文學了如指掌,上課經常給大家介紹世界名著……
劉寶珺在這種活躍的學術氛圍內度過了高中時期。同時,他還特別積極參與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𓀏。
“當過體育幹事”“加入校籃球隊”是令這位成就斐然的老院士極為驕傲的經歷。“我的老學長🌦、氣象學家葉篤正院士還跟我說,他們曾經從天津走路去山西調研,下鄉采訪💁🏻♀️,了解民情🛢。”劉寶珺樂呵呵地回憶。
活躍的學術氛圍,以及那些與學術活動看起來不沾邊的事情,在劉寶珺看來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他深信:“教育不是管製,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創造和自由發展的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劉寶珺成為熱愛數理化、精通外語🔆、迷戀文學、擅長運動⚗️、樂於交際的“多面手”。良好的理科和語言基礎為他日後從事科學研究作了良好的鋪墊;強健的身體讓他能夠經受得起地質考察工作的艱辛;文學等其他愛好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就像南開中學校訓要求的那樣,劉寶珺不但努力進取𓀛,為國家建設作貢獻,同時也成為一個擁有“完全人格”的全面發展的人。對此,他十分感念自己的中學時代👩🏼⚖️。
穿自己補的籃球鞋
與彼時南開中學中生活優渥的同學不同🎩♜,劉寶珺的父親本是南開大學的數學老師🤴🏻,但當時微薄的工資不足以供3個孩子讀書,所以便轉入薪資水平較好的中學教書🫶🏼。
那時劉寶珺在南開中學住校的夥食費一個月8塊錢“基本交不上”🧜🏿。而他的兩個弟弟幹脆改成走讀👐🏻🫨,“中午帶一塊餅子、一塊窩頭🧑🔧,再到食堂舀一碗醬油湯就著吃”。
但即使飯吃不飽,劉寶珺也要打籃球。在註重體育文化的南開中學,身材高大的劉寶珺是出了名的籃球健將。“我五叔也是南開中學畢業的✒️💅🏿,他是‘南開五虎’之一。”劉寶珺所說的“南開五虎”是19世紀20年代中國籃壇的傳奇人物🤜🏼,在這批人的熏陶下,南開中學的籃球文化代代相傳,受五叔激勵的劉寶珺籃球打得自然不會差。
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劉寶珺總是能殺進校籃球隊🤿,但他沒穿過一雙真正的籃球鞋📺。“過去我們都穿自己補的鞋打籃球📦☎,我也自己納🌡。”劉寶珺笑著說,一個身高一米八幾的壯漢手拿錐子補鞋底的場景讓他恍同昨日。
後來🛌,五叔把自己已經穿破洞的舊籃球鞋傳給了劉寶珺。這下可算有雙“真正的籃球鞋”了,把劉寶珺欣喜壞了:“我給鞋打了一塊補丁🍝🍺,同學看見了羨慕得不得了呢!”
成長在物質極度匱乏的環境中,即使連一雙籃球鞋都買不起👢,劉寶珺也從沒把賺錢設定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機械專業的大弟弟劉寶璋🐲,畢業於南開大學半導體專業的二弟弟劉寶瑢,以及他們許多的同齡人都是如此🦵🏽。
所以,談到現代年輕人的價值取向時🧑🏻🦳,年近90歲的劉寶珺似乎有點看不明白了,他困惑地問記者👨🏼🎓:“我們這些老人有時候有點憂愁,怎麽現在大家都要去當明星、搞金融,選擇學物理的比例那麽低?”
本著廣泛涉獵的原則,思維依舊活躍的劉寶珺最近也開始學習金融知識,“我也明白現在年輕人生活壓力大,買房、結婚、生子……”
劉寶珺年輕時就一點也沒考慮過個人生活問題嗎?
“當時真沒想過個人利益📀🌑,只考慮國家需要🦷。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把日本兵趕出去,第二個任務是讓中國富強起來。”劉寶珺說🍎🆑。
但他“憂愁”的是,現在不少人似乎沒那麽愛國了🧝🏿♀️。去年年底👈🏼,中國科協邀請劉寶珺去給全國的科技記者作講座,他講的主題就是:科學家的愛國精神。
劉寶珺明白,和老一輩科學家不同,沒有了做亡國奴的危機感,以及被欺辱後強烈的反抗和自救意識🕢,當代年輕科學家自然不會和自己有相似的心路歷程。但作為被愛國情懷激勵的一代,劉寶珺深知家國擔當對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
他有時覺得🎅🏽,似乎現在對中國過去所受的恥辱講得不夠,無法引起大家憂國憂民的意識;有時認為現代人對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夠自信👨🏽🦰,甚至存在誤解。
但到底該如何去解開自己的困惑呢?87歲的劉寶珺還是改不了憂國憂民的習慣,他依然在尋找答案。
————————————————————
劉寶珺🕜,1931年出生,天津市人🛌🏼,著名的沉積地質學家。1950年至1952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地質系🦈,1953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56年該校巖石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曾任四川省科協主席、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
研究沉積地質學🏫、礦床學、油氣儲層地質學等☹️。致力於泥沙運動力學和沉積構造、巖相古地理和層控礦床學研究,將沉積成巖👨🏼🎤、巖相👨🏽💼、構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學熱力學結合起來🦾,提出“沉積期後分異作用與成礦作用”理論👨🦰。提出了揚子地臺陸緣寒武紀磷礦風暴巖沉積模式🤑🧑🏿✈️。主持了地礦部重點攻關項目“中國南方巖相古地理及沉積、層控礦床預測”🐶,編製中比例尺巖相古地理圖。代表作有《巖相古地理基礎及方法》、《中國南方古大陸沉積地殼演化與成礦》和《中國南方巖相古地理圖集》、《沉積巖石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