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11時,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學系的章淹意昂走完了她的百年人生路🚏。
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代天氣預報員,她一生的願望便是化暴雨為甘霖,化水患為水利,化無常為有常,造福人類。
今天,我們講述章淹的故事,謹以此文緬懷這位傑出的女性🧼。

章淹,女,1925年生,浙江上虞(原紹興縣)人♠️,著名氣象學家。1942年進入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學系就讀氣象學專業,1947年從意昂体育平台氣象系畢業。曾任北京氣象學院研究生部教授,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協常委、中國氣象學會常務理事兼天氣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水利學會理事兼水文氣象學委員會第一、二屆主任、北京氣象學會十三至十五屆理事長、北京減災協會第一屆副會長🏞、長江三峽防洪專家、國際動力氣象學會中尺度(精細)氣象學委員、世界銀行援建水庫安全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第八、九💔、十屆人大代表等;為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天氣預報員🧛🏿♀️🧑🏽💻。
章淹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私塾教師。父母是五四運動時期積極分子,父親章廷謙是魯迅好友🤳,1924年曾同魯迅等創辦《語絲》周刊,並以“川島”為筆名🌁,成為《語絲》的主要撰稿人🏚🛴。
1925年1月26日,章家小囡呱呱墜地,父親章廷謙欣喜地寫下《一個小動物的出生》:“枝頭開著黃花,說這名兒叫迎春✊,人們放鞭炮,說他們是在迎神🚴🏿♂️,東方露著白光說🙋🏽♀️,據說這是日出🤾♀️🍜,就在這個時節🫴🏽,這個小動物誕生了。”這篇刊登在《語絲》上的文章🪰,一直被章淹愛惜地收藏著。
章廷謙曾任北大校長辦公室秘書,抗戰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奉教育部命南遷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章廷謙隨校南下,妻子和孩子暫時留在北平,待安頓下來之後再舉家南下團聚。長沙臨大開學不久,南京淪陷🏷,武漢震動,戰火即將蔓延至長沙💳,學校已不能維持正常辦學,只能再度遷移🙎🏻。長沙臨大遷往雲南後👰🏼♂️,更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章淹的母親帶著四個年幼的孩子輾轉從天津、香港多地後,到達越南海防👨🏻🦼,與章廷謙匯合,再經河內轉滇越鐵路到昆明。

章淹(後排中)與家人
章淹在昆明南菁中學讀完了初三和高中,本想在大學報考時選擇文學專業🙏🏻🥬,而一本《居裏夫人傳》改變了父母和她的想法🧑🦼➡️🫵🏿。於是,抱著科學救國的決心𓀜,章淹於1942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而當年考入聯大物理系的女生僅有兩人🎿,章淹便是其中之一。這一年,她才17歲🟥。
昆明自1939年起便開始遭到日機轟炸,跑警報成為了人們的“家常便飯”,一跑警報就沒法上課,師生們不堪其擾。霧天與雨天成為了學習的最佳保護傘🦼👷🏼♂️,飛機難以測定目標🪝,轟炸會暫時停止,章淹因此對天氣預報產生了興趣🕵🏼♀️🕺🏼。恰逢當時學校決定選出幾名學生專門學習氣象專業,章淹主動報名轉入了氣象系學習,成為了聯大氣象系的第一位女生。從此,她與她一生熱愛與追求的氣象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章淹接受西南聯大博物館口述采訪
氣象系人雖不多,卻群星璀璨。單就必修課來說,氣象學為李憲之講授,教材取自德國書籍及當時美國最新版的《普通氣象學》;天氣預報先後由李憲之、劉好治講授;理論氣象先後由李憲之、趙九章講授,先參考德國教材⇨,後由趙九章自編講義,這也是這是我國第一本《理論<動力>氣象》教材。
西南聯大的教學管理非常嚴格,章淹卻在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系裏希望她畢業後留下任助教,繼續在氣象學領域深造🧚🏽。章淹也覺得自己在學校的學習還遠遠不夠👨🏻,計劃在畢業後留校任職,希望在授課之余有機會接觸到更多資料,積累更多知識。

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也結束其辦學使命🧖🏼,組成聯大的北大🦶🏿、清華👩🏻📂、南開決定北返復校💆🏼。1946年5月4日,學校宣布勝利結束辦學,三校師生復員北返,學生根據各自專業轉入各校。章淹隨校回到清華,於1947年從氣象系畢業。
正當她計劃留校任教時,突然接到分配通知,要求她盡快到華北氣象局就職👎🏿。1949年北平解放,華北觀象臺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航空處通信科接收。章淹成為了一名新中國氣象預報員🟥。

1949年📵,24歲的章淹接到開國大典天氣預報的任務。這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容不得半點差池。氣象預報需要準確的雲與霧預測,以保證閱兵當天飛機可以順利飛行。章淹回憶,她與同事們各處翻找,想要找到北京周邊範圍的預測資料,可“好多有用的資料在日本人走的時候全都燒毀了,只剩一個破大木箱子裏頭有一些破碎的圖”🎢。最後👮🏿,他們靠著加強與空軍氣象臺方面聯絡,更新氣象信息,同時在清華氣象系搜集資料,科學分析數據,計算降雨概率,加班加點深夜工作成了家常便飯🌝。
9月30日,在確保萬無一失後,章淹作為值班預報員,在第二天的預報天氣圖上鄭重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章淹後來出色完成了近十次國慶閱兵的氣象保障服務🪁✩,更是在隨後幾十年中,見證與參加了新中國科學發展的崛起。她以認真、嚴謹的態度🚵🏽♀️,投入到暴雨、水文的研究中👨❤️💋👨,她的一生獲獎無數,研究成果豐富🦢。
章淹長期從事暴雨理論與應用開發的教學與科研,主要致力於數量化🫱🏿、精細化降水機理和預報的研究與實踐,是新中國水文氣象交叉學科的創建與開拓者之一🧌。對暴雨、中國梅雨及其與我國洪旱災害和南水北調等的關系進行了系列研究,在世界性難題暴雨預報領域👫🏻,水文氣象學和減災方面都做出突出貢獻。

