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蒼穹中閃耀的“中國星”

2024-08-21 | 張晴丹 |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24-08-21 |

當記者乘坐汽車攀爬上蜿蜒的盤山路,只見群山環抱著的5個銀白色大圓頂錯落有致,猶如星辰點綴夜空一樣裝點著疊翠山林🦸‍♂️🧻,這便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以下簡稱紫金山天文臺)。在這裏😫,中國科學家開創了中國現代天文學觀測與研究的先河👮🏿。

69年前,時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張鈺哲1919-1923清華學校高等科)和學生張家祥從茫茫星空中發現了一個特殊天體。這是中國人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從此🚶🏻‍➡️,我國小行星觀測和研究以驚人的速度蓬勃發展,並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張鈺哲(左)與張家祥。

從發現第一顆小行星到發現5000多顆小行星,從依賴外國望遠鏡到用中國研製的望遠鏡觀測星空👈🏽,從在小天體觀測研究領域無一席之地到躋身世界第一梯隊,69年來🚳,中國天文工作者努力奮鬥🏊🏽‍♀️↔️,在小行星觀測和研究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如今🫱🏿,閃耀蒼穹的“中國星”🤏🏿,正在世界天文學舞臺上大放異彩💘。

1 紫金山翻開新序章

中國有幾千年的觀星歷史,在世界天文史長河中留下了璀璨光輝。然而🐪,我國現代天文學發展卻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

為了找回尊嚴,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臺前身)第一任所長高魯為代表的老一輩天文學家歷時7年✋🏻,在南京紫金山建成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

建成後的紫金山天文臺。

觀測條件、觀測設備有了,然而小行星觀測和研究工作並未如期開展。彼時正值風雲變幻之際,受戰火困擾,研究工作幾度停擺。老一輩天文學家嘔心瀝血、歷經種種波折,才保留下科研的火種。

直到1950520日,紫金山天文臺宣布成立,相關的觀測和研究工作才得以穩定開展😳。張鈺哲被任命為紫金山天文臺首任臺長🧚🏿‍♂️。在國家特別是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紫金山天文臺科研人員擰成一股繩,奮起拼搏,翻開了中國小行星觀測和研究事業的新序章。

2 大海撈針

張鈺哲是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有著非常豐富的觀星經驗🛢。1928年在美國留學時👩‍🌾,張鈺哲成為第一個發現新小行星的中國人👨🏻‍💼。按照國際天文界慣例,小行星通常可由發現者命名。為表達愛國之情和報國之誌,張鈺哲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中華星,國際小行星中心授予的正式身份證號1125

1125號小行星中華星

在美國葉凱士天文臺求學時🐏,張鈺哲師從著名天文學家樊比博🧚🏽‍♀️,受老師影響👰🏻‍♀️,他一生都在進行小行星、彗星的觀測研究。獲得博士學位後,張鈺哲舍棄國外優渥的待遇,毅然回國🧚🏽,擔起了發展我國小行星觀測和研究事業的重任。

1928年🤳🏼,張鈺哲(前排左一)與美國葉凱士天文臺同事合影。

在滿天繁星中尋找小行星⏩🫳🏿,就像大海撈針,相關觀測工作極為煩瑣細致🕛。雖為臺長、導師,事務繁忙,但張鈺哲還是和學生張家祥一起輪流導星,通宵達旦。

1955120日是不平凡的一天。在那個極冷的冬夜⇾,張鈺哲和張家祥像往常一樣在紫金山天文臺進行觀測,並在茫茫夜空中捕捉到一個不太尋常的光點🎅🏿⛪️。通過反復檢查比對拍攝的底片後🛺,他們確定那是一顆新的小行星🫳🏻,這很可能是裏程碑式的發現🛬。

若要給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上戶口”👏,還需要對其連續觀測,並進行精確的軌跡計算。然而,研究進程被大雪中斷了,直到大年三十那天💇🏻‍♂️,天空才放晴。張家祥顧不上過春節,深一腳淺一腳地踏雪登山前往觀測室,繼續對這顆小行星進行“定位”🆑,積累新數據。

