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低調的科學家,熱愛學術,成就斐然,曾在法國居裏研究所擔任主任研究員多年👰🏽♂️,居裏夫人是她的偶像。二十七年前,她走出清華園,留學法國🧑⚖️。母校行勝於言的校風早已融入血液,她篤實進取🛣,幹一行愛一行,一步一個腳印🚴🏻♂️🎗,數十年如一日地跋涉在她鐘愛的化學世界裏😝。
科學無國界,而科學家有祖國。雖然旅法幾十年,學術、生活和事業都在法國,但她仍心系祖國✵,籍以自己在國際學界的影響🫸🏽🖲,搭建中法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引薦法國一流學術機構和學者♻️👷🏼♀️,或來中國或在法國合作辦學,為中國培養大量高層次人才,譜寫新世紀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動人篇章。
她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先生是卓有成就的汽車發動機振動專家,也是清華旅法意昂。上大學的女兒青春陽光,讀中學的兒子童真燦爛。事業和生活🫢,一如美麗人生的雙翼,讓她自由地翱翔🚯。

李敏慧,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從偏僻大山溝到世界大都市
20世紀60年代,李敏慧出生於著名銅都江西德興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動蕩不堪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她隨家人顛簸輾轉於縣城🫃🏼、農村👸🏻、工廠之間,自幼就接觸到了不同層次、形形色色的人。當時德興雖地處偏僻的三省交界的山區,卻有許多各地移民🕗、下放幹部、知識分子🧜🏽♀️。盡管上大學之前,她連省城都沒去過,可是因為眾多下放到此地的知識分子😌,使李敏慧有幸接受了標準的普通話教育,也結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
李敏慧天資聰穎,從小學到高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81年,年僅16歲的她,輕松高考𓀒👷🏿♂️,成績突出,拿到了意昂体育平台化學與化學工程系的錄取通知書👨🏽🦰,成為德興縣有史以來第一個上清華的女生,也是該縣有史以來第三個上清華的學生。走進清華,拉開了李敏慧科學人生舞臺的大幕。她說🧜🏿♀️,立誌學工當工程師👨🦳😵,起源於童年時,她生活在德興三線軍工廠—5318廠的特殊生活經歷。科技興邦、理工強國,也是20世紀八十年代許許多多有誌青少年的理想和追求🥖。
在大學期間⛹🏿♀️,李敏慧學習高分子化學與工程。“當時清華是五年製🎥,學生只是在大學四五年級才接觸到專業課。因此,我們受到的是完整的🤜🏿、側重於化學和化學工程的全科教育。這樣打下的紮實基礎,對我後來的學習和工作🫴🏿,意義深遠🫡。”李敏慧說。當年清華被稱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身邊的學長們大都以做工程師為目標。盡管當時尚不明確以後的道路🫲🏻,但是她依然一步一個腳印🤦♂️,盡最大努力學好每一門功課。“那時中國剛剛走出十年動亂,大家都有一種緊迫感💇🏻,要追回文革耽擱的時間🍎🧑🏽🎄。同學們都很用功,非常珍惜在清華學習的機會🔺♨️。清華的老師們也非常敬業,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她微笑地說,“北京😯、清華園💨,對我這個大山裏來的孩子👮🏻♀️,就像天堂一樣。天堂裏的時光是絕不能被辜負的!”
