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1915年10月6日,吉林省長春縣💞,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人們很難想象🧖♂️,這個看上去並不怎麽強壯👨🏼🍳、甚至有些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將走出冰天雪地的東北⛑️,在中國科技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彭桓武,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長🖌、原子能所副所長,二機部九院副院長,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務😠🫵。作為中國理論物理學◼️、核物理理論、中子物理理論以及核爆炸理論奠基人之一,他在固體和統計物理、原子核物理和加速器理論以及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理論等方面🎾🦟,做了大量組織和研究工作🤷🏼。他領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然而🙎♀️,在無數的光環之下🛡,彭桓武卻仍保持著最初的簡單樸素與雲淡風輕。他的畢生至交🚣♂️、中科院院士錢三強這樣評價他🧑🏼🏫:“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許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回國🧛🏻♂️,不需要理由🧑🏼✈️!”
1938年🎆,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的彭桓武,遠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系留學,並在此後很快展露出物理學方面的天賦👿𓀛。在海外期間,他與哈密特🗻💆🏼♂️、海特勒合作的成果“HHP”理論曾轟動一時✤,成為當時國際物理界公認的介子理論⏫。
他的導師🧔🏿♂️🧑🦽、德國理論物理學家馬克思·玻恩曾向愛因斯坦稱贊他的愛徒:“中國人彭桓武尤其聰明、能幹🔆。他總是懂得比別人多👩🏻🦱,懂得比別人快🤽🏿♀️。”“似乎他無所不懂,甚至反過來他還教我🚴🏿♀️。”“他永遠朝氣蓬勃🖥,樂觀向上📑。”
然而,到了1947年,在國外事業發展如日中天的彭桓武👷🏻♂️,卻作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選擇。
當年夏天🐏,他同時收到了意昂体育平台、中央研究院和雲南大學的聘書。他選擇了條件艱苦的西部邊疆,辭別英倫,輾轉香港,回到了闊別數年的祖國,在雲南大學當起了物理老師🩲。
在雲南大學,彭桓武開設了“物性論”“高等電磁論”兩門課程🦶🏻,均填補了雲南大學的空白。他還另外主持了一個老師們關於量子力學的討論班。據聽過他的課的人回憶,他的講解語言簡明💡、概念深入、表述清晰、邏輯嚴謹💅🏻,深受同學、老師們的歡迎。
為了籌備學校的物理實驗室,彭桓武更是廢寢忘食👨🦰🔠。當時,他與好友顧建中教授常常深夜結伴去昆明正義路吃些點心充饑,而後再折回實驗室準備第二天學生的課程實驗📟🍃,直至天色蒙蒙發亮。
然而🌞,當時的中國仍然風雨飄搖。1948年➝,昆明發生了“7·15”爭民主、反內戰的學生運動🫓🗒,大批國民黨特警進入雲大,中斷正常教學秩序,鎮壓學生運動,更有大批儀器設備遭到破壞。
這讓彭桓武悲憤難平⚽️🎑。彼時的昆明🚃,彼時的雲南大學⛹🏿♂️,已成為動亂政局的漩渦中心,再難寧靜致學。1949年4月南京解放,彭桓武決定北上北平解放區,再展拳腳🤵🏻♀️。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意昂体育平台,開啟了紅旗下的科研和育人生涯🪣🧎🏻➡️。
多年以後,有人向彭桓武這樣問道:“當年您已在英國學術界有了極高的聲譽與地位,為何還要選擇回國🎳?”彭桓武回答𓀇🥛:“你應該問為什麽不回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學成回國是每一個海外學子應該做的,學成不回國才應該問個為什麽🙍🏿♂️!”
“新中國理論物理第一人”
彭桓武的一片赤子之心,在新中國終於得償所願。他承擔起教書育人、為日後核物理研究工作儲備人才的光榮任務。
