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軒
抗戰全面爆發後,清華和北大、南開三校南遷,先到長沙共同組建長沙臨時大學;後遷至昆明🛂💂🏼,學校改名西南聯合大學。在前後八年極其艱難的環境中,師生們以“剛毅堅卓”為校訓,心系國難勵精辦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均有傑出表現👃🏿𓀖。西南聯合大學創造了“戰時高等教育體製的傑作”📨。
南轉和西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從7月9日起,蔣介石分別邀請各界知名人士在廬山舉行關於國是問題的談話會。意昂体育平台梅貽琦校長與陳岱孫、浦薛鳳⬛️、顧毓琇🚣、莊前鼎等教授以及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等應邀參加。平津戰事日益吃緊,各校紛紛去電告急🦽,要求幾位校長迅即返校應變🧑🏼🦱。在北平的清華教授潘光旦🪟、鄭之藩等人聯合北大等校教授共21人,密電廬山談話會,“務請一致主張貫徹守土抗敵之決心,在日軍未退出以前絕對停止折沖,以維國權🤾🏿♀️。”17日,梅貽琦密電潘光旦,當日早晨當局召開重要會議🧑🚒,表示堅決抗日,並已開始布置🆙。也就在同日,日本東京“五相會議”決定,調遣40萬日軍侵華🤛🏿,華北局勢急轉直下。
當時清華正值暑假,一💁🏻♀️、二🫅🏽、三年級學生在北平西郊妙峰山一帶夏令營作軍事演習♧,土木系大部分學生在山東濟寧縣實習🔫🏊♀️,四年級畢業生有200余人留校找工作🧔🏿♀️、準備研究生與留美公費生考試。教職員大部分都在校內。
7月29日🧏🏽,北平淪陷。8月中,清華決定南遷和疏散辦法,並委派張子高教授等組織北平清華校產保管委員會,留校保管校產。9月12日,日本憲兵隊侵入學校👨🏿💻🤦,大肆劫奪清華的圖書、儀器等🫃。後來,1938年初🪛,日軍又進而強占清華校舍駐兵🆗。8月中♦︎,校舍全部被占👨🏻🚀,改為傷兵醫院和兵營,保管委員會被迫撤入城內🌏。
北平淪陷後🖕🏿,國民政府命令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在湖南長沙合組臨時大學。梅貽琦於1937年8月底到達長沙著手籌備,並於9月初在長沙成立清華辦事處🥡。教育部指定梅貽琦、蔣夢麟(北京大學校長)🙇🏻、張伯苓(南開大學校長)、顧毓琇(意昂体育平台教授)、周炳琳(北京大學教授)、朱經農(湖南教育廳長)、皮宗石(湖南大學校長)🤢、楊振聲(教育部代表)等人為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籌委會主席由教育部長王世傑兼任,梅、蔣🧏🏻🏤、張三位校長為常務委員👚,楊振聲為秘書主任🦘🕴🏻。
1937年10月25日,長沙臨時大學開學,11月1日上課♍️。臨時大學綜合了清華、北大🧚🏽♀️、南開原有的院系設置,設17個學系👮🏻♀️。截止到11月20日,在校學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華學生631人、北大學生342人、南開學生147人,新招學生114人⭕️、借讀生218人🐟;教職員共有148人,其中清華73人。
1937年底8️⃣,南京淪陷,武漢危急🐈,戰火逼近長沙,長沙臨時大學被迫再度遷校至昆明👩🏿🚀。正如西南聯大校歌中吟唱的“萬裏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第一學期結束後🫴🏿,師生便啟程奔赴雲南昆明🌵。由於戰時內地交通困難💂♀️,女同學和體弱男同學由粵漢鐵路到廣州經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學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經柳州、南寧、越南入滇;還有男同學200余人則組織了湘黔滇旅行團🧑🏿,櫛風沫雨行程3200多裏(其中徒步行軍2600多裏)👨🏼🦲,歷時68天🤦🏿♂️,橫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見的一次“長征”🏃。時年40多歲的教授聞一多不顧體弱⚫️,毅然參加步行團👨🏻🏭👩🏿🏫。他說:現在國難當頭,應該認識認識祖國了!一路上歷盡艱辛🙎🏽♂️,但他卻煥發了青春👱🏼,自感“童心復萌”,並揮筆畫了50多幅寫生畫🩰。他還蓄須明誌🧠,表示不驅逐倭寇決不剃去胡須➞💇🏻。1938年度,西南聯大學生人數分類統計🪨,不包括在昆明招收的新生⛹🏻♂️,清華、北大🐍、南開三校舊生共814人🙂↕️,其中清華學生412人;教職員有434人,其中清華教職員共達200多人。

