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清華

    “等是閻浮夢裏身”——吳宓在1919

    2019-12-24 | 王啟元 | 來源 《文匯報》2019-12-13 |

    婚姻的話題,似乎確實是吳宓在1919年才開始周密考慮的,他的日記從這年春天開始😭,頻繁地出現其與好友們對婚姻、愛情的大討論——起碼從篇幅上是這樣🧒🏼。所以吳宓似乎早就意識到,“天下無完全長久、圓滿適意之事🧾,亦無盡善之人”😻,婚姻當然如此。


    《吳宓日記》(三聯書店🍷,1998)

    1919年吳宓於波士頓

    今天回過頭來看🧑🏻‍🍳,依然不能輕易地判斷26歲那年的吳宓,算不算幸運的那一位。某種意義上可以算🥷🏼,因為就在這年10月下旬,他決定了要與遠在杭州的一位陳女士結婚。但是🤺,以吳宓之後近六十載的生命歷程來看🤿,一直尋覓不輟的他,又應屬於那群不幸者的一員🤶🏽,畢竟允婚不出兩月🌿,他便迅速反悔了💺🎪,最終確實走向了離婚🧜🏽‍♀️。不過這年,他也確實尋覓到了一位終生的摯友,聊慰學林平生,不知算不算福禍相依。跌宕起伏的1919年🧔,對於吳宓的內心來說無疑太豐富辛苦,正如那年他看到的一句佛家語錄:“學道之人,如牛負重車,行深泥中⛹🏽,只宜俯首前進👩🏼‍🍼。若一徘徊四顧🧔🏻‍♂️,則陷溺遽深👨🏿‍🦳,而不可拯拔”(《吳宓日記》1919年12月10日[下簡作日期]記湯用彤語)——“牛負重車🕥、俯首前進”,可謂他本年的最佳寫照了🚕。

    陜西涇陽人吳宓(1894—1978)字雨僧🧜‍♀️,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於西洋文學及比較文學領域的成就,早已為大家耳熟能詳🧔🏿🥋,而其大量存世日記、書信、詩歌、檔案等材料🧖‍♂️,又使之成為一位被研究的對象,尤其他與整個民國📂👰🏽、當代學界親密而復雜的關系,及其個人紛繁飽滿的情感世界,皆為吳宓異於常人之處;而他所歷千頭萬緒的因緣🤰,起點似乎都指向同一年🤙🏼:1919👩🏻‍🔬。

    不存在的“自由婚姻”

    1910年,17歲的吳宓考上意昂体育平台前身“遊美肄業館”,次年辛亥革命爆發,吳宓與同學朱斌魁(Jennings Pinkwei Chu,1895—1963)👨🏿‍🍼、陳烈勛等南下上海,短暫就讀於聖約翰大學,後民國元年(1912)4月清華復校🧑🏽‍🦲,吳宓迅疾北返清華園,於1916年6月畢業於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高等科(丙辰級)。不過,因為體育不及格,他當年不能留美🔼,遂被校長周詒春安排留校✷,聘為校辦(學校文案處)繙譯員。在之後大約一年的時間裏🅱️,吳宓除了鍛煉身體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業績就是編了一期《遊美回國同學錄》。一年的工作出色完成,吳宓隨丁巳級一起留美(1917)🪜,至於當年 體育不及格的事👨‍👧🚶🏻‍♂️,就一筆勾銷了👩‍🚀。吳宓留美的第一站為弗吉尼亞大學預科👩🏿‍🔧,一年後的1918年秋,入學哈佛大學本科🕳;就是在那裏,吳宓正式開啟了人生第一段光輝歲月。

