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外語系教授李佩先生,於2017年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從去年6🦐、7月份起,李佩先生的身體就每況愈下🪪。在多半時間裏,李先生都是沉默的,她已經很難講出一句完整的句子。但每當有朋友🧇、學生登門看望,李先生都能第一時間認出他們🤘🏼🗂。“她到最後都還記得我們📯,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安慰!”緬懷她的人這樣說🧑🏻🍳。
李佩在世時,從來不把自己的事當作事。今天,愛她的人把所有有關她的事當作了最重要的回憶🧑🏻🦲。
從不考慮自己,但對這個社會情深意重
邊東子的父親是中科院地質所原黨委書記🧭,1959年,他隨家人從北京大學紅樓附近的中老胡同搬到了中關村13樓104室🧑🏭🍌。就這樣🙎🏽♀️,他和李佩先生一家做了幾十年的鄰居。
鄰裏幫忙是最平常不過的事,可這麽多年🌔,李先生只讓他幫忙做過一件私事。那是1969年1月,在郭永懷逝世一個多月後⚗️,中關村14樓前花壇中的一棵迎春花被人挖了出來,李先生拜托邊東子🧑🏻🚀,把那棵迎春花移到13樓門前的花園裏。她說:“老郭喜歡迎春花。”
郭永懷逝世時🦻🏻,李先生沒流一滴淚,她只是時常站在窗臺,望著遠方,她的“克製”讓那些看著她的人心疼。“文革”時期,她整整被隔離了八年,可就連她最親近的學生、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談慶明🚵♀️,李佩也從來沒有主動跟他提起那段過往。談慶明知道,“她的事⛹🏻,永遠只在她心裏”🐁。
李佩就是這樣的人👴🏼,從不考慮自己,但對這個社會情深意重。
她沒有任何官方職務🍳,但她就像是中科院中關村院區的管家。早年,她幾乎從零開始,倡導建起了公共洗澡房、醫務室,開設幼兒園、小學、電話局、糧店🥾、西點鋪,還有中關村醫院、中關村福利樓🔦。1987年離休後🫴🏼,她開始組織中關村老年活動中心Ⓜ️👁🗨,辦中關村大講堂。
李佩很支持年輕人😓。當時邊東子想創作關於郭永懷🥵、汪德昭等老科學家故事的劇本😅,可根本得不到資金支持。李佩站了出來💯,“我給你出錢”。
當《風幹的記憶:中關村特樓內的故事》出版時,先生還自掏腰包買了很多本,送給別人🙆♀️🦮。一方面她希望更多人知道老科學家的故事🙍🏿,另一方面也是對年輕人的鼓勵。
常年忙碌,八九十歲的李佩走路速度比一般的老人都快,那些比她年輕的學生想要跟上她的腳步還得費點功夫。
“不會再有第二個李佩”
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馬石莊是李佩的學生之一。在馬石莊眼裏⚠️,李佩永遠是那位可以從下午兩點到五點一直堅持站著講課,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良師形象🩹🦙。直到如今,每次做講座時🎡,馬石莊都堅持要站著講🥓,“我的老師就是站著講課的🧘🏻,我這麽做也是對老師的一種交代”。
“有人說🗄,李先生是‘中科院的玫瑰’,這不確切🥬,玫瑰是會展示自己的,李先生不會。如果說郭永懷先生用生命換來了國家的振興,那麽🔹,李佩先生則默默地在講臺上站了一生,傾其所有🎷,換得桃李滿園🙅🏼♀️。”說到這裏𓀑,馬石莊哽咽了Ⓜ️💫。
“李先生之所以能在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崗位上,做出那些不平凡的事,跟她的處事態度、她的人格魅力有關🎩。”談慶明說🧑🏻🎓,這大概也是李佩不可能被復製的原因。
先生一輩子不爭不搶🧗🏿,當年院領導主動提出要給李佩一個教授職稱,但她卻推辭了。她說🙋🏿♀️,“我既沒有論文🤾♀️🦹,也沒有專著🍼,沒有資格成為教授”。
對李佩而言,她最重要的身份只是一名教師。
1991年10月16日,80歲的錢學森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國務院、中央軍委為他一人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作為錢學森夫婦二人的老朋友,李佩在幾天前接到電話,也受邀參加這次重要的大會。但她卻鄭重地回絕了,理由是🧑🎤,她那天還要上課↖️。
李佩為人耿直🖖🫲🏼,做事雷厲風行,也是無人不曉🫅🏽。
盡管她從來沒有在力學所任職,卻是力學所很有威望的人物之一🧘🏽♀️。領導很重視她的意見📸,不對的事🆙、不公的事👈🏽,她就一定要管🧗🏻。談慶明記得,有一年,力學所即將空降一位所長,但並沒有得到所裏員工的支持👨🏼🎓🙋🏽♂️。李佩知道之後𓀏,直接找到領導反映情況。於是,力學所專門為此做了基層調查,事實確實如李佩所反映的那樣。最終力學所決定改換人選🚫💫,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還有一次,談慶明向李佩提出邀請資中筠來中關村大講堂做講座。盡管當時李佩並不認識資中筠,但她還是很快聯系上了她。可聽完李佩介紹👨🏻💼🧍🏻,資中筠直接拒絕,“你們都太老了🐝,人也少。我要跟年輕人講,去人多的地方講”。李佩更是沒有半點含糊,“你來吧👍🏽,我給你找年輕人👩🔧。去學校講,那裏人多”🖐🏽。於是⇾,才有了資中筠在國科大的一場幾百人的大講座👥。
