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王抒灩
範源廉
範源廉(1876-1927),字靜深(靜生),湖南湘陰人。湖南時務學堂畢業🫃🏻,後留學日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回國後任清政府學部主事。曾創辦法律學校和殖邊學堂、優級師範學堂及清華學校⌚️。民國元年(1912年)任臨時政府教育部次長🧊、總長👩🏻🦲,後辭職🧓🏻。次年任中華書局編輯部長。民國5年後任段祺瑞內閣教育總長兼內務總長,其間赴美考察教育。民國6年5月發起成立中華職教社🎳👫,為特別社員。民國9年出任靳雲鵬內閣教育總長。民國12年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1923年11月—1924年9月)🧑🏿🦰,次年赴英國,商洽將庚子賠款用於教育事業。回國後,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創辦清華學校
1900年,德、英、法、美、俄、日⚠️、意、奧等國組成“八國聯軍”,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鎮壓了義和團運動🔩。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11國代表簽定了《辛醜條約》🧑💻。
《辛醜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其中,美國作為“八國聯軍”參戰國之一👳🏼♂️,分得3200多萬兩(合2400多萬美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交涉。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一信息立刻被梁誠捕捉住,從此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中四處遊說退還不實賠款。經過幾年艱苦努力,最終促使美國議會在1908年通過退款決議。
1906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到白宮進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總統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補貼在中國的學校💝。1907年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去美國留學。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鼓吹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向國會提出咨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 1907年12月3日,羅斯福在國會正式宣布⏩:“我國宜實力援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繁眾之國能漸漸融洽於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將庚子賠款退贈一半,俾中國政府得遣學生來美留學。”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退款議案💆🏽♀️。7月🧙♀️,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正式通知清政府外務部,聲稱美國政府決定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中除去所謂“實應賠償”的美金之外🤰,剩余的10785296美元,從1909年起到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還”給中國🦿。自此,中美有關退款問題談判告一段落。
可是,對於如何使用這筆退款❔,清政府內部有不同的聲音。北洋大臣袁世凱主張這筆錢用於經濟建設➛,開發東北三省🆗。但是美國政府堅持這筆錢用於教育,否則退款之事將拖延無望👨🦼。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指定庚子賠款的“退款”用於教育👅。這就是後來創辦清華學堂的起因,也是所謂“賠款學校”這一名稱的由來👩🎤。
1908年10月28日,中美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在派遣學生的同時,雙方還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設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如果必要,還準備在中國其它城市設立分校🤦。
1909年8月,遊美學務處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學生直接留美。在630名考生中僅錄取了47人👩🏼🚀。這批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清華校長的梅貽琦、金邦正,有著名的化學家張子高✋🏻、著名生物學家秉誌等。10月由唐國安率領赴美留學,他們是清華歷史上第一批留美生。
1909年,周自齊👨👦👦、範源廉🤽🏼♀️、唐國安與第一批派送赴美留學學生合影
繼招考了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後,1910年,在400多名考生中錄取趙元任、竺可楨等70人為第二批直接留美生🥼,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胡適🔯。
