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人生不過是把名字寫在水上”——何兆武先生的為人與著譯

2023-04-10 | 張國剛 | 來源 《北京日報》2023-04-10 |

看人看事🚣🏼‍♀️👳🏿‍♂️,眼光銳利,觀察明敏

何兆武先生祖父是秀才,父親是工程師🍴,他與幾個姐姐都是清北(西南聯大)學生,本人百歲高壽,清華名師,這在中國動蕩變化的那100年,應該說屬於人生贏家🧏🏼‍♂️。連續三代都是文人🪕,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司馬光曾祖父以前也都是農民,祖父以降才有功名。可是,何先生卻常說自己屬於毀掉的一代🈸,既是謙卑,也說明他檢點生平未盡心🛃。也許他心中有一個參照系。

何兆武(19219—20215月)

我自己感覺到,何先生並不是那種世俗目的很強烈的人🫃🏻🤤,而是一個比較隨性的人。這從他在西南聯大讀本科和研究所如此頻繁轉換專業可知🧊。開始學工科,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然後受到同學的影響或者因為個人閱讀興趣,就隨便改換專業,碩士學位也可以不要💃🏻,一則是因為他有才氣,學什麽都能進入🆒,二則也表明他不是那種精於算計🌟、患得患失之人🥲,甚至可以說有一點名士派頭。一個人能夠徹悟到“人生不過是把名字寫在水上”,其處世態度一定是灑脫的。而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性格因素,有修養原因,也包含著人生閱歷與經驗。

從《上學記》看,何先生看人看事,眼光銳利,觀察明敏,與平日的一團和氣很不一樣。平常談話👯,他會故意把自己弄得“俗氣”一些(比如美國人掙錢真多,寫文章還有稿費之類)🙀,從來不顯示自己如何清高,符合道家“和光同塵”的境界。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位百歲老人何茲全先生。何茲全先生為人處世,也是溫潤如玉🤌🏼。二位百歲何老的共同點是📦🛖:心中事事通明,行為處處謙恭。這樣看似“表裏不一”的人生態度,不正是我們常說的“人生難得糊塗”嗎?難得糊塗的關鍵是“難得”,也就是說,難就難在雖然對世事通明👱🏽、人情通達(並不糊塗),卻以糊塗處之🧖🏼‍♂️!也正是難得糊塗,才成就了他們於囂囂塵世仍保持“康寧”(詞出《尚書·洪範》)心態的福壽人生🤽🙋🏼‍♀️。

作品有三個特點

何兆武先生的作品♻,據網上傳的目錄🫂,各類論著有20多本(大約重復編選的不少)🧑🏻‍🍼🤢,譯作20多本。我手頭有幾本他早年簽名送給我的書,近年的書是我自己買的👨🏻‍🚀。他的作品有三個特點:一是偏重思想性短論,不作繁瑣考證或引經據典;二是文字深入淺出🫅🏻,沒有西式長句和翻譯腔;三是內容偏重西學,包括歷史哲學🕯、史學理論與中西交流。

現在的學術評價🙋🏽‍♂️,要求學者在青壯年時期做出一些紮實的學院式研究(德國人說一本書得有500個註釋🙆🏿;周一良先生看書先看註釋和征引資料)😽🚅,取得本行業的入場券。然後獲得榮譽和職稱🔔,然後成為老教授。如果這期間擔任了行政職務🧛🏻‍♀️,更是相得益彰(取《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意思)。於是就應邀出版隨筆、短論🫕,儼然大家了。可是,何兆武先生的學術道路不一樣。

何兆武先生真正進入體製性學術研究,是參與侯外廬主持的《中國思想通史》的編纂,當時35歲🤾🏿‍♀️,通常是博士畢業或者博士後出站的年齡。然後就是一次次的運動,無法做沉潛的研究🧔🏿‍♀️。文革結束以後,離開諸青(筆名,指諸位青年⏪。——筆者註)的身份,先生已經不是學術盛年,他告誡學生做學術研究要趁年輕時努力,不僅是夫子自道,也符合學術人才成長的通常路徑。但是,先生從少年時代、在大學時代😌,不管而後如何歲月艱難🕺🏽,一直保持了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加上天資穎悟👱🏽‍♂️🧝🏽,他有滿腹經綸需要陳說,無法寫高頭講章,乃用短論、隨筆、演講等形式發表出來😵。根據我的學術觀察👳,現在有一些書籍和論文,只是在文章架勢和註釋體例上,看起來很“學術”,其實學術含量很低👨🏼‍💼。內容東拼西湊,既不通俗👨🏼‍🦱🤏🏽,又無創見,只是註釋、引文很像“學術”的樣子。如果再創造出一個時髦的說法,更可以引起媒體的喧囂。這樣一些所謂的論著其實是欺名盜世之作,反不如何先生一些短論,通俗而有洞見,能給人以啟發。比如🧘🏿,呂思勉的幾本大部頭斷代史(先秦👩‍🚀、秦漢🛕、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用文言寫來🤱,看起來只是敘述平常史事,但是真知灼見自在行文中🚵🏻。何先生的短論,沒有繁瑣征引,也不拉開架勢論說,但只言片語,自有天地也。

