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四鸰
歷史學家何炳棣認為治學必須從史料入手,不可被理論所迷惑,“如果自青年即專攻思想史,一生對史料的類型及範疇可能都缺乏至少必要的了解,以致長期的研究寫作都空懸於政治⚰️、社會🥕、經濟製度之上而不能著地。”據說👩🏽🦱,其在撰寫《明清社會史論》一書時👨🏿🔬,曾遍檢北美各大圖書館所藏的近四千種方誌。這種史料功夫,讓我難以想象。最近,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看書✊🏿,查資料,無意中在程煥文先生所編撰的《裘開明年譜》一書中,看到當年何炳棣與當時哈佛燕京圖書館第一任館長裘開明的17封來往通信,其中12封為何炳棣致函裘開明👩🏿⚖️,5封為裘開明的回復🕵️,內容幾乎全部關於借書找資料🚮,雖不能再現何炳棣當年如何遍檢四千本方誌的情景👬🏻,卻也能管中窺豹🙍♀️,大致看到他當年是如何尋找資料的。
1952年,何炳棣以《英國土地問題與土地政策1870-1914》獲得哥倫比亞博士學位👩🔬。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前,1948年何炳棣便已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博士畢業後🦺,他的研究興趣轉向中國史🌎,致力於明清兩朝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流動↖️,以及會館製度的研究。除開美國國會圖書館外,當時哈佛燕京圖書館的前身漢和圖書館成為何炳棣查找資料的主要地方之一,如今保存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的17封信,便寫於這個時期🥪,最早的一封為1953年9月19日何炳棣致裘開明,最晚的一封為1958年5月27日裘開明回復何炳棣。從這17封通信可以看出,為了收集資料,1953至1956這幾年👩🏻🚀,每年春夏之時🙎🏿,何炳棣都到漢和圖書館和國會圖書館查閱並手抄資料🏃➡️,也正是這幾年,何炳棣寫下了他一生中最為人稱贊的幾部學術著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明清社會史論》、《美洲作物傳華考》、《中國會館史論》等🎑。因此,在信中👩🍳,何炳棣對裘開明幾乎每次都表示感謝,並多次向他提及自己的寫作🏄🏿♂️🥂。
不過,最讓我好奇的是館藏最後一封何炳棣寫給裘開明的信🧱,這封信寫於1958年5月20日🧑🏽🔬,與他之前寫給裘開明11封信不同的是,這封信標註“機密(confidential)”。在這封信中,除開借嘉慶丙子科(1816)《直省鄉試同年齒錄》一書之外,何炳棣還提到一件事:
“年前本校曾接《蒲阪書樓藏書目錄》5冊6️⃣,系嚴文郁(羅斯福紀念圖書館😂、戰時聯大圖書館主任)誕誕誕(註:原文缺三字)。此批典籍在今日頗為難得,近得嚴氏函,索價6,5000美元。敝校頗有意談價。晚在聯大任教時➜,對嚴君為人頗多觀察📽,不敢完全相信。渠此番極力隱藏書主姓名住址🐜,想象中必有一番把戲。晚無意剝奪嚴氏應有之傭金🤹🏿♂️,但渠如中飽過多✥,不特對書主欠公,且必增加講價之困難🍐🧞♀️。該書目相比先生必早經過目,內中不少明代文集、傳記,雖有價值🧛🏿♂️,但收藏完備如貴館者,至多亦不過對一二十種發生興趣🤏。先生如知道該書主人姓名住址(澳門、香港)未審能否賜知。此間非萬不得已時不擬致函書主。為不知該書主人,能否航函🎷。介紹一兩位香港舊書界精煉之士,俾晚函請代探一切。此事無論如何,當守萬分秘密🚱👳🏼♀️。再該館藏尊意是否認為值50,000美元😛⛩,亦乞示知,最感🚶♀️➡️。蓋圖書之事👨🏽💼,晚甚少經驗,端賴先生指教🫶🏽。如成交則內中若幹種可與貴館交換副本🖐🏼。”
5月27日,裘開明對此回復:
“我很高興得知貴校現已集資購買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嚴文郁先生提供的私人圖書館藏書。我極為反對任何科系的學者或一個學術機構教職員參與商業活動,但是我知道有不少中國學者已經在做這樣的事情,包括大學者羅振玉和著名的畫家張大千。因此,你應該視嚴文郁為一個商人,並繼而與他做生意♒️,即對此部分藏書提出一個非常低的價格,以便使他無法從交易中獲得太多的收益。如果想知道該私人藏書原來的主人🤫,這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通常將該藏書交給兩家以上的機構來處理,並且經常性地改變藏書樓的名字。許多年前,恒慕義博士的兒子,原是香港美國文化大使隨員,曾提供給我們這一批私人藏書樓👩❤️💋👨。我以前就看過此份書目👱♂️,但現在已不記得內容了◾️。如果你願意寄給我們該私人藏書樓的詳細目錄,我們會仔細檢查全部的書目,並對整批藏書商量達成一些合理的價格。如果其中有一些書目是我館感興趣的,我們也會訂購這一的圖書👩🏿⚕️,希望很快能在圖書館見到你。”
