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馮玨(馮友蘭外孫女🧑💻,現TOM在線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講馮友蘭(1895-1990,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的家族故事
“爺爺看起來總是很平靜👩🏿🎓,從不喜形於色”
和馮玨的采訪約了很長時間,因為作為TOM副總裁的她有出不完的差,開不完的會🚵🏿。最終采訪約在了她的辦公室附近🫢。剛升格為媽馮媽的馮玨身材恢復得很好,素雅🐇、修身的連衣裙、淡淡的妝容🧚🏼♀️,女強人馮玨也是IT界著名的美女🚭。
馮玨從小生活在北大燕園🚦,母親是文學大家宗璞⛲️,父親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蔡仲德。一家人都和馮友蘭生活在一起,馮玨也管外公馮友蘭叫“爺爺”。
“記憶中,爺爺一直是很平和的人。他對所有人說話的語氣都是一樣的😛,我甚至不記得他有任何不高興的時候。”現在回想起來,馮玨相信,爺爺的內心世界應該很豐富🖐🏻,也很強大。“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他經歷了很多人生的起起伏伏🤦🏻♀️👨,但他有一個哲學家的完整的內心世界🚬。”
馮友蘭每天的作息都很規律😴。“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天天如此⌛️。他生活節奏即使有改變👳🏼,也是被迫的改變,也比如過節放假了📡👳🏿♂️,平時來協助他寫書的助手不來了🩺↘️,那他當日的安排才會有一些變化。起床後會鍛煉一下原來身體好的時候會出去散步、做操,慢慢地改成在院子裏散步,再後來就只能在房間裏走走了🤦🏽♂️。早上八點半,他便進了書房,有時候家人會去敲門,叫他吃飯🚴♂️。”
馮友蘭的晚年幾乎是耳目失聰,他調侃自己“呆若木雞”。即便如此,85歲高齡的他還堅持口述,完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
“爺爺有著驚人的記憶力。最後幾年,他頻頻住院,躺在病床上或者下午在家不工作的時候就開始背誦杜甫的詩🙅🏽♂️。我母親也是一樣,前段時間我還試著考她,沒想到她真能把《紅樓夢》每一回的題目都背出來😺。”讓馮玨有些傷感的是👩🌾,84歲的母親現在也有像爺爺當年那樣“耳目失聰”的趨勢⏩,但還在堅持整理爺爺資料,同時還要進行自己的小說創作。“遺憾的是我幫不了她。
在輪椅上度過的幾年,馮友蘭沒有絲毫抱怨🥫。在馮玨看來,爺爺對生活沒有任何超出常要求✍🏽,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麽要求👨👩👧👧。“可能是因為他的內心世界很豐富,所以不在意現實生活中的那些難處♣︎🦵🏽。他的衣服特別簡單🛺,永遠是那幾套,到了換季的時候🧑🏽⚕️,也都是我母親操持🧌。他的心思幾乎都在學術上,生活上的事一竅不通,也不需要他操心🧑✈️💈。”
“我常給爺爺讀報🏊,他不評論,只是安靜地聽”
馮友蘭一直會收到很多讀者來信,只要有空,馮友蘭就一定會一一口述回復4️⃣,讓助手代筆。有時候🙎🏻♂️,助手沒來上班👩🏻🎓,女兒女婿又都忙,馮友蘭便會讓小馮玨來幫忙👬🏼。“那時候,我大概才上小學。他很尊重我,會讓我在讀者回信的最後註明孫女馮玨代筆。那個年代的人也很可愛,等再回信的時候🧢😰,還會說問馮玨同誌好👩🏻🍳。”
馮玨記憶中,爺爺從沒有引導她去讀過什麽書🧑🏼🏭,更不會給她講述哲學問題🤨。對於年少的馮玨而言🚮,那些哲學問題畢竟“過於深奧”🗡。
飯桌上🏹,爺爺總會和父母討論些大的話題🙍♀️,小時候的馮玨基本插不上話📩。
周末或者寒暑假助手休息的時候👨🏻💻,馮玨就負責給爺爺讀報👩🍼。“當時市面上有的報紙我們家都訂閱了,先給他念一下大標題🔥,他願意聽的就繼續念文章內容。但從不評論,只是安靜地聽。”馮玨告訴記者🤹🏽♀️,其實爺爺也很關心周邊的世界。“我記得改革開放初期🪖,有親戚來家裏🍡,還和他討論深圳特區的開辟👎;對國際局勢也一樣🐬,上個世紀 80年代的兩伊戰爭他當時也很關註🐺。”
