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不僅學問高,而且甘為儒子牛🥤,他的一生,是教書人的一生📦。
在老一輩文化大家中,錢穆是經歷傳奇的一位,僅有初中文憑,也無留洋背景,更是終身不仕。從17歲輟學擔任鄉間小學教師起🍕,他便只做一件事——教書,一生只做教書人。1986年6月9日,92歲高齡的他在自己的寓所素書樓講完最後一課,從此告別杏壇🥀,他給自己的學生留下了最後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
錢穆(1895-1990),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7歲入私塾,熟習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10歲進果育學校接受新式教育。13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春💇🏼♀️,因“鄉閭未靖,不忍又遠離”🤹🏽♀️,“亦無從籌學費”🤹🏿♀️,錢穆遂停止學業🦸🏻,到七八裏外三兼小學任職🐍🐩。期間🥊,他白日教書晚間自學🧑🏽🍳,勤勉不輟🌥,自承“未嘗敢一日廢學”。他夜間讀《昭明文選》,極倦始入睡🧗🏼,夏夜為防蚊蟲叮咬➞,把雙腳納入甕中堅持夜讀。1923年後,他曾在廈門🆘、無錫、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1930年以後,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後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退休後錢穆移居臺北市🈴,繼續教書育人。
錢穆出生這年為乙未年🤵🏻,正是甲午戰敗、割讓臺灣之年👩❤️👨。正因為錢穆的一生與甲午戰敗以來的時代憂患相終始🖊,他的治學始終貫穿著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愛國家🦐、愛民族的真情。他一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著“溫情與敬意”,堅決反對否定中國文化傳統的激進主張。
錢穆授學🧑🏻🎄,最看重讀書與做人。他告訴弟子,儒家思想重“禮物”,教育的最高理想在於培養“士君子”。“士”是指知識而言,“君子”則指人的品格修養,“知識”與“修養”兩者配合才能成就儒家理想中的“士”。錢穆認為治學要先“通”後“專”,他對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無不涉獵🤵🏽,最終達到觸類旁通👜,融而為一的境界💃🏼。
錢穆自學雖然要比別人多走彎路🥧,但是一路自己摸爬滾打,使他的學問具備了獨立性強、創造力強、生命力持久的特點👝。講壇上的他也完全是憑借自己的摸索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令學生傾倒。晚年的時候𓀅,他曾寫了一部《師友雜憶》,書中洋洋灑灑地記錄了自己自小求學的經歷🧝🏿♀️,用大量的筆墨回憶了各科老師的教學,而他本人正是繼承了這些師長的傳統——教書以育人為本🧝🏽♂️。
在錢穆的記憶中,有一段關於考試的故事:
那是一次地理考試🧗🏼♂️🔒,只有4道題👩👩👦,每道題25分,錢穆拿到試卷後𓀙,從第一道題開始審題,審到第三道題的時候,他興奮了,原來這道題的內容是關於長白山地勢軍情的📝,他對這個問題一直很感興趣,此前曾讀過很多這方面的資料,所以便情不自禁地開始答題💩,興之所至,洋洋灑灑,早已經忘了自己當時是在考場上。也不知過了多久🈺,他總算把這個題目答完了👷🏽♂️,便從頭到尾開始檢查,可就在此時,交卷的鈴聲響起👩🏽🚀👨👨👧👧,可他只顧著全神貫註地答第三道題,余下三道題,他一個字也沒寫,但已經來不及了💅🏻,只好悻悻地把卷子交了上去。
按照常理推算🧝♀️❓,錢穆的這次考試,是不能及格了,即使那道題給他滿分,他也只能得25分👩👦👦。可是,卷子發下來後,錢穆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得了75分!
原來他的老師是呂思勉🈴1️⃣。考試結束後🥥,呂思勉在辦公室批閱試卷🧑🏿,學生趴在窗外偷看🧜♂️,剛好看到批改錢穆的那份試卷。呂思勉閱完試卷後,正在卷後寫批語。本來這種考卷不必發回🧑🏿💻👨🏻🦽➡️,只需批一分數就行了,然而老師的批語👳🏿,卻寫了一張又一張。他嫌用來批改的鉛筆寫了削🏂🏻、削了寫打斷思路,幹脆用小刀把鉛筆劈成兩半,抽出鉛條👷🏽,在卷上不斷地快寫🚺。錢穆只答了一題,最後竟然得了75分🧛♀️,足見呂思勉對錢穆的欣賞了。
此事錢穆念念不忘👨🚀🙆🏼♂️,這也使錢穆在日後的教學中,對學生講規則𓀀,有錯必究🧑🦲;重個性,全面發展🏄🏼♂️,不拘一格。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轉自《文匯報》2014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