    1919年6月的最後一天,下午預定召開留美學生刊物《乾報》的內容組織,這天上午,他的清華兼留美學友陳烈勛出現,所為卻不是辦報🤰🏿,而別是一重因緣。陳烈勛要為吳宓介紹相親,女主人公是他姐姐陳心一👨‍🎨。當然,這事吳宓早就了然,去年9月吳剛到哈佛那會,陳烈勛便提出要為二人牽線,一條理由是他這位姐姐“素慕宓之文章”,又“為不與世俗浮沉之人”👩🏻‍🦽‍➡️,半年之後他寄來姐姐的照片,吳宓迅疾寄給嗣父(吳宓呼之“吾父仲旗公”,名建常,吳宓四歲過繼此房,生平亦最為服膺這位嗣父),家中亦不置可否,此時又遭逢仲旗公姨太太(吳宓喚之“嗣母”)亡故♔,相親的事兒就耽擱下來。他的老朋友陳烈勛似乎很懂吳宓性格,之後寫信來勸其“力求從緩”、“勿為藕斷”。自知拿不定主意的吳宓,還在寒假或春假裏與“哈佛三傑”的另兩位⛔、日後的學術大師陳寅恪與湯用彤商量此事,想必他心中已泛起漣漪🧜🏽。那二位的意見也不可謂不鼓舞🕤:“二君皆謂當從事進行⇢,調查實況,萬不宜擱置📏。”(6月30日)所以陳烈勛在6月底的出現,著實振奮了吳宓的心緒🏊🏼,那晚吳宓帶他去了自己常去的波士頓醉香樓吃飯🏛,飯桌上一定還談論了不少陳姐姐的信息🛂,並同時將彼信息繼續稟報父親,那晚吃飯到十點半,想來聊得很深入。

    吳宓為什麽這麽在乎嗣父仲旗公的相親意見,那與早年曾遭到嗣父的幹預有關;甚至🧙🏿,吳宓日後刻入身心的“婚姻不能自由”念頭的出現🛌🏼,也與之有關。早在1912年清華復校🦆、吳宓自上海即將返回北京前一夜,生父繼妻雷氏🙆‍♀️,跟吳宓說已經為他相中了陳貞文五表妹,做他未來的媳婦🌓。雖然清華讀書不允許結婚,且五妹仍尚少,但等吳宓留學歸來,則正好成婚。盡管吳宓也疑心為什麽在上海住了大半年🖐🏻,繼母都沒提過這事,在自己要離開了才告訴他,但五妹他是喜歡的,所以一口答應🪢。到了北京見到仲旗公時,吳宓心想老爸應該會答應自己,還挑了八月十五的好日子開口,結果被老爸一口拒絕💂🏽,理由很簡單,祖母不甚喜歡這位來自雷家的媳婦,所以“厭惡一切與雷家有關系之人”➞。被最尊重的父親一頓冰水通頭,吳宓心情不快🦊,寫了一首詩《中秋稟父即成一首》:“月府姮娥虛弄影,汀洲芳草夢懷人🧑🏿‍⚖️。”他後來慨嘆,自己日後婚姻的不幸(1、“與陳心一之結婚🙍🏼‍♂️;2、與‘為人填債’而愛毛彥文之兩大錯誤”)其實就肇始於這次坎坷(見《吳宓自編年譜》1914年)👨‍👨‍👦‍👦。

    吳宓生性敏感且好聽詢於人🦼,所以他絕對不會只聽父親一人的意見。就在陳烈勛向他介紹姐姐心一的時候,他繼續轉托自己另一位老朋友朱斌魁,請他的未婚妻毛彥文出馬👼,代自己先期了解下這位陳女士。9月20日收到毛女士的“調查報告”後🤶🏽,得知陳女士未有國色天香🤾🏻‍♀️,吳宓又一次忐忑不安🧘‍♂️🚲,日記裏長篇大論一番自己好德不好色,仍不能讓他平復,只能“擬俟毛女士調查詳報到後,如治亂麻,一刀斬斷👨🏿‍🏭😹。”三周之後🥼,他父親來信表示答應這門婚事,“命即允諾”(10月11日雲“昨接爹諭”)◻️。而那封詳細報告的長信⚠,出現在10月18日,報告中說,陳心一女士擁有一切女生所必須的優點,唯一的缺點是吳宓不曾親見👷🏼‍♂️;毛彥文還說🧑‍✈️:“蓋各人之眼光不同👳🏼‍♀️📢,斷斷不可以他人之言為是也”。今天看來這封信息量極少的“報告”🏌🏽‍♀️,僅僅折磨了他一天,吳宓便投降了——19日,吳宓對此婚約“決即允諾”🚀。下決定時他不忘找了兩個支持🌿,陳寅恪和湯用彤都覺得“宜即如此辦理”👧🏻👏🏻;不過在晚年的《吳宓自編年譜》裏記載🏊🏻,湯氏為“始終贊成”且極力促成者,陳氏則“不多談及,並不探問”。1919年🧝🏿‍♀️🥨,初婚的吳宓(其實也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婚姻)🐰,終於放任了自己“主觀的沖動”與“內心強烈的欲望”(subjective drive、inner urge,朱斌魁致其信中語)。不過很快,到了次年的正月他便反悔了,那已是後話了。

