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科學技術館“兩彈一星”功勛廳開展🏝。我又一次憶起與彭桓武先生交往的點滴👃🏻,先生的音容笑貌再次展現在我的眼前🔣。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恰逢彭先生90壽辰。6月3日♙,周光召主持召開了“彭桓武先生90華誕學術思想研討會”,會上,彭先生向近300位學者和來賓作了《廣義相對論—— 一個富於刺激性的理論》的精彩報告👩🏽🎨。這次會議的邀請名單,彭先生都曾一一過目。
2006年9月25日,“彭桓武星”命名儀式舉行。此前為了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我把邀請函名單呈彭先生過目。他非常認真地看過之後📠🤷♀️,親筆給我寫了兩張字條:“9月25日活動,增加邀請……”,他寫下了4位當年和他一起工作過的同事的名字和家庭住址🧑🏫。這兩張字條,是彭先生留給我的最寶貴的手稿🙍🧑🏿🎤。儀式的最後一項是彭桓武先生致答謝詞。9月24日下午🕺🏿,我到彭先生家裏匯報了準備情況🙋🏽♂️👨🏻🔧,彭先生非常認真地把自己在計算機上的答謝詞打印出來,我們一起檢查是否有錯別字🧗🏿♂️。
還記得有一次在他生日的時候,我和所領導一起到家裏看望他,彭先生小心翼翼👱🏽、開心地切開了生日蛋糕,分享給大家一起吃……
這一幕幕🤲🏻,就像電影一樣,再次浮現在我的眼前👰🏻♀️。
彭桓武是我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他是中國理論物理學、核物理理論、中子物理理論以及核爆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領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
20世紀60年代🙅♀️🏌🏻♂️,蘇聯撕毀了與中國的合作協議,全面撤走專家,停止供給資料設備。1961年4月初,中央決定調彭桓武到當時的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簡稱九所;1964年改為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即九院),頂替撤走的蘇聯專家🏋🏿♀️,負責核武器物理研究工作。一如當初回國時的毅然與堅決🧕🏼,彭桓武說🙎🏿,“國家需要我⛲️,我去”♥️。
彭桓武沒有照搬蘇聯專家的研究結果,而是將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當成是一項嚴謹的科學研究工作來做,徹底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原理、物理規律。他在領導和參與原子彈、氫彈理論設計的同時,也大力倡導“學術民主之風、集體主義精神”🚻,為核武器科研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彭桓武作為第一完成人因“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後來⬜️,當九所的同誌把唯一一枚獎章送給彭桓武時,彭桓武堅決拒絕🧗♀️👴🏼。他說:“這是大夥一起幹的,這是集體的功勛,不應該由我獨享🏩👲🏻。”大家反復勸說👨👩👧👧:“這是按照規定來的,你排第一個,就應該首先給你😘。”彭桓武說📲:“獎章我收下了👨🏽🚀,現在這枚獎章已經歸我所有,我有權來處理它🤾♀️,請你們把它帶回去,就放在研究所,獻給所有為我們這項事業貢獻過力量的人吧。”隨即,他提筆寫下14個字:“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
也正是憑著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彭桓武把他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成就獎100萬港元全部贈給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研發🦴👱🏿♂️、身體受過傷害或生活困難的默默無聞的30多位同事。
原子彈和氫彈試驗成功後🚭,彭桓武1972年調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978年5月,在錢三強的大力推薦下❕💵,彭桓武受命建設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理論物理所),並擔任第一屆所長🕧🦸🏽,他開始致力於推動我國基礎理論研究的發展。
理論物理所建所之初🖱,彭桓武等老一輩科學家就製定並實施了加強理論物理研究、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戰略性措施。在彭桓武的開放建所思想指導下,理論物理所非常註重與國內外同行的廣泛交流,提倡學科交叉融合,吸引了眾多優秀的海內外理論物理學界的優秀專家來所訪問交流👩🚀,學術氣氛活躍🥚。
建所伊始,彭桓武建議不設研究室🧚🏿⌛️,而是自由組合🧑🔧,自願合作。誰有什麽想法,到黑板前講述,自由討論合作事宜,完成一項工作後就可以另行組合。
