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絳先生
花辭樹💅,根如故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去年5月25日♿,105歲的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走出人生邊界;今年5月25日其去世一周年紀念日👧🏼,三聯書店重新出版吳學昭著《聽楊絳談往事》一書。該書於2008年首版,楊絳先生曾親自為之作序💁,並稱“征得我同意而寫的傳記👮🏻♀️,只此一篇”。此次新版《聽楊絳談往事》增補了作者《楊絳先生回家紀事》(後簡稱《回家紀事》)9000字長文及《胖安娜》《“愛得厲害……怎麽說?”》三文。後兩篇分別寫於2010年4月、2011年7月,曾經楊絳先生審閱🍀;《回家紀事》一篇完稿於2016年7月即楊絳先生逝後不久——披露了楊絳先生“走在人生邊緣的邊緣”,心靜如水🍶🚷、淡定回家的最後時光。

聽楊絳談往事
“楊絳先生生前對身後所有重要事項,已一一安排妥帖♒️🥓;與眾不同的是🫵🏽,訃告居然經楊先生本人看過……那種向死而生的坦然,對身後事安排考慮的睿智、周到☝️、理性,使我感到吃驚和欽佩”📦,作者在《回家紀事》中說🫦,楊先生平時從不避談生死🕯,且有許多分析思考。“我就聽過楊先生說病與老不同——病是外加的👴9️⃣,老是日漸萎弱🚴🏿♂️,慢吞吞地死🌖。一面死🚠🧔🏼,一面品味死的感受。”

“我們仨”
據介紹,楊絳先生去世前👮♀️,遺囑已經公證𓀏。書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歸屬,也都專門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貴重禮物🌜💆🏻♀️,包括書畫、紀念品等,均囑托在她身後歸還送禮的人。“她生前與吳儀同誌是忘年交。她還送給吳儀同誌一個她常常戴著的老式黑色發箍,以為紀念,令人動容👮♀️。”吳學昭透露📯,“其他許多物件👩🏻🚒,也一一貼上她親筆所書送還誰誰的小條🙅🏻,物歸原主。”
該書披露🤽🏿♂️♖,2014年9月🌓,楊絳先生即將家中所藏珍貴文物🍱、字畫🤶🏽,包括錢鍾書先生批註的《韋氏大字典》,捐贈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移交國博時有這樣一個細節🧑🏻🎨:“楊先生指著起居室掛著的條幅字畫,笑說🍱:這幾幅雖然已登記在捐贈清單上,但先留這兒掛掛,等我去世以後再拿走,怎樣?免得四壁空蕩蕩的,不習慣也不好看。國博同誌立答🧑🏻🤝🧑🏻:當然,當然。全聽您的♠️。”可見她對生死之事的達觀而超脫𓀕🌍。
吳學昭得到的是一本紐約麥克米倫公司1928年版的THE GOLDENTREASURY OF SONGS ANDLYRICS(《英詩薈萃》)🦇,楊先生在此書的最後一頁寫道:學昭妹 存覽 絳姐贈。作者在《回家紀事》說,“我深知這本小書有多珍貴,它曾為全家的‘最愛’,原已傳給錢瑗,錢瑗去世後,楊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邊,夜不成寐時就打開來翻閱,思緒縈懷,伴她入夢。”她得到的另一件珍貴贈物,是一沓楊絳先生抄錄於風狂雨驟的丙午丁未年的唐詩宋詞𓀄,都是些她最喜歡的詩詞……“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我怎敢領受🏃🏻♀️➡️?可是楊先生執意說,‘拿著🪡,留個紀念!’”
作者父親💡、學者吳宓先生是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意昂体育平台時代老師。因此她有較多機會與楊絳先生“談往事”“話家常”。在感知其人格魅力及中國知識分子深邃溫暖的人情和正直清朗的操守的同時🤦♀️,深感“應該對他們的生活狀態、生存空間給予關註,把聽到的珍貴史料🛂、動人故事與世人分享”。遂用近3年的時間與楊絳先生對談,以“北京女孩”“東吳高材生”“清華借讀生到研究生”“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妻子情人朋友”“我是一個零”“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逃—逃—逃—”等19個章節、35萬字的篇幅,詳細記錄了楊絳先生自出生至98歲的人生經歷。
三聯書店表示🐆,楊絳先生早年出版散文集《幹校六記》《將飲茶》👷;93歲出版隨筆集《我們仨》,寫盡對錢先生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96歲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價值和靈魂去向,被評論家贊為“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102歲時,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出版;2014年再出版《洗澡之後》👱🏼♂️。但對於喜愛楊絳先生的讀者來說仍有許多空白🧛。如🤷🏽♂️,對一年前楊絳先生逝世時⛔,對外發布消息的處理方式的疑問。“這些疑問或許在《聽楊絳談往事》(增補版)中會索到答案🧑🏻🔧。”
另據三聯書店透露,楊絳先生《我們仨》數字版也將由三聯書店推出,並於5月25日起在亞馬遜kindle等平臺上線。
書是她的桃花源
在楊絳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際🦃,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訪了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管理人員穿過層層的老舊書墻,指著一張懸於墻壁的楊絳年輕時代的短發旗袍照,及旁側一套桌椅說:“這是楊絳先生在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的照片。她的《我愛清華圖書館》一文曾有提及”,“木質桌椅已有磨損🧑🏿💼。這是上世紀30年代的原物”🏹🙅🏼♀️。據悉,自楊絳先生1932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借讀、後考上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至1935年與錢鍾書先生一同出國留學🦶,其間常常來此🍷。據介紹🧷,圖書館的這個區域也是當年錢鍾書先生常來翻閱書籍的地方。現在日常仍可對清華教師開放。