譯作大約有三類

何先生曾獲得翻譯界的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我看何先生的譯作,大約有三類。他最早翻譯的是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初版於1964年🤚🏼。這是何先生領銜翻譯的,也是他譯作中唯一的一部大部頭,上下冊共1000多頁。我推測這與當時他在協助侯外廬編寫《中國思想史》有關🧛🏽‍♂️。羅素的這部書不是純粹的西方哲學史,而是特別註重社會與時代背景的揭示🧑🏻‍🎤,他自己在序言中就說要註重思想與時代的互動⏭。該書的這個特點可以作為撰寫中國思想史的借鑒🃏。羅素對於20世紀50年代美國悍然發動朝鮮戰爭,持反對立場,獲得中國高層的認可。據說這促成了羅素《西方哲學史》的翻譯。我認為,這也許是原因之一👿🕰。

何先生說🚶‍♂️👨🏻‍🌾,翻譯首先要讀懂原文、理解原著。翻譯羅素《西方哲學史》(何先生領銜,自然要負全責,另外二位合作者並非學者),奠定了何兆武先生對西方哲學與思想的知識基礎,使他能夠把握西方思想的學術系統。雖然他曾經讀過哲學系🧑🏼‍⚖️✵,但是他對西學的把握,更多涉及的是思想文化史,而不是狹義的哲學史。羅素此書對他是有影響的🤹🏻‍♀️。

何先生第二類譯作是代表西方思想與哲學精神的著作🎁,包括啟蒙思想家盧梭、孔多塞、帕斯卡爾以及後世的文化大家羅素、房龍等。第三類翻譯作品就是所謂西方歷史哲學與史學理論☞。包括編譯的《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近現代西方史學著作選》和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等👰🏻‍♀️。這些譯作的選取不一定都是何先生深思熟慮的結果♨️,或者有什麽成體系的思考😺。但是🧑🏼‍🚒,仍然有一個中心👩🏽‍🎓,那就是他要做一個“盜火者”,他想把一些有益於中國思想啟蒙和現代化理論建設(包括歷史研究理論)的西學著作,介紹給國內讀者。


(作者為意昂体育平台教授)


相關新聞

  • 302011.05
  • 022021.06

    何兆武先生訃告

    意昂体育平台人文學院歷史系何兆武先生於2021年5月28日上午8時45分在家中逝世,享年99歲🧖🏼‍♂️。何兆武先生原籍湖南嶽陽🤯,1921年9月13日生於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工學院⛈,1940年轉入文學院👏🏼,1943年畢業於歷史系,並攻讀哲學與西洋文學研究生,1946年畢業。後任臺北建國中學🙎🏼、湖南第十一中學教師,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編目員,西北大學師範學院(今陜西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1956-1986年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

  • 112021.06

    痛悼何兆武先生

    驚悉何兆武先生仙逝🎴,禁不住悲從中來。這些天正想著待疫情進一步緩解🦸🏻‍♂️,暑熱來到之前去清華探望他🦹🏼‍♂️。粗略一算,已經有四年多沒見到他了🤑。最後一次見他是2016年9月7日,他因病住在清華長庚醫院,與我家天通苑西三區只隔著一條馬路。沈定平打來電話,我聞訊之後立馬跑去探望,依照慣例空著雙手,沒帶任何禮物🥝。他依然是那副彌勒佛的笑臉,說是並無大礙,只是微恙🈹,校方關心🤳🏽,讓他住進這所由臺灣塑料大王王永慶資助創建的長庚醫院。

  • 252014.07
  • 162021.06

    一個清華學生對何兆武先生的追憶

    2021年5月28日,何兆武先生以高齡辭世,報道中有說享年100歲的,也有說享年99歲的👨🏼‍🚀,前者說的是虛歲,後者說的是周歲🥗,當然都對。這讓我想起28年前我初入意昂体育平台思想文化研究所讀書時⭐️,程鋼老師轉述的何先生本人對於年齡的一個說法。某一次🎧,有人問何先生的年齡,他說自己是69歲半。何先生生於1921年9月14日,到今年9月14日就滿100周歲了🧑🏻‍💻,如果按照何先生的思路推想,他可能會說自己活了99歲半。99歲半的何先生以他對史學理論的...

  • 202011.09
  • 172013.02
  • 182021.06

    何兆武:上班記

    他說,20世紀下半葉的 歷史和現實政治糾纏太深 千呼萬喚的“上班記” 終於還是沒能出來

  • 282008.11
  • 112021.06

    何兆武🖊:“能在思想裏找到安慰,就足夠了”

      5月28日,著名歷史學家、思想文化史學家、翻譯家何兆武在京逝世🙋🏽,享年99歲。何兆武曾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純粹的觀者”。他的生命、思想與學術歷程為今人帶來豐厚的精神遺產🧑🏽‍🎨,也時刻提醒著我們何為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與使命。何兆武在自己的書房中💗。 資料圖片/秦斌何兆武 生於北京,原籍湖南嶽陽🪩。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56年至1986年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任意昂体育平台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