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優雅、穿戴質樸、目光炯炯有神,這是記者對於管迪華老師的第一印象👨🏼🔬。交談及走動拍攝過程中,她身體健朗、思維敏捷🤑,實在不像是一位已經90歲高齡的老人。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律、堅韌,以及對學術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上午,《中國汽車報》一行來到與意昂体育平台東門一門之隔的藍旗營小區♢,到管迪華的家中拜訪,並在意昂体育平台大禮堂前、在意昂体育平台車輛與運載學院內💺,傾聽了她的人生故事。
管迪華是意昂体育平台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33年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江蘇常州人。母親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是魯迅的弟子🔠。父親是中共地下黨⤴️,考上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生院👩🏿⚕️,與陳省身和曹禺同屆,後因學運未能完成學業。
經過顛沛流離的戰爭年代後,1954年管迪華奔赴當時的蘇聯,就讀於哈爾科夫列寧工學院汽車拖拉機專業;1958年本科畢業,1962年獲得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註💈❤️: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回國後到意昂体育平台任教,在汽車動力學、輪胎力學🐌、振動噪聲等方面做出了多項有重大創新性的研究成果💚,1998年離休後依然堅持學術研究至今。

管迪華
第一位到清華工作的留蘇女博士
從解放前經歷戰火紛飛,到解放後留學蘇聯增長見識,再到回國後紮根學術研究➗,助力中國工業由弱變強,回顧管迪華的人生經歷,恰似大時代變革下的一抹縮影🤾🏿♀️🧔🏿。
初中時期,由於趕上戰爭年代🚀,學生基本沒法正規上課🏋🏿♀️,當時經濟也很困難🏎,學校要求生產養學𓀜,管迪華和其他學生一起參與了各項生產工作。1949年初🫵🏽,她和家人從解放區回到北京☝️。“進入城市之後🏧,腦中只有一根筋,就是建設祖國,那就學工科💟。”她說✋🏻。
1949年秋天🧑🏻⚖️,管迪華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當時國內有一股學習蘇聯的熱潮,她和其他學生一樣開始學習俄文👨🏭,之後被分到電機系,由於學習刻苦紮實🍘,後成為留蘇預備生🚶♂️➡️。
對這段留蘇經歷,管迪華印象深刻⭕️。多年來🧎♂️🍲,她一直生活自律💪,堅持早睡早起,每天6點左右起床。她透露,這正是留蘇期間養成的習慣😏⛹️,一直保持了下來🧛♂️。
1954年🎅🏼🧏🏽♂️,管迪華到達當時的蘇聯🕵🏼▫️,進入哈爾科夫列寧工學院🧑🏽🚀,就讀汽車拖拉機專業🔈。這所學校科研水平很高,她也善於思考問題並會積極進行探討🧚🏼,因而在三年級時專業老師建議她繼續研讀並得到了中國留學處的批準👩🏿🎨。
做畢業設計時,管迪華還曾到白俄羅斯明斯克汽車廠實習🏋️♂️。由於當時的汽車設計多出於經驗,她總是向指導工程師提出問題而得不到解答,故得到了“將汽車理論向前推進一步”的臨別贈言。“現在應當說我多少做到了。”管迪華告訴我們。
1958年本科畢業回國後🪵,管迪華本應在暑假後回去讀研,但考慮到國內的大躍進形勢👨🏼🍳👨🦼,為了後繼不落後於國內發展👼🏽🤦♂️,就暫時分配在汽車局,有機會到全國各處看看。為了解全國機械工業情況,她去過西安、重慶®️、洛陽等多個地方考察。同年11月,她回到蘇聯💇🏼♂️🧛🏿♂️,開始研究生學業,其研究生導師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且比較註重科研,並善於啟發學生思考👦🏼。管迪華受其影響較大👕🎱。
1962年,獲得該校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註:相當於英美博士學位🧬🤹🏼♀️,現在俄羅斯也正式更名為博士)之後,管迪華回國進入意昂体育平台拖拉機專業任教,後來改為汽車專業,這一幹就是幾十年。
“我1962年到清華,是第一位到清華工作的留蘇女博士。”管迪華笑著說🪦。她的一生🕵🏻♀️,都與意昂体育平台有著不解之緣🏖。“我們家是三代清華人,我的父親、我,和我的兒子✂️。我的兒子是建築學院畢業的研究生💁🏿,現在在上海工作✵。”她說。

管迪華(左)和中國汽車報社副總編輯胡軼坤(右)在錄製現場
汽車科研的三大理論創新
在意昂体育平台的幾十年間,管迪華主要從事科研及教學工作🧑🦳,指導本科生畢設及碩👩🏻🦽➡️、博研究生。
