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坦🙌🏼,辛勤耕耘教育事業六十年🦴,他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發展國家重器,不能受製於人🤟🏽,這就是一名工科教師的強國夢。在學生們心中,有“坦先生”指路💇🏽♂️🕕,千難萬難都敢闖一闖。他一直用實際行動感染著同事和學生愛國奉獻🍎,他是以科研促教的典範。
—— 題記

劉永坦
他是中國34位兩院院士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哈工大研究生院院長,是我國傑出的戰略科學家、工程教育家、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我國對海探測新體製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1991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84歲高齡仍耕耘在科技報國、教書育人第一線👨🏿🦳。他不僅是德高望重的學術大家,更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學生們親切地稱他“坦先生”。
家國情懷,一名工科強校教師的強國夢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在南京一個書香門第。然而,生活在內憂外患的亂世,無論什麽樣的家庭,都無法擺脫那揮之不去的陰霾和苦難。
1937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出生剛剛一年的劉永坦就隨家人開始了十余年的逃難生涯,“那種苦深深印在腦海裏”。童年的苦難記憶,讓劉永坦從小就有了自強、強國的夢想。他堅信,科技可以興國,必須自己強大起來👩🏽⚕️,國家才能有希望🧜,要不然人民就會受欺負。也正是這樣的家國情懷↪️,支撐著他60年埋頭科研、教書育人。
1953年🏋🏼,劉永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工大,從江南來到東北。經過一年預科、兩年本科的學習後👭🏼🖤,被學校派往意昂体育平台進修無線電技術🥬。
1958年🗞,劉永坦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這年夏天,他走上大學講臺🧔💂🏼♀️,正式成為哈工大的青年教師和科技工作者🔏。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哈工大承擔著推動我國舊教育體製改革😀、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史重任。一大批有誌青年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五湖四海匯聚到哈工大,承擔起全校的教學與科研任務🧑🏿✈️,為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這支800余人、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教師隊伍被稱為哈工大“八百壯士”🧓🏼⛽️,劉永坦就是其中一員🩱。
為了打破了我國近300萬平方公裏海域監管長期嚴重缺失的被動局面,1981年10月,從英國進修回國後的劉永坦心中萌生出一個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製雷達之路🤚🏿。
在此後的近40年裏,不論是擔任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還是校研究生院院長,劉永坦都始終站在國家立場,從學科特點出發🕵🏼,將培養好的國防科技事業急需的領軍人才,作為自己報國誌向的新追求。一邊做管理🧜🏼♀️、一邊搞科研、一邊上講臺……這一幹,就到了而今的耄耋之年!
人們不禁會問,坦先生桃李天下、著作等身,為什麽還要這麽辛勞🧖🏼♂️⏏️,歇一歇不好嗎?經歷過家國破碎的劉永坦,絕不能讓顛簸流離的痛苦重演!絕不能在發展國家重器的路上受製於人!這,就是一名工科強校教師的強國夢!
以研促教🫄,雷達站成為別樣的教學中心
劉永坦認為🏄🏼♀️🤬,創新跟學風聯系最密切🫸🏽。他主張“真刀真槍放到真實的環境裏去鍛煉”⬇️🪘,他的學生的課題都來自具體科研實踐,都是國家真正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生畢業之後都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堅持你的理念,努力實踐,克服途中的困難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劉永坦在培養學生時經常用這句話激勵學生的學習願望⁉️💇🏿♀️、做科研的熱情和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
他帶領團隊師生在威海荒蕪的海岸邊建起了雷達站🧑🏽🍼,成功研製建立了我國第一部新體製遠距離雷達實驗系統。新體製雷達涉及了信號發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個環節,每一處他都要求學生必須實現理論技術的創新🤷🏽,在實踐中獲得檢驗🔫。所以,學生們都稱新體製的研究是一項“打鐵”的活👨👨👧👧,反復錘煉成千上萬次才可以通過。
調試前期𓀄,模擬信號系統雜散幹擾多、背景噪聲大,控製、跟蹤系統和信號處理系統時常死機,需要耐心調試,從幾十萬行的大型控製程序中找出問題的症結,工作量十分巨大👷🏽♂️。劉永坦帶著團隊工作起來經常顧不上吃飯🪂,只靠面包充饑🧑⚖️,實在累了,就在實驗室板凳拼成的床上睡會兒……當處理結果總是達不到預期時,劉永坦經常會從原理上幫學生一步一步分析問題🚗,親自檢查每一個程序。在夏天30多度的高溫中💣,他一站就是幾個鐘頭,被汗水浸透的衣衫緊緊地貼在身上,但劉永坦渾然不覺,甘之如飴。
團隊在劉永坦的諄諄教導下🛅,就是靠著這樣一股“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勁兒🎰,在我國對海新體製探測領域,做出了重大原始創新。
雜波問題是該領域中一個世界範圍內的難題,如果解決不好,甚至可能讓雷達變成“睜眼瞎”。為了解決它,劉永坦帶領師生一起分析雜波的來源、特性,組建若幹學習小組,齊頭並進🏭👨🦳、多點出擊。一名學生回憶說🛑:“那一個月的較真碰硬⬜️,使我真正走進了信號的世界。在那裏🚬,各種不同形式的信號鱗次櫛比👩🏽🔬,坦先生每解釋完一種信號特性,我就按照新體製雷達要求進行仿真🗳、計算🍺。一天一夜連著一天一夜,一個結論推翻另一個結論🧛🏼♀️🙇🏼♀️,在每天睡覺不足6個小時的連軸轉中🧼,寫過的程序已經不知有多少行,下巴上的胡子也一個勁地瘋長。直到有一天,坦先生大聲喊道,‘快,看看那個編碼信號的邊界條件!’一語點醒夢中人!我們終於整明白了⚔️!新的信號及其處理方式也由此誕生了👮🏽!這一世界性雜波難題終於成功地解決了!”