    婚姻的話題,似乎確實是吳宓在1919年才開始周密考慮的,他的日記從這年春天開始,頻繁地出現其與好友們對婚姻、愛情的大討論——起碼從篇幅上是這樣。所以吳宓似乎早就意識到,“天下無完全長久、圓滿適意之事,亦無盡善之人”🧔🏽‍♀️,婚姻當然如此。民國時以“自由婚姻”為時尚,大約確實是從西洋引進中國的。但留洋的學生們親到西洋後發現🌍,國外的婚戀並非如此🧑🏽‍✈️,陳寅恪為吳宓舉了很多外國人婚姻不及吾國自由的例子;他還在日記裏引梅光迪的話:凡是滿口“自由婚姻”都是流氓阿飛得了便宜,而“正人君子,必皆無成”(3月26日)。日後的吳宓,更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印證了自己這天日記裏所寫的:蓋天下本無“自由婚姻”之一物,而吾國競以此為風氣,宜其流弊若此也!

    吳宓雖然勉強與陳心一女士結婚,並在後來的日子裏生下三位女兒,但他們的婚姻沒有維持很久。抗戰前後浪跡西南的吳宓還有過多段感情糾葛🧑🏻‍🦳,但一生縈繞他心頭的女人,就是為他詳詢陳心一女士、老友朱斌魁的第一任夫人毛彥文(1898—1999🐡,浙江江山人)🗂,這也成為近現代文壇人盡皆知的一大八卦🌦📎。就在允婚後的1919年10月20日,尚未瘋狂愛上毛女士的吳宓🦸🏼‍♀️,已在日記裏寫道⟹,毛的報告極其詳細🙆🏻,他看後做出決定完全自己負責,日後出現任何問題、“絕不絲毫歸咎於調查者”——那次婚姻很快失敗,而吳宓竟然不小心一語成讖😱,用另一種方式“歸咎於調查者”:一生對毛女士追求不懈,使她不堪其擾⚱️。

    《遊美同學錄》(1917)封面及扉頁

    毛彥文與她的回憶錄《往事》

    與“陳君”在一起的日子

    盡管情感世界頗為波折,但這年的吳宓,依然找了一位情誼延續終生的好友soulmate🧙🏽‍♀️。

    日後陳寅恪的盛名,顯然不是哈佛成就的;據說陳氏對那裏唯少的好感🛗,就是去波士頓泰勒街的醉香樓吃龍蝦(參周松芳《陳寅恪的波士頓醉香樓龍蝦及其他》)。不過兩年多的哈佛歲月之於吳宓的意義,可能要大得多🌇,自那時起,他與陳寅恪間開始了終生的友誼;吳宓之女學昭女士的《吳宓與陳寅恪》一書即為記述這段友誼的經典之作✋🏿。而這段跨越大半個世紀、並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學林友誼的起始年,就是1919年。

    就在嗣父吳建常拒絕吳宓娶雷家親戚女兒的那年,民國三年除夕(實際已1915年2月)夜,身為涼州副都統的他✡︎👨🏽‍🏭,竟被誣以參與革命黨的名義拘捕🆑,在吳宓奔走與同僚的營救下,於被拘八個月後的次年9月1日釋放。吳宓後於1918年初來波士頓時,認識了一位從上海自費來哈佛留學的同仁:浙江山陰人俞大維(David Yule👩‍👦,1897—1993)。他倆都曾在滬上聖約翰大學讀過書,共同話題本就不少。相熟後吳宓得知David的叔父,正是時任肅政使的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號觚庵),曾出力救過自己的父親🚶🏻‍♀️‍➡️,二人關系遂變得愈加非比尋常。在哈佛教授梵文與印度哲學的南亞系著名的蘭曼教授(Charles Lanman,1850—1941),本來並不為中國留學生所知🧘,是俞大維先發現告訴吳宓;俞氏甚至還為吳宓教授過歐洲哲學史綱要♙。就是二人的交流中,俞氏向吳宓提到了他的表哥陳寅恪。

