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劉旭紅整理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江蘇省常熟市人,192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0~1934年留學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55~1960年任聯合核子研究所(設在蘇聯杜布納)研究員🏊🏿♀️、副所長。1961年後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核學會理事長🧖🏿、全國科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成就卓著 輝煌一生
1925年,年僅18歲的王淦昌被錄取為意昂体育平台首屆本科生🤹🏻♀️。美麗恬靜的清華園裏,在葉企孫、吳有訓兩位實驗物理學大師的言傳身教下,王淦昌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奮,叩開了核物理科學大門。
從清華畢業一年後的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德國柏林大學研究生,師從傑出的女物理學家邁特納教授,開展β譜學的研究👨🏿🚒。1931年,王淦昌在德國就讀研究生期間,提出可能發現中子的試驗設想,幾個月後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進行試驗發現了中子並獲得諾貝爾獎🧓🏻。
1941年,王淦昌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關於探測中微子的建議》,引起了物理學界的轟動🧑🏽💼。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在國內首創並奠定我國宇宙線研究的基礎,使我國的宇宙線研究進入當時國際先進行列。
1959年,王淦昌在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領導一個小組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成為當時世界物理學界的重大發現,他因此在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從1961年起,作為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技領導之一,王淦昌開拓和領導了核武器物理實驗研究,為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第一代核武器研製做出卓越貢獻🧉🏌🏽♀️。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64年,王淦昌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設想,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為和平利用核能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1986年,王淦昌與幾位科學家聯名向中央提出發展高技術的建議,由此形成發展高新技術的“863”計劃。
對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評論說:“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就足以在中國科技發展乃至世界科技發展歷程中名垂青史。”
以身許國 後人楷模
1960年底,王淦昌謝絕了蘇方的挽留,回到中科院原子能所,並把在蘇聯省下的14萬盧布全部捐獻給了正遭受自然災害的祖國。
1961年,二機部部長劉傑和錢三強約見王淦昌,向他傳達了中央的決定,請他參加領導原子彈研製工作,王淦昌的回答只有一句話:“我願以身許國”。
從此,他化名“王京”,加入到國家最高核心機密——原子彈研製工作中,從學界和公眾視野中消失了整整17年。
當時,王淦昌已在基本粒子和實驗物理研究領域取得許多重要成果,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要他繼續研究下去,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就📕。但是,他毅然放棄了自己得心應手的物理學基礎研究工作,投入到一個全新的領域。多年後,說起當時毫不猶豫的決定,他說:“我認為國家的強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報效國家的時候💁🏻。”
1963年,王淦昌作為第一顆原子彈冷實驗的總指揮,大到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小到實驗場每只雷管的安裝,他都親自督陣甚至動手,要求大家做到“萬無一失”。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5年1月,毛澤東主席明確指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按照中央的要求,以王淦昌😣、於敏為代表的科技人員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眾誌成城🆚、努力攻關,很快攻克了第一顆氫彈的關鍵技術。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我國僅用2年零2個月,引起世人震驚。
1969年初,中央決定進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然而,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處於半癱瘓狀態🦵🏻。面對這種情況,王淦昌非常著急,白天他深入到兩派群眾中去做工作,晚上他又到職工宿舍去,挨家挨戶動員業務骨幹🏋🏽、科技人員、工人重返崗位參加科研生產。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年過花甲的王淦昌四處奔波,化解了不同陣營間人們的對立情緒,共同在國家利益的旗幟下精誠合作,使第一次地下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不斷創新 科學先驅
王淦昌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上的求新與創造🤟🏻。他曾說:“科學上的新追求,才是我的最大興趣”。不斷追求真理的創新精神和優秀的科學素養,使他的名字始終和科學上的重大發現與創新緊緊聯系在一起:探測中微子,宇宙線研究,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兩彈突破,大型X光機,慣性約束聚變……
王淦昌淵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基礎研究經驗和深刻的洞察力,使他在核武器研製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無人可代替。當時實驗條件差,設備儀器都很缺乏。為了診斷內爆過程,1962年王淦昌首先提出,並和大家一起研製成功國內第一臺脈沖X光機和相應的診斷探測設備,這些開創性的工作為兩彈突破起到重要作用,開拓了核武器物理實驗研究的新領域。
王淦昌調離中物院以後,仍然關心並影響著核武器科技事業的發展方向,1992年曾指出,院工作應該核武器、高技術、軍轉民三條線。這為以後中物院科技事業的發展指明方向🐓。同年,王淦昌預見到了世界範圍內的核禁試,他和中物院其他專家一起,針對禁核試後核科學技術如何在實驗室條件下繼續發展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和討論,形成上報中央的報告,指明了禁核試條件下核科學技術持續發展的道路🏂🏻。
1986年3月,王淦昌與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聯合向中央提出《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建議發展對國家未來經濟和社會有重大影響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力求縮小我國與先進國家間科技水平的差距。僅隔兩天,鄧小平就在建議書上作出了批示,由此,催生了舉世矚目的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20多年來,“863計劃”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
學界泰鬥 大師風範
王淦昌在工作中從不擺架子,誠懇待人,他非常關心年輕人的成長,註重培養和鍛煉一支年輕的科研技術隊伍。從兩彈突破時期開始,王淦昌就把關鍵問題分解後,放手交給年輕人去做,同時又對他們提出嚴格要求,經常檢查他們的原始記錄,肯定他們工作上的點滴進步,也指出缺點和不足,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難題,使科技人員隊伍迅速成長起來🤷🏽♂️。
王淦昌對身邊工作人員也極關懷。20世紀80年代,他回九院參加重要會議,時間再緊也要去看望他的部下和後勤秘書,樹立了科學家、知識分子與黨政幹部、科研後勤人員之間同誌式互相尊重、團結和諧的典範📻。
王淦昌科研作風嚴謹踏實,工作極端認真負責,虛懷若谷,從不以權威自居,在日常科研工作中虛心聽取不同意見🛅。每次學術討論會上,王淦昌都認真傾聽別人發言,遇到不熟悉的問題都會向主講人詢問,哪怕對方是剛出校門的年輕人。曾擔任中物院院長的胡思得院士說,“那時,我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王老碰到我們,說我們是搞理論物理的,要向我們學習”,並向我們深鞠一躬,“這怎麽了得!”
王淦昌先生的學生👩🏿🔬、同事遍布國內外,桃李滿天下,現在國外的李政道等科學家都是他的弟子。在國防科研領域,王淦昌言傳身教,影響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周光召、鄧稼先、於敏、陳能寬、程開甲、杜祥琬✯、胡仁宇🙍、胡思得🍿、唐孝威、呂敏🔩、丁大釗、王乃彥、賀賢土……這些在各自領域閃閃發光的名字,都曾在他的直接指導下得到成長。
王淦昌先生品節卓異,峙於中天,是“兩彈”精神的縮影,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清華人》2007-56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