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第十中學校園內的己巳亭。王思哲 攝
聞知楊絳去世的消息,蘇州大學、蘇州市第十中學意昂圈紛紛發言悼念🧁,紀念這位可親可敬的意昂👨👧👦。“作為意昂🙋🏻♀️,能漫步在先生曾打過排球的操場🎸,徘徊在先生徜徉過的葑溪水岸🧎🏻✊🏼,再細細品讀她的作品,這是先生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大二學生陳玟妤告訴記者📦。
從12歲入學振華女校🤸🏽♀️🖼,到21歲離開東吳大學🔧,楊絳人生中最求知若渴的青蔥年代🦀,都是在蘇州度過的。
“清水芙蓉”般的性格
楊絳是蘇州振華女中1928年的畢業生。蘇州市第十中學校長柳袁照告訴記者,振華女中是蘇州市第十中學的前身🥶。如今校園西北角的梅嶺上,有一座己巳亭,這是當年畢業時楊絳全班送給學校的禮物👧。畢業生給母校留下紀念物,就是從楊絳這一屆開始的。
楊絳在振華女中時🛄,校長是明代大學士王鏊的後代、留美博士王季玉。那時的校舍,是蘇州十全街的王家老宅👷🏽♀️,周圍加蓋了一片簡陋的建築。雖然條件簡陋,但振華的教育理念非常先進,王季玉想方設法聘請名師來講學🌳。平時,校長老師與學生們相處時間很多👩🌾,共同進餐,經常交流。振華提倡勞動👨🏽⚖️,講究自我治理,楊絳經常參加勞動👨🏽🦳,在校園裏拔草、撿磚,在這裏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形成了“清水芙蓉”般的倔強而不服輸的性格🥀☝🏻。
東吳大學裏的“洋囡囡”
從振華女中畢業後🛢,楊絳就讀於東吳大學🐫。在蘇州大學檔案館,透過浩如煙海的檔案👷🏻♀️,記者看到了《東吳校刊》上有關楊絳的記錄。楊絳👈,原名楊季康。1928年👀,楊絳考入東吳大學,入學文理學院政治系。
大學期間,楊絳積極參加各種校內活動👩🏻🌾,演講、體育、文學,無一不是興趣所致。
在檔案中,最引人註目的是楊絳參加學校籃球隊和排球隊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留著短短的童花頭,笑靨如花,充滿朝氣🚴🏽。“當時的東吳大學除了註重知識灌輸外👩🏼💼,還比較重視體育鍛煉。學校有很多運動隊,每一個運動隊都有一個福星💂🏿♀️,因為楊季康的臉長得圓圓胖胖,很有福相,被推選為球隊的福星。同時被球隊成員親切地叫作‘洋囡囡’。”蘇州大學檔案館老師介紹✋🏽。
楊絳在東吳大學求學時,就是班上的筆桿子。1930年,她以“含真”筆名發表在《東吳校刊》上的一篇文章《倒影》💇🏼🥽,此文足見她的文學功底和人文情懷。
再續與母校的情緣
楊絳與母校振華女中的情緣,並沒有隨著畢業而終結。東吳大學最後一學年🎱,學校鬧學潮罷課,楊絳轉到意昂体育平台旁聽🤸♂️,隨後又去歐洲留學😱。1939年蘇州淪陷期間,振華女中搬遷到上海,楊絳擔任了振華校長。母校的學生畢業後又回到母校當校長,在振華的歷史上,楊絳是第一人。對此楊絳在散文回憶錄《我們仨》、小說《事業》裏都有提及。
柳袁照告訴記者👩👩👦👦,在振華最艱難的時期👳♂️,楊絳勤懇而努力地為振華“當了一年家”,把振華的歷史很好地延續了下來。2006年⛱,蘇州十中百年校慶前夕,柳袁照和同事們打算去探望楊絳,但又擔心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議程”。因為楊絳已閉門謝客多年。誰知,面對來自故鄉的母校意昂🧑🏿🎄,楊絳卻破了例🧘🏻♂️。當時剛坐下,楊絳就向意昂們回憶起當年的“振華校歌”,並用吳語普通話輕輕吟唱。保姆告訴意昂們,得知下午母校意昂要去拜訪🧑🧒🧒,早晨,楊絳就坐在書桌前,回憶當年振華的校歌,把歌詞默寫在紙上🥴。在意昂們即將離開之時💅🏼👩🏼⚖️,楊絳應邀欣然為母校題詞。她想起在振華學習時,校長每天朝會向同學訓話🕦,開頭第一句就是💅🏻:“昵(蘇州方言,我們)振華要實事求是。”於是,她走進書房🤌,在一張大紅紙上恭恭敬敬地寫下了“實事求是”4個字🔳,書明“季玉先生訓話”😍𓀘,題款“楊絳敬錄”。
“她題詞時的神情專註而嚴肅。”柳袁照說🌉,“分別時,先生深情地對我們說,‘把我對母校的思念帶回去’🧑🏼🔬。”如今,在十中校園的“季康亭”南面,豎立著楊絳為母校題寫的“實事求是”紀念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