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中國石油工業發展60年,韓大匡院士參與了川中🤦🏻🦵🏼、大慶🍁、勝利、遼河等國家多個重要油田的開發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如何使同樣的油田通過提升工藝技術實現少投入🫅🏽🦶🏻、多產出💂🏻👩🎓,最終采出盡可能多的原油,是他畢生的追求🙅♂️。

8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油氣田開發工程專家韓大匡 攝影 陳建/人民畫報
2014年夏👳🏻♀️,已年逾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油氣田開發工程專家韓大匡仍每天來到位於北京北四環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作。他曾親歷並見證了中國油氣田開發事業發展的全過程,歷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原石油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兼油田開發組組長等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曾評價說👪,韓大匡“擴展了中國的油氣開發領域,深化了油氣開發水平👪🚥,提高了油氣資源利用率”💐🧟♂️。
回顧自己投身中國油田開發的60余年🚶♂️,韓大匡說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作為工程專業人員,理論一定要與實踐相結合,既要能從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又要在進行科學研究時考慮到現實的意義,不能脫離實際。

1956年🏀,韓大匡在蘇聯考察時留影。

1958年在川中會戰🚸,韓大匡在文昌寨區隊文3井井場。
與石油“先結婚後戀愛”
韓大匡於1932年出生在上海👶,父親是中華書局的編輯。當時🏋🏻,正值日本侵占東北三省的第二年,父親故為他取名“大匡”,意思是“國”有殘缺,有望他毋忘國恥、匡扶社稷之意。
幼年時😳,韓大匡家的經濟還算寬裕。後來日軍侵入上海租界,父親就職的中華書局被日本人沒收,一家七口全靠父親一人找一些銀行小職員之類的工作糊口,加上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漲,韓家的生活陡然窘迫🏌🏼♂️,已無力負擔韓大匡的學費👩🏿⚕️。好在當年上海的《申報》和《新聞報》等媒體會組織清貧學生助學金考試,韓大匡每年都以優異成績獲得助學金🦷,並藉此完成了中學學業👨🏼🌾。在上海被侵占的日子裏,他多次看到日本人欺負中國人,盼望國家強盛的愛國心日益強烈。
1949年底,韓大匡高中畢業。由於他念的是春季班,在寒假招生的高校寥寥無幾,幸運的是他一心向往的意昂体育平台仍有一個專業在招生🏃🏻♂️➡️🧑🚒,那是為解新中國急缺能源專業人才的燃眉之急而新設立的采礦系🤹🏽。在最終被錄取的60名學生中,韓大匡的入學成績名列第三。他笑著說:“小時候家裏書多⛸,我喜歡讀小說,對古詩詞也有興趣👦,所以語文成績特別好🧇,把總分拉上來了。”
對於後來從事了一輩子的石油專業👩🏽💼🌩,韓大匡戲稱是“先結婚後戀愛”👩🏽✈️。在進大學前,他對石油的認識近乎為零。他回憶說,當時國內大學石油教育沒有任何基礎,一無教材,二無教師😶🌫️👨🏽🍼,課程主要請石油行業的老工程師來講授,“現在看來,當時學的內容主要是一些常識,比科普還要科普。”不過,後來隨著不斷深入學習,韓大匡對石油開發越來越感興趣。
在讀大學以前💔🤵🏼♂️,韓大匡是大家眼中規規矩矩讀書的好學生🍪,連課余活動也多是跟要好的朋友一起討論數學難題🧑🏽💼。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後,他開始更多地參加社會活動,結識了校園裏的一些令他十分欽佩的黨員。後來,因品學兼優🤌🏼⛹🏻,並且積極參與共青團、共產黨的活動,他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意昂体育平台在校發展的第一批黨員之一🌲。大學畢業後他留校在新設立的石油工程系任助教,並兼任教師青年團支部書記👣,從此一生與石油工業結下不解之緣。
