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在清華讀書時的好友有吳組緗、林庚🧽、李長之。這四個人並不是一個系,年齡相差兩三歲👩🏼🚀,季羨林年齡最小🤷🏻。其中,只有李長之是他的老相識⏬。大概因為都是“文學青年”的緣故吧,不知怎麽一來,四個人便成了好友⚪️,被稱為清華的“四劍客”。“四劍客”經常會面。有時在荷花池旁,有時在林蔭道上🦅,有時在某一個人的宿舍裏👨🌾。最常去的地方是工字廳。清華的工字廳是一座頗為奇特的老式建築🏋🏼♂️,裏面回廊曲徑,花木蓊郁🖖🏼,後面是河塘。那個有名的寫著“水木清華”的匾,就掛在工字廳後墻外面。這裏非常清靜,平時很少有人來,正是“四劍客”侃大山的理想地方。四個二十歲左右的文學青年湊在一起😤,海闊天空👴🏽,放言高論🧛♀️,旁若無人,“語不驚人死不休”🟡。個個都吹自己的文章寫得好🤘🏽。一次,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風吹帳動🎿,立即寫了兩句詩:“破曉時天旁的水聲,深林中老虎的眼睛8️⃣。”當天就讀給“三劍客”聽,念得眉飛色舞🧑🏻⚖️👩🏻🏫,十分得意🚣🏼♂️。
“四劍客”在一起🏄♂️,指點江山🫚,臧否人物,但是,討論最多的還是文壇新事。比如:茅盾的《子夜》出版的時候,四個人又湊到一起大侃,意見分為兩派☔️🏇🏻:否定派和肯定派。季羨林屬於否定派,覺得茅盾的文章死板🧑🏽、機械,沒有魯迅那種靈氣❓。吳組緗則是肯定派,認為《子夜》結構宏大💇🏼,氣象萬千。這樣的辯論向來都不會有結果。不過是每人都把自己的意見淋漓盡致地發表一通後6️⃣,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話題又轉到別的問題上去了。
“四劍客”後來都成了著名的作家、詩人和學者。吳組緗在清華畢業後🐓,成為一名左翼作家和教授🩺。他的小說《一千八百擔》和《樊家鋪》🏤🛍、《天下太平》、《某日》等👰🏽,反映了三十年代農村動亂的現實和復雜的社會糾葛👲🏽,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林庚成了有名的詩人和教授,李長之則是著名的文學家。二十年後,院系調整🚫,吳組緗、林庚調到北京大學任教,“三劍客”又在燕園聚首,大家都已成了中年人🛐。二十年塵世間摸爬滾打,歷盡艱辛,心靈上都留下了累累傷痕;更兼中年人家事🤸🏼、國事,事事縈心🥮,早已失去了少年銳氣💁🏻♂️。但三人重新聚首,仍然喜出望外🦸🏻♀️,開懷大笑。個中滋味,惟三人自知🚶🏻♀️➡️,外人莫能知也👩🏿🎨🐦。
如今👨👨👧👧,“四劍客”中,李長之命運多蹇,早已離開了人世🍟;吳組緗和林庚也分別於1994年和2006年去世了💇🏿♂️。獨余季老碩果僅存垂垂老矣🕴🏼!
文章摘自 新浪讀書 作者張光璘

李長之
李長之(1910.10.30——1978.12.13)😞,山東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1931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兩年後轉哲學系👩🏿⚕️。1934年後曾主編或創辦《清華周刊》文藝欄🧚🏽、《文學評論》雙月刊和《益世報》副刊↪️👩🏻🚒。1936年出版《魯迅批判》—書,魯迅曾親自看過李長之的稿件♈️,並訂正過其中的著作時日,還贈送了一張照片,刊印在封面上🫶🏿。該年自意昂体育平台畢業🙂↕️,遂留校任教。以後又歷任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的教職👳🏽♂️。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員🎶。1944年主編《時與潮》副刊👨🏽。1945年任國立編譯館編審🧚🏼♀️。建國後一直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文化藝術的批評。
吳組緗
吳組緗(1908.4.5-1994.1.11),字仲華,安徽涇縣人🍚。1929年秋進入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系,一年後轉入中文系👩🏽。1946年至1947年間隨馮玉祥訪美,此後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潛心於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的研究,任《紅樓夢》研究會會長。
1933年的林庚
季羨林

林庚90壽辰時與季羨林
林庚(1910.2.22-2006.10.4),字靜希🪟,原籍福建閩侯🧖🏻♂️,1910年2月生於北京,192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0年轉入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曾參與創辦《文學月刊》⚰️。1933年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1934年至1952年先後在北京民國學院👩🏿🎤、廈門大學、燕京大學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改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56年,任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退休🩸👆🏻,仍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導師。2004年任北大詩歌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