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外語者,該如何塑就自己,成為怎樣的人👂🏽🧹,歷年來🤞🏿,人們悉心探究,提出種種口號,雖也言之有理,但總覺得不夠顯豁,因為口號所蘊含的🏦🍚,只是抽象的標準🙋🏽♀️,缺乏具象的參照系🉑👨🏽🚒,讓人一目了然。
其實,外語界不乏此類標桿,看得見,摸得著,向他們看齊⏺,就有可能接近🪑,乃至達及理想外語人才的目標。王佐良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王佐良(1916-1995)💆🏼♂️,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後並入西南聯大),一生潛心於外國文學史編撰、外國文學研究🧑🏻🌾、英語教育和翻譯等諸多領域🕠,出版了《英國文學史》《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英國詩史》等三十余部中英文著作以及大量論文💆🏻,成為我國外語界和外國文學研究界的標誌性學者📺,和許國璋先生同為那個時代我國外語教育領域最耀眼的兩顆星星🤌🏼🌃。
中文外文😮💨,造詣高深
以外語為業者,首先外語要過硬😮💨,說白了,這是一生的“飯碗”🟧,須夷不可缺離〽️。
論外語修養,王佐良先生不愧為我們的表率🥦。他的英文可謂爐火純青。據他的學生🏄🏻♀️➕,又是同事的胡文仲教授回憶,“……他講的英文猶如一篇篇漂亮的散文,引人入勝”📋。無論是用英文作的學術報告,還是撰寫的學術著作🙆🏼♀️,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簡練流暢,如行雲流水,仿佛出自一位英美大家的手筆。
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遭災、物資匱乏的艱難歲月裏,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青年學子,圍繞著大如磨盤🥤👩🦲,需要兩個人才抬得動的606牌錄音機👴🏿,傾聽著音帶裏傳來的王佐良先生的學術報告,陶醉在他流暢優美的英語裏,流連忘返😺,聽了又聽🕵️🫸🏼。正是這樣的精神食糧,使我們忘卻了物質上的困窘👬🏻🧑🦯➡️,感到日子過得挺有意義。同時,王佐良先生也成了大家英語學習的偶像。
王佐良先生的中文修養也是有口皆碑的,其文字表達之精妙,尤見於文學評論和翻譯。
他寫的論文🙇🏽♀️,迥異於眼熟的幹巴無趣的文論,文學性很強,甚至不乏詩意,透出悅人耳目的新鮮氣息♡。
王佐良在評價穆旦的詩歌時寫道:“足足30年,穆旦不再涉足詩壇。然而他沒有停止寫詩👆🏼,寫得少了,但仍然在寫。使人驚訝的🪑,是仍然寫得很好💆🏼♀️。”這是一篇文學評論中的一段🛀🏼,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評價一個詩人🐞。評論語言的詩化是論者的刻意追求,通過精心鋪排的段落、標點和文句的節奏🏬,來得以實現,從中不難讀出王佐良本人的詩人氣質,及其評論濃濃的文學性。
對19世紀英國散文家蘭姆,王佐良的評價又是:“因此,蘭姆的文章很耐讀,越讀越有味,但不可學。學的人往往得其怪誕🤹🏽♂️,失其真摯🌥,有其古僻與文字遊戲,無其典雅與風趣,反而顯得有點忸怩作態了。”
這些批評文字🧏🏻,多少反映出了王佐良文學評論的語言風格:準確、簡練👢、明晰,用詞通體平白🤾🏼♂️,必要時又不乏講究,富有文采。這種有別於一般人遣詞造句的評論文體👷🏼♂️,源於其本人的一貫追求,是才情的自然流露,是藝高膽大的表現,也是他一生博覽群書精心修煉所結出的果實🫳🏽✴️。
王佐良高深的中文造詣👩🏿🌾👩👩👧👧,也體現在他的翻譯作品中🏆🧑✈️。他的譯著量少而精🤏🏼,卻堪稱當代翻譯的典範,深得譯界的好評,譯文不僅文采斐然,朗朗上口,而且句式、語氣、整體風格都與原作高度契合🕴。譯界對他的譯文無不贊嘆🎑,認為達到了翻譯的最高境界,可以欣賞,卻難於模仿🚂。
博學多思 視野開闊
接觸過王佐良先生的人🧎♀️➡️,都會對他的博學感到驚訝。有時明明聚焦於一個文學題材🧟♀️,他卻會信手拈來,插進一個哲學、歷史,甚至關於建築的例子👰🏽,與主題緊密契合,讓人不得不佩服他淵博的知識和不同學問之間融會貫通的能力🎅🏿💃🏻。他不但說起英美文學如數家珍🦨🧆,而且對法、德、意,乃至拉丁美洲文學也很熟悉,同他交談過的西方學者,也無不為此感到驚奇🤞🏻🏄♀️。
尤其令人欽佩的🥅,是他在多個學術領域,都作出了不凡的貢獻。
