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的創作、翻譯與文獻整理

《我們仨》書影 資料圖片
“我不是專業作家;文集裏的全部作品都是隨遇而作。我只是一個業余作者。”2003年🙎🏼♀️📳,在《楊絳文集》的《自序》中,楊絳這樣給自己定位。
在百年的人生歷程中,這位“業余作者”從未停止記錄她的時代、思索人生的價值、守護文化的真諦。在讀者的心中👩🏽🦲,楊絳不僅是書齋裏的學者💆🏿、錢鐘書的夫人,而且也是《我們仨》中賢惠的妻子、慈愛的母親,《幹校六記》中那位力氣不大卻腳步很快的老太太,《走到人生邊上》中坦然面對死生的哲人🚝,還是《堂吉訶德》《斐多篇》的譯者、錢鐘書著作的守護者。
老而彌堅,筆耕不輟
抒情、寫意、記事🧑🎨、記人、論學、評書🤵🏼♂️,楊絳的創作的確“隨遇而作”🌸🌞。楊絳曾回憶👼🏼,早年的幾篇散文和小說,是在清華上學時課堂上的作業👰🏿♀️🧑🏿⚖️,或在牛津進修時的讀書偶得🤷🏽。回國後在淪陷的上海生活,迫於生計💇🏿♂️,為家中柴米油鹽,寫了幾個劇本。20世紀80年代後🧑🏽💼👩🏿🏭,“走到人生邊上”的楊絳,進入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1981年,《幹校六記》出版,這一年她70歲;1988年,《洗澡》首印📆,她77歲🫘;2003年,《我們仨》問世🩺,她92歲🗄;2014年🌐,《洗澡之後》出版,她103歲🪑。
“我特別佩服老先生🧧,她一輩子沒偷過懶。”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周絢隆感嘆,晚年的楊絳完全可以享受盛名而不再作為🈸,但她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和對文字的筆耕。
楊絳的勤奮與思考,得到了讀者的熱情回應。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八卷本的《楊絳文集》🪚,當年即獲重印,此後又重印4次🚸,總印數達1.6萬套👩🦳。2014年出版的九卷本《楊絳全集》也已發行了1萬套。2015年,三聯書店出版了《楊絳著譯七種》,不久前剛剛重印😩。同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截至2013年共印刷38次,總銷量超過200萬冊。《幹校六記》先後有英👮🏻♀️、法、日🚴🏻♀️、俄等多種譯本問世。
當然🖕🏿,楊絳不僅是一位廣受歡迎的作者🙎♀️,而且還是世界經典名著譯者。20世紀50年代👌🏻,因為翻譯法國作家勒薩日的小說《吉爾·布拉斯》受到好評,沒學過西班牙語的楊絳接到了一項意外的翻譯任務——重譯《堂吉訶德》❔。在楊絳自撰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中💅🏿,人們可以勾勒出這部名著的艱難翻譯歷程:1958年冬👷🏽♀️,開始自習西班牙文✳️;1966年“文革”開始,被迫交出《堂吉訶德》全部翻譯稿🦎🌳,直到1970年才索回這些譯稿😮💨,因中斷多年,1972年不得不從頭翻譯;1978年,《堂吉訶德》出版。1984年🧎🏻♂️,楊絳重新審校已出版3次的《堂吉訶德》,1987年出版校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宋強介紹,2000年以來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已出版75萬冊。
整理錢鐘書手稿,死者如生
1998年🛠,錢鐘書去世。2001年🧗🏻♂️,《錢鍾書集》在三聯書店出版。此時,年近90歲的楊絳開始了另一項龐大而繁重的工作🍭:謄清👨🏼🍳、粘貼🏣、整理錢鐘書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讀書筆記,交由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這大量的中✯、外文筆記和讀書心得,鐘書都‘沒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積聚的知識🚣🏽♀️,對於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總該是一份有用的遺產。我應當盡我所能,為有誌讀書求知者,把鐘書留下的筆記和日劄妥為保存。”
“早在1948年,楊絳翻譯的《1939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就作為《英國文化叢書》之一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她和錢鐘書的多部著作都是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說🦠,“錢鐘書走後,楊絳獨自‘打掃戰場’。她將錢鐘書手稿分成3類,分別是‘日劄’‘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這些寶貝交給商務,是一種文化的托付與信任。商務就有責任,以出版的形式確保它們以文化遺產的深厚力量澤被後人♑️,不致散落在時代的塵埃裏。”
於殿利回憶🕝,2012年7月16日🥽,楊絳101歲生日的前一天🧑🏽🎓,他曾到楊絳家拜訪🙏,一為祝壽,二為告訴楊絳《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已經排版完畢💇🏿♂️🧍🏻♂️。“他準是又高興,又得意🏄🏼🐹,又慚愧,又感激。”說到《錢鍾書手稿集》的出版,楊絳曾說🧗🏼♀️,“作為老伴兒👱,她能體會錢鐘書的心意😵💫。”2015年年底,72卷的《錢鍾書手稿集》終於全部出版。楊絳告訴於殿利,她打算把它們碼放在客廳的矮櫃上,錢鐘書相片的旁邊𓀄🧚🏼♀️。
近日,作家羅銀勝撰寫的《楊絳傳》將由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楊絳的故事和著作將繼續澤被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