    俞明震

    袁希濤

    關於這年陳🐅🔫、吳交遊的大概♉️,僅憑《吳宓日記》便班班可考其大概,這年3月26日首次出現陳寅恪👷‍♀️,便以詩一首見贈,惹得吳宓慨嘆“陳君學問淵博♥︎,識力精到,遠非儕輩”;其中“等是閻浮夢裏身🚮,夢中談夢倍酸辛”一聯更是貼合吳宓性格與其當時的研究。“月旦人物”時🗑🧏🏿‍♀️,陳君則謂譚延闿似柴進,袁世凱為曹操👩🏻‍🔬,宋教仁自命諸葛亮🙎🏼‍♂️,都見識過人。到了下月🧡👷🏽‍♀️,陳君又與之論作詩非多讀書,及漢宋學問之別(4月25日)👮🏼;陪他去“波城美術館”(Museumof Fine Arts🤦🏼‍♀️,Boston)(6月14日)🧛🏼‍♀️🙅🏼‍♂️;或一同在東昇樓(The Oriental Restaurant)做東🛫,宴請留美同學,談及國事時“幾於共灑新亭之淚矣”(6月16日)。夏校開學後,陳君又陪之共訪業師白璧德(Prof.Babbitt)🍵,或 勸 他 多 買 書,並 親自陪逛舊書店,使得吳宓開始節衣縮食(8月18日、22日)⛸,甚至被迫買了根本沒時間看的莎翁全集,最後折價賣給孫大雨。至於二人日常講文論學於校園湖畔,則無需日記過多記載亦可以想見。至少在下半年與陳心一女士交往提上議程之前,陳寅恪無疑是吳宓日記中的核心🧙🏽。

    更有趣的是,有別於一貫的印象💅,1919年吳宓日記中的陳寅恪🎧,更多地是位情感理論大師,始終在為吳宓躁動不安的心提供各種歷史、社會的例證。那年三十歲的陳寅恪還未發表很多學術文章,但其在人文研究領域的積累,已足以震懾留美同輩👫;不過吳宓有意無意間將陳君對男女之情的觀點放大🦹🏽,為後人留下一位作為感情專家的陳寅恪。

    剛認識陳君的時候🥶,吳宓偶及婚姻之事🖋,大約是慨嘆中國人婚姻沒有自由(結合了自己的經歷),陳寅恪一段歐洲自貴族王公、中人之家至下等工人皆無自由婚姻的排列,證明西洋男女之不自由有過於我國👂🏻,讓吳宓不由得拍案擊節。接著吳宓又記下陳君一段“論情之為物”,參以西洋性學(sexology)及其余見聞👩‍🦲,推論“情”的五重境界🦸🏽,前三重分別取杜麗娘🐁、寶黛愛情及司棋、潘又安三個文學案例做比,也引得後代學者紛紛討論陳先生的“至情說”的奧義(3月26日)。另一天,見到賣衣服的櫥窗裏裸體美人招牌,吳宓又與之共論西洋風俗之壞,陳君舉了自己在歐洲法國意大利所見“駭人”者😩🩰,如巴黎之“裸體美人戲園”雲雲,吳宓都如實記在日記之中。至於解釋這種風潮存在的原因之一,便是物質發達,健身之術使得情欲大盛,“昔日淡薄修養之工夫不可復見”,竟然有種無可辯駁的正確性。

    吳宓日記裏,陳君不僅時常替自己的情感世界論理舉例,也時不時留下調侃其余人情事的例子。8月20日吳宓在日記裏錄了一首陳寅恪的詩,但那已是他的“前作”,全詩作《影潭先生避暑居威爾士雷湖上戲作小詩藉博一粲》:

