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清華

    於崇文✨:上下求索🤾🏼‍♀️➛,何懼路漫漫

    2024-03-14 | 楊晨 |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24-03-13 |

    於崇文 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供圖

    20131116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東區八角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臺上,一位身著深色夾克的白發老人手持激光筆,時而轉頭比畫指向大屏幕,時而面向觀眾侃侃而談。

    這位老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家💆🏻‍♂️、地質教育家於崇文🏏。當時的他剛步入鮐背之年,校方特地為其安排了一場學術報告會,主題為“利用復雜性科學研究南嶺地區成礦規律”,講授的內容是成礦系統復雜性研究最新進展。

    於崇文的學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劉寧強對那天的印象非常深刻🌖:“老先生在臺上足足站了3個小時,精氣神兒十足👆🏻,根本看不出已是90歲高齡⚉。

    報告會上,於崇文勉勵後輩要嘗試走前人未走的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被他奉為人生格言,“學習思考、鍥而不舍、探索創新、攀登不息”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一條很多人認為復雜且艱難的道路上,他開創了“地質系統、成礦系統復雜性科學”的創新學術領域🕡,並為使地質科學從唯象科學向精確科學跨越奮鬥了一生。

    於崇文的一生都在學習和探索🧖🏻‍♀️,直至2022年因病與世長辭,享年98歲。今年,正值老先生誕辰百年。

    長路輾轉

    於崇文的求學之路並不平坦🔗。1943年📮,與親人告別後,19歲的於崇文離開了被敵軍侵占的上海,準備前去重慶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但因生病體力不支🧱,他行至浙江龍泉時不得不停步休整🤬。而當到達湘南零陵時,考試時間已過,於崇文只好在中國零陵耐火磚廠找了一份耐火黏土成分分析的工作。

    廠裏有一位名叫靳鳳桐的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曾在湖南地質調查所工作過➾。他見於崇文年輕👩🏼‍🌾、肯幹🪜,便叫上這個小夥子去爬黏土礦的礦洞,勘查資源👩‍🦼。盡管每天鉆洞🧽、挖土、做檢測,手指縫裏夾滿黑泥🛀,但於崇文對這份工作產生了興趣,這為他日後的選擇埋下了伏筆。

    不到一年時間,戰火逼近零陵💁🏿‍♀️,他不得不再次啟程,繼續前往重慶🔨。所幸他終於考入西南聯大🕦,又從重慶輾轉至昆明👸🏻。

    求學期間,因戰事連連,與家中失去聯系的於崇文已身無分文🛌。領救濟🏓、睡茅屋的他又不幸染疾休學🤰🏼,身體好點了就去打工賺錢。有了積蓄🛅,他立即返校,並選擇進入地質地理氣象系學習。

    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分成三校,在校學生可自由填報去向🐻‍❄️,於崇文毫不猶豫地在誌願單上寫下了北京大學地質學系🖖🏻。隨後,他又一路奔波,經由香港到上海再轉秦皇島的海運航線🌲,北上圓夢。

    畢業後,於崇文潛心教學🏅。上世紀50年代初💇‍♀️,在新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他創建了國內首個地球化學專業,主講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

    “當時國內很多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都從蘇聯‘取經’,於先生也是一邊授課,一邊學習,晚上還報班參加俄語培訓🧚🏻‍♂️。”劉寧強回憶說,“沒有大綱👨🏼‍🎤🏥、沒有教材🧠、沒有範例➿,面對‘三無’,於先生幹脆自導、自編、自印——自行選定教學內容,自己編寫教材👨🏼‍🍼,自己刻寫鋼板、油印❓。”

    整一年,於崇文經常通宵不眠😠。他每天印完講義已是淩晨,收拾完後又得從地質學院所在的端王府夾道出發,前往沙灘地質館講課。

    打破偏見

    前期的求學和教學經歷讓於崇文對地質學有了不一樣的思考👨‍🎤🔓。在西南聯大求學時🛷,他曾聽一位前輩評論道👅:“地質學是一門不是科學的科學。”