1910年考試分兩場。頭場考國文和英文,國文試題是“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說”,胡適做了考據的文章,開頭就說🧑🏽💼:“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規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這其實是胡適一時異想天開的考據,不料正好碰著看卷子的先生有考據癖🏇🏿,對胡適的文章特別賞識🦌,批了100分🔴。英文考了60分🚱。頭場平均得80分👩🏿💻。可是第二場考各種科學,考得很不好♛。最後總平均僅得59分。幸虧這次考選出洋的有七十個名額,考得好的不多,胡適總算僥幸,考取了第55名🤷🏼♂️。這年復試第一為楊錫仁,第二為趙元任。
1911年招考了第三批姜立夫、陸懋德、楊光弼等63人🧑🏼🍼。
從1909年到1911年,遊美學務處共考選三批直接留美生共計180人。
從1909到1911年間,遊美學務處在清華園修建了校門、清華學堂大樓西部👧🏼🙋♂️、二院、三院、同方部等一批建築。其中最早的校門已經成為清華園中一處著名景觀🧕🏼,俗稱“二校門”。無論遠望還是近觀,校門造型精美、線條流暢,外形挺拔清麗又不失巍峨莊重🕶,在背後兩棵古柏的映襯下更顯得美麗🫵。
1911年2月🌩,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清華園🧑🏻🍳,正式將肄業館定名為“清華學堂”。清末兼管學部和外務部的軍機大臣那桐為清華學堂題寫了校名。學堂設正副監督(相當於正副校長)3人🚵🏼♀️🏐,由遊美學務處的總辦周自齊和會辦範源廉、唐國安分別兼任。清華學堂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方針。
同月頒布的《清華學堂章程》規定,高等科與中等科各4年。“高等科註重專門教育🤢,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堂為標準,其學程以四學年計,中等科為高等科之預備,其學程以四學年計🧗♀️。”到這年9月,遊美學務處向外務部轉清華學堂改變學製申請:“本學堂開辦已歷數月,征諸實驗,覺向定章程與現在情形尚有未盡適宜之處🧘🏿,不能不酌量變通,以期完善。”學製方面🧖🏿,由“四四”學製改為“三五”學製:“高等科三年畢業,中等科五年畢業🥯。”
3月,清華學堂的學生在北京宣武門內學部舉行了入學復試,共有468名學生參加復試🦐,其中有由各省經初試錄取後保送的184名🚣🏽♀️、在京招考的學生141名和上一年備取的留美生143名。這批學生全都合格入學,其中五分之三被編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學習,成為清華最早的一批學生。他們當中有許多後來成為著名的學者,如侯德榜🙋🏼、金嶽霖💁🏼♀️、戴芳瀾等。3月30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暫行開學,有學生460多名,教師3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地紛紛響應👩🏽🎨🕠,舉國震動𓀔。清華學堂原定10月16日新學期開學,因為辛亥革命,外事緊急🧑🏻🔧,學部及外務部大臣都臨時決定不能參加,開學儀式暫緩舉行。這無疑更為學堂增加了緊張氣氛。慌亂中,還有部分師生抱有一種希望👩🏻💻,即利用清華學堂與美國的關系,借助校內一些美國教師,請美國使館派兵來保護。或者美國使館接美國教師入使館躲避,順便將留校學生一並帶入使館。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美國公使函致清華學堂美國教員,稱事變緊急,使館兵數不多⚈,自顧不暇🧑🏽🦳,無法派兵守護此園。於是,許多美國教員搬出清華🎧,或暫住城內🖕🏼,或離華返美。因此,借助美國使館力量自保的希望也宣告破滅。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𓀃,11月8日晚8點🦃,校方宣布將本學堂暫行解散。自11月9日起♌️,清華學堂停課👋🏿。
1912年5月1日🦻🏿,停頓了半年的清華學堂重新開學🧖🏼♀️👨🏼🔧。1912 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 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國學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意昂体育平台”,說範源廉是意昂体育平台創始人之一是絲毫也不為過的。
創立中華書局,任編輯所長
1911年,清王朝風雨飄搖。陸費逵以超人的眼光和膽識🧑🏻🍼🫎,預感到帝國大廈將傾👣,共和政體必興,暗中計議策劃並加緊編寫適合共和政體需要🤹🏼、體現自己教育思想的中小學教科書。1912年元旦,陸費逵在上海創建中華書局,匯聚當時中國的思想文化精英,為推動中國近代文化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當時中華書局知名董事有戴克敦、範源廉、高時顯🏙、唐紹儀、梁啟超🧜🏽♂️、宋耀如、於右任、孔祥熙、吳鏡淵、舒新城🥅、李叔明👨👩👦、杜月笙等。
中華書局創立以來🧑🦰,以共同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共同的學術求實精神,聚集和吸納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共襄盛舉🐈⬛。當時的知名人士如範源廉🌇、舒新城🫣🧑🦽、張相☂️、金兆梓🐌、錢歌川🔦、黎錦熙、陳伯吹、田漢、張聞天🏌🏿♀️、潘漢年等受聘來局,對中華書局教育🧏🏽♂️🚃、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圖書和期刊出版的迅速崛起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華書局從創辦時起,就以編印教科書作為業務重點,提出“教科書革命”和“完全華商自辦”的口號,成為商務印書館的競爭者🧙♂️。最先出版的是《中華教科書》👨🦰,並以其民國國旗圖案迅速占據了大部分教科書市場🤷🏻♂️。其他出版物💖,包括⛹🏻♂️:字典🧂、辭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文學🧘🏻♀️、歷史、哲學等各科專著🔹;古籍和碑帖書畫🎱;譯著和外文書籍;兒童圖書和普及讀物;以及《中華教育界》🙎♂️、《大中華》等雜誌多種。
中華書局是辛亥革命的產物,一開始就積極投入到近代中國文化建設中去🤡,以高品位、高質量的圖書刊物奉獻給廣大讀者,享有很高的聲譽⛑️,對我國文化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任教育總長