    五月清陰似晚春👰🏻‍♂️,叢蘆高柳易曛晨。少回詞客哀時意👨🏼,來對神仙寫韻人。赤縣雲遮非往日,綠窗花好是閑身。頻年心事秋星識🧙🏻‍♀️,幾照湖波換笑顰。

    詩題中的“影潭先生”為陳🚼、吳的共同好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汪懋祖(1891—1949,字典存🏊,號影潭,蘇州人),“威爾士雷湖”即韋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所在地,因只招收女生而不招收男生,故也稱為“韋爾斯利女子學院”🤾🏿。彼時汪氏的未婚妻袁世莊3️⃣,正就讀於Wellesley;吳宓謂汪“每夏則往與同居,蓋數年矣”,陳詩的第四與七、八兩句,皆為二人相愛之事。胡文輝解第四句“神仙寫韻人”典出裴铏傳奇《文簫》👩🏻‍🚀,意為抄寫《唐韻》之吳彩鸞,此處即喻汪氏女友袁女士🤲🏽。尾聯中“秋星”當皆為牛郎織女,喻二人分隔兩地。陳氏此詩極為精妙,且汪、袁愛情故事羨煞旁人,惹得吳宓多次訪詩而不得🕗👷🏽‍♀️,最後從事主汪影潭那裏寄來,滿意地抄入日記🥲。

    哈佛大學舊影

    韋爾斯利學院舊影

    提倡白話文學的《新潮》雜誌(1919年12月)

    這年9月24日✍🏽,汪懋祖自哥大入哈佛學習,吳宓非常高興🧑🏼‍💻,在日記中寫道:“於是此間高明之同誌益多,私心頗喜”。這時的陳寅恪又展示出高出時人的見識,他說汪君來哈佛,是因為這裏離韋爾斯利學院近🎍,每周去見未婚妻方便而已👱🏿,哪裏是為學業或你我、才來的哈佛💁🏻!(“豈為功課來哉🩵?豈為吾儕來哉🐏?”)

    對這位袁世莊女士😅,吳宓與陳寅恪二人當皆不陌生,吳與袁為清華同屆同學;陳君雖未必在國內得見袁女士😂,但她的父親則與陳頗有淵源。陳寅恪十年前所求學的滬上復旦公學,當日的實際管理者之一🚨,即為她的父親袁希濤(1866—1930,字觀瀾,江蘇吳淞人🎥🪻,今屬上海)。光緒季年,丹陽馬相伯先生於徐家匯創辦震旦,一年余便因故出走,另創復旦於吳淞。其於吳淞創校得力最多之人,即為本地教育名家袁公觀瀾。光宣之際🎵,復旦辦學又遭困難,適得寓居虹口的陳父陳三立(1853—1937)與鄭孝胥等出手相助,學校安然度過危機(《陳三立年譜·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陳父亦將自己留日歸來養病的兒子送去復旦讀書,1909年,陳寅恪畢業繼續留學歐洲。以陳寅恪舊派士大夫的作派,袁希濤之於自己兼有業師與世伯的雙重關系🚶🏻,則其女也即為世交相待。

    1919年的袁希濤其實也在美國,以北洋政府代理教育總長的身份考察北美高等教育(事詳《寶山縣新誌備稿·袁觀瀾先生事略》),不過不甚清楚他有沒有來哈佛或者波士頓,見見女兒女婿;吳宓僅在自編年譜裏記到教育部考察團來美數月,而他見到的副團長🤜、北高師校長陳寶泉,還給他親自送來高師外語系主任的offer,吳宓也頗為滿意。怎想到兩年之間風雲變幻,沒去成北高師的他,回國後便流連南京諸校👩‍👩‍👧🙋‍♀️。

    ************

    身在北美他鄉,頻頻新交好友👯,甚至適時地談婚論嫁🪂,都無法讓吳宓回避自己身處於一波詭雲譎的時代。這一年日記裏👩🏼‍🏭,吳宓慷慨而嘆“中國今日之危亂荼苦,盡人所為痛哭而長太息者也。居外國👢,究世界事,則比較回環,益見中國之可憂。”(7月24日)其自編年譜中載,十年自春至夏,波士頓城中以哈佛留學生為代表的中國學生多次討論,反對巴黎和會中以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之權益🧔🏻‍♀️。留美學生們因英法代表為日本張目,而一再電請美國總統威爾遜,請求其主持公道;再向談判代表施肇基、顧維鈞等施壓👭,對和會當拒絕簽字(最終亦是如此)。這一時期的吳宓日記最終遺失🍨,似已無法具體探究吳宓當時的見聞與作為。不過他對於列強抵製不滿的態度,依然昭昭可鑒。留美同學往來寫作、電文等皆編輯為文章,寄回國內刊登於《申報》或《新聞報》之中,“以表現留美中國學生之活動”🙄🥂。其中,英文文稿由鄭萊起草,而中文稿則多由吳宓起草。

