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沈從文和《沈從文的後半生》

2014-08-29 |

○楊葵

《沈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張新穎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6月出版

年輕的沈從文🤤,覺得文學是個能獨立存在的東西,立誌要用半個世紀的努力做好這件事,“和世界上最優秀作品可以比肩”🧖🏻。具體點說,他曾以契訶夫為標桿🟰,想著若幹年後👨🏼‍🌾,可以憑自己幾十本小說集🙍‍♂️💊,像契訶夫那樣。然而世事無常🅰️👱🏽,1949年後他放棄了已經成就不凡的文學創作,從此直至八十年代因為時勢變化,以及海外夏誌清🪟、司馬長風等人沈從文研究的內輸,沈從文小說得以一浪高過一浪的再版重版,這當中的三四十年🐼🪩,沈從文都經歷了些什麽?近年不少文章🥴、專著都探索了這一問題,個人覺得張新穎教授這本《沈從文的後半生》,給出了最詳實👶🏼、最精彩的答案。

很多人知道🔇👨🏻‍🦰,沈從文1949年以後改行做文物研究,或者用他自己的話概括,“花花朵朵壇壇罐罐”。他們就從這一點出發,稍作進一步調查便開始大發感慨,抒情議論,天才的毀滅、政治的犧牲雲雲。話都不錯,但是說和沒說區別不大,最多間接證明沈從文封筆時,文學成績已相當了得——因而才會引發感慨。我的意思是♑️,無論從文學的角度、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心理的角度🚏、人性的角度來考察沈從文的後半生🏅👩‍🏭,都不能從一些結論蹦到另一些結論,結論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這三四十年❗️,沈從文經歷了什麽🈶,日常生活上、心理建設上。

  我說《沈從文的後半生》一書最精彩,一大原因就是它盡量不給結論👵🏽,只管從細節到細節🔃,依靠海量的沈從文作品、書信以及一切相關檔案的細讀與爬梳,基本做到了把沈從文請出來親自給我們講故事,而不是在幫沈從文下結論🏹。對此張新穎是自覺的📽,他說:“我盡可能直接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話重新編排敘述🏋🏼。”這樣的治學態度👩‍👩‍👦‍👦、傳記書寫的態度,以及研究成果,以我個人目力所及而言,當下還真是罕有。日常充斥耳目的作家研究🧑🏿‍🦰,都是粗讀一遍作家作品👋🏻🤦🏼‍♀️,便一頭紮入各類評論專著的大海🏇🏿,忙著從結論到結論去了,作家作品本身只淪為不時查閱的工具書。

  不過趣味這東西🤙,真的是千差萬別,肯定也有人對這種敘述者盡量隱身的寫法不以為然。我欣賞的一位青年學人讀完《沈從文的後半生》🙋🏿,就和我上述意見正相反,他覺得描述居多🧜🏿,分析不足👩🏿‍🌾。他說這本書給出了“what”,但想知道“why”,則付闕。對此我的看法是,“what”是有標準答案的,而“why”沒有,它應該靠每個讀者從這些“what”中去感受。習慣聽別人給出“why”不是什麽好習慣。但我明白,這也只是我個人的趣味而已。

  我讀《沈從文的後半生》,解決了一些原來的疑惑,比如那樣一場社會轉變帶來的個人噩運中,不少貌似堅強的人都選擇了自殺,而沈從文這樣一個貌似嬌弱的文人,靠了怎樣的信念“苟活於世”?

  1952年元月,在四川農村參加土改的沈從文剛過完五十歲生日,參加了一場批鬥地主惡霸的五千人大會,回來給兩個兒子的信中說🌩:“人人都若有一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在支配,進行時代所排定的程序……工作完畢,各自散去時🔗,也大都沉默無聲⛴💇🏽‍♀️,依然在山道上成一道長長的行列🧖🏿,逐漸消失到丘陵竹樹間。情形離奇得很🕖,也莊嚴得很。任何書中都不曾這麽描寫過。正因為自然背景太安靜,每每聽得鑼鼓聲,大都如被土地的平靜所吸收🧑‍⚕️,特別是在山道上敲鑼打鼓🛶,奇怪得很🚡,總不會如城市中熱鬧,反而給人一種異常沉靜感。”