當時的觀測條件很是艱苦,設備也相對簡陋🫳🏼。紫金山天文臺使用的是光學觀測設備🧑🏻‍🔬,需要在夜晚進行觀測🤸🏻‍♂️,而且對能見度要求很高🤹🏽‍♀️。而南京寒冷的冬季是最好的觀星季節🧝🏼。

“別看望遠鏡是在天文臺的圓頂裏📰👩‍👩‍👧,但由於觀星時要打開天窗,室內外的溫度其實沒差別,觀星又是在深夜👩🏼‍🦰,氣溫低至零下15攝氏度🟤,那種濕冷凍得人直哆嗦🖍🍊。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天體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說。

一次觀測時長為一兩個小時。人站在望遠鏡下,精神要高度集中,眼睛還要緊緊盯住尋星鏡導星,不僅身體會凍僵🙎‍♂️💑,就連鋼筆裏的墨水也會被凍住,因此科研人員不得不用鉛筆來記錄。

望遠鏡的外殼是金屬材質🏋🏼👩‍🦲,導熱極快,有一次,由於要長時間緊盯尋星鏡,張鈺哲臉上的皮膚竟與望遠鏡的金屬外殼凍在一起,後來靠著一點一點滴溫水才慢慢化開。

盡管如此🏐,為了追蹤這顆小行星,張鈺哲和張家祥從未退縮,反而沉浸在科學研究的快樂裏🖕🏿。“不知者以為苦💱,知之者以為樂也⛑。”張鈺哲說。

之後的兩個多月裏🗿,張鈺哲和張家祥對這顆小行星成功進行了18次跟蹤觀測,詳細記錄了觀測數據,並計算出精度較高的軌道參數。他們確定,這就是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

數據上報給國際小行星中心後,這顆小行星獲得了國際永久編號3960號。當時有人提議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張鈺哲星, 卻被張鈺哲一口回絕,他認為這是紫金山天文臺全體人員協力奮鬥的結果,最終🧒,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紫金一號✈️。張鈺哲和張家祥還合作發表了題為《紫金山天文臺初次發現的小行星》的論文。

“紫金一號”是中國人首次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小行星,為我國天文事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加快推進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紫金山天文臺於1961年創建了行星研究室🏀,張鈺哲兼任室主任🙎🏻‍♂️。在幾十年的科研生涯裏,張鈺哲在他最看重的小行星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帶領團隊拍攝了8000多張觀測底片,其中150多顆小行星獲得國際永久編號和命名權。

除小行星外🪵,張鈺哲還領導了其他多個領域的天文學研究🧗🏻‍♂️,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𓀏。

3 從無到有🪘,從15000

雖然實現了中國本土發現小行星零的突破,但觀測設備仍依賴進口——什麽時候才能用自主研製的望遠鏡發現小行星呢?

張鈺哲用60厘米反射式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工作。

毛澤東主席曾經兩次親臨中國科學院視察𓀙,其中一次是19532月參觀紫金山天文臺,當場指示天文臺要造更大的望遠鏡🚶‍♂️,要讓天文儀器為人民服務。

這也是一直以來張鈺哲心中最牽掛、最想幹的一件事🤽🏼‍♀️。他說:“我們現在一直借別人的‘眼睛’仰望星空,往後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探索宇宙。”

得到指示後🏋🏿‍♂️,全臺上下群情激昂,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天文望遠鏡的研發中⌚️。紫金山天文臺青年天文工作者初毓樺大膽提出自主研製2米大口徑光學望遠鏡的設想。這個提議不僅得到同事的贊同、紫金山天文臺的批準,還得到中國科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

但這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造出來的。紫金山天文臺科研人員找到南京工學院有關師生開展聯合攻關🍄。他們參照蘇聯2.6米望遠鏡的構造設計,嘗試進行開創性探索🚇,很快就完成了2.16米望遠鏡的初步設計🙇🏼‍♂️🚣🏽‍♀️。研製2.16米望遠鏡很快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究項目。

當時🧘🏿‍♂️,蘇聯的2.6米望遠鏡尚在建造,國際上已有的光學望遠鏡是美國的5米、3米🧑🏻‍🔬、2.5米望遠鏡。如果中國能研製出2.16米望遠鏡📣,那麽在大口徑天文望遠鏡領域或能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秉持這樣的信念,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1958年🐅👴🏿,中國科學院作出決定↔️🔲:在紫金山北麓的板倉村與櫻駝村之間創建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以下簡稱南京天文儀器廠,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前身)。3年後,南京天文儀器廠光學車間工房建成🕳,2.16米望遠鏡的研製工作步入正軌✣。