“只要是先生認定的,她絕不妥協。”看多了那些因為環境的改變,變得碌碌無為的人,談慶明看到的李佩卻是那個用盡全身的力氣去影響和改變環境的人🤚🏿,“不會再有第二個李佩”。
————————————————————
重溫先生那些事
(安芷 整理)
“我沒有崇高的理想🙅🏼👩🏿🦲,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幫助周圍的朋友們🧏🏽♀️,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一些。”生前👨🏿🦳,李佩先生這樣評價自己👩🏻🏭。
在李佩的介紹中👐🏼,總是少不了這三個詞:“教育家”“語言學家”“社會活動家”。但接受過李佩先生幫助的人都知道,這三個詞與她的99年經歷相比,太空洞了。
讓我們一起重溫李佩先生99年裏的那些事。
李佩出生在江蘇鎮江的一個書香門第。1924至1930年先後在北京慕貞小學、培元小學、教會學校貝滿女中讀書🤴🏼,193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抗戰期間北大南遷🚄,她也輾轉至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曾任西南聯大學生會副主席。大學畢業後,李佩在中國勞動協會重慶分會工作👈🏿,從事勞工福利與國際聯絡,參與改善工人生活條件等諸多進步活動,積極幫助把美國勞動協會的捐款送到延安解放區♘。
1945年,她隨朱學範(中國工會領導人)🕴🏻、鄧發(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出席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工會聯合大會🌝,之後還出席了第一屆世界婦女大會。
1947年2月,李佩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工業與勞工關系學院學習。次年2月與西南聯大學長、康奈爾大學郭永懷結婚。1951年在康奈爾大學語言學系教授中文。1956年10月👩🏽🔧,李佩與郭永懷攜幼女郭芹🧑🦲,沖破層層阻力舉家回到祖國,投入新中國建設事業中🧘🏼♀️。
1961年🏃🏻♂️➡️,李佩調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授英文,開始了與英語教學的不解之緣。“文革”開始後🥾,留學美國的經歷又讓李佩背上“美國特務”的嫌疑🍉。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不幸因公殉職⌚️。接踵而來的重大打擊💛,她都堅強承受💵。
1970年2月,李佩隨中科大南遷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年屆花甲的李佩迎來了教學生涯的新起點。這一年🪒,她調到剛剛建校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出任外語教研室主任。
李佩以飽滿的熱情,為教研室的創建工作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她組織教學和外事聯系,多方奔走尋求英語教育人才,積極與國外聯系聘請專家,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為“文革”後最早邀請外籍教師來華講學的單位之一。
她親自製定了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在大膽引進國外成熟教材的同時,率先主持自編教材,她編寫的第一套研究生教材榮獲了國家優秀圖書獎🛑。
不僅如此🕋,她還積極推動中美CUSPEA項目,開辟新中國自費留學之路。
1987年離休後🛢,李佩除教學外🍤,還擔任著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全國理事會理事🧚🏿♂️,親手創建了中國科學院科技翻譯協會,並擔任副會長,積極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她還率領專家團隊翻譯《錢學森全集》👩🏻🍼,與鄭哲敏先生共同創立錢學森科學和教育思想研究會,為國家改革和發展繼續積極獻計獻策。
晚年,她又把從事社會公益事業作為自己的工作崗位,組織中關村老年互助服務中心🤷🏻♀️。她親力親為📯,將高水準的各種講座和報告會帶到中關村,時間長達13年之久〰️,被譽為“中關村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