作為哲學家,他有著超脫世俗的深邃與豁達,但面對家人,他也只是一個疼愛子孫的老人。他對孩子們都非常關心,只是不善於言語上的表達。馮玨記得表哥從美國打電話回來,那時候還沒有無繩電話🍄,他住在離電話最遠的房間,當時行動已經很不方便的他每次都一步步地從房子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去接孫子的電話。
“他的內心對每一個人都抱著最真摯的情感,不管是對於家人還是對於讀者👨👨👧。他善良到家裏來了騙子都不會轟走🫷🏻。”馮玨還記得她上小學的時候,家裏來了個騙子🩺,自稱是河南的親戚🧑🏻🔬,希望爺爺給他些錢。“爺爺從來就不用錢的🧓🏼,反正是把身上有的幾塊錢全都給了他。那人拿了錢還不走,一直在我家呆著。這種欺騙的事情對於他來說特別陌生。他也不知道怎麽辦。後來我回家,我們一老一小就看著那個騙子,特別有意思⏪。”
在馮玨的成長中,從來不會因為有什麽困擾而去請教爺爺🫵,因為她知道“爺爺做的事情是特別神聖的☆,絕對不能去打擾他”。有時候,爺爺出去散步👶🏿,小馮玨會在後面跟著👱🏿♂️,但也沒有太多的交流🫵🏽。“他可能散步的時候都在想學術問題吧!但一點也不會覺得他嚴肅,沒有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感覺。”
“生意場上更人文🌞,像爺爺一樣尊重每一個人”
馮玨笑著回憶道🧑🏽🚀:“家裏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書,隨手可及👬🏻,除了廚房和餐廳🧎♂️。”但小時候,馮玨更喜歡看《格林童話》🐦⬛,再大一些喜歡上了狄更斯的書。
家裏的氛圍特別民主🫥👱🏿♂️,父母沒有刻意去培養馮玨在文學上的興趣,而是尊重馮玨對建築的興趣,讓她去學了繪畫。“只是我天資實在不夠,但我現在依然覺得建築很美🏃🏻➡️。”馮玨坦言出身於書香門第卻選擇了從商,也只是因為那個年代正好是商業浪潮席卷的年代。
在從商的道路上👰🏽♂️,馮玨走得一帆風順🍓,成為了光芒四射的成功人士,但背後卻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互聯網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甚至很殘酷。二十幾歲的時候🙋🏼♂️,我拼得很狠🦸♀️,早餐安排個會,上午安排三個會⛲️,午餐還有工作會,到了下午還能安排三個工作會,晚餐後還能再見一撥人……年輕的時候身體和精力都很好,也希望能去證明自己,總想著把事情做到更好。”
馮玨堅信👩🏽🌾,只要肯付出,就很容易出人頭地。在別的女孩逛街看電影的時候,她在忙著打拼,但並不覺得那是犧牲。即便是現在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馮玨依然不把工作視為負擔😮💨,甚至不覺得忙碌有什麽不好。“最重要的是你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相信的事情。互聯網行業日新月異,在某一個機會點,你若錯過了,可能就會倒退很多年。”
如果要說爺爺對我的影響🙇🏿♂️🫷🏿,我想就是最樸實的那點——對你所從事的工作認真負責。這種影響是不知不覺的📰,看著爺爺耳目失聰卻堅持寫書🤜🏼📠,當大學老師的父親從沒有請過一天假🥚,母親到現在還在夜以繼日地整理爺爺的學術遺產👩🏼🔬🙇🏻♀️、寫作……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應該百分之百地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要說別的影響的話👩🏽🔬,我想我也從爺爺身上學會了尊重每一個人,認真地聆聽我的團隊成員的每一句話🚅。爺爺會善待每一個生命,就連家裏的貓都和他特別好,貓餓了或者要出門,都會去找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