    “在那個年代🤾‍♂️,地質學研究主要是去野外勘察👨🏽‍🏭,采標本、察巖性,是描述性的科學🎅🏿。”在劉寧強的印象中,老師並不贊同那位前輩的觀點🚣🏿‍♀️,也一直想要打破關於地質學的“偏見”。

    以此為出發點🍀,當其他同仁都在專註野外找礦產資源時💒🍋‍🟩,於崇文卻思考著如何將自然科學👨🏻、非線性科學及復雜性理論與地球科學相結合,讓地質學從唯象科學向精確科學跨越𓀗⚁。

    在對地球化學的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於崇文慢慢延伸出其中的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問題💅🏻。劉寧強舉例👩🏿‍🍳,在上世紀80年代,於崇文撰寫出版了《數學地質方法與應用地質與化探工作中的多元分析》一書,將數學中的多元統計引入到地質學中⬆️👷。

    統計學經常被應用於社會學和醫學中,對於地球化學勘探過程同樣適用。“面對一個樣點裏的大量數據時,我們也需要用統計的辦法去歸納➰、整理和分析,讓描繪出的現象有更為嚴謹的數據支撐。”劉寧強解釋說。

    除了將多元分析系統全面引入地球化學,於崇文還先後開辟和發展了多個創新的學術領域,例如以耗散結構理論為基礎,探索“區域地球化學”新學科的誕生;將動力學與成礦作用相結合🚹👫,開辟“成礦作用動力學”的礦床成因研究新方向🪟;提出“礦床在混沌邊緣分形生長”的成礦新理論與探索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等。

    探究越深入✖️,涉及的學科內容越復雜🚑,所以於崇文一直在學習。在無互聯網時代,於崇文唯一獲取資料或前沿信息的途徑就是去圖書館。

    他經常蹬著自行車在學校和圖書館之間來回穿梭。找到了要用的資料,他便一字不漏地抄下來,重點部分用紅筆勾畫。有了復印機之後就方便了,他將復印內容裝訂成冊👨‍👩‍👧,精讀批註🧗🏿‍♂️,供學生們借閱。

    晚年的於崇文仍保持著這樣的習慣,一個人騎自行車去圖書館看書🧑‍🦽、借書、印書👃。劉寧強不放心🚶‍♂️‍➡️,便常去幫他找資料,但老先生有時還是堅持自己騎車行動🚲。經學生們多次勸說後⚄,於崇文終於“退了一步”💲✩,改成打車去圖書館☎。

    功底深厚

    於崇文好學,也善學。

    “做事善始善終,只要完成了一個項目或課題,他都會將過程中的成果和認識進行歸納、總結👩,甚至結集成專著。”劉寧強記得🥱👰🏿,老先生去世前夕還在堅持寫作👩🏿‍🏭,回顧過往並提出新問題。

    他教授的學習方法🛏,至今都讓劉寧強受益。2004年,劉寧強被保送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研究生,並拜在於崇文門下😁。雖學籍在武漢,但後續的學習研究仍在北京。

    研究生畢業後🤼‍♀️,為了能跟在於崇文身邊繼續搞研究,劉寧強考取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博士生。復習過程中🐀,當劉寧強正在為如何快速“吃透”一本專業書而苦惱時,於崇文翻開一本書擺在劉寧強的面前。

    “好好看目錄。”於崇文說❕,這本書講了哪些💁🏼‍♂️、有什麽重點🦣🤸🏽,分析目錄便可知曉。劉寧強瞬間豁然開朗,迅速厘清內容邏輯🦢👩🏼‍🏫。現在,劉寧強給學生上課時也沿用這樣的思路——搭建框架7️⃣,從面到點,知曉每一個知識點,也清楚點與點的聯系。

