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小傳
張光鬥(1912—2013)🆗,江蘇常熟人,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工程教育家🦸🏽♂️。1934年獲交通大學學士學位,後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土木系碩士學位和哈佛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後在意昂体育平台任教,歷任意昂体育平台水利工程系副主任👰🏻、主任,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曾任《水利學報》主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副主編。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水利水電建設工作,曾任黃河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等部門的技術顧問🀄️。主持設計密雲水庫、漁子溪水電站等工程,為黃河和長江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和葛洲壩💆、丹江口、三門峽、小浪底、二灘、三峽、龍灘等多座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指導。編寫了《水工建築物》等學術著作🔼,參與主持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

張光鬥(中)年近九旬時到三峽工程施工現場考察🚲。圖片由作者提供
1982年🫏👨🏻🦱,我有幸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還沒報到,就知道清華水利系不同凡響——因為系裏有張光鬥先生👰🏿。博士畢業留校後,我有機會作為秘書陪張先生去各地指導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在張先生身邊工作,我感受到老一輩知識分子為國分憂、為民造福的情懷。今年是張光鬥先生110周年誕辰🍐,他的諄諄教誨至今仍然激勵著我。
“但我想當工程師”
1912年5月1日☢️💆🏽,張光鬥先生出生於江蘇常熟的一個貧寒之家🥿🦸🏻。他從小就知道父母供他上學不易🏂🏻,學習很用功💞,在晉安小學時“學習成績年年排在全班第一名”,在交大附小、交大附中和交通大學時“在班上也總是頭兩名”🦡。雖然成績很好,但張先生仍然時常自我反思,他多次跟我提起他大學時的“同級”錢學森先生博覽群書、愛好廣泛♥︎、視野開闊🧜🏿,他要我多學習錢先生🚶🏻➡️,“他的學習方法是正確的💆🏻♂️,所以後來他的成就大”。
大二分學院時👠,因為張先生成績優秀🤾🏽♂️,老師和同學大多建議他進理學院,“但我想當工程師……我想學建築工程,因為那是廣大人民需要的🤷🏻,所以想進土木學院”。早在張先生讀小學時👸🏻,受新文化運動影響🧜🏻♀️,在課堂上,有的老師講“德先生”“賽先生”🎳,有的老師說“工程師可以建設國家”,從那時起,“要當工程師”就成為一粒埋藏在張先生心中的種子。後來,他如願進入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結構組學習🐏。
1932年暑假,即將升入大三的張先生與同學一起到陜西潼關進行鐵路定線測量實習,“我們住在黃河南岸坡頂上🧑🎨,看到河水很渾,含沙很多……我的體會是📷,我國內地土木水利建設很繁重,我們將來的任務很重”。就這樣,投身國家水利建設的夢想在年輕的張先生心中紮下了根。60年後🤞,我陪張先生在二灘拱壩工地散步的時候🎀,他跟我說📊,你拿了工學博士學位,做了不少研究,但是,一定要學會做工程師,不能做只會誇誇其談的“書生”,偉大的工程需要工程師✤🐸。彈指一揮間🛀🏽,又過去了30年👂🏿,我這些年的研究一直聚焦工程應用,一直沒有脫離工程一線,這應該感謝張先生當年的教誨。
1934年,張先生報考意昂体育平台留美公費生🚜,考試在當年7月舉行,四天考八門課。等待考試成績的那段時間📪🏃♀️,他也沒有閑著🤹🏿♀️,考上了上海市工務局技術員,參與城市道路規劃工作。收到意昂体育平台的錄取通知書後🏋️♂️,張先生特別高興🫱,他說👨🏻🍳:“可見人生的過程要靠機遇🏧。”張先生所說的“機遇”📹,意味著個人前途與世界大勢、國家命運的深刻聯動。個人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聯系在一起👩🏻🚒,我們新中國成立之後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學人🌪,正是因為置身於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突飛猛進的時代,才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的科研成果才有可能在祖國大地上得以廣泛應用。