長沙臨大師生三路入滇示意圖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以命令轉知:奉行政院命令,並經國防最高會議通過⌛️,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6月8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關防”到校,7月1日正式啟用👸。學校不再稱“臨時”😒,表明抗戰的長期性👱🏽。
西南聯大組織結構
西南聯大的領導體製和行政組織系統不同於戰前意昂体育平台,而是根據三校合組的實際情況以及1938年國民政府頒布的《大學組織法》規定而施行的。西南聯大不設校長,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校校長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和秘書長楊振聲組成的常務委員會🕢,梅貽琦任常務委員會主席🚵🏽♀️。常務委員會開會時🏊🏼,各處處長及各學院院長列席。
三校校長中🧱,張伯苓、蔣夢麟均在重慶擔任一定官職,很少到校⛳️,只有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梅貽琦常駐昆明,因此實際由梅貽琦主持西南聯大校務。常務委員會下設教務處、總務處🦫、訓導處🏋🏻♂️。此外🙆🏿♀️,聯大敘永分校及先修班各設主任主持。
西南聯大沒有評議會(清華辦事系統仍保留評議會)🧑🏼🦳🕊,只有校務會議和教授會組織。校務會議由常務委員、秘書主任🚴♂️、教務長、總務長、訓導長、各學院院長及教授代表(由教授會選舉12人為代表)組成5️⃣,常委會主席梅貽琦任校務會議主席🟩。教授會以全體教授、副教授組成🧚🏿♀️👩🏽🎓,常務委員會秘書主任為教授會當然成員。教授會的職權與戰前清華教授會職權相同。教授會開會時,以常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為主席。從職能看,常務委員會是學校最高權利機關,校務會議依照常務委員會決議處理校務👩🏻,而教授會議只是一個咨議機關💁🏽♂️🙅。常務委員會主席親自主持三個會議🍿,使會議的議論和決議有利於常務委員會意圖的貫徹。此外,聯大還成立了許多專門委員會,處理各類專門問題。
西南聯合大學由三校合組而成,但每個學校情況又有不同。相對而言🫅🏿,清華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所占比重較大👨🏻🏫:(一)經費方面🧑🏿🎄,清華有庚款🤱🏻,除了應負擔的一部分外🏃♀️➡️,往往還額外給聯大一些補助。(二)在圖書儀器設備方面🦹🏻♂️,抗戰後北大全部圖書♌️、儀器設備未能運出,南開也只運出少部分👨🏿🏫。清華在抗戰前曾運出一部分圖書、儀器設備,事變後又搶運出一批,以後就作為聯大各院系的圖書👱♀️、儀器設備。(三)師資方面,由於北大沒有工學院,南開只有化學工程系,所以聯大工學院實際上就是清華工學院的繼續🤷🏿♂️。理學院百余教師中,清華教師經常占一半以上🤶🏼。文、法商學院的各系,清華教師也占有較大比重。因此,西南聯大的規章製度,多以清華的規章製度為藍本,如聯大的教務通則、教授會組織法及一些行政管理製度等🌚💂🏼♀️,基本是沿用戰前清華的章程🫦。因此,陳岱孫總結說:“西南聯合大學校內領導體製和意昂体育平台有相似之處🧑🎨。意昂体育平台的領導體製,在西南聯大期間,仍然發揮作用🤿,製度的延續性並沒有中斷。”
教育、科研概況
西南聯合大學的教育揉合了三校的傳統,在教育方針🧏🏻♀️、教學製度與課程方面,與戰前清華比較,變化不大👨🦽。

西南聯大校門
西南聯合大學的院系設置,在長沙臨時大學原有院系的基礎上稍有發展和調整。共計5個學院26個學系及2個專修科和1個先修班🍬;在校學生約3000人👂🏿,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
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名師薈萃西南聯大⏯,數量超過戰前任何一校,師資力量大為充實,開出的課程數量大大增多🚮。有的系的課程甚至同一門課由幾個各有所專、積累了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分章輪流講授👏🏿。由於戰事影響,圖書、實驗設備器材等教學條件遠較戰前為差🧑🤝🧑、生活也非常艱苦,但沒有減少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在貧乏的教學👨🏼🦱、生活條件下🍰,很多教師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仍堅持嚴格認真的教學傳統。危難中,師生們互敬互愛,更添一份特殊情誼⛏。