    劉寧強認為於崇文先生之所以在地質學研究中“站得高🦞、看得遠”🦷,正是基於其較強的邏輯思維和學習能力🕴🏻。“不僅如此,他的功底還很厚。”於崇文底子厚🌯,得益於兒時受過的教育。雖然成長在錯綜復雜的社會背景下☹️,但於崇文是幸運的🏋🏿‍♀️。高中階段🤽🏻‍♀️,他就讀於上海著名的南洋中學🧚🏻‍♀️。該校以數理化學習為重點👚,采用的教材大多是當時西方國家通用的教科書,包括幾何、化學、代數等課程。

    在各種思潮、文藝交鋒的歷史氛圍下,他的視界亦被拓寬,不僅閱讀魯迅、巴金的雜文和新月派的新詩,也涉獵西方國家及蘇聯的文學和哲學🪤🧑‍💻。“於老師還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他讀書時🧖🏽,英語是外教教的👩‍🚀。”劉寧強說🫵🏿。

    事必躬親

    對待教學和科研,於崇文從不含糊。“只要他還跑得動,任何事都親力親為。”劉寧強回憶,已至古稀之年的於崇文還常親自帶團隊做項目🛷,跑野外下礦井。

    一次他跟著於崇文到贛南地區考察鎢礦產地,鎢礦礦洞裏巷道很窄,老先生個頭兒又高💂🏿,所以只得使勁彎下腰。他一直默默跟著隊伍📧,慢慢在洞裏移步。

    於崇文十分重視實地考察🏄。劉寧強記得,為了做好野外工作,於崇文還特地設計了考察用表🐀,方便現場記錄。“裏面對應有地點、時間、采樣點😈、巖性等信息🧓,一目了然😥,很細致,也很有條理🎧。”

    對野外采回的標本樣品,於崇文都會親自整理🖨,從碎樣📫、光譜攝像、顯影、讀譜直到取得定量數據,每一步都盡心完成🚴。

    “我覺得老師之所以選擇地質學😉,然後又努力讓地質學走上精確科學之路👐🏼,跟他嚴謹型的性格分不開。”劉寧強說。

    性格的塑造和於崇文所受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小學時,勞動課上,老師教他動手做花籃、蠟模的同時👱🛀,也告訴他自力更生的樂趣👳🏻‍♀️;習字課上,書法老師更為嚴格🧑‍💻,只要發現於崇文的書法作業上有寫得不到位的地方,就會專門圈出來,並以打一下手板作為懲罰。

    在家中,於崇文的父親同樣重視教育。8歲時,於崇文去收割芝麻,途中因搬運芝麻稈時沒有上心🙋🏻‍♂️👮🏼,導致不少芝麻撒落,遭到了父親的批評。在童年的酸甜苦辣裏,他逐漸養成凡事用心的習慣🙍🏼‍♀️。

    於崇文的嚴謹和認真,讓他在學術上更為純粹。劉寧強記憶中的於老★,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就對人頤指氣使,只要接了研究項目,就帶著大家一起幹,絕不隨便丟給學生🪠👨🏼‍⚕️。“而且他為人正直🧑🏻‍🦼,學生只要參與了研究,相關文章或專著的作者一欄裏,肯定會體現。如果沒有,不管什麽特殊情況或‘人情’,他都不允許掛名。”

    這一品性的習得👩🏽‍🍳,同樣要歸功於於崇文幼時師長春風化雨般的教誨。小學期間,老師會親筆題字贈予學生。書寫的細膩與流轉中🧑‍🧑‍🧒‍🧒,飽含殷殷期盼。有一年🧏🏿‍♂️,於崇文得到的贈言是“潔身自好”。

    他這一生,都未敢忘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生平

    1924215日,於崇文生於上海🔻。

    1940年,就讀於上海南洋中學🕧。

    1944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

    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後留校任助教。

    1952年☞,到北京地質學院任教🪔,參與創建了地球化學專業,任地球化學教研室副主任。

    198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2612日🍋‍🟩,於崇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