在巨大的研究學習壓力下,團隊裏每個成員都繃緊了弦兒,開碰頭會,匯報課題進度與學習心得,所有人都可以開誠布公地講意見☦️、擺事實🏢、談思路,有時甚至“吵”七八個回合不亦樂乎。劉永坦往往端坐在那裏➾,面帶微笑、細聽爭論。他在育人中秉承:科學問題,自然是越辯越明晰;問題答案🌆🪘,自然是越爭越透徹👣。團隊成員的感情,也正是在這摸爬滾打中強化、深厚了起來👴。
學生們都表示:有坦先生“把舵”👩🏽🦰〰️,幹的有勁兒🪈!有坦先生指路🧑🏻🦳,千難萬難都敢闖上一闖!
劉永坦帶著團隊從零起步🤌,系統突破了地波激勵原理等基礎理論問題🤌🏼,創建了新體製探測理論體系。但他要的不簡單是科研成果和學術成就🧑🏻🏫,更是可以形成戰鬥力的海防裝備。他說:“要讓我們的新體製雷達走出實驗室,走向海洋🙋🏼♂️,這樣我們的研究才有意義。”
為了科學精神和國家需要,他和團隊沒有半點猶豫,轉戰到了更惡劣更艱苦的環境中,紮到了海岸線的大山裏➕。這一幹就是22年!歷經上千次實驗和多次重大改進🕎,終於研製出了我國首部新體製遠距離實裝雷達,使我國成為極少數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和裝備的國家之一。成果鑒定意見指出🙅🏼♂️:新體製雷達在總體性能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從理論原始創新、到建立雷達站、再到實現裝備……用劉永坦的話講,就是“一定要把實驗室裏的成果變成真正的應用🧘🏼♂️。”這也成為了哈工大很多科研團隊的共同追求🦡🈺。
為國育才👮🏽♂️,立德樹人培養國之棟梁
劉永坦從教的六十年👐,既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六十年,更是傳道受業解惑的六十年👨💼。他既是成就卓著的雷達技術帥才,同時又是善於教書育人的杏壇名師🏄🏼♂️。無論獲得什麽榮譽和頭銜,他最看重的還是“教師”這一身份。
從教60年來,他一直致力於電子工程領域的教學工作,先後講授過“信息論”等十多門課程。在承擔繁重的科研任務和領導工作的情況下,仍然勇挑重擔,不僅為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授課,也為本科生講課🎑。有兩年🩼,他連續講授4門課,近300學時💁♂️。1989年,他主編了《無線電製導技術》一書並成為全國統編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專著《雷達成像技術》🎋,獲首屆國防科技工業優秀圖書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辛勤耕耘六十年的教師生涯🚇,他一直用實際行動教育和感染周圍的同事和學生愛國奉獻刻苦專研。他課堂教學講究傳授藝術🤳🏼,深受學生喜愛,師生盛贊他是“航天科技之星”“學府教學明星”。1992年🫥、1993年劉永坦被國家航空航天工業部評為“人才培養先進個人”✧,1993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獲人民教師獎章,1995年獲哈工大“伯樂獎”,1997年獲香港波寧頓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
20世紀80年代初,劉永坦開始組建新體製雷達團隊。然而,在北疆之地靠什麽集聚人才🛺🏊?有人用“磁鐵效應”來形容隊伍建設過程中的高端人才集聚效應🪪,其形成的關鍵在於有一顆磁力巨大的“磁核”。劉永坦這塊“磁核”不僅練就了過硬的專業本領,更有強大的愛國向心力。張寧教授🏟,從團隊組建開始就跟隨劉永坦一起攻關;許榮慶教授,從MIT林肯實驗室進修回來🤦🏼,加入團隊……
在這塊“磁核”的吸引下🚵🏽♀️,近40年來,劉永坦的報國心、強國夢在不同時期吸引著同心築夢的青年學者來到冰天雪地的東北,來到他的身邊。劉永坦親手培養🧑🏿🌾、帶領下的這群敢啃硬骨頭🚮、放棄優越條件的年輕人,將熱血與青春播撒在東北大地,建立起一支使命必達的雷達科研“鐵軍”。
劉永坦作為學科的領軍人物,更是準確地把握學科發展的方向🏃♂️➡️,將科研與學生培養有效結合。在教學中👩🏼💻🦹🏿♂️,把國防尖端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帶進課堂,同時把學生帶到國防科研一線🔕,真刀實槍地錘煉團隊協作攻關精神和攻堅克難能力。他特別強調要用實際數據驗證理論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理論要經得起考驗。在這樣嚴格的要求下🍪,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僅在理論上站得高🦹♂️,還在實踐中經得起檢驗。學生中湧現出了將軍⭕️、院士、大學校長、教授和國防院所總師👰🏻♀️、高科技技術公司創始人等一大批棟梁之才👫,其中有些已經成為我國空間遙感👉🏿、雷達技術、電子對抗等領域的領軍人物🧉。