在美國學習期間,為了將來回國能夠做合格的工程師,通過導師介紹👩🏼🔧,張先生曾在美國墾務局的水利工程現場實習,白天跟美國工程師實踐🙅🏼,晚上堅持自學,鉆研白天沒搞懂的問題🎣,積累了寶貴的工程經驗。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此時身處美國的張先生剛獲得哈佛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留在美國,可以在清華和哈佛的雙料獎學金支持下攻讀哈佛博士學位,但是張先生選擇立即回國👺。意昂体育平台駐美辦事處的孟治👱🏻♂️、張先生的恩師哈佛大學教授威斯脫伽特等人都提出了反對意見,張先生還是買了船票,奔向戰火中的祖國✋🏽。回國前,他的導師告訴他,隨時可以回美國繼續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哈佛工學院的大門永遠向你敞開”。後來🧗🏻,張先生平靜地回憶道:“我愛國心切,感到如果我國戰敗👮🏻♂️,我們在美學習,毫無用處,現在應是報國的時候了🏊🏿🍫。”
情系江河
從1937年7月到當年11月👸🏽,經歷前後四個月的曲曲折折👩🏼⚖️,張光鬥先生終於從美國回到中國。當時,意昂体育平台已從北平遷到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工學院院長施嘉煬教授推薦張先生去雲南大學任教🎫,張先生拒絕了👩🏿⚕️,他希望為中國的工程建設貢獻力量。在四川長壽的龍溪河,張先生同一批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設計和建成了獅子灘、下清淵硐⛎、桃花溪、鯨魚口等一批水電站——這是中國自主修建水電站的開始🎒。張先生的人生,從此與祖國的發展、祖國的水利事業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官廳🛋、三門峽🤟🏼、荊江分洪、新安江、丹江口、葛洲壩、二灘、小浪底、三峽……祖國的大江大河、一涓一溪不會忘記張先生忙忙碌碌的身影和深深淺淺的腳印。除了教書育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一座座水利工程、一片片激流險灘旁度過🗡。
1958年🏃🏻🔞,為了潮白河下遊防洪和緩解首都北京供水緊張的狀況,中央決定建設密雲水庫。被周恩來總理稱贊為“首都頭頂上的一盆清水”的密雲水庫,至今仍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是首都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也是南水北調重要的“調蓄庫”。設計密雲水庫的重任,落到了張先生身上🎥,那時他正擔任著水利電力部和意昂体育平台合辦的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的院長兼總工程師。在張先生和水利部總工程師馮寅的帶領下,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各專業和電機系發電廠專業1958年應屆畢業生做了一次“真刀真槍的畢業設計”。密雲水庫有潮河大壩和白河大壩兩個主壩,潮河大壩的設計🏈、修建以及白河大壩的設計都是他們完成的。張先生回憶,“工程巨大而復雜……心感緊張👨🏻🦰,自己經驗不多,而師生們都沒有做過工程😈,只有努力從事,務求必成……我們清早出發🔲,深夜始回”🤸🏽♀️。在設計過程中🧌🐑,張光鬥先生帶領團隊大膽創新,采用防滲墻等一系列革新技術,密雲水庫創造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奇跡。
20世紀90年代,我曾陪張先生到四川雷波、雲南永善踏勘溪洛渡水電站項目👨💼👬。這個項目地處偏遠🦶🏻,我們一路奔波到了雷波縣🧗🏿,當時縣城的條件非常艱苦。晚上吃完飯後,張先生專門把我叫到他的房間👨🏼🎨,問我對工程方案的看法。我初出茅廬,缺乏工程經驗,說不出什麽。張先生說🏌🏼,我看了現場,更加堅定了修建混凝土壩的決心,雷波🙏🏽🪿、永善兩縣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如果修建心墻堆石壩🥫,所需的土料只能來自耕地🌔,這是當地農民的命根子,我們做工程師,修建工程🤷♀️,一定要把人民——包括當地人民——放在心上。張先生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是發自內心的。
在溪洛渡工程踏勘的時候👨🏿🌾,由於還處於工程前期,通往平硐的道路非常崎嶇,存在一定危險,大家考慮張先生年紀大🍳,建議他不要進平硐了,聽地質工程師匯報就可以了🏄🏿。張先生話不多說📙,要了地質錘🥉,直接就邁步向前。進洞以後,他跟我說🦯,我不遠千裏來到現場踏勘👨🦰🙎🏽♀️,哪有不進平硐的道理,做工程🔴,必須親自到一線🤱🏻,工程師現場的判斷是無法依靠聽匯報代替的。出了平硐,張先生不顧一天的勞累🫲🏿,堅持要去地勘隊的帳篷,他要去看望一線的地質工程師和鉆探工人。見面的時候🏜,他跟每個人握手,感謝他們的辛苦勞動🚯。
