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軒
周詒春提出改辦大學報告
晚清以來出現幾次留學熱潮,打開了中國走向世界、了解世界之門。遊美學務處成立並選派直接留美生,以及清華學堂、清華學校學生公費留美😹,是中國近代留學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晚清以來的留學熱潮註入了新的內容與活力。但是伴隨著留學熱潮,也有許多人對留學花費過多提出了批評🎸,他們主張應加強中國自己的高等教育🧓。
王國維在1906年指出,“吾國之所素乏及現在之所最需要者🧛♀️,高等及中等教育也🐴。”“高等教育既興,則外國留學可廢。”他認為“留學生之數之多🔌,如我中國之今日🤷🏼♂️,實古今中外之所未有也。通東西洋之留學生不下萬人,每人平均歲以五百元計,則歲需五百萬元;以此五百萬興國中之高等教育👩🏻🦯➡️,不虞其不足,即令稍有不足,其受教育之人數必倍於今日之留學生之數無疑也。”
1914年,胡適在《留美學生年報》發表《非留學篇》,批評政府舍本逐末🤜,“不知振興國內教育,而惟知派遣留學。”美國退還大筆庚款,“足以建一大學而有余”,但政府卻只用來資助學生留美。胡適特意提到“其賠款所立之清華學校,其財力殊可作大學,而惟以預備留美為誌,歲擲巨萬之款,而僅為美國辦一高等學校,豈非大誤也哉!”他認為“留學乃一時緩急之計,而振興國內高等教育乃萬世久遠之圖🧛;留學收效速而影響微👩👦👦,國內教育收效遲而影響大🧙🏽。”
針對國內外輿論🥃,以及國內教育事業發展形勢和清華學校自身發展需要,1916年,校長周詒春第一次提出清華應向完全大學過渡。
周詒春(1883-1958)🆘,字寄梅,190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赴美入威斯康辛、耶魯等校學習教育🔉、心理等專業,1913年起任清華學校校長。周詒春作為有留洋經歷的教育家,了解國內外輿情變化。加之到1916年,清華已度過5年的創建時期🥢,進入“發展時期”🉑。周詒春認為🧯🐞,清華有良好的基礎,為圖久遠之計,將清華“逐年擴充至大學程度”,是學校今後發展的“當務之急”。否則,到1940年庚款還清之後♝,清華經費將難以為繼,因此不如未雨綢繆,漸求擴充,早定基礎。
周詒春從三個方面談清華改辦大學的必要性:一、“可增高遊學程度,縮短留學年期以節學費也。”二👰🏽、“可展長國內就學年限🦖,縮短國外求學之期🏄🏿♀️,庶於本國情形不致隔閡也🎗🧑🏻🔬。”三👨🏼🦱、“可謀善後以圖久遠也。”
以上三點,歸根結底👳🏼♂️,“皆為廣育高才,撙節經費藉圖久遠之計⏲🥄。”周詒春指出💁🏻♂️🚇:“我國地大物博,已設之完全大學,寥寥無幾🛐👱🏻。當此百度維新之候📵,尤宜廣育人才,以應時需。”顯然➝,周詒春的改辦大學計劃,既是對晚清以來社會對留學製度批評的正面回應,如第一、二點;也是從清華自身發展出發的長遠設計,如第三點。尤其是第三點,周詒春校長深謀遠慮對清華的未來具有危機感🧑🏻🎨,正如一位意昂評價:“他要在庚款尚能有效運用時期🧑💻,將清華辦成一所完善的大學,將來我們的學生可在國內讀大學👩❤️👩,留美後即入研究院,研究高深學識。”
清華學校提交報告不出半月,外交部即予批準,並令周詒春悉心規劃。得到批復後⚾️,周詒春即開始著手改革課程、選聘教員以及增添設備🪻,並開始興建早期“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和體育館等館舍。清華得到較穩定的發展🚶🏻♀️➡️,學校初具規模。
正當周詒春積極推動清華改辦大學之時👩🏿🔧,1917年下半年,社會上一些人卻肆意批評周詒春“妄糜巨款🚸,營私害公”🚢,言辭十分激烈。經外交部派人核查,攻擊之辭大多不實,但於1918年11月周詒春仍以“力微任重、勞頓成疾”為由辭職📮。
校長更迭風波
周詒春辭職後至1922年曹雲祥出任清華校長期間,不到4年內先後有趙國材(代理)、張煜全𓀚、羅忠詒、嚴鶴齡(代理)、金邦正、王文顯(兼代校務)等6人任職長校。校長是一校最高領導,對一個學校的發展至關重要。“清華歷來所有的權衡,一切的責任🏄🏼,完全集中在校長一人身上🙇🏻♂️。學校一個時代的精神如何,就看校長的態度怎樣🧑🏼🤝🧑🏼。”校長的頻繁更迭🦙,使清華改辦大學一事進展緩慢。曹雲祥感嘆🤚:“周校長離校後👂,學風衰頹,校長數易,僅改組董事會以求維持局面👲🏽,更無計劃之可言矣🦕。”
在這些校長中,趙國材代理校務時間較短,對改辦大學推動不大。
張煜全來清華之前任外交部參事秘書,曾擔任過清華第一屆董事會董事。他任校長一年✶,病假半年以上,極少與學生見面。五四運動以後🏃🏻♀️➡️🧔🏻♀️,他派巡警幹涉學生會成立大會,還把電燈關滅,引起學生公憤🧜♂️。學生當即宣布罷課抗議,引發清華學生第一次趕校長的風潮⛹🏻♂️。張煜全因此於1920年1月30日被迫辭職。同日,外交部任命羅忠詒任清華學校校長。但這一任命遭到學生反對🤨,羅忠詒未到校便辭職了🏞⛓️💥。