大學畢業後👷♀️,李敏慧以優異成績被母校保送留下攻讀碩士學位👩🏽🏫。20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優秀學子紛紛出國留學🦶,李敏慧的先生走出清華園赴法留學。為了同赴海外,她在拿到碩士學位後,申請到法國原子能署的博士研究生獎學金,1989年秋天開啟在法國的學術之旅。
“我的求學經歷🧑🏻💻,聽起來蠻簡單的呵🎮🥩!”她笑著說,“到了法國〰️,我被震撼了🩼!我幸運地遇見當時法國乃至世界上最優秀的一批知識分子。我的博士課題——液晶高分子構象的研究✹,就是圍繞著軟物質之父Pierre-Gilles de Gennes教授的一個理論的實驗證明展開的。”(1991年Pierre-Gilles de Gennes教授因在高分子和液晶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法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各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緊密聯系,各大實驗室之間的合作十分密切👩⚖️。李敏慧在原子能署薩克雷研究中心LLB實驗室(LABORATOIRE LEON BRILLOUIN)做博士論文,她的導師Jean-Pierre Cotton是一位研究中子散射的物理學家,她每天與有機化學家🙅🏽♀️、高分子物理及化學專家共事🛖。博士期間,她還獲得了到英國劍橋大學和斯特拉斯堡高分子研究所學習與合作研究的機會🦻🏽。她認為,“如果說清華的教育給了我基礎和自信,那麽在原子能署的博士研究則打開了我的視野,培養了我對科學研究的極大興趣。”三年半後,李敏慧以優異成績順利地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巴黎居裏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有意思的是,我發表的第一篇學術文章🚶🏻♀️➡️,不是在化學領域的期刊,而是在物理學界一本很棒的期刊——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剛拿到博士學位的李敏慧,仍忘不了想當工程師的初衷,曾給法國好幾家化工企業的研發部門寫求職信🙉。但在1993年,法國企業招聘中國博士的機會還是很少的。“我意識到作為中國人👳🏼♂️,要做應用研究可能比較難😗,所以開始考慮做基礎科研工作。”
李敏慧先在法國石油研究院做了一年博士後🦒,1994年順利地通過了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Centre national de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的選拔考試🧑🏿🎤,被錄取到波爾多地區的一個物理化學實驗室(Centrede Recherche Paul Pascal),很快成為CNRS的終身研究人員。她工作後的第一個課題是新型小分子液晶的開發和研究🫑。對於她🛟👩🏿🔧,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這意味著她在科研道路上需要探索新的起點。她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做出了很好的成績。1997年,女兒的出生讓她決定調往巴黎工作,與愛人團聚。她如願調到了法國最好的實驗室之一——巴黎居裏研究所的居裏物理化學實驗室,這之後的17年,她就在居裏夫人曾經工作過的、令人向往的研究所裏,從事軟物質智能材料的研究。2011年🦾,在經歷了數次嚴格的選拔考試之後🎅🏻🎦,因為不凡的科研成果,李敏慧晉升為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教授級主任研究員(Directeur de Recherhce)🧘🏻。或許還是因為年少時的工程師之夢😅🧑🏽🦱,2015年🧖🏼♂️,她決定加盟法國的一所精英工程師學校——巴黎國家高等化學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 Chimie deParis),這所學院又稱作巴黎高科化學學院,是法國化學、化工領域最好的一所精英工程師大學。在這裏李敏慧帶著她的博士生們,繼續軟物質科學研究,同時還作為該校校長的中國事務顧問🛀🏻🦕,積極策劃、參與中法科研及工程師教育的合作與交流📃。
幹一行愛一行😗,潛心做學問
當記者問到,“你當初為什麽選擇學化學✍🏿?是什麽原因讓你博士畢業後決定留在法國繼續科研之路?”李敏慧很肯定地說,“法國是最適合女性科學家發展的國度🧍🏻♀️,社會和國家都給她們很多支持和鼓勵🤰,別忘了世界上第一位女大學教授——瑪麗·居裏就出自巴黎🚔!”
