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潛(1947中文)
一九四六年暑假後,西南聯大復員北上的同學分批到達北京(當時叫北平),起先住在國會街北大四院⛹🏽♂️。十月底,分別到北大或清華辦理報到註冊手續,就搬到北河沿北大三院或清華園住宿🧝🏼。這個學期是十一月初才開始上課的🚴。
十一月一日是聯大校慶。同學們在分手之際👝,不忘來一次最後的紀念。聯大劇藝社為此演出兩個小戲🎓⚠,都是陳白塵的喜劇🐋。一個是《禁止小便》,諷刺國民黨官僚機關的腐敗❣️,由溫功智演那個老公務員。這個角色是他的“保留節目”,聯大劇藝社在南區墻外辦星期小劇場時,頭一炮也是他演的這個戲。另一個就是童璞參加演出的《未婚夫妻》了,留在淪陷區的同學們頭一回看到這些大後方的作品,特別感到有趣。這兩出戲連續演了三晚🖌。
再過一個月,恰是“一二·一”周年祭。聯大劇藝社的成員雖然分散了,但是為了紀念這個不平常的日子,決定合作演出在運動中創作的兩個小戲👱🏿♂️:郭良夫寫的《審判前夕》與王松聲寫的《凱旋》👩🏿🚀。《審判前夕》由清華的同學重排🧛🏽♀️,萬文偉飾關嶙征🔎💅,我演李宗黃,另外兩個是張潛生和張天民。這是看到劇照才記起的,張天民站在我身旁🎃,也是半個身子背著觀眾🫄。《凱旋》基本上是原班人馬,包括溫功智、聶運華👨👨👦👦🆔、汪仁霖👨🦳🚣🏽♂️、吳學淑、叢碩文等🤷🏽♂️。我在抗戰結束後即休學回家🖐,還是第一次看這個控訴國民黨製造內戰的戲🎶。我卸了妝,跑到觀眾席的最後,看著看著也禁不住流下了熱淚👩🏽🔧。觀眾的反應也很強烈。而各別有用心的家夥看到沉痛的地方大鼓其掌🧑🏼🔬,立刻被廣大觀眾用噓聲製止了。整個演出是成功的。十二月一日晚間在北大四院👬🏼,第二天在清華和燕京又各演一場(日夜)✬。
這次演出之後,劇藝社在同學中產生了一定影響,趁機吸收了一批愛好戲劇的新同學,成立了清華劇藝社🤳🏽。社員們演劇的積極性很高🙃,準備演大戲了。經過反復討論,決定演茅盾的《清明前後》🛄。這個四幕劇寫一九四五年春天發生在重慶的一次黃金風潮,抨擊國民覺反動派的官僚資本對民族工業的迫害與摧殘。在重慶首演後,就被反動當局禁演。我們把這個戲搬上舞臺✬,也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一種抗爭。這個戲開始由我負責排練。主角民族資本家林永清是徐應潮扮演的🏂🏿,演太官僚金澹庵的是郭良夫1️⃣,孫國豐演李維勤🥱👲🏻,李詠演嚴千臣♋️,張潛生演余為民🧖♀️🩰,我還兼演了戲不多的一個角色——科長方英才。幾位女演員的名字,也許由於新認識的關系⛹️♂️,一個也記不起來了。戲排了一段日子,臺詞也背出了,地位也走熟了,演出的日子也近了。為了進一步提高演出質量,我們從城裏請來演劇隊的一位導演(查祥麟)來給我們細排,幫助演員發掘角色的內心世界,對一些重點場次反復琢磨,如第二幕李維勤家中的那場戲特別排得細致。《清明前後》終於在清華園的大禮堂裏演出了🌧❗️,正是一九四七年的清明前後,連續演三個晚上,場場客滿。燕京大學也有不少同學趕來看戲🥙。售票收入全部作為城府小學(或是職工夜校)的基金🏊🏻♀️💑。