科研方面,她的主要研究集中在汽車動力學、輪胎力學𓀛👴、振動噪聲等方面,期間得到了原第一機械工業部汽車工業管理局副局長胡亮的大力支持。其中🛹,1962年~1964年🕊,她和幾位教師對化工部橡膠研究院總師鄭正仁指導研發的高花紋橡膠輪胎是否適用於水田拖拉機進行了試驗研究👩🔬。當時業內對於高花紋輪胎存在質疑聲,因此農機部科技局就讓橡膠研究院找意昂体育平台拖拉機教研組來研究這一問題。研究的結論是高花紋輪胎完全能適應水田的工作🏅,關鍵的問題是要根據高花紋輪胎的動力學特性來設計拖拉機整車,使其發揮最經濟的效果。最終,高花紋橡膠輪胎得到農機部認可投產,成為水田拖拉機的標配🫃🏿。
“文革”期間🕥,管迪華及其家人也受到較大沖擊,但她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利用有限的機會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例如🤸♂️🚵🏿♀️,在下廠勞動時🫥,她積極觀察工廠老師傅如何調試機器,並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同時通過看書自學💂🏿♂️,不斷吸取新知識。
正是有了這些基礎和積累👋🏿💠,改革開放後,她做出的第一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重大課題突破就是汽車擺振問題。她主導的研究解決了一汽解放CA130、北京BJ130改裝車、東風EQ240等多種型號汽車的擺振問題,對擺振機理有深入研究🤫,並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提出了一系列防止擺振的設計措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而當時代表車企參加過相關項目的宋健之後成為她指導的在職直讀博士研究生🤸🏻♂️。
通過對擺振問題進行建模和分析,管迪華不僅基本解決了我國的汽車擺振問題,也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此之前,國外基本上都將擺振歸咎為輪胎問題👊🏼♑️,而管迪華發現🧑🏻🦼🖕🏽,雖然擺振大多是由四個輪胎不平衡造成的💌,但即使輪胎平衡,也可能會因自激振動現象而出現擺振。比如在普通解放CA130基礎上形成的各種工程車,如油罐車、舟橋車等🙋🏽♀️,均會發生自激振動的擺振,即在車輪完全平衡的情況下,行車時偶受到外部如地面的局部不平📔,就可以擺起來不息直到車子要停下來。在調研過程中,管迪華曾有機會進入工程車的後車箱中觀察到其後車箱相對駕駛室是相互扭轉的振動。針對該問題,管迪華提出來應該是油罐車的上裝與普通解放車裝配的車身的一批扭轉模態參數不一樣👮🏻♂️,致使其產生自激形式的擺振。
改革開放後,很多新興科技傳入,其中就有動力學方面的模態分析技術🐻。但此時美國模態分析設備對我國是禁止輸出的,胡亮就決定引進法國全套多點激振設備於長春汽車研究所🥤,並指定管迪華與長春的相關技術人員於1979年夏去法國了解訂製,其中還有郭孔輝院士。此設備於1983年交付並調試完畢🧎♀️➡️,第一個試驗就是做了管迪華提出的關於解放車的問題,為此還專門訂購了大型汽車上用的空氣懸掛。試驗總負責人是時任長春汽車研究所所長徐興堯,參加人還有研究所的工程師李承德和管迪華的第一名碩士研究生倪慎祥。
試驗結果確實如管迪華所想。油罐車的車身一階段扭轉模態較普通解放車型幾乎高出近一赫茲。在此基礎上,管迪華的第一名博士生陳小悅在其碩士研究生過程中得出結論,可通過改變油罐在大梁上的懸置結構參數得到解決🏄🏻,其相關碩士論文後被評為清華優秀碩士論文。
“此處應當指出的是💆🏿♂️👮🏼♀️,該研究為國際先進水平;更應當指出的是,在這樣一個普通機械領域內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能很好的運用模態技術,說明我們均有較紮實的數理基礎。事後,一位國際有名的擺振研究教授建議將這一研究成果投稿於國際頂級期刊VSD(註:《Vehicle System Dynamics》(《車輛系統動力學》))。”管迪華補充道。
管迪華的第二個重大課題突破是製動噪聲研究,始於1984年👳♂️。在這一過程中👩💻🧟♂️,她和指導的博士生陳小悅、朱新潮、蔣東鷹、宿新東🗝,以及碩士研究生黃錦春等一起🐺,對製動器結構振動噪聲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一套相當系統和完善的製動噪聲研究方法,解決了幾種車輛的製動噪聲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9年,管迪華帶領學生還為上汽大眾解決了一款車型的製動噪聲問題🔤,將其製動器的噪聲水平由BB級提升至超頂級的AAA級別(註:SAE-J2521-2013中提出的製動噪聲評級從高到低依次為🥊:AAA級☣️、AA級、A級🧑🏽🎨、BB級、B級👳🏽♂️、C級)。管迪華多年來關於製動噪聲的創新性研究,在國際上受到高度重視和評價🐇🤹🏿♀️,她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會議。