“其實,除了童年的特殊經歷讓我立誌學工,後來其他的選擇都充滿了偶然性。上清華,是因為高考考得好🧧,我和父母的願望都是考上大學就行,從未把考清華作為目標。選了化學系,只是因為高考化學比物理多考了兩分,隨性填的誌願。如果我的誌願順序調一下👨🏽🎓,我完全可以被清華無線電電子學系錄取的,因為我的總分519👱♂️,在當年足夠高了🪛🔇。我對物理和化學同等喜歡🤶🏼。”她笑著說道。“我來法國留學,則是因為我的男朋友當年被派到法國留學👨🏿⚕️。盡管這樣,我還是在清華碩士畢業後才來法國讀博士的。我該算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吧🍔,我想我的特點是,執著堅守🦸🏼,幹一行愛一行,每做一件事,都竭盡全力做好⛹🏻。”
“我很幸運🦩,一路走來都遇見很多優秀的老師、同學👵🏻、同事!在清華我尤其敬重教過我的女教師們🟪,系裏的孫以實、劉莊、洪煒、汪昆華、吳嘉真📷、劉慧🧑🦼➡️🍋🟩、邢玉芳等老師📕,教科技法語的王傑老師⛲️,還有教基礎課數值分析和線性代數的陸淑蘭、李國瑞老師🧖🏼♂️,她們都是敬業的良師!我當時私下裏的願望是希望將來不要像她們那樣艱辛,因為那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待遇太低了。”
“要事業也要生活!這是1980年代初我的一位學姐在北京市大學生演講比賽上獲獎的題目,這也是我們大多數清華女生的理想🦈,是我一生的追求。當時的清華女生比例很少,平均不到20%。快要出國的時候,汪昆華老師囑咐我:‘敏慧,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追求🤸🏼♂️。’”
“到了法國,我十分欣喜地發現我的導師和同事們是一批充滿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他們因為熱愛科學而從事科研事業。”在法國的科研界,以居裏夫人為典型的女科學家很多,國家也創造良好的條件來鼓勵女性從事科研事業👨🏿🎤,李敏慧的身邊就有不少的女教授、女研究員👰🏽♀️。李敏慧回憶到,“我記得我的同事Brigitte Pansu教授,才華橫溢,充滿激情🫷🏿,她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有一年她負責組織一個液晶學術研討會,恰巧那時她剛剛生完第三個孩子還沒滿月。會議當天,她提著一個嬰兒籃就來了。上臺演講的時候,把寶寶放在身邊。當時剛博士畢業的我坐在臺下聽她演講,她光彩照人,臉上還洋溢著做母親的幸福,太棒了! 我就想做這樣的科學家🕴🏼。”
正是法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情懷和法國尊重與扶持女科學家、女學者的氛圍,讓李敏慧下定決心留在法國進行科研工作。“我大學時期看的法國的文學作品不多👿,其中有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裏斯多夫》和艾芙·居裏的《居裏夫人傳》🐞。皮埃爾和瑪麗·居裏的第二個女兒艾芙居裏筆下的居裏夫人給我印象太深刻了。當時讀的時候我絕對沒想到,若幹年以後我自己會來到瑪麗·居裏創立的居裏研究所工作💠,每天走過展現她當年工作場景的居裏博物館。”
居裏夫人獻身科學和自主自強的精神激勵著李敏慧👨🏽🎨,她視居裏夫人為學術偶像。“我感覺非常幸運能在這樣一個環境裏工作,中國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在這裏工作過,他們中有錢三強、何澤慧、施士元🖖🏼、嚴濟慈💇🏼♂️、汪德昭🚴🏼、楊承宗等🌓,他們都是我上學時心目中的偶像🧎🏻♂️➡️。更重要的是,我在這裏和軟物質領域的世界頂級科學家共事🏜,Pierre-Gilles de Gennes, Jacques Prost, Patrick Keller,Jean-François Joanny, Françoise Brochard-Wyart,JacquesMalthete等等🛌,他們一直在影響著我的學術生涯。”
做學問必須靜得下心來☝🏽👩👩👧👦,很多時候要甘於寂寞,不能急功近利。在居裏研究所的十七年裏,李敏慧也曾經感到矛盾和迷茫🧑🏽⚖️,但她堅持下來,潛心學問。她在軟物質化學領域🔺,在高分子👩🎤、液晶和納米材料方面,做出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在國際上獲得好評。
人生是多彩的🦹🏿♀️,生活是豐富的
