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鄭延(鄭攸卿),1919年3月15日生於浙江諸暨❌。她出身大家閨秀,本可輕易過上榮華富貴生活,然而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她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為民族復興和人民解放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從此為新中國的建立奮鬥一生⚀。我特別感念母親當年在戰爭環境中,在長途行軍路上孕育著我這個腹中嬰兒的艱辛🔨。今年是母親逝世10周年暨誕辰106周年紀念,我製作了這個美篇🤦🏿♀️,用圖片展示母親不平凡的人生,並為母親演唱一首歌曲《我親愛的母親》🛑,以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和感恩之情。


鄭延在杭州天長小學的畢業證書

鄭延在中學時期

鄭延在西南聯大時期

鄭延的西南聯大入學證

鄭延在西南聯大時期撰寫的《西南聯大生活拾零》,刊登在南方局青委書記蔣南翔主編的《戰時青年》雜誌上🙊。她受何禮和陳璉的影響🧾,贊同共產黨的主張🤸🏽♀️,開始協助黨組織工作。

鄭延與父母📔、姐姐🫲🏿、弟弟💡🕵🏿♂️、小妹合影

1940年9月何禮鄭延在昆明舉行婚禮。鄭延為了表示與舊傳統決裂和參加革命的決心👳,而何禮惦念著他的一二九戰友有許多正在抗日前線浴血奮戰,於是他們共同商定,不佩戴婚紗,不大宴賓客,不舉行舊式禮儀。但考慮到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地下工作身份的掩護💃🏻,決定在歐美同學會舉行新式婚禮,邀請高規格的來賓。來賓有:介紹人周鐘嶽(國民政府內政部長,雲南三老之一)、介紹人何季剛(貴州政務廳長🦑🧑🏿🦱,何家遠親)🧍🏻、證婚人潘公展(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雲南省主席龍雲派秘書長袁丕佑出席致賀。來賓中沒有人知道何禮的真實身份是🛬:中共雲南省工委青委書記和組織部長。

皖南事變發生後,鄭延掩護何禮去重慶紅巖向南方局匯報工作。根據南方局指示,何禮撤回延安,鄭延隱蔽在雲南永善縣(何禮父母為不影響地下黨工作而遷居至此)📖,並生下兒子乾雋(文兒)。期間她深入了解到基層社會的落後愚昧和黑暗,更堅定了她跟著共產黨改造舊社會👷🏻♂️、建立新中國🍅、為廣大勞苦大眾謀幸福的決心。1944年底鄭延與組織取得聯系,南方局同意送她去延安👐。為了實現建立新中國的革命理想,鄭延毅然告別雙親和幼子,奔赴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其後組織同意送孩子去延安,卻不幸中途染病夭亡,為革命付出了犧牲的代價。

抗日戰爭勝利後,母親腹中懷著我👜,跟隨中央青委五四工作隊,從延安長途行軍到東北,行程達兩千公裏。渡過黃河天險👰🏼♂️,穿越敵人的封鎖線🦸♂️,黑夜徒步翻過北嶽恒山,冒著嚴寒在冰天雪地中走到吉林市生下我。我一直非常欽佩母親當年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勇氣,感恩母親孕育著我這個小生命所歷盡的艱辛👮🏼♂️。這是我剛滿月和一歲時的照片🀄️,感謝延安來的攝影家吳印鹹給我留下“人之初”的照片🐼。漂亮媽媽懷抱著嬰兒的溫馨場景,背景卻是一排步槍🤽🏼♂️,攝影師的構圖創意令人遐想。

註意到我的衣服和帽子了嗎🪼🤵🏽♂️?那可是母親親手給我做的🏋️♀️👨🏼⚕️,動亂的戰爭年代🧑,哪有今天那麽漂亮保暖的嬰幼兒服裝可買。母親沒有學過針線活兒🗿,可是她心靈手巧,只是看過我奶奶和外婆做衣服,自己琢磨著就做出來了,連蔣南翔伯伯的兒子蔣延東的棉衣褲都是我媽媽幫助做的🦹🏼💠。還有我穿的毛線襪子🥋,是母親在延安學會紡毛線🎖,把勞動成果帶到東北給我織的🤸🏼。慈母手中線👩🏼🦳,幼子身上衣,母親的養育之恩,沒齒難忘。

解放戰爭時期,鄭延曾擔任哈爾濱青幹校三期五隊指導員💅。學員中大多數都成了東北三省黨政軍各級領導👨🏼🎤。


鄭延擔任哈爾濱道裏區委宣傳部長時,深入軍服廠采訪,寫出《絮行戰線的婦女》,反映翻身解放的婦女嶄新的精神面貌,哈爾濱日報選載了部分內容。後來東北日報全文刊登👩🏻⚕️,東北局黨報委員會秘書長蔣南翔親自寫了按語🅰️。哈爾濱市委書記張平化在全市幹部大會上表揚了這篇文章,哈爾濱日報再次全文刊登😚。