信中,兩人提到的嚴文郁為我國圖書館學專家👩🏽🔬,1925年畢業於武昌華中大學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與1922年畢業該校此專業的裘開明實為師兄弟。不過,與除開短暫在廈門大學圖書館任職外🧲,幾乎一輩子都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工作的裘開明不同的是👱,嚴文郁的經歷較為復雜。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畢業後,他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求學。之後,曾在北京🙌🏼、美國、德國等地任圖書館館員,1933年起🏋️♂️,先後任北平圖書館主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西南聯大圖書館館長。1944至1949年任社會教育學院教授、教育部英美捐贈圖書接收整理專員、羅斯福圖書館籌備主任🙇🏻♀️。1948年10月,因國民黨撤退,籌備兩年開館一年的羅斯福圖書館最終未能成立🕵🏻♂️,第二年4月,嚴文郁離開重慶去了美國,任職於聯合國圖書館,直至1964年退休🍓。退休之後,他還先後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書館行政教授主持東亞圖書館,輔仁大學教授。“蒲阪藏書”出售期間🙌🏼,他正在聯合國圖書館任職。
信中所說的“蒲阪藏書”如今正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圖書館的鎮館之寶🎭。該館是如此介紹這批藏書的⚒:“蒲阪藏書原為澳門姚鈞石所收藏🐆,卑詩大學(註🦈:即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之亞洲圖書館於一九五九年獲圖書館之友及姜納博士(Dr. Walter Koerner)捐款購入,計有線裝古籍約三千二百種,冊數四萬五千余,多半為廣東著名之南州書樓舊藏♕,包括多種學科之豐富資料,堪稱北美最卓越之中文藏書之一。”
“蒲阪藏書”最終是怎麽到UBC的呢?加拿大學者沈迦著作《普通人》中有一篇文章叫《蒲阪藏書的前世今生》🍰,追蹤了一下當年的購書過程。當年經手買這批藏書的不是別人🌉,正是何炳棣🏡。“蒲阪藏書”善本書目序明確說到👱🏽♀️,當時澳門藏書家姚鈞石欲出售藏書,而卑詩大學正謀求發展亞洲文化學術🥵,有意購買,於是請何炳棣教授出面。這批藏書於1959年2月運抵卑詩大學。
實際上,何炳棣在其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中🎅🏼,也曾回憶此次購書過程🪲:
“1958年秋冬之際哥大工作剛剛就緒,就接到UBC圖書館館長Neal·Harlow的信,說校長 Norman·Mckenzie已同意將近年捐募所得的大部投資於中文圖書。叫我12月由紐約先回溫古華😍,然後再飛香港洽購包括五萬本線裝書,號稱‘蒲阪’的私人專藏。事緣UBC於50年代後半已有意發展東亞研究,日本方面已請到英國日文傑出的社會學家Ronald·Dore為副教授,日文及日本文學方面亦已請有知名的日本學人任教。Harlow本為洛杉磯加州大學圖書館副館長🥨,UBC就任後發展圖書不遺余力。”
2007年夏天,沈迦電話采訪了91歲的何炳棣,向其詢問當年買書經過。何炳棣當時回憶:“1958年春天🙍🏽♂️𓀇,我還在紐約🎻,北京大學的嚴文郁先生寄來目錄🥳。於是我將他轉給了UBC大學。近五萬冊書,都是古籍🔼,這樣的機會不會多。”
沈迦又請何炳棣回憶當時購書情形,何炳棣回答說🧎🏻♂️,“除了已寫入《讀史閱世界六十年》書中的回憶外,想不起更多的細節了。”在何炳棣的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裏,沈迦找到了以下若幹片段:
“生平旅行這是首次搭乘頭等艙位🏃🏻♂️➡️。UBC原向加拿大太平洋航空公司請打折扣👩⚕️,公司說經濟艙向來不給折扣,頭等艙可以給五成折扣👨🏽🦰,所以頭等倉反較三等為廉🐕。”
“購書簽約之夜,澳門書主姚老先生包下五洲飯店全部屋頂花園,請出83歲退休的首席廚師貢獻專長🐕,主客四人享用👩🏽🍼,男女四人環伺。我有幸,亦不能無憾地品嘗和預測這種吃的文化的行將永逝。”
沈迦考證,這位姚老先生就是藏書主人姚鈞石🪪,除開何炳棣外👫🏼,另兩位都是姚老先生的代表。此外,沈迦還向何炳棣打聽過當年購書價格🕚,何炳棣說🈯️,“以前這是不能說的,屬商業秘密。‘那時我們在香港談好價錢🐉,然後才去澳門。記得姚老先生的女兒也曾問我賣價多少,當時我都沒有講🚯。不過👨🏼🔬,現在可以說了。你先猜猜👮🏿,你覺得要賣多少錢?’”
沈迦猜不出。何炳棣說🥐:“我告訴你吧,七萬美金,UBC揀了便宜。不過,在當時🕠,七萬美金是筆大錢👩🏻🏫。”
因此🔻,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看到何炳棣寫給裘開明的機密信時,我不由想起一年前曾經特意查過一下資料的“蒲阪藏書”。至於何炳棣是如何繞過中間人嚴文郁找到藏書主人姚鈞石,UBC又是如何花了七萬美金而不是起初嚴文郁索價的六萬五千美金買下這批藏書的,恐怕就難以得知了。
何炳棣(1917—2012),浙江金華人,1934年入意昂体育平台歷史系就讀,1938年畢業,旋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助教及教員⌛️。1944年考取第六屆庚款留美公費並於次年赴美,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英國史及西歐史,1952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63年起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1965年榮任該校歷史學講座教授。何炳棣先生的研究領域非常寬闊,從明清人口、經濟🔸、社會史開始🤢,後來又研究中國文化的起源,又涉獵到先秦的思想和製度歷史🤞🏽。他被公認為用近代方法研究中國史的世界第一人。
轉自《經濟觀察報》2015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