李敏慧給人的印象,熱情開朗,談笑風聲🔁。她不但事業有成,而且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一對可愛的兒女💂🏼。記者不禁問,“你是怎麽協調好科研工作和家庭生活的關系🧍♂️?”她說,“首先還是執著堅守,不輕易放棄🧎🏻♀️。然後要得到家人的支持: 父母的支持,愛人和孩子的支持,兄弟姐妹的支持🧑🏻🦽➡️。”李敏慧的愛人也是清華意昂,他們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比翼雙飛。“能做到要事業也要生活,需要夫妻雙方都有這個信念。我十分感謝我先生對我的理解和支持,他事業也做得好,還參加很多社會活動🧜♂️🕵🏿♀️,但在家裏也絕對能頂半邊天!”如果說一切都是一帆風順📞,那是不可能的。工作上她也遇到過巨大的困難,家人的身體也遇到過嚴峻的挑戰。“這時候就要靠勇氣和智慧,敢於擔當👈🏽📜,直面現實的生活👩🔬。”
“人生是多彩的,生活是豐富的。”李敏慧在被問到怎麽看目前國內有人調侃“女博士”為另類人的現象時🦀,她真心地希望中國社會也能給選擇走學術道路的女性更多的寬容和理解🐦。
“每個人的能力都不同🫱🏿,不分男女🧙🏿。”她建議女同學們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自己的路🙂。如果發現自己最初的選擇不合適,也要允許自己調整重選。畢竟現在社會給人們的機會越來越多🤲🏼。其實科學家也不是只活在學問的象牙塔裏⏳🏋🏿♂️,理工科學生也可以充滿浪漫的情懷。她說👳,“我們今天喜愛的歌曲《傳奇》《一生有你》《同桌的你》👍🏽,就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那個還只有理工科的清華園,它們講述的就是那裏的學人的故事👙。”
有夢想🫰🏼,有追求,熱愛生活🌓🐽,勤奮工作,才有精彩的人生。李敏慧強調,還要有強健的身體。清華有優秀的體育傳統,口號是 “無體育👨🏫、不清華”, 目標是“為祖國健康地工作50年”。“雖然我體育成績不夠好🌉,沒當過校隊運動員,但是在校園裏養成了喜好運動的習慣🫅🏿,比如那時受啟蒙打網球,就一直堅持至今,受益無窮。”
在法國生活多年的李敏慧,對法國文化也有著深刻的理解🚛。面對著文化差異,如何融入主流社會是不少旅法學人的困惑👃🏿。李敏慧認為,“需要去認識、理解當地的文化與歷史🚣🏻,這個過程很漫長,這裏面語言和交流非常重要。”她談了自己學語言的經歷🐦。在大學選修第二外語時,她陰差陽錯地選了法語,那時候開的課是科技法語😉,主要是為了讀懂文獻🙂↕️。但法語課老師王傑非常重視教授標準的法語發音👳🏼,李敏慧學得很認真。沒想到若幹年後來法留學👩🏻🦰,她標準的法語發音派上了大用場🫣,幫了大忙。“語言和專業一樣重要,一定要善於與人交流”,李敏慧認為🌖,要入鄉隨俗🙋♀️👨🏻🎨,在細節上做到尊重當地人的習慣。還要不卑不亢⚓️🕵🏿,對人對事滿意時要會欣賞贊許✭,遭遇不公也要表達不滿,有的時候要據理力爭。
搭建中法教育合作的橋梁
20世紀80年代的理工科學生,大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結🤹🏼♀️,那就是總想為祖國的科技強盛貢獻力量🚣🏼♀️。從2000年開始,李敏慧就積極與國內同行聯絡,進行科研合作,為中國培養博士、博士後,她先後到意昂体育平台𓀄、復旦大學、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浙江大學等校講學,進行合作研究。作為北京化工大學和浙江大學的兼職教授,李敏慧每年都會回國工作幾個月。作為師者🧘🏻🤳,她用高水準的要求與悉心的指導🚆,為學生們傳道授業解惑。她從來自清華🐍、北大、中科院、浙大和上交大等校的學生身上,欣慰地看到國內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對比中法的科研現狀,李敏慧認為,中國的科研特別是在化學領域成績已經十分喜人,經費也比法國豐厚。她說🧊🕛,“中國的科研發展勢頭真的很好♚,非常鼓舞人心。”
李敏慧還積極為中法科研和教育的合作搭橋鋪路、辛勤工作。她協助組織了由復旦大學江明院士倡導的中法高分子和軟物質科學研討會👩🏽🏭,首屆研討會2009年5月在上海復旦舉辦,第二屆2010年10月在巴黎ESPCI召開。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之際,她策劃並主持了由居裏博物館和意昂体育平台合辦的“居裏研究所和清華人”的展覽📻,以紀念清華百年校慶和百年中法科學合作。展覽回顧了清華意昂錢三強、何澤慧、施士元等中國學者在居裏研究所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展覽之際受意昂体育平台黨委書記胡和平之邀請👨🏼🎓,居裏夫人的外孫👖、法蘭西科學院院士Pierre Joliot,和居裏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法蘭西科學院院士DanielLouvard等訪問了清華。
