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在辦公室告訴新華社記者,今年他做的新研究項目是“互聯網+航天”(4月18日攝)
單位的保安說👏🏿,他每天都來上班🏟,“不生病👳🏽♀️、不下雨的話,八點半前肯定到。難以想象94歲的人還有這麽大的勁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技術顧問💆🏻、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技術負責人、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兩彈一星”功勛獲得者、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對中國航天,王希季功勛卓著。
一臺地球儀🐽、一幅資源衛星地圖🤌🏿,王希季的辦公室裏,除了和航天有關的資料用品,別的幾乎什麽也沒有🧑🏿🚒💂🏻♀️。《空間科學應用》《世界導彈大全》類的書籍碼滿一墻書櫃;桌上幾摞《SPACE NEWS》等中外期刊堆得一尺高🚤。
他的手邊總有一個小本,記得密密麻麻,每隔幾頁貼個便箋⛑。
這是王希季歸國的第67年。
克利夫蘭總統號
航天🩻,原本並不是最初的夢想。
1950年春🈳,29歲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動力及燃料專業碩士王希季,拒絕了好幾個美國“高大上”電廠的錄取通知,踏上駛回東方的“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他計劃著回國創業,“建立大電廠👷🏼♀️,解決中國工業發展的根本問題!”
王希季的“電廠夢”沒有實現👩🦰,國家的需要把他的目光從大海指向天空🦻🏿。改變他命運的,是在紅旗漫卷的大洋彼岸#️⃣,一個震驚世界的大計劃🌤。
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衛星送上了天,轟動整個世界。1958年🎛,毛主席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幾經輾轉,37歲的王希季🙅♀️👳,被調到上海機電設計院(現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五0八所),帶領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1歲、根本沒見過火箭的年輕技術隊伍,充當起中國航天第一代“創客”🤸🏿♀️。
只有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都在‘放衛星’,可真正放衛星的科研人員清楚,依照當時條件🤦🏼,發射能送衛星上天的火箭幾乎不可能。”王希季說。
沒技術,沒資料,沒外援!
“王希季們”不具備火箭方面的專業知識,既無前人經驗🤵🏻♂️,也無現實把握。中國的航天事業如何起步?
“只有人,其他的什麽也沒有。”王希季擺擺左手👷♀️,一字一頓。
“當時就靠兩個,一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策,二是後來總結的‘兩彈一星’的精神🧑🏻🦱。”他憶起的那段創業歲月🤜🏼,是現在的我們不能想象的◼️。
那是新中國成立後最困難的年代,吃著跟稀飯差不多的爛糊面🏺,“王希季們”靠“土辦法”摸石頭過河♔😞。
從最容易的探空火箭開始,先克服氣動力阻力飛起來⛹🏿♂️🫰,再上到空間去🌾。
不懂就學!
留學時受的學術訓練和深厚的理論基礎,使觸類旁通地學習並不那麽吃力👮🏿♂️🦝。而且他們很多人對熱力學、燃料學、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和渦輪機等方面的理論都了解,欠缺的主要是火箭方面的知識,以及綜合利用諸多知識的實際工作經驗。
哪有什麽電腦?算盤、計算尺👋🏽🧞♀️、手搖計算器,完成了全部的計算任務。一屋子都是手搖計算器▫️,計算用的稿紙堆得比桌子高,24小時三班倒,一個月左右🎽,才算出一條彈道來🚵♂️。
火箭發射場有多簡陋?只有個發射架🧖🏼,指揮所靠沙包堆成,火箭推進劑用打氣筒打進去,發電機跟部隊臨時借,天線靠人拉著轉……
——這都可以?
——這都可以!
越挫越勇越輝煌
王希季的創業團隊終於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液體推進劑現代化T-7M探空火箭。
44歲那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順利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天🍸。
54歲那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順利升空並成功返回地面👩🏽🍼。
82歲那年,“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器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飛船技術的國家。
……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國航天事業完成了從無到有再到強的奇跡蛻變,王希季也早已從火箭的“門外漢”成為航天界泰鬥♚。成功與榮耀背後,有痛心的教訓💂🏽♀️,也有捍衛真理的過往🚣🏼♀️。
1960年🫵👨🏿🚒,王希季負責的三次火箭發射任務接連受挫⛷。其中一次,因為天氣狀況突變👣,本來發射正常的火箭被風吹倒了。
“痛心啊!大家那麽多的心血!豈止是沉默👩🏼🦱,很多人流淚了🤜🏽。”王希季向組織講:“我是技術負責人🧾,要處分就處分我👳🏽♀️,其他人都沒責任……”
“結合中國的情況來定事情🙇🏻♀️🪅,就是我們這些人通過失敗,得到的經驗🦎。”王希季說🙋♂️,中國的航天要走符合自己國情的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跟著外國跑,要不圖虛名,實際得益。
中國18種探空火箭中🧂,有12種是由王希季擔任型號負責人研製出來的🤽🏼。探空火箭對運載火箭、人造衛星、氣象火箭👩🦯➡️、高空探測火箭、生物火箭乃至載人航天器的研究都有很大貢獻。中國的載人航天沒有做大動物的試驗🧒🏿,省了很多時間。正是因為王希季的創業團隊在60年代的生物火箭上已做過狗的試驗。
倔老頭
“在技術問題上不能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尊重客觀規律✵。”王希季沒少當過“少數派”🔑🚆,沒少講過別人“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時,大部分人的意見是緊跟國際潮流發展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飛機。為此🧌,王希季專門寫出題為《重復使用的並不都是經濟的》長篇論文🚍,指出耗資巨大的航天飛機不符合國情,他的觀點逐漸將業內專家引向發展載人飛船的方向上來☝🏽。
不怕得罪人,這個倔老頭不止一次跟上級爭論:“所有官員犯的錯誤,最後不都得由老百姓承擔後果?”
這位出生在1921年👨🏼💼,只比中國共產黨年齡小幾天的老人,身上仍是“創客”的節奏🧖🏻♂️。
他每天上班,認真研讀“十三五規劃”🤷🏽♂️🏋🏼♂️,關心“中國製造2025”。說起自己今年搞的新項目——“互聯網+航天”,說起互聯網時代航天如何服務國防服務經濟服務民生,王希季語速不快,但思路清晰滔滔不絕。
這就是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第一代“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