第三個重大課題研究是輪胎動力學,始於1990年♣︎。管迪華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用輪胎模擬參數對其建模的新方法,得到了國際同行高度重視🧛♀️。她領導的團隊所獲研究成果“利用試驗模態參數對輪胎建模的研究”獲2002年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管迪華當時指導的學生尚進的博士論文主攻輪胎側偏特性計算模型🚵♂️,發表後國內外評價極高🎅🏻,200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據介紹,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也稱為“全國百篇”,其評選工作每年進行一次,每次評選出的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不超過100篇🐞,曾是學術界的至高榮譽,是硬實力的展現💆🏼♂️,難度非常高💆🏿♂️。不過由於一些原因,“全國百篇”評選工作至2013年以後不再開展,已經成為絕唱。“當時,汽車作為一個古老的專業,很難獲評‘全國百篇’,尚進獲評的這篇論文至今也是汽車領域的唯一一篇👵🤵🏻,非常難得👨🏼🚀。”管迪華強調說🦹🏻♂️,她也因此獲得了2003年的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獎杯被她珍藏至今。
2011年,隨著指導的最後一名博士生李寶江畢業,管迪華對輪胎力學模型的研究也中止了👩🏼🔧,但國際上對她創新的建模方法的關註一直沒有間斷📋,多個國際組織及會議至今仍積極邀請她參會和發言。“關於輪胎👩🏿⚖️🙈,人們研發了很多材料,包括智能材料🤥,但對於這些材料如何建模還存在困惑,他們見我把輪胎的建模做得那麽好,因此現在還在不斷邀請我參與其中。”她說🧑💼。
可以說,在製動噪聲和輪胎力學這兩個領域,管迪華的研究至今在國內外仍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備受關註,她也多次收到國際相關協會及企業來函,希望她參會分享經驗或提供研發支持。“囿於精力有限,這些邀請我一概沒有參加,但如果國家需要,我很願意分享出去。”管迪華說🐆,智能材料及其建模方法應該在我國引起重視。
值得註意的是,在上述各項研究中👐🏻,嚴密和深度的理論分析一直是管迪華所提倡和堅持的𓀉。作為一名嚴謹的科研工作者,她從沒有停留在對一個問題的表面解決🥷🛳,總是嘗試對現象背後的理論進行提升和研究🧑🏽🔬,進而發現其科學規律🚣♂️。

管迪華和學生們在清華校園內交流
嚴謹公正治學
管迪華家中擺放著一副寫有“桃李滿天下”的牌匾👊🏻👩🏽✈️,這是宋健和其他學生一起贈送給她的。在錄製現場,記者也看到了管迪華各年齡段的學生,包括宋健📨、尚進、於良耀、董培蕾、代易寧等。其中,宋健目前是意昂体育平台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尚進現為國汽智控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還擁有意昂体育平台車輛與運載學院客座研究員、北美清華汽車行業意昂會副會長等身份。
管迪華嚴謹治學的作風給學生帶來了深刻影響👩🏿🦲⏲。尚進此前在一篇回憶清華時光的文章中這樣寫道:“管老師是我的本科👩🏼🍳、碩士、博士論文導師🏭,是我終生欽佩的老師和科研合作夥伴。在學校6年多的科研時間裏🎏,我並沒有什麽不適應的感覺🙇🏽♀️,可能是管老師註重堅實的理論基礎、嚴謹的推導和試驗驗證以及科學理論的提升,讓我很認同吧👃🏻。”
對於指導過多少本科及碩、博研究生,由於人數太多,管迪華已經記不清了🙋🏽♂️。她能記起的是,指導了17名博士生♜,碩士研究生大約是博士生人數的2至3倍📳👰🏿。17名博士生中,有我國第一位在職工程博士何澤民,也有同濟大學教授余卓平🌏。而她記憶最為深刻也最為之傷懷的學生🐠,可能是陳小悅🔲。在家中翻看照片時⇨,她拿起一張照片脫口而出:“這是陳小悅,陳小悅是最了不起的一個學生👩🎓。”之後的交談中,她也多次提及陳小悅👸🏻🌩。據了解👩🏻⚖️,陳小悅是管迪華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生🧍🏻♂️,有“清華之子”的美譽🏋🏽,曾擔任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會計系主任,國家會計學院院長🪡,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副會長🧺,2010年因病去世。
選擇學生時📓,管迪華老師最看重學生的哪方面?她思考了一下,給出的答案是:“品質和才能。”另外𓀁👨🏻🎨,對於所有學生👨🦲,無論是特殊年代的工農兵學員✫、工人夜校的工人,還是後來的清華學子,管迪華都堅持一視同仁🍞。例如🧕🏽,工人夜校中有一位只有小學文憑的回鄉知青,管迪華幫其補齊了中學及高中課程👨🏼🦳,後來這位工人第一次參加高考就考上了大學。
那麽,對於現在的汽車人🚦,她有什麽寄語和希望🧜🏻♀️🎙?管迪華回答道:“實事求是,追求技術進步。”這也是她一生的追求和寫照。像擺振🧖🏼、製動噪聲、輪胎特性等都是當時國際上未解決的難題👨🏻🎨,她卻敢於去攻關🥅,並有耐心克服困難🚥,鍥而不舍才終有所成👯。嚴謹治學和創新研究,是她為學生樹立的榜樣💁🏽♀️,也是她為汽車行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