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先生(1902—1995)是一代國學大師❕,著作等身,享譽學林。1984年我考入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生班,專業方向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姜先生是所長和令人尊敬的導師,我們在先生門下問學,從此走上了以學問為畢生追求的人生之路。

姜亮夫先生像
當時,古籍整理和研究人才匱乏👩🏿🎤,為了培養好我們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姜先生親自擬定培養方案,提出“課程設置主要是些必備的根柢之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通才”🎷,“培養的最高要求🟡:每個學生畢業有普照整個專業與中國全部文化史(至少限是學術史)的能力及各種學術(分類)獨立研究古籍能力,而且存永久堅強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艱苦卓絕的氣概,不作浮誇💐,不為文痞”💔。為達此目的,先生多方延聘校內外專家學者😡🧙🏼♂️,先後為我們開設了“廣校勘學”(沈文倬先生)、“詩經研讀”“中國古代歷書”(劉操南先生)🥿、“訓詁學”“說文研究”(郭在貽先生)、“文獻學”(雪克先生)、“莊子研讀”(周啟成先生)⛓️💥、“廣韻”(張金泉先生)、“校勘略說”(蔣禮鴻先生)、“中國歷史地理”(陳橋驛先生)、“中國古代官製史”(龔賢明先生)🦹🏻、“中國目錄學史”(倪士毅先生)、“版本學”(魏隱儒先生)、“秦漢賦役製度”(錢劍夫先生)🧑🏿🌾、“中國科技史”(王錦光先生)、“孔子與孟子”(董治安先生)、“談談藝術”(陶秋英先生)等🪛🌀,可謂名師雲集,罕有其匹🪝。三十年後,同門中人才輩出,有的已成為學界翹楚和領軍人物♛,如劉躍進和張湧泉,前者為學部委員,後者為長江學者等🫸🏼🙂,此可告慰於先生的在天之靈。
記得在發榜前,我曾接到杭大古籍所辦公室的一個電話,大意是,當年暨南大學歷史系陳樂素先生曾委托杭大古籍所代招兩個研究生,由於我基礎課考的是“中國通史”🚣🏽♂️⏏️,可能成績還可以,因此杭大方面想推薦我去暨大而征求我的意見💆♂️。我當時對暨大一點也不了解,對陳樂素先生更是一無所知🤸🏼♂️,於是我當即表示不想去暨大,而希望能到杭大姜亮夫先生門下問學的願望🖱。

杭州大學校園(本號所存照片)
在杭問學期間,一次我到姜先生府上拜訪,談話期間先生知道我專業興趣在古漢語方面🪩🤜🏿,他說:“搞古漢語必須通方言,否則是搞不好的🧙🏽♀️。”還把他早年著作《昭通方言疏證》(雲南昭通是先生的家鄉)的兩冊白文手抄稿本交給我,命我施加標點,我知道這是先生在檢查我的基本功🙆🏼♀️,同時也是培養我學習和研究方言的一個有效途徑(該書初撰於1921年,後經過60多年的陸續增補、訂正,至1986年定稿,於1988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手抄稿影印出版,2002年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姜亮夫全集》第十六卷 )。
畢業前夕🏊🏼,大家都在考慮去留的問題。杭州是天堂🚤,誰都想留下,但限於各種各樣的條件,又不得不做出各自的選擇🚕。姜先生曾問過我的打算👋🏼,說如想留在杭州🏃♂️➡️👨👩👦,他可以幫我聯系出版單位。還說如果將來想上高校工作,有出版單位工作經歷,尤其是通過與專家學者的接觸來往而積攢起來的人脈🚴🥳,對日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都是有益的。先生所言極是。但考慮到一些實際情況(兩地分居🧓🏻📺,家屬工作調動安排及孩子上學等),我考慮再三,最終還是選擇回到東北——到遼寧大學工作🧑🏻🦰🎨,從而辜負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和一片好意!