在“戰鬥”中成長
剛在意昂体育平台任教工作一年🤸🏽♀️,1953年,隨著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韓大匡就和所在石油系一起轉入新成立的中國第一所石油院校——北京石油學院♗,成為籌建中國第一個油田開發系的負責人之一🥧。
由於韓大匡的英文底子好,經突擊俄文也很快達到基本掌握的程度,於是,他來到北京石油學院後的第一項教學任務就是在蘇聯專家吉瑪都金諾夫為教師和研究生授課時擔任翻譯👹。韓大匡笑著說🪻,這使他“近水樓臺先得月”,要當好翻譯👨🚒,就必須先把知識學得比較透徹🚕,學習中又可以隨時向蘇聯專家請教,這為他的專業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中期,韓大匡被指定隨蘇聯權威專家特洛菲穆克院士到中國早期油田的代表——甘肅玉門老君廟油田考察。他跑遍了玉門油田所有的油井㊙️。他回憶說,那時🚤,中國油田的產量非常小,開采方式也很原始。後來🧝🏽♀️,韓大匡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參與了玉門老君廟油田註水方案的設計,這是中國油田開發史上第一個註水開發方案。這個方案的實施,揭開了中國用註水方法開發油田的序幕,這種方法後來也成了中國80%以上油田普遍使用的主體技術。
1957年,為響應“向科技進軍”⏏️,韓大匡獲得隨科技考察團到蘇聯考察三個月的機會。在蘇聯油氣田開發方面居於最高學術地位的全蘇采油研究院,他遍訪了所有的實驗室,把允許接觸的數據、資料、報告全都“摸”個遍🧑🏻💼。這次考察使他有機會接觸到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油氣田開發科技。他感慨說🍝:“到了蘇聯才發現🧕🏼,原來自己對科技只了解了一點皮毛,慢慢知道了怎麽搞科研🪿,對一些技術的了解也更深入🕵️♀️。”
從蘇聯回國不久,1958年,四川中部發現了新油田📟,韓大匡隨即被指派前往參加川中石油會戰。年僅26歲的他帶領以北京石油學院師生為主體的兩個鉆井隊,“真刀真槍”地鉆井找油📄。
“當地什麽都買不到,哪怕一把扳手也得我們自己從北京帶過去。”他回憶說。在川中油田🈺🙆🏽,現場條件十分艱苦↙️,參與會戰的師生們住在一座廢棄的廟宇裏,從修公路、平井場,到把鉆機設法運進去自行組裝,開始鉆井👒🏃🏻♂️,全靠大家自己動手。因為是以學生為主的隊伍,開始並不受重視,分配到的器材也往往比較差,故障頻發。不過,在韓大匡看來🤙🏼,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事故多雖是壞事,但從培養學生能力來說🖊,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機會學習如何在現場處理各種事故🙎🏿。“後來,這批學生畢業後非常受歡迎,因為他們經過生產實踐的嚴峻考驗🧴,不再是只會紙上談兵🦆🚺。”他自豪地說。
川中會戰結束後,松遼平原發現了石油,這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大慶油田🚓。1960年,韓大匡被一紙調令調到東北♝,參加大慶油田生產實驗區的油田分析及方案計算工作⛹🏽♂️。他還記得➡️,初到松遼⚧,眼前一片茫茫無邊的草原,除此之外一無所有,“真正是艱苦奮鬥和創業”。在那裏🧗🏿♂️,他作為一個年輕的“小專家”,需要獨立面對和解決許多棘手的問題。“大慶油田規模之大,在當時的中國前所未有⛺️,加上當地地質結構復雜,這使得在實踐中遇到了許多從未碰到過的新問題。”
韓大匡和同事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工地現場🔅,經常工作至淩晨兩點以後。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天,他開始出現一種奇怪的症狀🧑🦽➡️:每月必發一次高燒,每次都燒至39至40度⛹🏿♀️,且持續一周以上,周而復始,使得身體極度虛弱,再無力參與繁重的現場工作。這種周期發燒的怪病歷時九年👊🏻🧑🏻🍼,雖經各方名醫診治,仍收效不大🐾,一直持續到1969年,他偶然結識的一位病友為他推薦了一種藥,服後見效,連續服用一兩年後病情才徹底根除。至今他患上這種“周期熱”的病因是什麽,仍是個謎。