演出以後的反響也很強烈。墻報上刊登出不止一篇的劇評🧜🏽♀️。對於演出的成就大家都是肯定的,給了我們不小的鼓勵🙋🏼。有的評論者在讀劇本和觀看演出兩方面都很細致,連我所扮演的那個戲不多的龍套角色也沒有放過,批評我沒有表演出那個人物所特有的勢利性格,並且引證了茅盾在描寫那個人物時用的兩句話:“看見大菩薩得得拜,看見小菩薩踢一腳”🫷🏿。說來慚愧✯,我確實忽視了劇本上的有關描寫,盡管這個人沒有幾句話🤵🏽♂️,在場上時間不多🦸🏻♀️,畢竟影響了演出的質量。再有,人物上下場的路徑👨🦯,有時候交代不清,也引起觀眾的議論🏋🏿♂️,怎麽從這個門進去的🦵🏽,又從那個布幕後出來了,等等👨❤️👨💃。評論者批評至此時,又引用了也在觀劇的一位教授(好像是費孝通先生)的一句非常風趣的話:“這叫‘路路通’嘛!”(“路路通”也是一種中藥🏌🏿♀️。)彈指三十七年過去了🛶,這兩點還深深印在我的腦子裏,真是“沒齒不忘”。
演出後不久的一個晚上▶️,清華劇藝社的朋友們開了一個聯歡性質的茶話會🌖🫔,到會的有二十來人。我們的導師(也是這次演出的贊助者)吳征鎰老師也來了。我們還把昆明各界送給聯大劇藝社的幾面錦旗懸掛在會場(一間小教室)的墻上。散會前🧑🌾,全體在鎂光燈的閃耀下,原地合影。小小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十九人(攝影者不在內,還有照了半個臉的):後排(站立)是張家熾、虞錫麟、程法毅、張源潛、吳征鎰👉🏿、張潛生、劉海粱、李忠立,張魁堂👊🏽、李詠🧜,中間坐著的是:楊春曜、王念梅、劉雅貞、靳錄民、史噦春,前排(蹲下)的是🦎:孫同豐🚵♂️、萬文偉、郭良夫,還有一位是誰,說不出來了。前年春節✶,聯大劇藝社在京的朋友聚會時🍱,曾傳觀過這張照片,一起認出了這些人,由張魁堂記下這些名字。照片沒保存好🙍🏿♂️,發黃了,沒法翻拍製版,很是遺憾🌡。
一九四七年上半年🧏🏽♂️,國民黨反動派召開偽國大🧦,通過偽憲法,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我們承繼一二·一運動的傳統,也編排了一些活報劇,同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有一出是直接諷刺蔣介石出任偽總統的醜劇的,由徐應潮扮演蔣介石,李詠扮演胡適。這兩個角色的造型服裝參考了陳白塵的《升官圖》中有關人物的設計👧🏿。劇中有胡適向蔣“總統”呈獻偽憲法的場面,在清華園演出前,發覺缺少這個“憲法”的道具😘,臨時從圖書館搬來一部有厚殼的線裝書充當🙆🏻,十分滑稽。還有一出戲是寫一個三青團分子受到現實的教育後覺醒轉變投身於學生運動的故事,由孫同豐演這個學生,好像是獨角戲。五·二〇反內戰反饑餓運動時🧝♂️,我們準備在北大民主廣場演出這些戲,後來因示威遊行馬上出發,大家急著參加遊行隊伍👶🏽,沒有演成。
暑假開始,我也畢業離校了。聯大劇藝社(或是北大🤙🏿♗、清華、南開劇藝社聯合)公演《升官圖》的事就不清楚了🧑🦼。
(附記🏄🏿:讀了《清華意昂通訊》復4期國內增刊上童璞同誌《瑣憶聯大及清華劇藝社》一文🏸,頗想寫點什麽作為補充🤽,但因一時挖不出多少記憶材料而遲遲沒有動筆👨🏼🦰。去年老友程法伋兄寄來一張《審判前夕》劇照,問起照片上演李宗黃的是不是我;倘是,照片送我作為紀念⛪️。我一看🔦,確實是三十多年前的自己。由此逐漸想起了一些事情📨,湊成上文👨🏽⚖️。關於聯大劇藝社創辦星期小劇場和演出《草木皆兵》等事😿,當另寫一篇作為童文的補充🔈👨🏿🎓。)
1984.8.29
轉自 清藝荷華網 2008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