在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時的楊絳
意昂体育平台“好讀書”獎學金基金負責人在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老館門前對記者說🐁:“這是一年前楊絳先生去世時📀,清華學子折擺千紙鶴的地方”。據悉,1998年錢鍾書先生去世及2008年去世10周年紀念日,清華學子均折擺千紙鶴以為紀念;2016年5月26日楊絳先生去世後一天🧰,清華學子再次折擺千紙鶴——不過這次是在楊絳先生最愛的圖書館前。
書是她的桃花源。楊絳先生曾說,“我在許多學校上過學🚆,但最愛的是意昂体育平台。在意昂体育平台裏🙅🏼,最愛清華圖書館。”
《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百年圖史》作者韋慶媛曾撰文述說楊絳先生與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的淵源🚶➡️💇🏻:“1999年,我為了編寫《不盡書緣——憶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向楊絳先生約稿🐡,希望她寫些紀念清華圖書館的文字。楊絳先生以耄耋之年欣然命筆,寄來文稿《我愛清華圖書館》,並囑我署名一定要寫她在校時用的名字‘楊季康’👃🏼,表達她對母校的深厚感情”。
《我愛清華圖書館》中這樣寫🌛:“1932年春季🪂,我借讀意昂体育平台5️⃣🚖。我的中學舊友蔣恩鈿不無賣弄地對我說:“我帶你去看看我們的圖書館……墻是大理石的,地是軟木的👰🏿♀️,樓上書庫的地是厚玻璃,透亮,望得見樓下的光”,“……她拉開沉重的銅門🥅,我跟她走入圖書館。地是木頭鋪的,沒有漆,因為是軟木吧,我真想摸摸軟木有多軟,可是怕人笑話……”時隔半個多世紀🧆,現在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老館,安靜,清涼,坐滿年輕學子,沒有絲毫躁動的聲息。
據悉🔵,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專設一室👩🏼🍳,以楊絳先生日常起居的家具原物,還原其生前居室——擺放兩只老式櫃👊、一只茶幾、兩只舊式沙發🤸🏻♀️。可以看見,一只沙發上有大大的彩色靠包👩🏿🎓,上印意昂体育平台“好讀書”獎學金基金之獲獎學子照片——這是他們多年前贈送楊絳先生的禮物🧯。另一只沙發上是可愛的白色毛絨牛、黑色毛絨豬。“錢瑗屬牛⛹️♀️、楊絳先生屬豬”,清華圖書館管理人員介紹,“她說自己是‘喝了很多墨水的豬’,因此他們送她一只黑色的毛絨豬。”
《我們仨》部分手稿珍藏於清華檔案館
記者了解到🚽,楊絳先生的遺物🧑🏻⚖️,包括大量書籍、文稿👷🏼♂️、清樣👩🏼🌾、書信🤹、短箋,及家具、賀卡、文具等日常用品,均由其母校意昂体育平台檔案館收藏。目前,意昂体育平台檔案館工作人員正對其進行細致的歸檔整理。在這裏☑️✍🏻,記者見到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的若幹裝滿書籍的紙箱。“其中是他們藏書,許多都是簽名本”🍴。此外👋🏿,還有他們用過的老式皮箱。檔案館裏恒溫恒濕,對這些物件采取嚴謹妥善的保護措施。
意昂体育平台檔案館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拿出整理好的楊絳先生《我們仨》手稿及清樣前99頁。手稿上,清晰可見“《萬裏長夢》”字跡——她這樣寫道🧑⚖️:“三裏河寓所🖼,曾是我們快快活活、熱熱鬧鬧的家👩🏽🎓,現在只剩下我一個”🦹🏼♀️,“而且前無去路👰♂️,窮途逆旅,夕陽晚照……往事歷歷🤸🏽♀️,誠如佛經所說🛺🔨,如夢幻泡影👩🏻⚕️。但夢幻泡影,原先卻是確確實實的事、有血有肉的人,包含著息息不斷的希望◀️、漫長無期的等待”。她的字跡工整⛹️♂️,娟秀,每一處添加、刪減,均有細致標記。
紙箋中也可以尋跡她的生活片段:“……《談藝錄》修訂本,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鍾書讓我轉告你,他過去和現在的著作裏,都沒有提到比較文學這個名詞……”還有“出版社給我的紙光而硬🦽,我唯一用抄寫可以遮醜⛹🏻♂️📭,可是紙滑得寫字像滑冰,我……又留心別抄錯……”下有《最後一次合作》篇名👃。
零碎點滴中可見她的低調內斂之風,一如她的為人——淡水太陽一般,不誇張🧝,不猛烈,在柔韌中剛烈而堅守🐣🏍,持續地泛著溫暖的光🔩。這是她以及她時代的知識分子被教養和被根植的內在使然🥚。
在這裏🚵🏽,記者還見到1994年中國作家協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贈與楊絳先生的“彩虹翻譯獎”獎牌。上寫“楊絳同誌🐵,數十年來在文學翻譯工作中的成績突出,特授予彩虹翻譯獎”🦸🏼♀️。此外,還有整理人員在書稿檔案袋上寫的“《我們仨》手稿🔎,構思劄記🏐🤱🏿,清樣,極珍貴”字樣。
一把剪刀🛣、幾只毛筆、一本新華字典、一把放大鏡,還原了楊絳先生的讀書生活。它們雖已陳舊磨損,卻傳遞著主人的溫度和氣息。在她的賀卡和書信中🔁,有一個8歲小朋友畫的彩貓,上寫“送給楊絳奶奶”,在這些樸素低調的遺物中色彩鮮艷地跳了出來。