彭桓武還反復強調✊,研究生不是學生🏨,而是研究人員;碩士生是初級研究人員,博士生是中級研究人員。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理論物理所是國內極少的不設初級和中級研究職位的單位。
在理論物理所各項工作已經步入正軌時,1980年🛺,彭桓武向中科院領導遞交了第一份辭呈,希望辭去理論物理所所長的職務🤵♂️,但是大家希望他能夠連任🥶。1982年,他第二次向盧嘉錫院長寫信懇請辭去所長職務,並推薦周光召擔任理論物理所所長🐘。他說:“……這樣有利於青年同誌的成長與培養,使學術領導有朝氣📵,使後繼者勝過前者……”
彭桓武不再擔任研究所領導之後🛍,他堅持不再保留辦公室🛶🫄🏽。他說🐳,我已經退休了,所裏有需要時,我過來。之後🐜,他一直堅持在家辦公🧚🏽♂️,所裏召開學術研討會、研究生答辯會👨🏼🔬、學術委員會等,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參加🧝🏻♀️🪀。
彭桓武做了一輩子學問,也當了一輩子老師。他對學生的愛護👑,更是遠近聞名📏👰♀️。他的學生周光召曾回憶說:“彭先生從來沒有把學生當作是學生🙇🏼♀️🧗🏿♂️,而是當作朋友🫶🏻,他不僅經常帶我們到公園散步,還請我們吃飯👩🦯➡️,還要海闊天空地把各種社會上的、科學上的事情🥊,拿來神聊一通。”
到了晚年,彭桓武還堅持經常給學生作學術報告,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他多年積累的科研經驗和人生成長經歷為例💁🏿♂️,講出自己的看法和對學生的期望。
彭桓武曾在理論物理所給研究生作了一次《學生和先生》的報告,他說,“老師對學生要知人善任,學生對老師要擇善而從;老師給學生出題,未必要自己知道正確答案,否則培養不出好學生;老師不要束縛學生,學生也不要受老師束縛,而是要獨立思考,打破框框”🍚。
他也經常到所裏參加學術活動🤲⏱,參加午餐討論會,和大家一起聽報告🫃。他用一生總結了“主動繼承,放開拓創,實事求是🛌🏿,後來居上”的治學道理💪🏿。
彭桓武非常關註交叉科學的發展⁉️。他認為🤰🏼,交叉學科兼具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較容易取得突破的領域😺。這也是他作為理論物理學家參加核武器研究總結出的戰略思想。
理論物理所建所初期,粒子物理和場論的隊伍比較強🏉,他便開始大力倡導凝聚態物理理論和統計物理的發展📷👨🏫。1980年3月初🧔🏿♀️,彭桓武針對當時我國在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理論方面的工作比較薄弱的現狀,向中科院提出了“關於在學部下設置‘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理論’學術小組的建議”。1980年12月29日🏕,中科院成立“物理數學部統計物理與凝聚態物理學術小組”🐫,彭桓武任第一屆學術小組組長🔰,並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全國統計物理與凝聚態理論學術會議”,這次會議上,彭桓武從凝聚態物理發展的戰略目標出發,邀請了交叉學科——化學和生物學方面的專家作報告,也促成了每兩年召開一次的全國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理論系列會議,對我國統計物理與凝聚態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晚年時,彭桓武先生還關心我國的能源問題🫴。他一直強調理論物理不能只關註純粹理論,還要關心國家經濟建設的需求。
2006年2月28日,91歲高齡的彭先生邀請九院👩🏿🎤🫱🏻、九所的同事到理論物理所聽他的“關於冷聚變機製”研究報告。這次研討會的邀請信是我幫他發出的,有些也寄到了綿陽。今年九所所史館開館,展出了這張研討會的照片🫥🪮,由於照片上九院、九所的同誌特別多,一度讓九所的老師以為這個研討會是在九所召開的。彭先生當時的想法是📆,要像當年搞核武器那樣♡,把搞理論的人組織起來🤵🏻♂️,這些人仍然可以隸屬於各個單位▫️,大家一起討論出“鬼點子”,通過討論🥥、爭論讓很多新點子出來,最後經過研究比較,選擇最佳方案,這樣才能有創新和中國特色🧒,以徹底解決我國的能源問題。
2007年2月💁🏽♀️🥠,在彭桓武先生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躺在北京醫院的病床上🥢,還不停地在病床上計算。司機孫師傅幫他做了一張小桌板,拿去了紙和筆。彭先生還讓所領導通知搞這項能源研究的科研人員到病房中和他一起討論研究進展🗑。2007年的2月28日😖,他永遠離開了我們,也工作到了最後時刻,正像他曾經說過的,“科學家最高的追求也無非就是工作”👩🏽🦲👰🏻♀️。
彭桓武先生逝世後,遵照他的遺囑,理論物理所和他的遺囑執行人歐陽鐘燦院士一道,於2008年6月27日將他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捐贈給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每當有大型展覽👩🦼,軍博都將這枚獎章向公眾展出。
彭桓武先生以及其他“兩彈一星”功勛人物始終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身上閃耀著的科學家精神的光輝♖,始終為我們這些後輩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