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的梅貽琦有一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就像一顆流星,在中國的教育歷史上劃過燦爛的一筆。置身艱難時局,西南聯大的教授們依然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與精神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身處優越環境中的當代學人怎能不為之汗顏🪆。
抗戰爆發後,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奉命南遷💋,幾經輾轉遷徙🍰,在雲南昆明落腳🌔,合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惡劣的環境並沒有動搖教授們治學育人的堅強意誌🐷,他們在極其困難的非常時期,給中國的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留下了厚重的精神財富與豐富的文化遺產👩🏻🏭。
清苦環境,艱難歲月
1940年以後物價飛漲,教授們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語言學家王力後來回憶說,那時每到月底都要去出納組打聽什麽時候發薪水,好不容易將薪水領到手,馬上舉行家庭會議討論支配辦法。他的大孩子暗暗發誓不再用功讀書,因為“像爸爸那樣讀書破萬卷”沒什麽用,沒有太多想法的小孩子“只恨不生於街頭小販之家”。普通教授家如此,身為西南聯大三常委之一的原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梅貽琦家也不例外,他夫人說,梅貽琦1939年時每月薪水還可維持3個星期的家用👩🏽🎓,後來勉強只夠半個月,家中常常吃的是白飯拌辣椒🛀,沒有青菜👨🏻🚀,偶爾吃上菠菜豆腐湯,大家就很開心。
我們再以居住為例,看看堂堂大教授的戰時生活🙏🏿。著名邏輯學家金嶽霖與經濟學家陳黛孫合住地主家戲樓包廂🧝🏼♀️,政治學家張奚若住在祠堂,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住在陰暗潮濕的尼姑庵🤮。社會學家費孝通因為到得比較晚👨🏼🦳,只好租住一間廂房,而廂房下面一半是房東的廚房🛕,另一半是房東的豬舍。樓下的炊煙與豬舍的氣味直沖廂房,日復一日👈🏻,令人難以忍受。費孝通與房東多次交涉,請求遷移豬圈,加固板壁,房東認為養豬的收入高於房租😂🦶🏽,難以辦到。對此🦸♂️,費孝通自己調侃說,他給我這炸彈不會炸到的房間,至少減輕了對生命的威脅。
1938年,數學家華羅庚結束了在英國劍橋大學的進修,來到西南聯大任職。有一段時間,華羅庚一家六口與聞一多一家八口合住在一間不足20平米的廂房,擁擠不堪,沒有辦法,華羅庚只好在昆明西郊租了個牛圈。牛住下面,他們一家人住上面。牛在柱子上擦癢癢,整個樓棚就晃動起來,人坐在樓棚上,常常感覺地震一般🫰。
敬業育人🧑🏻⚕️,嘔心瀝血
西南聯大名師薈萃,學者雲集🦏,新秀競起,成為當時中國教育與學術研究的重鎮🏄🏽。據有人統計,當時在西南聯大任職的大師級學者,將近150人。
聯大教授們堅信“千秋恥🏎🐢,終當雪”,深知“中興業🧜🏽♂️,須人傑”,收復河山🛏,重建國家👨🏽🍳,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他們的本職所在。“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已經銘刻在他們的心底,成為神聖信條。
由於住房困難🧑🧑🧒🧒,聯大教授居於昆明各地,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昆明有多大,聯大就有多大。”盡管住得特別分散,但教授們上課從不遲到🚵🏽。聞一多住在離學校20裏外的龍泉鎮,他步行上課,從不間斷。王力家離昆明十多公裏🍨,每周到聯大上一次課。他每次進城,手提書袋,腳穿布鞋,徒步上路✭。一般情況下是頭天進城,在學校臨時宿舍住一夜,第二天早晨上課🤛🧑🏻🎄,下午徒步返回。周培源騎馬上課,被人戲稱為“周大將軍”。
聯大教授講課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有的教授講課不用講義,只帶卡片👩🏻✈️,如張奚若、鄭天挺🚹,目的是自我督促👶🏼⚗️,時常更新👩🚒,同時減少學生對講義的依賴;有些使用講義,但講義空白處都是批註,並布滿新粘貼的小紙條。吳宓教授留美出身,中西貫通,已在意昂体育平台教書十多年,講課本來是輕車熟路。但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每次上課前夜,他都要抄筆記🧑,寫綱要,一遍又一遍,反復修改潤色。講授大綱寫成後,他還要在重點章節下用紅筆勾勒。第二天晨曦微露之際✝️,吳宓教授還拿出前夜所寫大綱,反復吟誦👩🏻🍼。