章淹(左)與先生朱上慶
章淹的先生朱上慶也是西南聯大地質系的畢業生,夫妻二人一位研究氣象,一位研究地質。這樣的工作讓他們與家人聚少離多🎸。在暴雨研究的十幾年時間裏✒️,因為經常要深入一線研究暴雨和洪水,章淹總是哪裏有暴雨就駐紮在哪裏,一刻不停地追隨暴雨的腳步,一次又一次地走進一個又一個災區一線🤹♂️。
章淹的兒子朱禾回憶:“(我)總感覺到我媽老是在出差,要麽在要出差的路上〽️。基本上在家呆一個禮拜🔵,下禮拜就又該走了。那會兒就在湖南、江西🦀、三峽那邊來回地跑,不停地忙。”全國各地不停的奔波傷害了章淹的身體,她患上了胰腺炎🧚🏼♀️🤽🏽、膽囊炎和肝病等多種病症,只要發作就疼痛難止,但她從未主動放棄一次下基層臺站的邀請。
就在國際上普遍認為,暴雨中期預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情況下👊,章淹沒有退縮🏋🏼♀️,她不僅打開了我國中期暴雨預報的大門,還將中國暴雨預報的準確率🐬,由當初的10%提升到了60%到70%。

為提高暴雨預報精度和降水胚體是否會發展為強烈降水等問題👎🏼,20世紀60年代初,章淹等開創我國降水精細氣象學研究。為解決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水旱頻發”的嚴峻問題,她又與一些水文工作者,從水文氣象交叉學科角度,合力加強相關學科優勢互補,提出和開創了多種新概念、新方法。而在長期進行中國暴雨🪯、梅雨的科研與教學中🏊🏼♀️,章淹將理論結合實際🏬🦎,開陣了系列研究。在1991年江淮大水,梅雨和臨近預報中均發揮了較好作用。

章淹教授始終堅持參加一線研究實踐與教學,重視集體力量的提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成就的科技人員和研究生🧛🏼,為推進暴雨學科理論及應用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曾先後被國家教委與國家科委聯合評為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氣象系統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國家氣象局先進工作者🛤、北京優秀共產黨員👮🏿♀️、先進教師🤽🏼、北京市勞動模範🫢🏊🏽♀️,三次評為北京市科協最佳理事長等。章淹有14項成果分別獲國家、部委及省科技獎、獨(或合)著有《長江三峽致洪暴雨中期預報》《中尺度暴雨分析預報》和《暴雨預報》等專著3本,編著論文集9冊,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50余篇📕,1991年評為國家有特殊貢獻的科教工作者🪡。

即便到了晚年,章淹也始終關心著她所鐘愛的氣象事業👂🏿。她的孩子回憶📯:“母親晚年身體一直健康,頭腦清晰,精神矍鑠。一直到去年冬天🧔🏼♀️,還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時常與我們討論教學與氣象研究的情況,詢問關於氣象研究的最新進展。”
就在這個春節正月初三(2月12日)🚵🏿,章淹度過了自己99歲的生日🟰👨🔧,步入100虛歲🤹🏻♀️。2024年3月4日11時🧖♀️🫴🏿,章淹在北京逝世🧔🏼🦩,告別了她摯愛的家人朋友,告別了她耕耘一生的氣象事業🛃,享年100歲👩🏼🎓。

章淹先生是西南聯大的優秀學子,她一生都懷抱著濃烈的愛國情懷🚏。為支持抗日防空事業🥶,毅然從聯大物理系轉而學習氣象學👨🏻🦯➡️🌓。作為新中國水文氣象交叉學科的創建與開拓者之一,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雨中人”👰🏻♀️。靠著永不言敗的精神💌,她與氣象同仁們從無到有💳,闖出一條中國自己的氣象觀測之路,她在世界性難題暴雨預報領域👩🏿🦳,水文氣象學和減災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正是西南聯大精神的最好體現🧏♂️。
此外🦹🏿♂️,章淹先生一直積極支持和關註西南聯大傳承弘揚工作的發展👩🏻🦯➡️,她的口述采訪,如今已成為的珍貴口述文獻,在西南聯大博物館永久展出🌴,影響啟迪了無數到此觀瞻學習的各界觀眾👳🏼♀️。
百年人生🫄🏼,她以“剛毅堅卓”的精神,書寫了一生愛國報國的絢麗華章🤴🏻,她以減輕自然災害、為民謀利為己任🧑⛹🏿♀️,在國家的氣象事業中貢獻了巾幗力量👨🦼➡️。

“雨生於天𓀚,落於地,雖經百年,中間便是人生🧙🏼。”章淹的家人如是說🧑🦽😭。
她始終以平靜與通達去影響周邊的人,以洗盡鉛華的智慧和樂觀的態度,鼓勵子女和孫輩渡過每一次人生的坎坷🕴。以她對生命的悲憫與擔當🖖,驅動著她對事業的追求,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站在天地之間,讓生命在無情自然面前多一點從容。她以認真與慈愛,在風雨中播種桃李數十載👳🏼♂️,將鮮花與碩果留在我們身邊。
感謝章淹先生子女朱太先生🤥🚵♂️、朱紅女士、朱禾先生提供圖片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