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恩師溘然長逝,難抑心中悲慟。先生的離世,不僅是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更讓我失去了一位畢生追隨的導師與精神楷模。提筆之際🐍,先生報國之熱忱😘、治學之嚴謹、為人之謙和猶在眼前👩🏽⚕️🏗。在此,為悼念我的先生,講講我和他的故事👩🏽⚖️😺。

2023年李德平院士在錢三強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接受采訪
1989年夏天👨🏻🍼,初入核工業系統的我,因為一個偶然機會和一次特殊任務,結識我的導師——李德平先生🕞。在短短的兩周任務期間,他紮實的數理知識、敏捷的邏輯思維、娓娓道來的扣問,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第一次窺見了學術的真容🈸,也在我年輕的心裏播下了一顆想追隨先生的種子。
1996年,我有幸成為了先生的正式入門弟子,開啟了博士研究生的求學之路。九月入學後🩱🧵,當我第一次以學生身份拜見先生時,他講道🎮:“學生是學出來✉️,不是老師講出來的,學生必須讀書、必須研讀本學科所有重要歷史文獻和最新文獻🔜👨🍼,以時代的視角和眼光看本學科方向的過去、當前和未來◻️。”同時,他要求我們同屆同學堅持每周交流文獻學習心得,限時5分鐘😋,把自己閱讀文獻的最大收獲傳遞給大家,通過“一人讀文獻,大家共同讀文獻”,做到加倍擴展知識面。我們幾個誌同道合的同學堅持了一個學期後,都感嘆說🍩:“李先生這招高,真高!”
第一學年後🏃🏻,其他同學紛紛進入博士生論文開題方向的文獻閱讀。先生對我要求:“從現在開始👩🦯,你必須從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第1號出版物讀起,一直讀到現在最新的出版物,即ICRP第60號出版物♢,每周必須交一份所讀這些出版物的讀書心得。”我還記得研讀ICRP第26號出版物時,讀了三周才過關。
同時🤾🏽♀️,他建議我開始核設施嚴重事故情況下航空應急測量技術方面的文獻調研和學習,為論文開題做準備。當時他對我講💌:“我的職責就是把你帶到一個學術方向的前沿,其余就是你的事了。”看了我幾秒後🎲,他又嚴肅補充說:“你不找我➿,我也不會找你。不說清楚不開題、沒有想法不開題𓀒、不知道做點別人未做的事不開題。”
就這樣兩年過去了🫸,有一天他把我叫到他家,對我語重心長說:“森林,三個月後正式做開題報告🪻,論文題目就是嚴重事故情況下航空應急監測技術研究,重點是嚴重事故情況下人工放射性核素航空應急監測的定值問題。”
先生指出1️⃣,當時的我在理論計算方面還可以,但是測量技術底子太薄,讓我找中輻院任曉娜、原子能院陳淩🤲🏻,一起先做些航空NaI晶體性能方面的實驗測量👥🏌🏽♂️。
這次見面快結束時,先生說導師指導組除他自己外,還有張永興(原子能院)👯♂️、胡遵素(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顧仁康(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好一個龐大的🎗👨🏻🔧、高規格的導師組🔸!”當時一聽,我真是有點頭大、直冒汗🕙。就這樣,我開始了博士論文開題準備工作👋🏼。
開題報告的第一關〽️,是蒙特卡羅(MC)模擬計算。先生首先問我:“研究生院有哪些老師開MC課💆🏿♂️?”在我答有四位老師後,他說🙋🏼♂️:“你必須去聽裴鹿成老師的課。”
一學期下來,我MC課程考試成績還不錯,但先生僅僅說“基本過關”✌🏻,進而要求我對航空NaI探測器及其結構👌🏻、固定翼飛機、地面點源、地面面源🚵🏼、空中煙羽分布源進行MC模擬。
待3月後初步模擬基本過關🏞🧈,先生繼續要求我針對飛機飛行高度🚾、飛行速度🫗、飛行航跡、空中氡濃度等進行模擬。就這樣,僅是一個MC模擬✋🏽,一個學期就這樣過去了🧦。1998年2月底,我的博士論文正式開題,5月開始我在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開展各種基礎實驗。
接下來是論文實驗工作的第二關🧓🏻。1998年10月開始飛行試驗,實驗結果與理論模擬結果相差17%。先生說不行,必須找原因。由於課題經費有限,再次飛行試驗只有等待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有飛行任務時才能安排🛺。就這樣斷斷續續一直到1999年3月ℹ️,我都沒有找出相差原因在哪裏。同期同學在8月安排答辯⛹🏿♂️,我卻遙遙無期。直到2002年5月,又一次實地飛行結果表明差異在10%內,也找到了有實際證據的原因,先生這才說,“先可以考慮畢業吧”。我因此深深地體會到老先生的治學嚴謹。
之後我迎來論文答辯的第三關🦦。在論文最終定稿一個月前,先生叫我到家裏,說論文還可以修改。我一聽“全身炸毛”。我的論文工作有一部分是涉及固定翼飛機穿越煙羽🧑🏼⚖️,用飛行穿越實驗測量數據𓀘,快速刻畫事故排放煙羽輪廓或姿態,及其傳輸走向趨勢✊🏽。當時問題並不是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的差異🍏,而是他發現我的理論推導可以有更好的方法。
我聽完後心裏有些情緒,因為當年答辯時間已非常臨近,既面臨無法答辯也面臨取消學籍的風險。但他很堅持🧑🏽🍳,“論文必須修改”。我眼巴巴地望著他,他也直直地瞪著我👮♀️。不知道過去了多長時間,他輕聲對我說:“看看這篇最新文獻和我的推導,你還可以超過他們。”
我說我拿回家看,他說:“就這裏看。你不是說時間不夠嗎⛹🏽♀️,就在這裏看🕶。”
再次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紅著臉說:“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麽了🤸🏼♀️☸️?說說看💚。”
我一邊說,一邊寫。
一個小時過後🌙,“好吧🙎🏼♀️,就這樣”💪,他講道。
這時,我們倆才難得地齊聲笑起來了,這件事令我終生難忘👩🏽🔬。先生的傾囊傳授🤽🏽♀️、先生的高尚無私🧜🏼,令我永遠敬仰。