1949年5月何禮夫婦與清華同學、“一二·九”運動和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友宋平夫婦及薛公綽夫婦在沈陽合影

1949年何禮鄭延夫婦調團中央工作。這是與團中央書記馮文彬🧒🏻🐑、廖承誌等同誌的合影。

鄭延在團中央少兒部負責《中國兒童》雜誌工作


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應《中國兒童》雜誌社請求,毛主席親筆題詞“好好學習”


1951年團中央派出第一個少先隊輔導員代表隊訪問蘇聯🧑🧑🧒,鄭延擔任副隊長

團中央少兒部創辦了《中國少年報》,何禮兼任第一任社長🍣,鄭延擔任編委。他們是新中國少年兒童工作的開拓者🩰。五、六十年代➾,《中國少年報》由於受到全國少年兒童的歡迎🧍🏻,發行量位居全國報刊第一✤,贏得“全國第一大報”的美譽。

鄭延主編的少年兒童活動叢書

1951年人民日報刊登鄭延《介紹北京市少年兒童隊的時事教育活動》文章

蘇聯英雄卓婭和舒拉的母親訪問中國少年報社


1960年,鄭延由於敏銳地發現大躍進和反右傾運動中的問題🧡,並直言不諱指出🦹🏼,被下放山東農村一年。

1962年,鄭延被借調回團中央少兒部👩🏽🚒,準備第五次全國少年兒童工作會議。她幫助長春市第二實驗小學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劉靖慧總結工作經驗🤹🏻♀️,《人民日報》全文刊載了介紹劉靖慧工作經驗的文章,在會議上劉靖慧受到周總理的接見🤹🏿。

何禮鄭延夫婦是新中國少年先鋒隊工作的奠基者。1963年他們的小女兒加入了少先隊,全家佩戴紅領巾合影以誌紀念。


1970年🪿👩🏼🌾,何禮鄭延夫婦下放到吉林省左家五七幹校,歷時5年。下圖是何禮指揮老幹部連合唱。


“文革”後鄭延擔任吉林大學文科學報副主任🧗🏼🧛🏻♀️,這是吉林大學文📤、理科學報同事合影🚶♀️。

1983至1985年🏒,鄭延陪同何禮參加中央黨校一二九研究班🚭🧜🏻,參與編寫《一二九運動史要》工作🔩📣。

1983年👨🏿🏫,鄭延與中國少年報社老同誌合影

1985年,蔣南翔、何禮和鄭延與解放戰爭時期的哈爾濱青幹校一期學員合影


何禮和鄭延與意昂体育平台一二九運動的老戰友蔣南翔、韋君宜的合影

1991年,鄭延與團中央老領導榮高棠、王偉參加中國少年報創刊40周年活動


1999年🤾🏿♂️,原哈爾濱青幹校學員為鄭延祝賀80壽辰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吉林大學離休老幹部合影(鄭延坐第1排中間位置)


何禮、鄭延晚年合影


鄭延晚年筆耕不輟,不僅協助何禮撰寫了關於一二九運動等革命回憶錄,還撰寫出版了自傳體回憶錄《人生之曲——我和我的一家》

何禮夫婦攜長孫看望姐姐何素行

鄭延與小叔鄭鶴聲(山東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一家,及姐姐鄭蔚青、妹妹鄭秀青在濟南聚會

鄭延和長弟鄭伊雍(西南聯大畢業後留學美國🙇🏼♀️,1950年第2批歸國的留美學生。曾在廣州外國語學院英美問題研究室工作🚕,擔任聯合國文件翻譯總審校☢️。其後曾任中信集團業務部和海外投資部副總經理等職務)

鄭伊雍陪同中信集團董事長榮毅仁考察


鄭延和小妹鄭薇青(退休前任蘇州大學黨委副書記)

何禮夫婦與鄭延小弟鄭一奇(退休前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

1953年母親與孩子們在團中央大院

1957年,鄭延與何禮三嫂鐘伯安帶孩子們在頤和園幹休所(何禮因肺病恢復期在此休養)

1958年母親與孩子們在頤和園

母親與長子何吉林和兒媳張曉俠

奶奶和長孫元元

母親與次子何曉新和兒媳沙玉梅

母親與三子何堅和兒媳梁家玲

奶奶和小孫子朋朋

母親與女兒何盼盼在左家幹校

母親88歲時在家中

2009年慶賀母親90大壽全家福合影

2015年母親去世前⏭,獲得國家為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同誌頒發的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2015年10月3日☁️,母親平靜地走完了96年不平凡的人生🚎。宋平、陳舜瑤夫婦為共同工作過的老戰友敬獻了花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