2.16米望遠鏡研製在我國天文界引起熱烈反響。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教師蘇定強申請加入研發隊伍,於1962年正式調入南京天文儀器廠工作。因在天體物理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蘇定強於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前前後後🧚🏽‍♀️,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幹從相關院所高校調到或分配到南京天文儀器廠🫄。有了這些人才的加入🛏,2.16米望遠鏡研製工作攻克了光學設計🎑、研磨☞、檢測、機械構造等一道道難關,持續向前推進🧝‍♂️。

其間,鏡片的製造讓團隊犯了難🎩。天文望遠鏡的關鍵在於鏡片🤢,其製造不僅涉及光學🤑,還涉及各方面技術問題。比如,磨製技術就是一大挑戰。

上海新滬玻璃廠承擔了研發和澆鑄高質量光學玻璃的重任,歷經無數次失敗,最終製成兩塊高質量主鏡坯。南京天文儀器廠接過這兩塊厚重的主鏡玻璃坯開啟了磨製工作。研究人員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采用小拋光盤局部手工修改的高難度手法👸🏿,手工細磨鏡面。

一次次試驗、失敗、再試驗……多個攻關小組、近百位科技人員歷經數不清的日日夜夜🐴🚙,終於在1988年研製出2.16米天文光學望遠鏡。這是當時我國研製出的最大光學天文望遠鏡🦸🏼,安裝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從此,我國天文儀器研究邁入新天地🔱🧑‍🦼,並陸續取得多項壯舉👩‍👩‍👦,自主研發出一系列先進的望遠鏡⚔️。這些望遠鏡能穿越地球表層的蒙蒙大氣🧪,眺望更遠的蒼穹,將廣袤宇宙更多角落中蘊藏的壯麗美景傳送回來,不斷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

其中🧑‍🍼,紫金山天文臺在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研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紫金山天文臺立項建造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由張家祥任項目首席科學家🦔。10年後,我國第一架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紫金山天文臺施密特型近地天體望遠鏡在該天文臺盱眙觀測站正式運行🪵,口徑1.04米🤎,配備該天文臺自主研製🍯👨‍👩‍👧‍👧、國內靈敏度最高的CCD探測器🛅,繼續探索👦、發現近地小行星和彗星。

位於盱眙觀測站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紫金山天文臺供圖

如今,紫金山天文臺的觀測臺站遍地開花,如青海省德令哈市、江蘇省連雲港市🐤、黑龍江省東部、雲南省姚安縣🧒🏽,甚至南極冰穹A。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紫金山天文臺聯合研製的2.5米大視場巡天望遠鏡,位於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是北半球光學時域巡天觀測口徑最大、能力最強的設備👩🏿‍🍳。

“近地天體望遠鏡是我國近地天體觀測和研究的主力設備,有了這一‘眼睛’🦸🏻‍♀️,這些年小行星研究突飛猛進。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5000多顆新的小行星🔩,其中已經完成申請審核程序、獲得國際正式身份證的有700多顆👎🏼。趙海斌說,我們的觀測量在國際上該領域的400多個觀測計劃中位居前十,無論觀測數量還是數據精度📳,已進入國際第一梯隊。

4 薪火不息,星光永恒

我國在小行星觀測和研究領域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幾代人前赴後繼、堅持不懈的奮鬥♤。而研究伊始舉步維艱,原因之一在於缺乏人才。

當年學成歸國的張鈺哲發現🥷🏽,國內從事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人才稀缺。他意識到,想要提高中國的天文學研究水平,必須進行教育改革🐂,於是建議在高校設立天文系👨‍👩‍👧‍👦,發展天文學科🛍🐥。時至今日,全國設立天文學系的高校已有20多所。

老一輩天文學家的精神浸潤著後來者的心田。薪火相傳,越來越多的小行星觀測研究人才加入,猶如璀璨的群星,照亮中國天文事業的未來之路🟡。現在,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接力棒交到了趙海斌手裏💇🏿,他秉承老師張家祥的理念,正帶領團隊做一件造福人類的大事——近地天體監測預警💂🏻。

