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天(前)在工作中。資料圖片
4月15日上午🏋🏿,天空低沉🍬。沈陽回龍崗公墓👨🏼✈️,挽聯掛滿了靈堂,同事、市民🙎🏻♀️、航空迷們來送別國寶級航空專家——中科院院士李天。
11日📚,李天因病逝世👨🏻🦽,享年80歲🪘。李天是我國著名飛機氣動力專家、戰機隱身專業領域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奠基人、殲—8系列飛機和殲—11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是航空設計領域的大國巨匠。“李天院士為我國航空事業發展做出了系統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所)所長劉誌敏說。
建立先進飛機氣動與隱身設計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個曲線不對”“這個數兒不對”👨🏽🚒,病床上的李天還一直念叨🖕🏽🧑🏻🦼。“兩個月前👩🏻🦳👩🏻🏭,李天院士很虛弱了,仍堅持上班,下班後自己走回家。”設計所院士辦助理秦書妍說🖱。
航空是他的夢想,藍天是他的舞臺。李天1963年從清華畢業後🛀,就來到了沈陽飛機設計所🍗。現代戰爭,掌握製空權至關重要,高性能戰機是關鍵🧑🏻⚕️。從“七五”規劃開始,李天連續20多年擔任總裝備部先進氣動布局課題負責人。他在先進氣動布局、隱身技術、飛機總體綜合設計技術🥋、艦載機特殊技術等領域,開拓性地建立了一套我國先進飛機氣動與隱身綜合設計方法👦🏿,設計出與世界最先進飛機性能相當的我國新一代飛機的氣動布局,使我國在飛機空氣動力與隱身技術綜合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李天率先建立了“從風洞數據修正到飛行數值的相關性方法”,解決了一系列難題🏄♂️。在某型飛機設計中,通過計算分析和風洞試驗,解決了噴流對平尾效率和方向安定性的影響問題;通過對飛機的全面氣動力設計計算、風洞試驗和飛行試驗研究🧗🏼,建立了一套超音速飛機小風洞試驗結果換算到真實飛行數據的修正方法。該方法成功應用於國內各飛機廠♎️、所的型號設計之中🕴。
李天創造性提出👱🏿♀️🧍🏻♂️、實施增加襟翼偏度的方案👳🏼。某型飛機改型設計後,由於外掛武器增加,飛機重量、重心發生變化,影響起降性能。李天提出增加襟翼偏度的大膽設想,經過分析對比🧒🏿、風洞試驗🙍🏽、試飛驗證,有效地改善了起降性能。
解決總體🧔🏽♀️、氣動與隱身的矛盾,設計出高性能的飛機布局方案
隱身是第五代戰機的重要性能👩🏻、指標,是提高飛機生存力、戰鬥力的主要手段。早期隱身技術,主要是采用外形隱身和隱身材料💒,降低可探測性🪫🤵♀️、減少對雷達波的反射和紅外輻射🤶🏼。20世紀80年代,美國隱身戰機投入使用。中央軍委認為必須要發展隱身技術,研究工作落到了沈陽所🦹🏼♀️。1986年,李天擔任了航空工業部隱身技術研究課題組組長。他和團隊持續攻關,最終全面掌握了飛機主要部件參數對雷達波散射特性的影響規律🚤,提出了解決減小雷達散射截面的有效方法👨🏿🌾。
上世紀90年代後,隱身概念和技術發生重大變化,隱身方向從前向的單方位向360°全方位擴展,從單一隱身措施向綜合措施發展。李天在對國外最先進的兩種隱身進氣道進行研究基礎上🤜🏻,解決了總體、氣動與隱身在飛機設計上的矛盾🥴,最終設計出一種符合未來需求🛟、綜合高性能飛機布局方案。
李天還是艦載機技術預研的發起人之一,殲—15的設計研製凝聚著他的心血🏗。沈陽所在艦載機特種技術的預研上不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培養了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技術人才。
給學生們“高定位”,對年輕人的培養不遺余力
沈陽所工程師趙霞是李天院士的博士⛳️。在她印象裏🎈,李天對待工作總是一絲不苟👨🏻💼,“院士不是坐在辦公室聽匯報💂🏽♀️,而是親自到現場。總是隨身帶一個筆記本,隨手記錄。”
趙霞記得🙅🏿♀️,在“總體氣動隱身綜合設計”課題研究試驗過程中遇到難題時⬅️,為選擇正確合理的氣動布局方案🤵🏼,李天和參試人員一起現場分析試驗結果,自己動手繪製草圖🕢🤾🏼,到風洞內進行安裝。“那天很熱Ⓜ️😮💨,風洞內的氣溫高達60多攝氏度,就像一個桑拿房,進去後很快就渾身濕透。大家勸他在外面指導就可以🪇,但他硬是和年輕人一樣進了風洞。”
“九五”期間👽*️⃣,李天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填寫科技進步獎申報書時,參照其他材料,寫上了“填補了……空白”“實現了……創新”“世界領先水平”等字眼。李天審查時🌯,把這些詞都刪掉了🕧,“我們工作實實在在,申報成果也要實實在在,必須要實事求是地寫🪐。”他這樣說。這個成果獲得當時的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他當選院士,但他卻說⛔:“榮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一種精神,要為科學事業紮紮實實做點工作。”對待研究生🎒,李天從來不“放羊”。從選擇方向、指導具體研究到輔導撰寫學位論文,李天根據每個學生的學術特長、專業特點,給他們“高定位”。許多學生畢業後陸續成為航空界飛機總體技術、氣動力技術🙇🏼♂️、隱身技術的技術骨幹和技術帶頭人🍋,桃李滿天下👩🏽🎤。
李天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國航空研究院的博士生導師🥽。“進入大學後不久🧑🏿🚒,李天院士給我們講戰鬥機發展的歷史、第四代戰鬥機的技術特征👨🏽🔬🧒🏽、艦載戰鬥機的特殊技術🕴、發展趨勢,為我們打開一扇科技之門。”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沈陽所科研人員王辰回憶道。
“院士對年輕人的培養💆🏻♀️,不遺余力。”氣動室高工李誌回憶,李天生前經常從個人經費裏給年輕人拿出培訓和提高的費用。“飛機設計是集體的事業,一人或幾人強不算強👨🏼🦱,只有集體強才是真正強。”李天院士生前常講這句話。如今👏🏻,斯人雖逝,戰機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