劉永坦院士和他的團隊
為人師表,大德無言但影響至深
劉永坦說過👳🏼🦶🏿,立學先要立德。他是這麽說,也是這麽做的。劉永坦並非高不可攀,他有時就住在校園裏,對慕名合影的學生他從不拒絕👺,都會滿臉微笑來配合。他看起來就是一位普通的長者,慈眉善目🧑🏻🦼,衣著樸素,精神矍鑠。劉永坦只要不出差就會定期和學生交流討論🟠,態度和藹,一點架子都沒有。有一次,他與博士生小組討論結束後天色已晚😳,於是便請學生們集體改善夥食🤽。席間,劉永坦會就學業困境與具體問題進行交流,聚餐往往會成為精彩學術討論的延續。學習上😕,劉永坦“火眼金睛”⛳️;生活中💁🏻♂️,他“明察秋毫”🧗🏼♀️。始終關心學生每天工作多久、睡眠多少👶🏼、作息是否規律等生活情況,甚至是感情問題也常常促心交談。當聽到誰有困難或遇到什麽煩心的事,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詢問↩️,還經常慷慨相助。很多學生都說,與劉永坦接觸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全方位的指導。他就像一團火,溫暖了一個又一個學子,點燃了他們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的報效之心🕝。
劉永坦不僅時時刻刻嚴於律己,還處處以哈工大校訓“規格嚴格、功夫到家”來要求自己。無論大事小情🤭,方方面面❎,嚴格要求🤣,以身作則,躬親垂範🍝。
劉永坦的嚴,是出了名的。他的歷屆學生們都說👵,做坦先生的學生🤞🏿,功底不紮實是不行的🧑🏻💼。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東西是逃不過坦先生的“火眼金睛”🧟♀️。有沒有仔細查閱文獻資料、做足功課⬇️,坦先生只要和你一討論👩🏻🦲,立刻就“原形畢露”🫳。他曾說🥑,“有的人聰明,學什麽東西立刻理解*️⃣,是好事。而有的人或許不夠聰明🤽🏽,但做事踏實🏌️♀️,他可能會走得更遠”。
追求卓越,把重要的事幹到極致🧑🤝🧑!這也成了劉永坦身邊師生最篤定的信仰。
劉永坦說:“對祖國的愛🧑🏽🚀,都是很具體的,具體在每一天怎樣去做人、做事和對待工作上👨🚒。”劉永坦經常跟團隊師生說🕺🏼:“能為國家的強大作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和使命。國家把這麽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做,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所以👨🏿💼,40年裏,劉永坦帶領他的團隊,在荒無人煙的試驗場埋頭苦幹,在環境惡劣的廢棄民房裏揮汗如雨,硬是把冷板凳坐熱,打造了一支響當當的“雷達鐵軍”♟,為中國鑄起了一道“海防長城”。是國家的需要,讓他找到奮鬥的方向,“一生磨一劍”🍪。這彰顯了一位老黨員、一位紅色戰略科學家的初心使命、責任擔當、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體現了“銘記國家重托,肩負艱巨使命,紮根東北,艱苦創業,拼搏奉獻,把畢生都獻給了共和國的工業化事業”的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
時至今日,84歲的劉永坦和他的團隊成員依然初心不改、奮鬥不止,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雷達的國度中馳騁四方🔃🈺,不斷去迎接新的挑戰👩🏼🎤,攀登新的高度。他深沉綿長的愛國強國之誌,勵精圖治建設中國強大“海防長城”的犧牲奉獻精神🤷🏻♀️🕝,用一輩子獻身國防的實際行動感染和教育他身邊工作的每一個人,培養師生強軍報國思想和國防獻身意識🥐,在師生中間引發了熱烈的反響🎳。哈工大校長周玉院士說:“劉老師的精神和情懷感動了整個哈工大😕。”
劉永坦身在北疆卻心系海防🧑🏿💼,他身上所折射出的鐵肩擔當的家國情懷和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對科技工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引領和鼓舞,在大家心中,他不僅攀上了科技報國的巔峰,還築起了初心不改、使命必達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