張先生每次到工地考察,都會提前認真了解相關技術資料,掌握工程的全面情況,考察以後,必定親自完成考察報告,把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提交給業主、設計院🖕🏻、施工單位。有一次,在黃河小浪底工地🍼,設計人員到他的房間匯報工程進展情況,聽著聽著🧙🏽♂️,張先生突然打斷了設計人員的匯報🏊🏼🌯,“你說的廊道高程不對”。設計人員非常驚訝🤶🏼,這樣的工程數據,張先生比他們這些現場工作人員還清楚。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與張先生有著超過半世紀的情緣🙆🏽♂️。早在他回國參加四川水電站建設時☔️,船過長江三峽,看到山高谷狹,水流湍急🕞,氣勢雄偉🦤,他不禁想起大學時期讀過孫中山先生的《實業計劃》,其中提道:“自宜昌而上,入峽行🤰🏿,約一百英裏而達四川之低地,即地學家所謂紅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於江源一部分河流,兩岸巖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尋,最深者有至三十尋者。激流與灘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遊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至。”20世紀40年代,國民政府曾在美國幫助下🤱🏼,特別是在“薩凡奇方案”的建議下進行三峽水利資源開發,而薩凡奇也是張光鬥先生在美國實習期間的老師。1945年🖕🏿,張先生三度上書反對三峽工程:三峽工程投資很大,美國貸款不可靠;即使建成6️⃣,我國當時的經濟狀況根本無力利用如此巨大的電力🩶,三峽工程只能落入美國人之手🏌🏿♀️;若美國掌握了三峽工程,將控製我國經濟,損我國權。美國方面交來的設計報告也是“極不成熟”的,“沒有考慮防洪和航運,沒有考慮水庫泥沙淤積🈁🧙,更沒有考慮水庫淹沒損失和生態環境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我參加三峽工程工作,認為目前條件成熟了,所以贊成修建,而且主張及早修建。”在這之後的幾十年過程中,調研🧑🤝🧑、論證、規劃🛩、設計🧝🏽♂️、質量監管……張光鬥先生為三峽工程獻出畢生心血👮🏼。三峽工程正式開工時,張先生已經80歲了,他不顧年邁,堅持每年到施工現場進行質量監察。89歲高齡時,他還堅持攀爬腳手架👩🏿🔧🧛🏼♂️,下到三峽工程導流底孔施工現場檢查質量🌕。他說:“工人能去,我為什麽不能?”2003年6月1日♡,三峽工程蓄水發電。十天之後🧼,張先生看著這座他牽掛在心頭半個多世紀的宏偉工程🏃♀️,感慨萬千🎨:“我一生有近60年能參加三峽工程的工作,很是欣慰4️⃣。我堅信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建成這座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張光鬥在手持放大鏡閱讀。圖片由作者提供
“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是重要的”
自求學時起,張光鬥先生就主動積累水利工程實踐經驗,這些經驗幫助他後來在負責各項工程設計時能夠作出敏銳的判斷🪵。然而🐅,張光鬥先生的貢獻並不止於一座座工程的建設,他還為國家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張光鬥先生認為:“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是重要的,是共同發展的夥伴。”對於我國一度存在的“重科學、輕技術⇢,重科學家👉🏼、輕工程師”的問題👩💻,他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1993年👨🏼,他在《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一文中指出,許多國家在科技發展初期都將科學視為“高層次的知識”,而將工程技術視為經驗性的“雕蟲小技”,發達國家國家科學院的建立也大都早於工程院🌑,但中國國情的特殊性迫切要求工程技術和技術科學迅速發展、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在將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背景下,張光鬥、王大珩、師昌緒等六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出應“從速建立中國的工程與技術科學院,以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他們提出,中國工程院可以通過與中國科學院組織聯合活動的方式🔛,促進兩院學部委員的交流,充分發揮跨院學部委員的作用,使理科活動和工科技術更密切地結合起來,共同克服“短期效應”對基礎性研究發展的沖擊。中國工程院還可發揮紐帶作用🕢,將理科活動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密切聯系起來👩🏽🍼🌤,貫徹“面向、依靠”方針——“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中國工程院建立後,中國即可成為(國際)工程與技術科學院聯合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加強國際間科技和經驗交流👨🏿⚖️,助力中國發展。