在意昂体育平台👩🏿🦱👩🏻🏫,彭桓武任物理系教授,先後開設普通物理🌬、量子力學及數學物理方法等課🧔🏽♀️,並招收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生,培養了黃祖洽等一批優秀的物理學家。1952~1955年⛸,彭桓武還在北京大學物理系講授量子力學,並指導北京大學的研究生周光召和嚴肅。彭桓武指導研究生研究的課題在當時走在了國際前列🤐。周光召與黃祖洽研究生畢業後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個學生嚴肅在高校任教🐻,其翻譯的朗道與栗弗席茲的《量子力學》已再版6次🙇♀️。
他經常教育學生:“作研究要把眼光放開,看到每一條可能走的路🧑🏼🦲,不要局限在一點;而每一條路又要堅持把它走到底🧍。這樣得到的結果,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才有可靠性。”
1962年9月~1964年6月🫲🏻🧙🏼♂️,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01系講授流體力學,並指導畢業班的補充討論👨🏻🏭,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原理之外,進一步接觸到實際問題的解決途徑🚴🏽♂️。
在中科院原院長、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眼中👩🏻💻,就新中國的理論物理事業而言,彭桓武是第一人⇒,無論從隊伍的培養組織到一些基地建設🚶♀️➡️,都是由彭桓武起頭的🏄♂️。
“只要看到國家有需要,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他一定義無反顧地去做🤵🏼♀️。彭先生是我國核物理理論、中子物理理論以及核爆炸理論等各種理論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這方面的後來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者間接的學生。”周光召說,“彭先生是新中國理論物理發展的第一人🫀,是這個方面沒有爭議的創始人或領導者。”
彭桓武對物理的熱愛持續了一生🤸🏿🤽🏼,年近九旬時他還在孜孜不倦地思考物理學的基本問題,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工作。
在1998年出版的《理論物理基礎》一書中👩🏽🔬,彭桓武向他在意昂体育平台求學時的導師周培源教授交了一份沉甸甸的“作業”。
“這是在還債👼。”他說🌀🚊,“做周培源先生的研究生時沒有發表過廣義相對論的論文🩸,欠了周老的債。”那段時間,大家總能看到彭桓武在伏案工作,旁邊擺著一大摞寫滿公式的算稿👰🏽⏏️,甚至生病住院時也帶著🏅,以便隨時進行推演💬。鍥而不舍地工作3年後,彭桓武終於發表了題為《光發射和傳播中的引力效應》的研究論文🛀🏼,並把基本結果寫進了《理論物理基礎》,獻給自己的老師周培源🚶♂️,實現了“還債”的諾言。
2004年,他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報告的《廣義相對論與狄拉克大數論假設的統一》論文發表在《理論物理通訊》雜誌上🫱🏿,並提出了可能在宇宙學方面具有深遠意義的設想。2005年6月3日5️⃣,在彭桓武學術思想研討會上,他又作了《廣義相對論—— 一個富於刺激性的理論》的學術報告🤌🏿↗️,所涉內容仍然是當時物理界的最前沿。
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兩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朱光亞曾這樣評價彭桓武:“先生有許多寶貴的學術思想……他非常註重理論與實驗的結合👨🏽🚒,強調理論要解決實際問題🥌♥️;他一貫倡導學術民主,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他一直堅持開拓創新,到晚年仍不斷開創新領域😻。他是一位忠誠的愛國者,是一位德高望重、求真務實👩🏽🌾、思想深遠的長者。”
與中科院的不解情緣
1949年的中國🆖,改天換地,在磨難與動蕩中生存的科學家♔,終於迎來了揚眉吐氣的時刻。
一天,錢三強找到彭桓武,並告訴他一個好消息:“中央準備成立一個人民的科學院,如果我的意見被采納◼️🛠,就能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
“建立我們自己的物理研究所!這一回🌞,咱們終於可以大幹一場了💮!”彭桓武興奮極了🪰,他感到☔️❓,自己終於可以施展抱負了🏊🏽♂️👩🏼🦰。