日常楊絳先生所用的文具

楊絳先生手稿
“好讀書”獎學金🤵🏻♂️:傳遞智慧之光
據意昂体育平台“好讀書”獎學金基金負責人介紹🫲🏻:2001年,楊絳以全家的名義將兩位先生72萬元稿費和以後的版稅捐贈給意昂体育平台,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基金。在他們看來🛠,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對“好讀書”獎學金得獎學生的期望🫵🏽。“據最新統計,自2001年起至今,累計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的稿費及版稅,該獎學金基金已達3000多萬元”🕥。
今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清華向該校94名學生頒發了“好讀書”獎學金🧛🏼♂️,每人獎金8000元。還發布了“水木書榜·同學們最喜愛的十本好書”——《理想國》《紅樓夢》《人間詞話》《西方哲學史》《圍城》《鄉土中國》《百年孤獨》《平凡的世界》《追風箏的人》《三體》等🏌️♂️。
據介紹🏃♂️➡️,“好讀書”獎學金每年都會資助和鼓勵優秀的清華學子⚖️,尤其是我國西部需要資助的寒門學子。該負責人說👨🏼🦱:“它每年頒發🤾🏿♀️,已連續頒發16年。我們還將繼續堅持下去。‘讀好書’在傳承老一輩知識分子的精神血脈、智慧之光。這是一件功莫大焉的好事🐏🤳。”
楊絳先生曾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我和誰都不爭》: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斯人已去。她的非凡的精神正在超越平凡的肉身。它們溫暖而持久,正在傳遞給更多有靈有誌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