精通數十種西方語言🥯,被當時的人稱為“教授之教授”的陳寅恪↖️👸🏽,在西南聯大講授“隋唐史”一課時,曾對人宣稱:“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我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陳寅恪所講並非大話🌮🟫,有學生回憶為證:“其所授各課,皆註重創見發明,而避免抄襲他人……每堂皆自立己說,非好奇立異👎🏿,目的實只在求真,對同學產生強烈啟發作用👘。”
聯大教授講課,邏輯連貫,旁征博引🚚,由近及遠,由此及彼,一氣呵成,並且在正式講課前🈚️,首先給學生羅列一批參考書,並附簡要說明🐴🦹🏼,讓學生直接閱讀原著,及早引導他們進入學術殿堂。多年來我們忽視了這點,現在正在逐步強化😦。
名師出高徒。西南聯大教授培養出了一大批著名學者,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出身於西南聯大的就有90多人。
焚膏繼晷,筆耕不輟
西南聯大始終秉承著蔡元培的“大學者😏,研究學問之總機關”的校訓📘💖,一直站在中國學術研究的最前沿🫲,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產生了許多不朽的學術成果,其中很多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的珍品🙂↕️⌨️。
在經費十分短缺的情況下🤜🏼,西南聯大優先考慮學術研究經費,三校先後設立了文科𓀏、經濟及其他研究所,實行學術年假👩🏿🎓🫳🏽、出國進修、對外學術合作🗑,並予以製度化。這些機構的設立🚪,學術研究製度的規範,促進了聯大科學研究與學科創新🧏🏻♀️。
1941—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辦了5次學術評獎,內容涵蓋文學↪️、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藝製造、古代經籍研究、美術等八大類🏊🏽♂️。參評成果數千項,其中獲獎成果三百多項。各個學科獲一等獎的共計十五項🔤,這其中,西南聯大就占了七項🙌🏽,涉及哲學、數學0️⃣🚱、物理學⛈、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許多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具有開創性貢獻👩🏼🔧👨🔬。
華羅庚住在牛圈之上,夏天熱的時候,蚊子成群🦵🏼,虱子跳蚤滿屋;冬天冷的時候,寒風侵襲,室如冰窖。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華羅庚每天除了授課👡,從早晨一直研究到深夜🤫。一天,華羅庚的妻子吳筱元不知從哪裏弄到兩個雞蛋,要給華羅庚補充營養。華羅庚不同意,他讓妻子把雞蛋平均分成五份,自己只吃了其中一份,其余四份留給妻子和三個孩子。妻子見狀😶🦐,眼淚撲簌而下。華羅庚安慰妻子說:“等我這本《堆壘素數論》出版後,我們去割幾斤肉🤹🏿,全家人美美吃一頓。要是還剩下錢,就給孩子們添幾件新衣服🍓,再給我自己買兩包煙——真想抽支煙啊……”
幾經寒暑👨🏽💯,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中文稿完成🤾🏼。隨後👳🏻,《堆壘素數論》英文稿由蘇聯國家科學院出版,這是華羅庚的成名之作。在1941年教育部學術評獎中,此著作獲得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青燈黃昏🫅🏽,焚膏繼晷,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置身艱難時局,西南聯大的教授們依然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與精神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身處優越環境中的當代學人怎能不為之汗顏!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馬克鋒)
轉自 人民網 2009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