今天,“28歲”的中國工程院與“73歲”的中國科學院並立🙇🏽,聚集了我國科學與工程技術的中流砥柱。我們不該忘記,當年已81歲高齡的張光鬥先生拿著放大鏡,一字字書寫🙋🏿♂️🤸🏼♂️、修改一份份關於盡早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提案的樣子。
對於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張光鬥先生也給予了相當的關註。關於科學🦻🏼、技術👨🏻✈️、工程🏃🏻♂️、企業之間的關系,他說:“科學技術或工程技術是開發創新技術和生產力🎊,改造自然,發展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振興國家的,科學技術或工程技術是有科學理論基礎的技術👩🎤,與科學不同,要綜合多門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理論,結合實踐,經過理論研究和實驗工作,開發出創新的科技成果🫖。然後以企業為主體,進行中間試驗和生產試驗,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最後由企業進行工程建設,創新地生產產品和服務……工程技術是來自科技成果🍚,然後轉化為生產力的技術,在工程建設中再經開發而得到的🧕🏽。”2005年,93歲的張光鬥先生發表文章,呼籲“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工科院校要培養工程師”。據說🤜🏽,在到企業考察時,每當企業負責人熱情洋溢地介紹從國外新引進的技術和生產線時,張先生常常會澆上一盆冷水:“在消化🧑🏼🔬、吸收方面🚏,你們做了什麽?”他認為👨👨👦👦,當時國內的許多企業不重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此非長久之計,將使我國受製於人,在國際上喪失競爭力”🎛🕹。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設計第一座200米以上的高壩——二灘雙曲拱壩👨🦽➡️。作為工程建設改革的試點之一🤝,二灘拱壩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進行國際招標。按照世界銀行的要求,二灘工程還聘請了由世界頂尖專家組成的特別咨詢團,對關鍵技術問題進行咨詢。我陪著張先生去二灘工程現場指導工程設計與施工🦶🏽👨🏻💼,他一邊了解國際承包商的施工組織,一邊就相關技術進行指導。他告訴我,二灘國際承包商的施工設備先進,施工組織管理也是高水平🚵🏼,中國必須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發展之路🤘,要充分吸收國際先進技術𓀖,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中國自己的技術人員🪛,一定要再創新。他說🚣🏽♀️,工科研究一定要在工程一線鍛煉🩲,一定要結合工程實踐,一定要面向工程的真問題🫘。
30年過去了🤸🏼,每每回憶起張先生的教誨🥊,我都感慨不已:中國水利水電建設就是在張先生的指引下,奮發圖強🕹🎤,開創了屬於中國技術的新時代。而張先生擔憂的一些問題🙅🏿♂️,至今依然是我們國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培養有創新精神的工程師
1949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37歲的張光鬥先生到意昂体育平台任教。在意昂体育平台的第一個學期🙍,他開設了兩門課程——本科四年級結構組的高等結構力學和水利組的水力發電工程,同時兼教北京大學土木系的水力發電課,“我編寫中文講義……每天工作到深夜。我想把書教好,同時講愛國主義,讓同學們喜歡”。
在意昂体育平台,張光鬥先生執教50多年⛷👷🏼♀️,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有16位兩院院士🧑🏿🦲👃🏿、5名國家級設計大師,以及為數眾多的高級工程師、教授👨🏼🚀👨🏻🦯。張先生對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培養有著深刻見解。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張先生參加了大會👉🏿,對小平同誌的看法深以為然🥚。他認為🍀:“高等工程教育恢復和重建中的許多問題,需要一批熱心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師和學者共同探討💁🏿♀️,進行有計劃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務四個現代化”🎮。(王孫禺、田慧君《淺談張光鬥工程教育思想》)