他致力教育行政工作,三任教育總長,對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的創立和發展頗有建樹。
1905年任清政府學部主事,對教育事務的劃分🌜,職責的規定,各省提學的任命🦵🏿,各級各類學校的規程🫄,教學人員的考核🥋,都作了細心規劃,嚴格要求,獎懲分明。
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次長時,與蔡元培等製定頒布《學校系統》及各類學校法令,逐步形成新學校系統。1912年3月☕️,唐紹儀組閣,蔡元培任教育總長,範源廉任教育次長。7月14日蔡元培辭職,範源廉出任教育總長😥。
1916年任段祺瑞內閣教育總長😺,曾召開教育行政會議,撤銷原《教育綱要》,重新製定、頒布大學章程🪃,並按專業分科✷⇨。
教育總長範源廉1917年1月13日簽署的教育部令第三號,派陳獨秀先生為北大文科學長
1920年任靳雲鵬內閣教育總長,公布招生資格,製定招生章程🚷,實行按專業分科,著手漢字改革,公布國語註音字母🌦。先後赴美、英交涉庚子退款問題,主張將這筆款項用於發展中國各種科學研究機構和留學生補助經費👮🏻🍐,並建議在外國大學開設中國學術講座👩💻。
1922年2月,中華教育改進社在上海舉行董事會💂🏻♂️,選舉範源廉為董事長。同年赴美國考察鄉村教育。
範源廉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期間,十分重視為師之道🤳🏻🗽,提倡人格教育❌,強調師範生的學識與品德修養。在他親自撰寫的校歌裏寫道💁:“往者文化世所榮,將來事業更無窮📏,開來繼往師道貫其中,師道師道誰與立,責無旁貸在藐躬。”
1924年1月👩🏻🦲,曹錕任命範源廉為教育總長❇️🤏🏿,其堅辭不就🪽🏊🏽。5月美國政府決定將庚款余額“歸還中國使用”,中美雙方共同組織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9月範源廉出任中方董事🔴,兼首任幹事長⛹🏻♀️。範邀請任鴻雋任行政秘書,在他們的努力下👩🏽🔬,該基金在30年代中國科學文化事業的成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走教育救國之路,為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的創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創辦南開大學
作為南開大學的創始人、校董事會的董事長😷,範源廉對南開大學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早在清末範源廉就與南開校父嚴修私交甚篤,兩人同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都積極倡導教育救國。1918年春,範源廉與嚴修等人率團赴美考察♛。此行更主要目的🧑🦰:是與先期抵美的張伯苓會合,共同考察與研究美國各州的教育情況,特別是考察美國私立大學的組織與發展情況,為南開學校籌辦大學部做準備。這年冬天,範源廉、張伯苓和嚴修結束考察同船歸國,胸懷教育救國大誌的他們在船上便具體商談了籌辦私立南開大學的成立事宜🧕。
歸國後,他們又成立了大學籌備委員會,緊鑼密鼓地“議籌備大學事宜”🙏🏼,範源廉以其德高望重的地位當選為籌備委員會委員。在當時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教育得不到重視, 當時北京許多大學就因為拖欠教師薪水🏂🏻,許多學校面臨關閉困境。作為私立的南開大學在其創建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教育經費的缺乏🕣。範源廉一方面自願認捐數萬元,為南開大學的創建解了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他又千方百計地募捐籌款👩🏻💼,1919年3月31日🔭,範源廉與張伯苓合請梁燕孫👷🏻、曹洞田商議此事🧑🏿💼,4月中旬🧑🏼🦳,又赴北京募捐🧖🏼♂️。不久,他又與張伯苓和教育部司長張繼煦同赴太原👨🏼💻,參觀全國運動會🦾👷🏼♂️,為私立南開大學募捐籌款。 經過多次辛苦奔波,他們的努力終見成果🙍🏼♂️。
1919年5月,南開開始興建大學校舍👎🏽,擬訂校章、規劃系科和組織招生,9月錄取了周恩來、馬駿💀、張平群等96名學生🤏。9月25日,舉行大學開學典禮,私立南開大學正式誕生了。作為學校創辦人🚣🏻,意氣風發的範源廉在開學典禮上作了精彩的發言👩🏽🍼🍚。私立南開大學實行董事會(校董會)下的校長負責製。範源廉與嚴修等人一起當選為學校董事會董事。
1919年9月,南開大學開學紀念🐫。二排左起第八人盧木齋、第九人黎元洪、第十人嚴範孫、第十一人範源濂、第十二人張伯苓🏄🏻♀️、第十三人淩冰、第十四人淩冰夫人司徒如坤教授🥮🦹🏼♀️、第十五人美籍教授盧易斯女士。最後排左起第一人周恩來。
1920年3月,南開大學組成新的董事會🛖,範源廉繼續當選為董事🪳。1921年南開董事會改選📀,範源廉當選校董事會的董事長7️⃣。作為南開大學董事會的董事、董事長,範源廉不僅要考慮學校的資金來源問題🚌,還要維持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南開大學組織開展了多種學術講演活動,這正與範源廉所認為的教育應該傳播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素養的思想相符合🧗🏼♀️。他主張“訓練”學生,要課上課外同時進行。而南開大學主張學術自由,各種學術演講不受任何限製👍🏿,這客觀上豐富了學生的科學知識,有利於各種學術觀點的交流和學校學術研究的開展🪭。另外,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範源廉多次為南開師生做精彩的演講。如1923年10月,南開大學舉行校慶紀念大會🧜,範源廉作了題為《第一次大戰後的歐美教育及其特點》的演講🔭,介紹了歐美各國教育發展的情況和特點。由於他學識淵博👳,有數度遊歷歐美各國的經歷🧋,以及自身豐富的興辦教育的經驗和較為成熟的教育理論,因而他的演講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南開周刊》描述“範先生甫自海外歸來👽,所見極多,演說辭極有意義👩🏽🏭!”