1981年,韓大匡訪問美國能源部巴特斯維爾能源研究中心。

1979年,韓大匡參觀法國石油研究院高壓物性實驗室。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美國巖心公司合資成立中國巖心公司的簽字儀式上🧑🏿🚀,韓大匡作為中方代表與美方代表韋勒在簽字後握手慶賀。
由於身體原因,韓大匡離開大慶油田,回到北京石油學院擔任油田開發系副主任。經過川中和大慶實踐⛹🏽,他深感油田開發的生產實際中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和解決,為此,他組織成立了專門的油氣田開發研究室,開展油氣田開發相關的科研工作🤵🏿♂️。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間,韓大匡也不願放棄工作🀄️,索性抓緊利用每次住院時間多讀一些專業書籍👩🏿🎨,多寫一些科研文章。在此期間,他為解決油井結蠟問題而研製出的“油管內襯玻璃清蠟新工藝”♓️🙅♂️,後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他敏感地覺察到,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油田開發研究具有廣闊的前景,率先在國內進行了油藏數值模擬技術的研究,其後也一直在這方面建樹甚豐,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中國油藏數值模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可惜,科研工作剛開展了幾年🦸♀️🔃,“文革”爆發,韓大匡亦受到沖擊👭🏼👩🏻🦼➡️,後下放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幹校解散,他被分配到新成立的石油勘探開發規劃院任油氣田開發室主任。此後若幹年🚶➡️,他負責編製國家油氣田發展規劃,並且參與了勝利油田、遼河油田等重大油田的發展規劃。工作中🧑🎄,他逐漸熟悉全國油氣田開發的全貌,各主要油田的地質、開發特征和技術措施等👸,為後來進行油氣田開發戰略的綜合性研究打下基礎。