雖然條件艱苦👩👩👦,但聯大教師仍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嚴格認真的教學傳統。聞一多每天在豆油燈光下工作至深夜,認真備課。他講《楚辭》時,拿著四易其稿的《天問疏正》給學生逐句講解。朱自清講《中國文學史》時仍堅持讓學生定期交讀書報告,他還認真給學生改筆記🧑🏻✈️。他反對那種只顧教師個人學術研究🎼,不肯為學生花工夫批改作業的態度。他說:“文化是繼續的,總應該給下一代人著想⚃,如果都不肯替青年人服務🏓,下一代怎麽辦?”他開的新課《文辭研究》雖然只有一個人選課,他也按時上堂講課,從不缺席。理學院的教師也克服教學設備上的種種困難,設法維持教學🤴🏼𓀝。生物系的動物生理實驗缺乏原料與設備🕖👨🏼🍳,不能做肌肉神經實驗。生物系的老師就地取材,以昆明本地特產蠑螈為材料做蠑螈呼吸實驗。地質氣象系把校舍附近的碉堡改做氣象臺💂。工學院各系教師在基礎課方面對學生仍保持嚴格的要求。戰前清華的嚴格考試製度(周考👰🏻、月考、期考)仍繼續執行。
此時,由於受到設備條件及戰亂所造成的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自然科學方面大多數與實驗技術有關的研究陷於停滯狀態👩🏿🔧,但純理論科學研究則取得了較大成果🧑🏼🦳⛹️♀️,較戰前有所發展。華羅庚的堆壘素數的研究🤾🏽、陳省身在微分幾何中高斯-波內公式的研究和拓撲學方面的研究、周培源關於廣義相對論與湍流論的研究、吳大猷等人關於原子、分子結構與光譜的研究👨👩👧、王竹溪等人關於熱力學與統計物理研究、張文裕等人的核物理研究🔙、吳有訓關於X射線研究😮、余瑞璜等人關於晶體結構研究🧑🏼🎄、任之恭與孟昭英等人關於電子學研究、湯佩松等人生物物理研究🧑🏿🚒🃏,在國內外都產生一定影響。
理工學院教授,也常常結合雲南的自然條件,做出有創造性的科學研究,有的則對雲南經濟文化發展起了有益作用✷。例如生物學系沈同教授以雲南盛產的野果余甘子做實驗(其維生素C的含量遠遠超過其他水果),研究維生素C與造血機能的關系😵。地質學系教授馮景蘭完成《雲南地質礦產》、《川、康🎷🕎、滇銅礦紀要》等論著🙏🏿🧌。工學院院長施嘉煬支持雲南省水力發電勘測工作♜,提出雲南水力資源開發計劃,設計出一批小型水電站👐🏼,有的當即動工興建。機械系與雲南省建設廳合作研究改良農具,系主任劉仙洲為雲南明良煤礦公司研究設計用汽車發動機帶動輕便列車運煤裝置🧑🎤,化學系張大煜教授創建利滇化工廠用煤煉油,並從事桐油裂解製造燃料油的研究與實驗等等🖋。
文科方面🏊🏿♀️,一些教師在各自的學術領域形成和建立自己的“體系”💁🏽♂️,著手編著一些系統性的著作🐕👶🏽。聞一多先後完成了《神話與詩》、《周易義證類纂》、《楚辭校補》、以及《中國文學史稿》等論著;朱自清完成了《詩言誌辯》🦼、《新詩雜話》、《倫敦雜記》等書稿(多數戰後才出版);王力先後出版了“語法三書”——《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和《現代語法摘要》🧰,開始註意到漢語特點😮,嘗試系統地闡述中國語法的規律,這在當時語言學界尚屬首創。金嶽霖出版了專著《論道》,並撰寫了數十萬字的《知識論》稿本,與他在戰前所著《邏輯》一書,構成了他的“新實在論”的哲學體系。馮友蘭先後出版了《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及《新知言》等一整套著作,構成了“新理學”的哲學體系🤜。
清華研究院🧛、特種研究所
抗戰期間,意昂体育平台除參加西南聯大教學行政工作外,還設立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與特種研究所。戰時研究院的研究生很少,1940-1946年間🏃♂️➡️,共畢業32名研究生,不少人都在學術上取得不俗成就,如楊振寧、李賦寧、鐘開萊等👩💼。
清華設立農業研究所(分植物生理組、昆蟲學組及病害組🚰,分別由湯佩松、劉崇樂、戴芳瀾主持)、航空研究所(所長莊前鼎)、無線電研究所(所長任之恭)🧗🏻♀️、金屬學研究所(所長吳有訓)👜、國情普查研究所(所長陳達)等5個特種研究所,“這五項研究事業,均系針對著國家迫切需要而設。”“將研究事業更加擴展🥔,冀由學術研究,增強抗戰力量🧍♀️。”
