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此次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張江實驗室主任、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長王曦院士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他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連續當選為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九大代表,說明黨和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重視👮🏼♀️、人民對科技成果的期待🙍🏽♀️,我要以實際行動🍎,不忘初心,認真履職🍫🙇🏻♀️,不辱使命⚽️,發揮黨代表的先鋒模範作用,把中央的精神、綱領貫徹到具體的科技創新工作中去🪈,為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讓SOI材料走出實驗室
1998年,王曦離開德國羅森多夫研究中心挈婦將雛回國,成為離子束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時擔任“高端矽基SOI材料”製備研究項目的負責人,擔當起了研究SOI技術的領軍重任。
當時🦻🏼,一種名叫絕緣體上矽(SOI)的新技術被IBM公司商業化✔️,廣泛用於超速計算機服務器中。這在國際上被公認為“二十一世紀的矽集成電路技術”🎅🏽,在國內卻因遭遇技術封鎖鮮為人知🫢。
2001年7月👩🏿🎨,王曦創建了我國唯一的SOI材料研發和生產基地——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帶領團隊在國際上獨創了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註氧鍵合Simbond-SOI新技術,成功完成我國8英寸SOI材料產業化,解決了我國航天電子器件急需SOI產品的“有無”問題🧑🏽🦱🏋🏼♂️,產品出口西方發達國家,實現我國微電子材料的跨越式發展。
憑借這一成果,王曦帶領團隊一舉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9年王曦成為“當年當選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在他看來🧛🏼♀️,實驗室裏的成功和一項技術的圓滿完成之間不能畫等號🌗🌸。真正的高科技項目要實現產業化🙅,沒有科學家參與是不行的😱。
鎮宅之寶“超越摩爾”
不過,SOI產業化的成功已成為“過去時”。作為一名具有戰略思維的科學家📤,王曦認為,全球科技在保持快速發展態勢的同時呈現出了新趨勢,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加快,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加速❕💆♂️,科學技術正孕育著新的突破。所以,他又推動成立了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
今年9月10日,國內首條全球領先的8英寸“超越摩爾”研發中試線正式運營👩🚒。由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構建的這條中試線🪹,旨在打通從研發到小批量生產的超越摩爾產業生態鏈布局🏮🚴♂️,助攻創新研發🩹。
所謂“超越摩爾”🚎,是指非數字、多元化半導體技術與產品(如傳感器)可以在成熟的工藝生產線上研發🧘🏽,無需遵循摩爾定律,在工藝尺寸上越做越小🙏🏽。
如今🧩,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創新、融合和普及應用,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時代即將到來。其中🪁,“超越摩爾”技術以傳感器為核心𓀂,結合射頻、功率🆎⛹🏼♂️、微能源等技術,是未來實現萬物互聯的核心技術之一🚯。
“這是我們的‘鎮宅之寶’。”王曦表示,這條面向全國開放的8英寸研發中試線將成為一個創新設計的源頭,不僅可以進行工藝研發,還可以實現和小批量生產的無縫對接📀,從而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使國內“超越摩爾”生態鏈得以完善。
科學家的使命
9月26日🙂,張江實驗室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成立🤹♂️。
王曦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張江實驗室將聚焦具有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和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製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實現重大基礎科學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建成跨學科、綜合性、多功能的國家實驗室🎋,體現國家意誌,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
最近🤾🏻♂️,王曦特別忙碌⛹️♀️。他將進一步完善張江國家實驗室的組建方案,爭取首批獲批列入國家實驗室行列;積極探索開展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的製度創新👨✈️,重點改革完善經費及固定資產投入🖐🏽、經費管理、科研計劃、人員聘用🙇🏼、開放合作、考核評價等方面的製度安排。
王曦表示🧗🏼♂️💽,將面向全球不拘一格吸引和選拔高端優秀人才🟧,組建高水平科研團隊和專業的管理團隊。同時積極爭取國家“2030”腦與類腦重大專項落戶張江實驗室。依托張江實驗室啟動“矽光”“硬線預研”以及“類腦智能”等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盡快提升張江實驗室的集中度和顯示度。
在談話中,王曦屢次提及改變與創新,在他看來,這是國家五年來取得一系列成就的保障,同時也是他身處的科研領域能夠不斷產出成果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