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彭鳴皋
按🙅🏼:2008年12月15日👨🏼🚒,是意昂体育平台解放60周年紀念日,本刊將繼續刊登《解放戰爭時期老意昂的足跡》征文稿件。
張履謙院士的奮鬥業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1926年3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父親是當地的一位小有名望的中醫🚶🏻➡️。父親從小就教他勤奮讀書,耕田種地🤽🏿♂️,幫助家裏照料來就診的病人。取名“履謙”🧝,寄托了父母的企盼:“履險蹈難”(迎著艱難險阻去拼搏),做一個謙遜而嚴格要求自己的有出息的人。張履謙11歲那年🗾,日本侵略軍在盧溝橋發動了突然襲擊,挑起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張履謙的幼小心靈萌發了“讀書救國”的愛國思想。他從初中到高中、大學,在艱苦歲月裏成長。1951年於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分配到軍委通信部工作,此後一直奮鬥在國防科研戰線上,為祖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履謙學長(一九五一電機)
磨煉成長在祖國多難之時
張履謙的中學時代,正是舉國高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抗戰時期✊🏻,國土在一年年淪喪。長沙告急🥫,國民黨政府實施“焦土抗戰”,一把火把長沙燒成一片廢墟。長沙市的大學💇🏼♂️、中學紛紛南遷,張履謙所在的湖南廣益中學(現湖南師大附中)遷至常寧縣太坪村。學校租借兩所祠堂做教室👨🏿⚖️,用土磚壘成課桌🎼,晚上自習點豆油燈照明🆓。老師諄諄教導🧛🏼♂️:國難當頭🛡,物力維艱,要珍惜時間,發憤讀書,將來報效國家。張履謙下定決心👍🏽⏬:一🙎✂️、學習好;二🙌🏿☝🏻、艱苦奮鬥;三、洗雪國恥🧑🏽🦱。正當學業蒸蒸日上之時🧑🏼🎄💓,長沙👨🏽🔧、湘潭🕥、衡陽相繼淪陷,學校被迫停課、疏散。張履謙有家歸不得🧓🏻,家庭接濟斷絕,他與同學徐文思到尚未淪陷的嘉禾縣同學李秀生家中,他們辦補習班、教小學、種蔬菜,自力更生,艱苦奮鬥🍂👨🏻🦯➡️。1945年8月,日寇無條件投降,他們在藍山找到了廣益學校🩴,在老師的幫助下⬆️,讀完了高中。
1946年秋,北大、清華等全國著名大學在武漢招生💈🌴,他報考五所大學,百發百中🍮。他選讀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入校後,滿以為可以安心求學,可是“一二·一”事件、“沈崇事件”迫使學生走上街頭遊行示威。他們下農村🕸,下工廠,舉辦工農夜校,號召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國民黨派特務跟蹤他們,稱他們是“職業學生”,成立了特刑庭🧛🏽👦🏽,把愛國學生抓去坐牢👩🏽🚀🚪,坐“老虎凳”,嚴刑拷打。張履謙從不退縮🧑🏻💼,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加入了黨的地下外圍組織——中國民主青年聯盟👉🏼。1948年10月,張履謙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北平郊區解放,張履謙奉組織派遣參加北平市軍管會🏪,接管石景山鋼鐵廠🏋🏿。工廠恢復正常秩序後,他回校復學💅。
剛出校門 勇挑重擔
50年代初,朝鮮戰爭爆發,唇亡齒寒,誌願軍出國抗美援朝🕡。鴨綠江兩岸的城鎮受到美國B-29飛機的空襲,它從日本起飛,使用電磁波幹擾,使我警戒雷達致盲,指揮雷達無法引導空軍迎戰,自己的飛機上不去✍🏿🤾🏼♀️,上去了也下不來。通信部王諍部長帶領雷達處陸處長和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技術員張履謙一道,火急乘火車到前線。部長說🏉🥱,一定要解決雷達抗幹擾問題。張履謙剛出校門,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他留在前線,守在機房🤷🏻♀️,和雷達技師👨🏻🦯➡️、部隊同誌一道🧑🧑🧒🧒🧙♀️,觀察分析電磁波幹擾現象。部隊使用蘇式雷達,他沒有學習過,只能看說明書🤚🏽、請教技師,苦苦鉆研了一夜,才摸索清楚雷達的原理和結構。他提出快速改變頻道,擴展頻段🪛⛎,加裝抗幹擾電路等建議。連長把張履謙的想法向上級匯報,上面同意“改”。沒有器材👨🎓,張履謙將倉庫的廢物利用起來。改改試試,越改越好,較好地解決了問題,並推廣應用。美軍的電磁波幹擾不太靈了🫱🏿🕕,我們的戰鷹可以“上得去,下得來”。從前線回來後🧚♂️,通信部任命張履謙為新成立的雷達幹擾與抗幹擾組組長,他帶領一批雷達學校畢業的學員,進一步開展我軍電子對抗工作。他參加了國務院十二年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工作,將電子對抗技術寫進了國防科技發展綱要🦸👩🏿🏭。