  人生半百的這段話🧑🏻‍🏭,也許是沈從文後半生活下去的根基。轟轟烈烈的歷史大事🧖🏼‍♂️,被土地的平靜所吸收🧑‍🎤。以沈從文對土地的一貫深厚情意🤽🏽‍♂️,不難明白這樣的感觸對他的震撼,他要從此化身土地。而土地的意象,一面指代著被千萬人踩在腳下🤦🏽‍♀️;另一面又指代著堅實、沉靜🍷、春種秋收🏋🏽‍♀️🚵‍♀️、亙古萬年。

  有此感觸後不到一個月👨🏽‍💻,是舊歷新年,沈從文孤身一人,用紙筆通過回憶串聯起個人生命的歷史📫,並將由此得來的感慨,匯入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中去考量:“萬千人在歷史中而動,或一時功名赫赫,或身邊財富萬千🤾🏻‍♂️,存在的即儼然千載永保……但是,一通過時間,什麽也不留下,過去了。另外又或有那麽二三人,也隨同歷史而動📖,永遠是在不可堪忍的艱困寂寞🏊🏻‍♂️、痛苦挫敗生活中,把生命支持下來,不巧而巧🦝,即因此教育,使生命對一切存在,反而特具熱情。雖和事事儼然隔著🤾🏿‍♀️,只能在這種情形下🐾,將一切身邊存在保留在印象中,毫無章次條理,但是一經過種種綜合排比,隨即反映到文字上,因之有《國風》和《小雅》,有《史記》和《國語》,有建安七子,有李杜,有陶謝……時代過去了🧍👨🏼‍⚕️,一切英雄豪傑、王侯將相👨🏿‍⚕️、美人名士😔🤹🏿‍♂️,都成塵成土,失去存在意義。另外一些生死兩寂寞的人,從文字保留下來的東東西西🕛,卻成了唯一聯接歷史溝通人我的工具。”

  對於這番抒發,張新穎說沈從文“感慨之上,更有宏闊的進境:個人生命的存在🌌,放到更為久遠的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會是怎樣莊嚴的景象🦵?”是的🧎🏻‍♀️‍➡️,必須自比司馬遷♣️、李杜陶謝,升華到“莊嚴”的層面,才有可能苟活於世🦹🏻‍♀️🦿。這是幾千年中國文人的原動力。但要嚴正補充說明的是,這樣的升華如同禪宗訓練學人💝,光靠聞思,靠鸚鵡學舌完全沒用🧚🏻‍♀️,必須身體力行、現量體會🤹🏼‍♂️,方可契入。可悲麽?但是管用。

  內心激越🏌️‍♂️,奔向“莊嚴”的1952年過完,1953年,沈從文相繼在《光明日報》《新建設》等雜誌發表文物研究論文,作為文物研究者的他正式“亮相”🙅🏽‍♀️。依我看,所謂“後半生”,大幕至此才真正拉開。

  體會沈從文的後半生,還有一點強烈的個人體會,雖然不恰當𓀃,但想不出更好的類比🪖,暫且借用與佛家所言“戒🫵🏿🌯、定🐜、慧”三學來表達吧🧒🏻🧆。沈從文戒了文學寫作,又因自身的根基好,很快升華到與“莊嚴”接軌,又借助巴赫、莫紮特音樂內在的崇高加固自己的定力(書中有專門章節敘述他與音樂的關系,其中不乏理解他後半生的密碼,此處不贅述),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漫長的修行之路,以抵達智慧彼岸。而對於這條修行路,也真沒什麽可說的🧑🏻‍🍳,只看能否安心前行,堅定前行,無論在哪兒🛕,什麽情境,什麽遭遇,能不能不怨不悔🤹🏽,堅持不懈。

  沈從文說的是:“我一生最怕是閑🧮。一閑,就把生存的意義全失去了。”所以他在不能創作小說之後,繼續沿文物研究的道路前行。後來連文物研究也不讓做,人生被逼到透不過氣,他又選擇了五言詩。他要用五言的形式,在縮短文、白🚆,新👨🏻‍🦽‍➡️、舊差距的方向上努力……這樣的人生選擇,這樣的堅定前行🛎🦢,已無限接近教徒的苦行⏭,令人尊敬。從這一意義上說🤰🏿,沈從文的後半生,做了什麽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怎麽做的🐎。

轉自 新浪讀書專欄 2014820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