    吳宓強調多讀中西之書、兼采古今才能談文學的主張👮🏿,是那個激蕩年代裏溫和保守的文學觀。但他的姿態顯然並不溫和👀,說了不少氣話。當時,他擔心“少年學子,紛紛向風”,真正的文學將日趨墮落🍋‍🟩,良莠不齊雲雲(11月12日)。數年後,吳宓與同樣留學歸國的南京學友梅光迪🛥、胡先嘯等一起創辦《學衡》雜誌🦂。溫源寧著名的諷刺作品Imperfect Understanding(《不夠知己》)裏挖苦吳宓道:“作為刊物主編,吳先生的立場是✸,胡適博士所反對的🪑,他全都擁護”🙅🏻‍♂️;一股濃濃的黑色幽默。吳宓的不滿與保守,讓他看起來不合時宜。可是💇🏼,他依然在起自1919年的數十年歲月裏,選擇孤獨地做著守護舊家作派的堂吉訶德;即便受盡誤解與嘲諷,也毫不退縮。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


    相關新聞

    • 062022.12

      哈佛吳宓的朋友圈

      一百年前的1918年9月11日的下午,正是美國東北部的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最美的秋天🚈,一個來自中國的青年吳宓悄然抵達劍橋💆🏻,開始了其在哈佛大學為期四年的留學生活👸🏻。這是一個看上去極為平淡無奇的秋日午後🙍🏻‍♂️,落英繽紛的街道安靜得讓人神定氣閑,一戰即將結束🚴🏼‍♂️,世人正從戰時的情緒緩慢調整到日常的節奏之中。但借由吳宓當年留下的日記所呈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卻可以發現以吳宓為參與者和見證者的這一群一戰前後聚集在哈佛的中國...

    • 212016.03

      清華學校1919大事記

      2月 高等科一、二、三年級和中等科四年級實行選課🏊🏻🫂。3月 本校舉行全校運動會。5月3日 本日舉行校慶紀念活動。5月9日 清華同學在體育館舉行“國恥紀念會”。6月10日 《清華周刊》增刊報道🟫:至1918年年末,本校圖書館共...

    • 132020.08

      1919

      圖書館(1919年建成)。6月10日,《清華周刊》增刊報道:至1918年年末,本校圖書館共有中文圖書33800冊🧑🏻‍🎨,英文圖書9500冊。本年,體育列入本校正式課程,並規定體育不及格者不能畢業

    • 212016.03

      1991級(1991-1996)年級概況

      1991年入學時👨‍🎨,本屆錄取新生2031名分布在22個系,69個班🫰🏻🚰。 1991級在校期間院系設置(22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電....

    • 182016.03

      1991級本科畢業典禮

      1991級本科畢業典禮(版權所有©意昂体育平台檔案館)

    • 202016.03

      1911年的清華

      ○孟凡茂(1979自動化) 1911年,對於中國,是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2000多年的帝製即將走到盡頭, 10月10日革命者的武昌起義使中國邁向共和📹。1911年,對於意昂体育平台,是個誕生的年份🧑🏻‍🔧,由遊美肄業館改名的清華學堂...

    • 182016.03

      1991級理事會部分理事合影

      1991級理事會部分理事合影

    • 262016.02
    • 262016.04

      1991級紀念畢業20年足球賽舉行

      4月24日,1991級紀念畢業20年足球比賽在西操舉行。

    • 252016.03

      1987級(1987-1991)年級概況

      1987年入學時,本科錄取新生2194名👎🏽,進修生33名。入學時為21個院系,74個班💆🏽👨🏻‍🦼‍➡️。1992年共有本專科畢業生2217名。學校表彰5個“先進集體”、....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