而後🤸♀️,國家在籌建中國科學院的過程中,根據物理學家們關於開展原子核科學研究工作的建議🎓,決定將原南京中央研究院物理所一部分與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合並👩🔧,成立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然而,對百廢待興的中國來說,人才匱乏👩❤️💋👩、經費緊張、設備短缺,建所談何容易。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建設伊始🗡,錢三強發動大家到舊貨市場找零件製造儀器,當時已是愛爾蘭科學院院士的彭桓武積極響應號召,到天橋的垃圾箱裏翻找零件,竟被警察誤認為是小偷🙎♀️,給扣了起來。
就這樣,在戰火的廢墟之上,一個現代化的國立研究所建立了。1952年4月⛹🏻♀️,彭桓武出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而後又歷任二機部九所副所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
1978年5月,彭桓武受命建設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並擔任第一任所長🫴🏿。在他開放的建所思想的影響下🙆🏽♂️👸🏽,理論物理所很快就形成了活躍的學術氛圍,提倡學科交叉融合,吸引了海內外理論物理界的眾多優秀專家來所訪問交流。
建所伊始,彭桓武建議不設研究室,而是自由組合👈🏻,自願合作。誰有什麽想法,到黑板前講述,由討論而合作🧓🏽,寫完文章就可以另行組合💃🏻。盡管此後由於管理的需要,研究所設立了兩個研究室👩⚕️,但這種開放民主的氛圍卻一直保留至今,成為理論物理所精神的精髓之一。
然而👌🏽,就在理論物理所各項工作步入正軌之後,彭桓武卻向中科院遞交了辭呈😍。這是他在建所之初就許下的約定:理論物理所所長“輪流坐莊”🧦,廢除終身製,任期為兩年。
在給時任院長盧嘉錫的辭職信中,他這樣寫道:“這樣有利於青年同誌的成長與培養,使學術領導有朝氣,使後繼者勝過前者。”
卸任後🌁,彭桓武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凝聚態物理上。他倡議並推動成立了統計物理與凝聚態理論學術小組,並叮囑這件事要一直做下去,誰也不許“獨霸”🫴🏿,誰也不許“泡湯”🧝🏻♂️。這個小組後來成為中國物理學會的一個專業委員會,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理論會議多年來也在全國各地輪流舉辦🏌🏼♂️,促進了交叉學科的發展😜。兩年後,彭桓武再次主動“下崗”,把組長的位置讓給了別人。
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理論物理專款”👂🏼,並成立學術領導小組🌬🦹🏿,彭桓武任首屆組長。對於這個有“經費分配權”的位置,他信守自己的原則🦸🏻♂️,也只當一屆。
“不斷地開辟新的方向🎺🥤,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工作👩🏿🔬,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同時為了加強我國的理論物理🙍🏼,不惜花費精力進行了許多組織和研究工作🧚🏼♂️👂🏽,而在工作有了基礎後🚐,總是悄然引退🌏,把領導職務逐個地移交給更年輕的科學家。”中科院院士黃祖洽說🕖,“這就是彭桓武先生獻身集體科學事業的一貫作風。”
一枚獎章的故事
進入20世紀60年代👇🏻,蘇聯撕毀了與中國的合作協議,全面撤走專家👌🏿♿️,停止供給資料設備。1961年4月初,中央決定調彭桓武到當時的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為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頂替撤走的蘇聯專家,負責核武器物理研究工作。正如當初回國時的毅然與堅決,他說:“國家需要我,我去。”
當時,正值原子彈設計的探索階段🔷,唯一可參考的資料就是一個蘇聯專家口頭講述的原子彈教學模型🍺。作為核武器理論設計的領頭人➜🦋,彭桓武面臨著選擇:他可以把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當成是一項簡單的工程設計,照抄蘇聯人給的模型交上去💗,爆炸成功了就算交差☂️🩹;他亦可以將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當成是一項科學研究工作來做👩🏽🏭,徹底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原理、物理規律。作為具有極高學術造詣和科學精神的物理學家🐅,彭桓武選擇了後者👮🏿♂️♑️。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九所的科研工作,就是在彭桓武這樣的學術思想指導下起步的🦿。