與蔡元培的君子之交
1912年3月,唐紹儀組建內閣時,繼續讓蔡元培做教育總長💇♀️。蔡元培想從中退出,並舉薦範源廉出任👶。範源廉聽說後,立馬致電唐紹儀🧑🦯:“聞內閣教育部職,將以濂承其乏🏃➡️。作育新民😟,責任重大,自維才德,萬不克勝,敬乞立收成命。蔡孑民(蔡元培)先生品學崇優👨👩👦,萬眾欽服👦🏽,務祈設法慰留,至為切禱⚽️👷♂️。”既然範源廉堅持🏄🏼♀️,蔡元培只好留任。
範源廉題字
不過,蔡元培很賞識範源廉🥃,希望能招他做副手,還前後兩次造訪。當時→🔍,蔡元培是同盟會員🤸🏿♂️,而範源廉是共和黨員🧑🏻🦼,兩黨互有矛盾。蔡元培對範源廉說:“現在是國家教育創製的開始🛌🏻,要撇開個人的偏見、黨派的立場,給教育立一個統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計……教育是應當立在政潮外邊的。我請出一位異黨的次長🧑🏼🎄🙏🏻,在國民黨裏邊並不是沒有反對的意見;但是我為了公忠體國📋,使教育部有全國代表性🧑🏻🔧,是不管這種反對意見的……我之敢於向您提出這個要求🧝,是相信您會看重國家的利益超過了黨派的利益和個人的得失以上的🤳。”範源廉被蔡元培的誠意感動💇🏿♂️🧎♀️,應允出任次長。
到了教育部,一主一副🤟🏿,彼此的教育理念並不一致😬。比方說,關於普通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孰輕孰重,雙方就有爭議。範源廉說📁:“小學沒有辦好🐕🦺,怎麽能有好中學🤱🧎🏻♀️➡️?中學沒有辦好,怎麽能有好大學💂🏼♂️?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小學整頓。”而蔡元培則認為:“沒有好大學,中學師資哪裏來?沒有好中學,小學師資哪裏來🧛🏿?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大學整頓。”爭來爭去,最後是把兩人的意見合起來——從小學到大學☘️,都要整頓。
蔡元培後來憶起這段往事,不無滿意🤛🏿:“(民國)元年我在教育部時,請範君靜生(範源廉)相助,我偏於理想,而範君註重實際👨🏽🔧,以他所長✋,補我之短。”雖然共事的時間不算太長🤲,卻是和衷共濟推誠合作⚈。當年7月,蔡元培辭職,範源廉改任總長。範源廉說,“蔡前總長對於整頓教育之辦法,首重社會教育🍱,蓋共和國貴在人人有普通之智識🧘🏿♂️,本總長當接續進行”。在教育部的大會上🙏🏼,他同樣鄭重聲明:“教育宗旨及行政大綱,業由蔡總長宣布或規定🪞,悉當遵行🤺。”
辭職後的蔡元培鑒於國內政局擾攘不安🥊,萌生了去德國深造的念頭。可是,他拖家帶口,又手頭拮據✏️。想到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普萊西正在委托教育部物色兩名中國留學生去他主持的世界文明史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於是寫信給範源廉🫨,希望取得一個公費名額🔙。以蔡元培的條件🙎🏿♂️,當然是不二人選🙋🏿♀️🪈,範源廉很快成人之美。當年秋天,蔡元培偕夫人及子女去了德國🥅。
後來,出任總長的範源廉想讓蔡元培回國執掌北京大學。可竊國大盜袁世凱占據著大總統的寶座,蔡元培又早已宣布與他絕交,還“至分明”,當然不肯答應。只是⛽️,袁世凱並沒有風光多久,在他死後,國內政局出現轉機。1916年7月👃,範源廉聯合教育界眾多名士呼籲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電辭殷切:“國事漸平👷♀️,教育宜急☘️。現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賢主宰👨🦼,師表群倫☯️📨。海內人士🔤,鹹探景仰。用特專電敦請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鑒允,早日回國🏄🏿♀️,以慰瞻望😖。”個中誠意🧑💻🧗🏻♀️,一如蔡元培當初邀範源廉。