太陽系中只有8顆行星,小行星卻多至百萬顆。探索小行星既能幫助人類了解太陽系的形成以及生命的起源🕵🏽,又有助於發現和規避小行星可能給地球帶來的災難。

有研究認為🕺🏼,6500多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可能源於小行星撞擊地球🧔🏽。趙海斌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尋找直徑大於140米🆗、可能給地球帶來潛在威脅的小行星。據估算,這麽大的一顆近地小行星一旦撞擊地球,其威力相當於2萬顆原子彈🧗‍♀️♤。

監測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安全🤾‍♂️。為了共同應對這一威脅,聯合國於201312月建立國際小行星預警網,供全球天文學家共享相關數據,防止類似恐龍殺手的小行星再次光顧地球🕵🏿。

“研究太陽系小天體與我國深空探測工作是緊密結合的,我們在這個領域是排頭兵。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後,截至目前,我們已發現42顆近地小行星、7顆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占國際統計數據的九成🚧🧛🏿‍♀️,在履行國際義務上走在了前面。趙海斌說,我們沒有給張鈺哲先生丟臉♛。

百年耕耘,自立自強👨🏿‍💼。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家篳路藍縷,在相扶相攜中走過一段又一段艱難的創新求索歷程,才使我國天文學研究擺脫落後局面,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績,寫就“薪火不息,星光永恒”的傳奇故事。



相關新聞

  • 092017.05

    呂人和🧍🏻‍♂️:七律二首賀國產航母與大型客機

    賀首艘國產航母下水/賀國產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

  • 242021.05

    認識這個世界🏏,是我們人類的天性——高原寧院士的科學世界

    在高原寧看來,認識這個世界🦹🏿‍♀️,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物理學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可見到可見👉🏽,從不可及到可及,從不可知到可知——“有些時候當然會很波折🏋🏼、很艱難,但我依然選擇樂觀”。

  • 312020.07

    64年後科技界“三錢”星河再聚#️⃣,“錢偉長星”正式命名

    三位大家相繼遠行,但中國科學家為國探索的信仰之光,始終閃耀,傳承不息。

  • 132022.06

    華羅庚:創造自主的數學研究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祖籍江蘇丹陽,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被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新中國數學和計算機領域的開拓者2️⃣。1924年,華羅庚從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畢業;1931年🚣🏻,被調入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工作🦹🏽‍♂️;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1938年,被聘為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

  • 262008.11
  • 062023.04

    “笳吹弦誦在春城”——記西南聯大時期的袁可嘉

    2021年有一部紀實電影《九零後》,引起了我的關註。影片中出鏡的並不是現在“90後”的年輕人,而是平均年齡9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都有過一段在西南聯大的青春時光🧑🏻‍🔧。其中有物理學家楊振寧、作家馬識途🧚🏼、翻譯家楊苡和許淵沖等。詩人袁可嘉也畢業於西南聯大。1921年,他出生於姚北六塘袁家村(今屬浙江省慈溪市崇壽鎮),到2021年整整100歲,可惜他已於2008年離開人世。我在想🚴🏻,如果可嘉先生還健在,面對...

  • 022018.11

    李吉偉 盛萬山:清華頌

    朋友:你知道清華嗎? 你了解清華嗎👴🏼? 我會深情地告訴你, 清華是馳名中外的大學。 引人矚目,令人向往, 一個神奇的名字, 五洲贊揚🤜🏿, 世....

  • 202008.02
  • 212022.02

    “星”光因夢想閃耀——記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誌

    艙門打開那一瞬,王永誌仿佛又變成那個站在發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翟誌剛身著我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這則新聞💛🔸,王永誌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片星空,承載著王永誌的青春與夢想🧑🏻‍🎤。為了推開中國人邁向太空的大門🍚,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從我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導彈成功發射,到今天我國進入空間站時代🚯,擔任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

  • 162021.08

    陳紫楠:中國青年創客閃耀國際舞臺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今年8月12日的國際青年日,比以往平添了一分沉重感。對剛從意昂体育平台蘇世民書院畢業的陳紫楠而言,這份沉重不僅來自疫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更來自一個中國青年創業者立誌兼濟天下🦻🏿、聯通中西的責任感。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