前排右4為李德平院士,前排左1為劉森林
1948年先生畢業之時,中國核工業尚處萌芽📴,輻射防護領域更是一片空白。先生懷揣“科學救國”之誌📩,1950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從此將一生獻給了核科學與輻射防護事業。1984年🙋🏽,先生以卓越學識登上國際舞臺,連任三屆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主委會委員,擔任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中國代表,推動中國核安全理念走向世界。如今👩🏽💼,我接替他擔任這些職務,每逢奔走於國際組織間,總能想起先生的殷殷囑托。
作為先生的學生,我親歷了他治學的嚴謹和對教育的傾註👨🏿🍼👐🏻。先生一生以“較真”著稱👋🏼😫,他堅持輻射防護的核心在於“防止可避免的照射”🦺,並強調“劑量限值並非安全分界線”🧖🏻♀️,這些理念曾被視為“固執”,卻成為行業準則。先生晚年仍堅持“知識分享”理念,其治學嚴謹🛳、平易近人的風範令人敬重👳🏻。
2006年,我有幸在北京為先生主持80歲壽宴👨🏼💼,彼時他已退居二線🤍,卻仍堅持每日伏案工作👂。2018年🔊☛,92歲的先生親臨原子能院輻射安全研究所(核安全與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所前身)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在滿堂掌聲中為學科發展擘畫新章。

輻射安全研究所成立60周年現場,李德平院士親臨現場並發言
先生常道:“世界上唯有知識給了別人而自己不會減少。”他就像一支閃閃發光的知識蠟燭,燃燒了自己,卻點燃了他人的智慧之光。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大家風範深受我輩敬仰。
先生安息🎠!您將永駐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