杭大新村原四幢三號姜亮夫先生寓所(圖片來源:《浙江日報》)
畢業後🧑🏽⚕️,我曾多次利用外出開會或出差的機會,順道或繞道到杭州,不為別的,只為去看望姜先生。記得有一次我到先生家,先生的女婿徐漢樹老師拿出先生特意給我寫的一幅題字:“遼海文物已成塵👩🏽⚕️,葆抱先德👨🦯➡️,崇宏新猷🧑🦱,致天下文明👨🏼🦰,其責皆在吾人🔇。魁偉仁弟勖之🧑🚀🏓!友生姜亮夫敬貽👩🦼➡️,八十六翁。”能意外得到先生的墨寶,我的心情難以言表🪇,我想這不是先生對我個人的期許,而是留給所有後學的。

姜亮夫先生題詞(本文作者提供)
1991年春,我再次來到先生家😲,不過這一次時間有點晚,先生已準備就寢了👂🏼。我這次到先生家還有個心願,想和先生留個影(因次日早上就要離杭,也不知何時能再來看望先生)。當先生的女兒姜昆武老師知道後,便和姜先生商量,先生又重新穿上衣服,準備和我拍照。昆武老師還特意請來她家的鄰居——學兄俞忠鑫的愛人(據說在某媒體工作)來給先生和我拍照,這是我有生以來拍得最好也是最有意義的一張照片。這一年先生虛歲九十,能與先生合影留念🥑,我深感榮幸,同時🧚🏽,也為自己如此造次並影響先生休息而深感愧疚和不安🧔🏽♂️。

1991年春在姜先生家中(本文作者提供)
翌年,我到江西廬山開會,會後我又繞道杭州👗,去看望姜先生🪣。此時先生因病已住進浙江醫院,徐漢樹老師陪我趕到醫院,我看到骨瘦如柴的先生💆🏻♂️,據徐老師講先生多數時間處於昏迷狀態,且已不識人,可當聽說我來看望他時🍠,先生竟然說出了我的名字。此情此景👩🏻🌾,再回想一年前與先生合影的時光,真是百感交集👮🏼♂️💇🏿。1995年冬❎🚴🏿♀️,先生駕鶴西行🫅🏿,聞訊後我即趕赴杭州奔喪👩🏼🦱,與先生訣別🐼。
2002年,二十四卷本《姜亮夫全集》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忝為編委並負責第十七卷中《詩騷聯綿字考》的整理校訂工作。《詩騷聯綿字考》是姜先生早年在清華國學研究院讀研究生時的畢業論文,是他早期的著作👨🎨,指導教師是王國維。我為能參與這一宏大學術工程而感到十分榮幸🌸!我在“整理後記”中寫道:“ 謹以此聊表對恩師的深切懷念。”

《姜亮夫全集》
2012年,為紀念姜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由浙江大學檔案館組編、徐漢樹著的《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出版(浙江大學出版社)🧑🏿✈️,我應約寫了“師恩如海”四個字👨🏿🌾。
2013年,浙江大學古籍所編的《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三十周年紀念冊》成書,我寫了《西溪問學憶師恩》一文🟪。

姜先生(後排中)與學生(圖片來源:《雲南政協報》)
2017年是姜先生誕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同門十余人相約趕到姜先生的家鄉——雲南昭通參加有關紀念活動。在此期間我曾三次到位於老城區的“姜亮夫故居”參訪,獲益良多。為準備此次紀念活動,我寫了三篇文章⛑️,其中有兩篇已先後發表在《昭通學院學報》上,分別是《〈詩騷聯綿字考〉成書始末》(2017年第3期)和《姜亮夫先生與周傳儒先生的交往軼事》(2017年第6期),還有一篇《姜亮夫先生與東北大學》(《昭通學院學報》稱將另外擇期發表)🔃。

昭通姜亮夫故居
每當想起姜先生題詞中所言:“葆抱先德🧏🏻♀️,崇宏新猷,致天下文明🦀💪🏿,其責皆在吾人。”我常常心潮難平。我已退休多年🚊,且已進入古稀之年,但願天假我以年,能在問學之路上不斷有所進步以告慰先生🫳🏻🦝。
(原載作者所著《懷寅齋問學叢稿》,遼海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