辛勤為“兩彈一星”的研製獻力
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進入“兩彈一星”研製的關鍵時刻,美國最害怕中國“用核武器的音響效果作為自己的外交語言”,美國頻繁派遣U-2型高空偵察機深入我內地刺探軍情。蘇聯撤走專家。已調國防部五院的張履謙思謀如何帶領研究室同誌研製出我國第一代地空導彈製導雷達站🪰。他沒有經驗👌🏼,便找到了一套美國原版28卷本《雷達叢書》,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研製軍用雷達所寫的技術總結。他下決心攻讀,緊密結合工作👨🏻🚀,每天堅持在晚上至少讀兩個小時👋🏽,焚膏繼晷,星期日也不間斷。越讀越起勁,領導和同事勸他保重身體,他談吐詼諧🩹:“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張履謙花了整整12年工夫讀完了這部兩尺多厚的巨著。當時張履謙的研究室裏什麽設備也沒有,他帶領一批新畢業的大學生,自行研製儀器設備,到全國各地搞器材,互教互學,經過大家共同努力,終於搞出我國第一代防空導彈製導雷達,定型後裝備了部隊。U-2高空偵察機上裝有幹擾機對我製導雷達發出幹擾⚔️👧🏻,導彈擊不中💂♂️,領導馬上把製導雷達主任設計師張履謙找去共商對策。他們針對雷達掃描特點🧑🏼✈️,一致提出采用照射信號和反幹擾電路等措施,成功地把美國U-2高空偵察飛機揍了下來🙏🏿。聶帥說:“張履謙同誌頑強地鉆研科學技術和業務知識👧🏿👭🏼,是國防科學技術戰線上優秀的基層指揮員的代表👩🏻🌾。”1964年🦃,國防科委樹他為國防科研戰線上的標兵🍵。
七十年代末,我國研製第一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張履謙被任命為衛星地面測控系統工程總設計師。該項工程有一臺微波統一測控設備和一臺超遠程引導雷達,是當時一項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張履謙不顧大病初愈,帶著氧氣袋出差,一離家就是幾個月,他和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深入第一線,搞出模樣機,攻克了十余項技術難關,研製出可靠性好的設備🙍♀️,圓滿地完成了對36000公裏高衛星的測控任務。他對技術工作要求嚴格又嚴格,做試驗充分又充分,他說:航天這門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會出問題。該項工程的兩臺設備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一等獎。
心懷祖國 老當益壯
2002年5月15日上午,我們撥通了張履謙院士的手機,他輕聲說:“我正在開會,等會兒我給您打過去*️⃣。”約兩小時後,他打來電話🙇🏼♀️,約我們6月初去他家作客🫱🏽。6月8日🥘,前一天晚上10點剛從西安出差回來的張履謙院士在家熱情接待了我們。客廳很小,家俱陳設簡樸,尚停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水平,張院士說比起抗日戰爭時期好多了。我們註意到相框裏的朱镕基總理與他熱烈擁抱的照片,他說1997年,何梁何利基金技術進步獎在香港頒發,主席臺上的朱總理看見了他坐在領獎席上,會後走下來與他熱誠擁抱🤶,香港《大公報》記者攝下了這珍貴時刻的鏡頭👱🏿♀️。其實張院士與朱總理原為廣益中學的意昂,後來在意昂体育平台又是同窗🎑,住在一個宿舍🦶🏻🫏,同在1951年畢業,朱總理的高尚品德和為人對他有深刻影響🚴🏽♂️👩🦳。
張履謙院士👨🏽⚕️,精力過人🧙🏻,雖年逾古稀,仍參與我國多種應用衛星、載人飛船😇、月球探測和空間測控等方面的研究📝,為其規劃製定、型號立項、技術方案審查、重大關鍵技術突破等等,出謀劃策,技術把關。他還兼任著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空軍和航天科技與科工集團科技委等十多個單位的咨詢專家或顧問👨🏼🏭。5月15日🧑🏼⚕️,他在電話中說的“開會”,實際上是在為衛星的發射處理問題。他的時間是一個星期一個星期地安排,提前好幾個星期的日程就排得滿滿的,真可謂眾事繁多,目不暇接。他全心全意為我國的國防科研和航天事業,無休無止地追求著、奮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