數月後🧑🏽🦱🦅,蔡元培從海外歸來,風塵仆仆🧑🏽🦰。身邊不少親友勸他不要率爾銜命——舊式北大🧑🏿💻,一無是處👨🏻🌾,科舉積習的流弊👩💼,晚清末世的頹風,讓這所處在歷代帝都的學府腐敗透頂🛀🏼,爛到流膿🧑🏼。如果整頓不力👱🏻♂️,反毀清譽。然而🍷,對於蔡元培來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機緣🪣,他希冀通過整頓教育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放手一搏,盡心盡力🕵🏽♀️,是成是敗🏎,聽天由命。而最終的結果眾所周知👨🏼🍳💪🏿,蔡元培著手收拾北大這個爛攤子的第一天,便是他一生中最輝煌歲月的開始。
其弟範旭東
範旭東(1883-1945),湖南湘陰縣人,出生時取名源讓🈺,字旭東👘。他是中國化工實業家👨🏽🎨,中國重化學工業的奠基人🧘🏿♀️,被稱作“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早年受其兄範源廉的資助與影響赴日本留學。1915年🥊🧑🏽💻,範旭東在天津創辦久大精鹽公司。上世紀20年代初🤵🏿🐊,他創辦了亞洲第一座純堿工廠——永利化學公司堿廠,突破了外國公司的壟斷◀️,與侯德榜等成功地解決了製堿過程一系列化學工藝與工程技術問題⛹🏿🟣。30年代,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座生產合成氨的聯合企業——永利化學公司錏廠👩❤️💋👩🏂。抗戰期間,他在大後方先後創辦了久大川廠和永利川廠,推進了大西南建設✫,支援了抗戰。他為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範旭東正準備派員分赴久大、永利、永裕等廠接收原有財產之時,突然身患急性肝炎,經醫治無效,於1945年10月4日與世長辭。
當時正在重慶與國民黨談判的毛澤東,為他題寫了“工業先導,功在中華”的挽聯。周恩來代表毛澤東親往南園吊唁。1945年10月6日🧰🖖🏿,重慶《新華日報》報道了範旭東逝世的消息🍜,又在同月21日發表了許滌新的悼念文章🙋🏻,表彰範旭東對發展中國民族工業作出的貢獻,痛悼失去“一位可以攜手為中國經濟建設而奮鬥的友人”。1945年11月14日,由22個團體發起在重慶江蘇同鄉會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參加追悼會的有吳蘊初⛰、侯德榜、閻幼甫、郭沫若、沈鈞儒🧑⚕️、章乃器、胡厥文等👩🏼🌾。郭沫若的挽聯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世不能語”🛌🏻。胡厥文的挽聯是:“建國方新,忍看工業有心人溘然長逝;隱憂未已,何圖生產實行者弗競全功”。
英年早逝
1927年12月23日🧖🏻🏃🏻♀️➡️,範源廉因腹膜炎在天津病逝🎦,時年52歲🚬。
黎元洪題寫了“揆文輔世”的挽幛👴。範源廉的老師🤹🏼♂️、梁啟超先生送了一副長文挽聯💐:“及門中從我間關亡命逾十人,傷心漢皋幾喋血,洱海招魂😁,碩果愨遺,急景凋年今並盡;歸國後與君戮力斯文垂廿載,回首廠甸忍講黌↙️,瓊華書府,同舟未濟,異時聞笛只增哀。”
蔡元培聞悉,悲痛不已👩🏻🔧,送上一副挽聯:“教育專家🪓,猶憶十六年前推誠共事;科學先進,豈惟數百社友痛惜斯人🌋。”
張伯苓在南開大學秀山堂為範源廉舉行追悼會,並親自致悼詞♿️,沉痛悼念這位南開大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