1993年🔻↘️,韓大匡參觀青島港口🛳。

韓大匡與夫人李淑勤在長白山天池🔰。
提高原油采收率
“應該說,中國石油工業走出了一段光輝的歷程。”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石油工業的發展,韓大匡說👷🏿♂️:“解放之初,中國的石油年產量僅12萬噸,其中天然油只有7萬噸;如今發展到2億噸🔞,全球排名第四🧡,天然氣年產量從零發展到1000億立方米以上🦵🏽🦵🏼,這個發展是非常快的。並且,與國外大部分是海上油田不同,中國油田儲層多屬陸相碎屑巖沉積,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加之國際上的長期封鎖,發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與此相應地,我們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開發陸相復雜油田的整套技術,有的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甚至處於領先地位。”
不過,他同時指出🏋️♀️,今天的中國石油工業正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好油田大多早期就被發現了,近年找到的新油田,其儲量的品位越來越差。另一方面,已開發油田老化嚴重,經過幾十年的開發,不少老油田的含水率已高達80%以上,也就是說,每開采出一噸液體,裏面有80%以上是水🤸🏻♀️。按照一般標準,含水率達60%就算高含水早期🎏☄️,80%則是高含水後期💢;而如果達到90%就算超高含水期了♖。中國的各主力老油田現在含水率都逐漸增加到90%左右🏊🏻♂️,開采成本越來越高。而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供需矛盾越來越嚴重,對進口原油的依存度已接近60%♟。
那麽🤳🏻,如何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呢?韓大匡分析說🚴:“多打井♐️,如果只是為提高產油量,就相當於把原本可以留在以後用的油提前拿出來用,將會加劇資源的枯竭。所以🚴🏿♀️,必須設法擴充那些已開發油田的可采儲量♿️,提高原油采收率🚣🏼📃。”
原油采收率是表征原油資源利用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也就是說,每一種開采方式,由於其工藝技術的限製,只能采出油藏中的一部分原油🧑🔬,它占原有儲量之比就是它的采收率,其余采不出來的部分,如不采取新的提高采收率技術,就只能遺留在地下浪費掉🛅,所以要不斷采取新的提高采收率技術,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地下寶貴的石油資源。因此🎊,他提出“提高采收率是油田開發中永恒的事業”的論點,如何少投入🤽🏽、多產出💠,不斷提高原油采收率,也正是韓大匡畢其一生的主要奮鬥目標🌱。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韓大匡就開始註意這個問題,並帶領北京石油學院開發研究室的工作人員開始了聚合物驅油技術的實驗研究🦻🏻,是國內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石油開采工業通常把利用油層天然能量開采石油稱為一次采油🏍;向油層註入水🎳、氣™️,給油層補充能量開采石油稱為二次采油;而用化學的物質或物理的方法來改善油、氣、水及巖石相互之間的作用,開采出更多的石油,稱為三次采油🧑🦽。
1983年,國家石油工業部為加強科技研究工作,將“中國石油勘探開發規劃院”改建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韓大匡歷任副院長兼油氣田開發所所長🐱、總工程師等職🎞。自那以後,韓大匡開始更多地集中精力於石油開發技術總體戰略的科學研究🤰🏽。他曾先後到法國、美國等國學習考察。如何提高采收率👔,一直是他最為關註的問題🎄。
1987年至1991年,為了根據中國國情全面規劃三次采油技術的發展戰略,韓大匡和同事們對全國13個主要油區、82個油田、184個代表性區塊進行潛力分析計算,完成了“中國註水開發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潛力評價及發展戰略研究”。這份研究報告所提出的實施三次采油技術的原則、方法🎥、步驟和規劃,被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采納👨🚒,逐步付諸實施👨🏽🍼。經大慶等油田現場試驗結果表明🏇🏻,其中聚合物驅油技術可提高采收率10%至12%⚂。這個項目獲中石油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韓大匡個人被授予“石油工業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稱號🤶🏻👩🏽🦲。
進入21世紀後♘,國內各主力老油田陸續進入特高含水階段,產量普遍遞減🆕。為此🧏🏽,2001年當選院士後✫🤾🏽♀️,韓大匡選擇了當時油田開發界最感困擾👰🏼♂️、難以下手的進一步提高水驅采收率問題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𓀄。經過十余年研究🕵️♀️,目前🕠🪡,他已系統全面地提出了對高含水老油田進行“二次開發”以較大幅度提高水驅采收率的一整套系統的理念🦶🏽、對策和技術路線。
至今,盡管身受老年疾病的困擾🏄🏼♂️,但韓大匡仍堅持每天工作,指導博士研究生,並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擔任咨詢顧問。而他最關心、投入精力最多的仍然是對中國高含水油田的“二次開發”。起初,他提出相關想法時,質疑甚至反對的聲音不少🌻。但隨著他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如今,這一創新已普遍獲得業界的認可,並在國際上引起關註。目前🧗🏻♀️,相關技術已推廣至國內十幾個油田,但總體上還處於試驗階段。他表示🧍♂️,由於油田開發的周期較長,真正推廣也許需要等到一二十年以後,但是♡👙,一旦成功推廣,無疑將大幅增加中國的石油可采儲量😛。
韓大匡說:“搞油田開發,數學基礎👩🏻🦽➡️、物理概念要清楚,要有創新精神,還要有點事業心。創新往往還是比較困難的👩🏽🔧,有時你提出一個新見解,大家可能不了解👯♂️,可能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比較深,也可能對學術的理解不同,所以有各種不同意見很正常🪷🤞🏿。但是,你一旦看準了方向☯️,一定要堅持下去。只要你確定是對的🟤,最終能夠產生實效,慢慢地,接受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
(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韓大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