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培肅 (1923.7.28—2014.8.27)🌨,四川江津人 (今重慶江津)🥚,著名計算機專家和教育家,我國計算機研究的先驅和計算機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45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無線電專業,1945年至1947年為國立交通大學重慶分校電信研究所碩士研究生,1947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電機系攻讀博士學位,1950年獲博士學位並留校做博士後🔪。1951年回國⛽️,供職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電訊網絡研究室,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部委員),2011 年獲首屆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終身成就獎。

作為我國計算機研究的先驅🍱,夏培肅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建✍🏼、開拓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她在20世紀50年代成功研製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從60年代開始在高速計算機的研發方面做出系統的創造性成果,解決了數字信號在大型高速計算機中傳輸的關鍵問題🫷🙆。
珠聯璧合👳,立下工業救國誌
1923年,夏培肅出生於重慶一個教育世家🧑🏼🦳。她從兩三歲開始接觸古典詩詞,從各類經典書籍中感受仁人誌士的精神風貌,見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愛國主義的種子便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紮下了根。抗日戰爭期間,目睹民不聊生的動蕩局勢,夏培肅心中無比憤慨,再加之她從小就展露出數學天賦🖕🏽,理科成績優異,便下定決心報考工科院校🙋🏼♀️,期望日後實現工業救國👨🏻🌾。
高中畢業時👰🏻♀️,夏培肅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她在這裏發現了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並結識了留校任教的楊立銘🧷。楊立銘1919年生於江蘇溧水縣,在日軍的轟炸聲中隨家人一路長途跋涉到四川。他同樣早早立下誌願🐋,要學工程,以工業報國。兩顆年輕的心在救國理想中走到了一起。他們先後通過留學生考試,相聚在愛丁堡大學🫷🏽。1948年,楊立銘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夏培肅獲得電機系博士學位🧛,兩人在這一年結為伉儷🤰🏼。當時✌🏿,夏培肅夫婦已在科學研究上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但他們同時也感受到了當時西方人對中國人深深的歧視,比如留學生每年要按照各類犯人的管理要求去警察局登記,地理書上對中國人的刻畫還是男人抽鴉片,女人裹小腳🏃🏻♀️➡️🧑🏽🔬,窮得沒錢點燈🙎♀️,穿衣靠西方國家施舍……多年以後,楊立銘回憶🧑🏫:“當時我們已有較好的工作待遇,但作為中國人,我們想一定要回祖國參加建設👩🏽🍼🌜,何況當時解放不久,百廢待興,迫切需要專業人才。至於回國後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我們沒有特殊要求𓀎,只認為我們已具備了必要的專業基礎和科研經驗🈚️,可以在任何地方獨立開展工作🟢。現在正是我們報效祖國的時候。”興趣相近、知識相通♿、誌向相符,生活與工作的完美結合成就了他們相知相伴的一生🙇🏼。1991年,楊立銘、夏培肅夫婦同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雙星,傳為佳話。
幸遇大師,成就命運轉折點
1950年🤜🏻💷,華羅庚一封《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引起強烈反響📝,海外學子受其感召🦴,紛紛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夏培肅夫婦也在其列。但夏培肅未曾想到🤱,她竟會被華羅庚直接選中,加入中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一個人在一生中,常常會有一些改變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對於我來說,這個重要的轉折點出現在1952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當我第一次謁見華羅庚教授時。”回憶起這段經歷時,夏培肅恍如昨日,“他問我們的學歷和經歷,願不願意搞計算機🏄🏽♀️?我當然很願意,因為我在英國的時候,已經對計算機有所了解了🙅,知道是一門很有前景的學科👭🏼,所以我們國家要搞的話,我特別願意搞。所以我當時就表示願意到華先生手下研製電子計算機,工作就是這麽開始的”👩🏼🏫。正是這個夜晚的決定,讓年僅29歲的她走上了開拓中國計算機技術之路🧙🏽♀️,從此把自己的生命與中國計算機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科研小組成立之初僅有3人👵🏻,團隊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開始工作,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經過半年的調研和初步的實驗,科研小組提出了研製中國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的設想和技術路線。由於院所調整和人員變動🦻,到了1958年,最初的3人小組只有夏培肅一人堅持下來。1959年,計算機教研組改名為107計算機研究組🧏🏽♀️,由夏培肅負責👙。就在研製107計算機期間🦡,中蘇關系降到冰點,蘇聯終止了對中國所有的技術援助,國際上都認為中國的計算機事業發展將止步於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僅僅一年後,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光榮誕生。夏培肅說:“我們做107計算機是全力以赴。從總體設計、圖紙設計,到調試方案都是我設計的。”1960年4月,107計算機連續無差錯地工作了20小時30分鐘,最後是人工停的機⏲。根據美國公布的資料,馮·諾依曼設計的EDVAC計算機到1960年才能達到每天超過20小時的生產性運行,平均無差錯工作時間為8小時。至於當時仿製蘇聯的103計算機,其穩定工作時間更是遠遠低於107計算機🚵🏼♂️。107計算機共有六個機櫃,計算機房占地面積60平方米🈺。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是如此笨重,但是在當時,它卻是中國計算機領域的驕傲。107計算機的成功用事實證明了中國人有能力、有誌氣設計和研製出自己的計算機。