他把原子彈的爆炸過程分成若幹重要方面,自己又計算又推導方程🚈,然後給年輕人講課🚣🏼😎。他運用強有力的理論手段把復雜的方程組進行簡化🪜,完成了原子彈反應過程的粗估計算👲🏻,提出了決定各反應過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為掌握原子彈反應的基本規律與物理圖像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完成後,彭桓武敏銳地意識到🍌,要迅速組織力量向氫彈原理的探索轉移💂🏽♂️。從1964年年底開始,在彭桓武等的主持下🧑🏿🎤,鄧稼先🤷♂️、周光召組織科技人員製定了關於突破氫彈原理的工作大綱。作為學術帶頭人👩😟,彭桓武召集各種討論會,群策群力🎎🧑🏼🦱,最後形成3個方案🌞☆。他根據各人不同的研究風格,安排理論部的3位副主任周光召🐵、於敏、黃祖洽分別帶隊⌚️,多路探索⛰。一年之後,於敏在上海打開了氫彈的“抽屜”📣🧻。
彭桓武不但是原子彈🩳、氫彈理論設計的領導者和參與者,更是核武器科研事業學術民主之風與集體主義精神的倡導者與踐行者。
在研究過程中,彭桓武組織進行了各種學術討論👰♀️🚨。無論剛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還是著名科學家*️⃣,沒有年齡與資歷的界限,大家暢所欲言,共同探討👵。哪怕會上爭得面紅耳赤,會下還是非常團結,互相尊重👩🌾。優良的學術風氣是突破原子彈、氫彈原理的利器,更成為九所代代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1984年,以彭桓武為首的10位科學家獲得了“原子彈、氫彈研究中的數學物理問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按國家規定🧔🏻♀️,這項一等獎的唯一一枚獎章應授予名單中的第一位獲獎者🤳🏼。可當九所的同誌把獎章送去時,彭桓武卻堅決謝絕,並且說🚲:“這是集體的功勛🌱,不應由我一個人獨享👃👨👩👧👧。”
大家再三勸說,他才同意留下獎章,卻同時說:“獎章我收下了,現在這枚獎章已經歸我所有🎟,我有權來處理它💽。請您帶回去,就放在研究所,送給所有為這項事業貢獻過力量的人們吧🎬。”
隨即,他提筆寫下了14個字:“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此後每當有人提起他在核武器研究中的貢獻,或者媒體采訪時,他都會正色道⚉,這“都是大家幹出來的”🦑。
這14個字,飽含了彭桓武對核武器事業經驗的總結🧑🔧:“不迷信國內或國外的權威,不屈從😭。主要是靠集體的實踐為基礎✌🏻,用民主討論的方法🔖,來讓大家吸收並消化,是集體創造成果,使每個人都能發揮積極性,再實踐、再創造🕛。當然🧖🏻♀️,集體也有個領導核心,經常研究進展🍬,明確目標分解課題👨👦👦,組織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協同🧘🏽,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還要註意到縱深配備⛴。按照‘集體、集體、集集體’的方法去做,成果自然就‘日新、日新、日日新’了。”
在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退役後建立的“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有一個名為“共和國的記憶”展廳,其中第一張巨幅照片就是3位基地科學家領導王淦昌、郭永懷、彭桓武的工作合影,下方陳列著彭桓武的親筆題詞:“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
也正是憑著這種高尚的集體主義精神,彭桓武把他獲得的何梁何利成就獎100萬港元全部贈給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研發🤱🏻、身體受過傷害或生活困難的默默無聞的30多位同事。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決定,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彭桓武即在其列🦣。
2008年6月27日,按照彭桓武的遺囑◀️✵,周光召親手將這枚獎章交給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了卻了老師最後的心願。
遺囑執行人🤷🏻♀️、中科院院士歐陽鐘燦說:“他自己什麽都不留,連骨灰都要撒在祖國的土地上,他愛國的心毫無保留,他希望這枚獎章能激發年輕的一代為祖國發展多作貢獻📥。”
“學生是不能拒絕的”