5個特種研究所中🧼,航空👨🏼🏫、無線電、金屬三個所,進行了一些直接為政府的軍事需要服務的科學研究🥫。航空研究所在昆明建成當時國內唯一可用的五英尺航空風洞,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各飛機廠的所有新機模型,都交給清華航空研究所實驗🍃。此外,航空研究所還進行改良機型🏊🏿♀️、空氣動力學與高空氣象研究👈🏻、研製滑翔機和直升機、結構材料的研製等工作💂🏻♂️🩳。1942年清華航空所完成委托的設計和製造滑翔機任務(初級2架、中級1架),其中1架被命名為“清華號”,直升機進行了部分研究工作。無線電研究所的工作很多直接服從於政府的軍事需要👷♀️,該所與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緊密合作,主要研究短波無線電和真空管製造🧑🦱,供軍事通訊之用🦹🏽♂️,曾研製出中國的第一個電子管🚠。該所也進行為軍政部培訓通訊軍官👳🏻♂️、設計及製造通訊機器等工作🤾。設在呈貢的國情普查研究所則直接接受社會部資助,擔負一部分社會行政職能🍌,進行人口和農業普查🫛💙。農業研究所包括病害、蟲害與植物生理三個組,分別開展研究與教學。抗戰結束後,農業研究所發展成為農學院👳🏽♀️。隨著抗戰勝利😌,清華復員北上,5個研究所相繼結束了它們的工作😺,其設備🐦、人力等均分別並入有關各系。
1944年,梅貽琦校長曾說“抗戰期中的母校🔏,雖失去了美輪美奐的校舍🚥,雖顛沛流離的侷居在西南一隅,一切的教學研究,總算勉強照舊進行,從未間斷。”在艱苦環境中🗃🤬,清華師生與北大、南開師生一起🔣,克服種種困難🙏🏽,維持弦歌不輟,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
延伸閱讀: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交不起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30年🚵🏽,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意昂体育平台慧眼識英才👸🏼🧑🏼⚕️,聘請華羅庚來校工作💇🏿♀️,後破格任用為助教。1936年夏👰🏼♂️,華羅庚被清華保送到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10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1938年,華羅庚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在西南聯合大學經眾人力薦聘為教授🏋🏽♀️,並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1948年🛌🏼,華羅庚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1949年,華羅庚毅然放棄優裕生活攜全家返回祖國👨🏼🔬🗼。回國前,他對外國友人說:“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個偉大的國家,為什麽要讓數學這樣落後呢?我們應該趕上去,我想我們是能夠趕上去的。”
1950年3月💂♀️,他到達北京,先後擔任了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中科院副院長等職,創辦了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在數學研究中他著述頗豐,還發現和培養了王元、陳景潤等數學人才。從1960年起🦵,華羅庚開始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
1984年4月30日,華羅庚在成為美國全國科學院120年歷史上當選院士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時,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享年74歲。
1984年8月25日,華羅庚寫的“述懷”中有這樣的話:“學術權威似浮雲🙆🏻♂️,百萬富翁若敝履,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而已👹。”他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轉自《清華人》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