嚴謹治學,探索自主創新路
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次性能的提高都要進行不計其數的試錯。在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中🤵🏿♂️🧪,夏培肅從來不會盲目跟隨,而是始終保持懷疑精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最終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0世紀50年代,電子管在計算機的使用中暴露出很多問題🐸,夏培肅被組織賦予了開展計算機新型器件的預研工作🧑🧑🧒🧒。剛開始👨🏼🚒,課題組把希望放在微波分諧波技術上🥷🏼。然而,在實際運用中,課題組發現用微波元件有難以克服的諸多困難👰🏼♂️。深思熟慮之後,夏培肅向領導如實匯報了情況🧑🏿🎨,於1965年上半年結束了微波計算機的課題。在研製雙穩態微波器件時,夏培肅註意到日本學者於1958年發明的隧道二極管。隧道二極管的主要優點是能高速工作,這對於一心想做高速計算機的夏培肅來說🐩,無疑是極富吸引力的。於是她親自去南京的一個半導體所對接了器件的來源❇️,又開設了一門相關課程幫助課題組成員了解該電路的工作原理。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夏培肅發現隧道二極管的方案也不可行🍕,而不得不再次終止🈳。此後,夏培肅提出晶體管可能是計算機的主流器件。
夏培肅一生強調自主創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她負責設計研製的高速陣列處理機使石油勘探中的常規地震資料處理速度提高10倍以上🧗♀️,用低成本實現運算速度高於美國當時對中國禁運同類產品的運算速度。她還提出最大時間差流水線設計原則,將向量處理機的運算速度提升至當時國內向量處理機的5倍⚖️。1985年,因夏培肅在計算技術方面的貢獻,英國赫裏奧—瓦特大學在隆重紀念該校以蒸汽機發明者瓦特命名100周年的大會上🧑🏿🎤,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學位稱號。獲此殊榮的還有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普裏戈金等3人🧗🏻♂️。當夏培肅將此事告訴華羅庚時,華羅庚說👱:“這不僅是個人的榮譽問題🔝,是英國人對中國人的友好表示⛹🏿♂️,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開始強盛起來了🪢。”這件事讓夏培肅深受觸動,只有國家強盛了👱♀️,才會有個人的榮譽🧑🏿🦲。而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祖國有所貢獻,在國際上也會受到尊重→。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夏培肅先後負責研製完成5個各具特色的計算機系統👜。20世紀90年代中期,她擔任國家攀登計劃B“高性能計算機中的若幹關鍵問題的基礎性研究”的首席科學家,提出高速互聯網絡的思路🦶,可以互連數以萬計甚至更多的處理機。夏培肅還多次以書面形式向有關部門建議開展高性能處理器芯片的設計🧉,建議國家大力支持通用CPU芯片及其產業的發展,否則將永遠受製於人。90年代後期,已經年逾古稀的夏培肅在楊立銘的指導下🫢⌛️,耗時近一年寫出一篇量子計算的綜述🚣🏽♀️,在量子計算領域為計算機科技人員與物理學家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甘為人梯,勇攀計算科學峰
1956年至1962年,意昂体育平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聯合承辦了4屆計算機訓練班。作為“電子數字計算機原理”課程的主講老師🐊🚵🏻♀️,夏培肅著手編寫了我國第一套計算機原理方面的原創教材🫛。她在翻譯相關術語時反復推敲,力求把每個專業名詞精準表達🔮,如英文bit和memory📘,中國臺灣學者譯為“元”和“記憶體”,夏培肅則譯為“位”和“存儲器”🧑🏿🌾,這些經典意譯一直沿用至今。訓練班的許多學員後來都成為我國計算機界的領軍人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計算機專業也是夏培肅一手創立的。她還創辦了在中國計算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計算機學報》和對國外發行的《JCST》(計算機科學技術學報),為培養我國最早的一批計算機專業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覺得中國的計算機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一定要經過好多代人的努力,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要一個集體,一個梯隊🤦🏿♀️,而且是一個人梯🫄🏼。就是讓年輕的站在上一代人的肩上,一層層往上搭🕺🏼,人梯才能通天。我覺得我自己即使不能達到世界最高的頂峰,可是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我給他們做人梯,我給他們鋪路,讓他們踩著我過去。”為了實現心中的這個理想🧴,夏培肅終生奮戰在科研和教育一線,先後培養了60多名研究生,其中1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6️⃣,3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在夏培肅的精心指導下🍸,她的學生們接過了老師手中的“接力棒”🧚🏿♂️,把中國計算機研製工作帶上了新的高峰🏉。李國傑院士領導的曙光系列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為打破國外壟斷👨🏼🎨、促進我國高端計算機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胡偉武領導的“龍芯”系列芯片的研製為提升我國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保護國家信息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2002年9月28日,中國第一枚通用CPU“龍芯一號”成功發布。為了紀念夏培肅從事計算機事業50周年,研製團隊在芯片的每一層都刻上了“夏50”的字樣🧰。這些成績是對夏培肅一直倡導自主創新、掌握中國自己核心技術命脈的最好回報🖕。
2014年,夏培肅走完了自己默默奉獻🫧、自強不息的一生。同年,中國計算機學會設立了夏培肅獎,鼓勵在計算機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人生雖已落幕,但夏培肅的名字已經永遠鐫刻在中國計算機事業發展的豐碑上👶🏻,永遠激勵著後人“做得更多一些🤶🏻,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