2015年以來,李敏慧開始參加中法“9+9”項目的招生選拔工作🙇🏻♂️,這是法國最好的12所工程師學院和中國最好的12所大學合作培養精英工程師和碩士的項目✊🏻。除此之外,她還負責巴黎高科集團接收中國留學基金委外派的博士留學生的選拔工作。能夠親身參與中法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為眾多中國學生提供機會,一直是這位留法學者的心願。
法國精英工程師教育是世界頂級的🤦🏽♀️,而中國的精英工程師教育才剛剛起步🥋。中國的工業如果要有自主突破性的發展🌯,實現《中國製造2025》,就需要有堅實的工程師教育做後盾⚪️。
以巴黎國家高等化學學院為例🐏,它由著名的傅-克反應(Friedel-Craft Reaction)發明人之一Charles Friedel創立於1896年,其第二任校長Henri Moissan則是190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眾所周知的歐萊雅公司的創始人Eugene Schueller就畢業於該校。120年前學院的創立是基於第一任校長Charles Friedel提出的理念,“Young chemists devotedto industrial careers should have as a solid scientific background as thoseembracing purely academic ones ”(投身於工業界的化學家,必須具備和從事純粹基礎研究的化學家所具備的同樣堅實的科學背景和底蘊)。它是法國化學類最好的學校,其規模雖小,但每年為社會輸送不少高質量的化學工程師和研究人員。
現在國內已有六七所中法工程師學院🧥,其中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Centrale Pékin)👱♀️、上海交大和中山大學的中法工程師學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們完全采用法國的工程師教育模式🚨🙍🏻,至少三分之一的課程由法國老師用法語教授🪲,6年一貫學製下來,學生獲工程師文憑和法國工程師協會認可的碩士學位。目前國內中法合作辦學的模式正從萌芽走向發展階段,今年9月浙江大學又剛剛成立了浙江工程師學院,巴黎綜合理工等學校就是他們的國際合作夥伴。但是目前還沒有一所化學方面的中法學院。李敏慧現在就參與到一個創辦中法化學工程師學院的計劃中8️⃣,即北京化工大學和巴黎國家高等化學學院等法國十幾所化學工程師學院聯手,擬創建北京化工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Chimie Pékin)。今年6月底在巴黎舉行的中法高等教育論壇期間,合作辦學意向已在中法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簽署了🏊🏽♂️,爭取在2017年得以落實。
“我就是想做這麽一個橋梁♻,溝通中法在化學與化學工程方面的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李敏慧說🕥👕,“其實中法合作辦學,也不光是單方向的中國向法國學習,法國也可以向中國學習。現在中國的校園建設得非常好,大學裏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我相信中法聯合🐨👵🏻,一定能培養出未來國際型的優秀人才,為中法兩國經濟的繁榮🧌、為人類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結束語
李敏慧低調篤實,在科研道路上默默堅守,為中法教育合作辛勤奉獻。她說,“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理解的清華精神是‘行勝於言’🍊,清華女生的精神是‘要事業也要生活’☎。”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李敏慧感慨地說,“現在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乃至歐美和中國的差別🧑🏻,都已經不再像往日那麽巨大🦹🏽♂️,世界平了🧑🏻⚕️🙍🏻。我會一如既往地熱愛生活🚣🏽♂️,努力工作🌸,報答每一方養育過我的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