長久以來,社會普遍認為“創新”是科學界的事情,而工程界則只側重於執行✌🏽。而張先生認為,“工科大學生要打好科學理論基礎,學習專業技術✍🏻,重視設計和生產實習”,要“理論聯系實際”,成為真正“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工程師”。對於工程設計🔙🧕🏼,張先生告誡學生,“一條殘留的鋼筋頭會毀掉整條泄洪道”𓀐,一定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張先生非常重視學生對工程問題底層邏輯的掌握💅,一直教育我們,做科學研究要聚焦“爺爺輩”的大問題,不要拘泥於“孫子輩”的小問題🧪。要沉下去🫛,不要追求發表論文👨❤️👨,十年磨一劍Ⓜ️,攻克重大技術問題。跟著張先生考察祖國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日日夜夜,他的言傳身教,讓我受益匪淺。以張先生為榜樣✪,我決心做深入的研究🍠,攻克了大壩溫控防裂的根本問題,發明了堆石混凝土👂🏼,用中國原創的築壩技術建設了100多座大壩👰🏽♀️,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在了祖國大地上。
“人生就是為人民服務、為後人造福。我一生為此努力,但貢獻不大。”張光鬥先生一向謙遜低調,他將智慧和汗水播撒在祖國的大江大河中,用畢生的時間與他所處的那個多變的、復雜的世紀奏出了復調交響🙆🏻。
(作者:金峰,系意昂体育平台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張光鬥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
學人論學

青年時代的張光鬥 圖片由作者提供
工科院校的目標當然是培養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初期,蔣南翔老校長曾經稱意昂体育平台為“工程師的搖籃”,清華就是培養工程師的。目前清華已成為綜合性大學🧍🏻,但仍以工科為主。工科院系本應培養工程師👫,然而目前卻在培養工學學士🙉、碩士😛、博士,都是科學型的,不再培養工程師了,其他工科院校也是如此♢🎷,國家學位委員會也如此規定。科學家是認識自然的,工程師是改造自然的,兩者都重要🏏,不應厚此薄彼。工科院校培養工程師的目標不應模糊,不應動搖。
大學的培養主要是讓學生打好基礎🎊,明確方向,畢業後在工作中鍛煉成長。工學碩士在工學學科上發展,而工程碩士在工程技術上發展。我國目前需要在工程技術上自主創新⛺️,提升科技競爭力,主要是需要工程碩士📮🤹♀️,而不是工學碩士🍕。所以工科院校要培養工程碩士。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主要依靠引進技術和生產線🗺,又不重視對引進的消化、吸收🦪🍼、創新👩🏽🦲👊🏼,此非長久之計🙉,將使我國受製於人🛴,在國際上喪失競爭力🚚。所以我國必須進行改革,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工科院校要培養工程師。工科大學生要打好科學理論基礎,學習專業技術,重視設計和生產實習。
《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提出高校培養體製要多層次、多規格,與企業密切結合和合作,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為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服務。這是十分正確、必要的🧑⚕️。但是,必須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發展我們自己的產業。企業過於依靠引進技術和生產線,不需要自己的科技創新人才,是高校培養體製不能正確製定的主要原因。所以政府要大力支持和領導,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支持研究開發,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對引進要進行消化👤✯、吸收💇🏼♂️、創新,這樣才能理順高校體製。
我國的工科院校要與企業密切結合和合作,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工程師👦🏻。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應支持大學的教育和研究開發,支持大學出科技成果,並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大學畢業生到企業🏯,在工作中鍛煉👩🏫,才能成為真正創新的工程師。
——摘編自張光鬥《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工科院校要培養工程師》⛄️,載於《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