王佐良在外語教育中提出了在學習文化中學習語言的觀點,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我國外語界一直存在著“為語言而語言”的認知偏頗🕙,只強調傳授語言知識和技巧,而忽略語言所蘊藉的文化內涵,結果把外語專業辦成了“語言培訓中心”🥴,大大影響了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殃及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王佐良認為⬆️,提高“文化知識和文化修養”“是當前教育界和全社會極須加強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並提出了“通過文化來學習語言🧘,語言也會學得更好”的觀點,闡明了學習語言和學習文化之間的關系,他的觀點至今仍被反復引用,成為我國外語教育的指導性意見。
王佐良不僅出版了優秀的翻譯作品,而且在翻譯理論上也很有創見。他力主“順譯和直譯的結合”,“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淺如之,口氣如之,文體如之💂🏽。”一句話🚵🏿♂️,譯文既要忠實📓,又要靈活⛹️♂️,堅持辯證的翻譯觀。
王佐良對“文學史”和“文學評論”的寫作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強調文學史“寫法也要有點文學格調👱🏿,要註意文字寫得清楚、簡潔,少些客套術語😔,不要把文學史寫成政論文或哲理文,而要有點文學散文格調”🪥。文學評論“要有可讀性”,“寫得短些⛹️♂️🦹、實在些、多樣些。如果做得到,也要新鮮些”,“盡量避免學院或文學圈子裏的名詞、術語”🤯。這些都是擊中時弊的肺腑之言,他自己撰寫的文學評論和文學史著作➰,切切實實尊奉上述信條,留下的那些靈動活潑的文字,是最好的佐證。
提攜後學 不遺余力
苦苦奮鬥中的年輕人,在學界往往屬於弱勢群體🧛🏿♂️。他們需要年長學者的關註和提攜。有時幾句鼓勵的話🦸🏽,也會使他們信心陡增🫳🏽,在暫時的逆境中奮起👩🏿,最終成就自己的事業🤸♀️。
佐良先生不但自己學問好,而且幫助後學也不遺余力🩱。他對年輕人始終那麽關切,那麽熱誠,那麽無私地伸出援手👨🏼🍳,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他生前對我的關愛👩🏿⚕️。記得三十多年前,我給他寄去了剛出版的《澳大利亞文學選讀》,只希望表達一下對這位外國文學研究巨擘的敬意,絲毫不期望會有回應🐯👨🏿,因為他有太多的事要操心☘️。不承想😨🙌🏻,過不了多久我就收到了他的來信,從中還知道他不但讀過這本書◽️,而且讀得很仔細。信上說👷🏽♀️:“《澳大利亞文學選讀》是一部好選本🌰🏌️♀️。我對澳洲文學只有皮毛知識,但似乎我知道或聽說過的重要作家都選在裏面了👩🏼🎤,《概要》和每個選目下的《關於作者》《作品簡析》和《註釋》也都很好👨🏻,顧到了特點、難點,而又要言不煩🧘🏿♂️,十分清楚🚣🏻♂️,對於想對澳洲文學有個初步了解的英語學生,用處很大。”正是這樣的關心和愛護,尤其是來自一位學問高深的長者,一個學界的權威,給了當時處於摸索中的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氣。最後,我終於完成了六十多萬字的《澳大利亞文學史》。我永遠感激王佐良先生。
受惠於佐良先生關愛的何止我一個,很多人都得到過他的幫助🦶🏿🧑🏼💼,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年輕學者體會尤深🎋。佐良先生有計劃地培養他們成為接班人🌬,年紀輕輕就被委以領導工作重任,並通過定期舉辦學術講座、研討會,以及參加“外國文學史”的編撰工作👮🏼♂️,讓他們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把外國文學研究領域搞得風生水起,成績斐然🏑,為學界所矚目🧑🏽🎓。
王佐良先生是一位一生專治外語的學者。他知識淵博,學術視野開闊📩,中英文造詣高深⁉️,同時還滿懷熱情地提攜後輩,對我國的外語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他不就是中國外語學人治業的楷模,我們理想中的外語人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