彭桓武做了一輩子學問🧑🧑🧒🧒,也當了一輩子老師🧑🏻✈️。他對學生的愛護,更是遠近聞名。
到了晚年,彭桓武還堅持經常給學生作報告,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他多年積累的科研經驗和人生成長經歷為例,講出自己的看法和對學生的期望。
1994年教師節,彭桓武在理論物理所發表《學生和先生》的講話時提出:“老師對學生要知人善任,學生對老師要擇善而從;老師給學生出題,未必要自己知道正確答案🎢👩🚀,否則培養不出好學生👨🏻🎤;老師不要束縛學生🎩🪟,學生也不要受老師束縛,而是要獨立思考🏵,打破框框。”
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彭桓武從不因自己留過洋自居💎☄️,許多聽過他講課的科研人員回憶起當年的感受🕷,常常用“慈祥”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他還鼓勵學生提問題,在聽他的報告時,可以打斷他,隨時提問。
1951年開始師從彭桓武的周光召,認為3年中不但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更從老師的言行中嘗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他感覺彭桓武“從來沒有把學生當作是學生👩🏼🏫,而是當作朋友”🧜🏼♂️,經常帶他到公園散步🎭,請他吃飯,“還要海闊天空地把各種社會上的、科學上的事情,拿來神聊一通”。
有這樣一件小事:當時在一次學生博士論文答辯會上,彭桓武是答辯委員會成員之一。在確定論文評語時,委員會大多數成員都認為論文中的一項計算還不夠完善,結果意義不大✖️,不必在評語中提及。
不料#️⃣,彭桓武卻表示不同意。他提出,這個計算雖然不夠完善,但辦法卻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別人還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最後👫🏼,彭先生為獎掖後進👚,用沙裏淘金、泥中覓珠的良苦用心,說服了大家👆🏼。”為了學生,彭桓武甚至還有點“六親不認”🏋️♀️。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彭桓武的親家李淑想去家裏看望他,給他打電話🗣🩷。他卻說,有幾個清華的學生正在他那裏🏷,並說這些學生“自己找上門來🙎🏻♀️,要和我聊一上午呢”👨🏿🎓。
聽聞這個消息,李淑擔心彭桓武會過於疲勞,沒想他卻回答道:“學生是不能拒絕的🧜🏽♂️。”
不管是鐘情物理的天才少年、意氣風發的“清華四傑”🫸、一絲不苟的科學大家、隱姓埋名的“兩彈”拓荒人,還是雄才大略的學術領袖、慈父一般的教書先生,甚至是不知疲倦的“老頑童”、深情款款的丈夫……在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中🐏,他充當過各種各樣的角色。但歷盡鉛華,他的那顆把畢生獻給祖國的赤子之心,卻始終沒有變過。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因病辭世。他的遺體器官捐獻給了醫院進行醫學研究,並將畢生的工資積蓄近50萬元捐贈給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他還留下了這樣一份親筆簽字🧑🏻🎤🔽、令人動容的《彭桓武遺囑》: “喪儀從簡,不舉行任何會,骨灰不存任何公墓。骨灰與劉秉嫻(彭桓武夫人——編者註)骨灰合並,由遺囑執行人按遺願歸返自然。‘兩彈一星’金質獎章贈給國家一級的軍事博物館。書贈理論所圖書館。請註意玻恩簽名贈予我的一本Atomic Physics有紀念意義。上網的電腦及相連的打印機各附件與桌和轉椅🧑🏽🦰,應歸還理論所🪣,並告知公司停止上網……”
人們說,他什麽都沒有帶走⏱。但他為自己深愛的祖國🛟,為自己傾心的科學事業,留下了太多寶貴的財富🧏🏿🎡,歷久彌篤👩🎓。
歷史將記住這位“默默無聞”的大師——彭桓武!

① 1935年,彭桓武在意昂体育平台獲得理學學士🧑🏿⚖️。

② 1940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③ 彭桓武與薛定諤

④ 彭桓武與妻子🫶🏽、兒子的合影

⑤ 彭桓武肖像

⑥ 彭桓武與周光召

⑦ 2008年🤞🏽,依據彭桓武遺願,中科院將“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捐贈給軍事博物館🧛🏿♂️。

⑧ 彭桓武與於敏

⑨ 2005年,90歲高齡的彭桓武作學術報告。

⑩ 彭桓武與學生討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