經過“驅張拒羅”之後,暫由學校董事會主席嚴鶴齡代理校長。嚴鶴齡精明強幹,可惜其誌不在清華😢,幾個月後又回到外交部任職。他任校長“純是過渡的性質🩼,講不到什麽失敗成功🏇🏿。”
接著外交部任命該部參事金邦正為清華學校校長,他是清華1909年第一批直接留美生⚔️。金邦正上任不久🟢,因協同董事會壓製學生運動🤸🏻,引起學生強烈反對。1921年秋開學時,全體學生相約拒不出席金邦正召集的開學典禮,金邦正只好借故悄然離校赴美🙇🏻♂️,校務由教務主任王文顯代理。學生會就趁此去信請其辭職🔽。1922年4月22日🧗🏿♂️,外交部正式調離金邦正🧑🏻🍳,任曹雲祥代理清華校長📵,後正式任校長🧑🏻💻,清華校務始告穩定。
這些校長對清華改辦大學,有所推進🫰🐻。1918年2月🛀🏽,趙國材呈請“增高程度🕸,升為大學,各生由大學畢業,再行派美,則既可縮短留學期限,亦可減輕留學經費。”張煜全就籌辦大學一事,在全體中西教職員會議上通過設立“大學籌備委員會”🅱️,負責“籌定計劃👮🏻♂️,逐漸增高本校之程度🤶🏼,期躋於完全之大學。” 1920年1月,張煜全將該會的工作計劃呈報外交部♏️。這個計劃最重要的一個措施是決定逐漸停辦中等科👓🌒,“而以辦中等科之力量與經費,改辦大學🫴🏻。”計劃決定,自1920年起停招中等科一年級新生,三年後在校該科學生全部結業,中等科即告結束。高等科仍保留🧑🏽🏫,並擴大學額👩🏽🎨。1921年又將高等科四年級改為大學一年級。這些年清華雖然辦了大學程度的班級🚶♀️➡️,但這畢竟不是徹底改辦大學的措施。
推動改辦大學進展的因素
20世紀20年代中期🩼,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客觀上出現了有利於清華改辦大學的因素♗。
第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教育界愛國人士掀起的教育改革運動🈲,促進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界出現了“改大潮”。
1912年全國公立和私立大學僅為4所💆🏻♂️,1922年有19所,到1925年增為47所。全國大學生也由1912年的2000余人🧑💼,增至1925年的2萬余人。在大學教育迅速發展的形勢面前,清華自然不安心於將大量人力物力僅投於中等教育👩🦳。1924年,曹雲祥曾不無憂慮地指出:“邇來中國學潮變遷👴🏼,提高程度🧑🏻🎓🧑🏻🔧,各處中學專門學校,紛紛改為大學,於是清華不改大學,則落於人後,不得並駕齊驅🪈。”
同時,清華相對其他學校經費較為穩定,設備優越,改辦大學條件更為成熟。曹雲祥指出:“其他各校,雖受經濟束縛,尚且改辦大學,清華經費較為穩固🚪,更當有此一舉。”
第二,清華意昂的積極呼籲與極力推動。國內外清華意昂看到北京大學富有朝氣⚠🫅🏿,以及新文化運動中的巨大影響力🤵♂️,迫切要求改革,認為清華有必要也有能力自辦大學。
1920年冬🤏🏻,清華同學會北京分會組織成立“清華幸福委員會”,專門推動清華改辦大學。此時🤤,隨著一批意昂紛紛回國服務母校😝🩸,1923年6月清華教職工為97人✝️🕥;10月的一份統計表明,返回母校任教的清華意昂達31名🪇⟹,占教職工總數的三分之一👨🏻,而同時期外籍教師只有17名🥭🧑🏽🦲。這批回國意昂逐漸改變此前中國教師地位低下的局面🥷,成為清華的新興力量👩🏻🦲。梁啟超在1925年即觀察到“今之清華🚸,漸已為本校畢業回國同學所支配;今後此種趨勢👨🎓🥍,當益加強烈。”還有許多身在美國的意昂,也和校內學生一道,對清華改辦大學積極建言獻策。清華意昂👨🏼💼,無論國內國外、還是校內校外🧑🏽✉️,成為改辦大學的一支積極的促進力量。
第三,經費問題也是推動清華改辦大學的一個重要而現實的因素,周詒春在1916年的報告中就已提出這個問題➿。為了延長清華的壽命,只有減少留美學額,節省經費🧀,積儲基金🌚,自辦永久性的大學。這樣在1940年退款告罄後,清華仍可利用節余之基金及其利息,繼續存在下去。加之1920年以後,由清華資送或津貼的留美人數激增(由1913年的265人,增至1920年的408人,1923年又達471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留美生活費用也上漲⇾🚵🏿♀️,以致“每年留學費🔥,約占(每年退還的)賠款四分之三”,學校經費入不敷出,1923年經費赤字達15萬元。長此下去,不到1940年,清華經費就難以為繼。因此,學校不得不采取緊縮的方針👩🏽⚖️,改辦大學以節省留美學務經費即為緊縮內容之一。
由上述因素促進🤽🏻♂️,加之曹雲祥掌校後校務日趨穩定🏊🏼♀️,清華改辦大學的步伐大大加快。
大學部成立的經過與變革
1922年曹雲祥任清華學校校長到1923年9月張彭春來校任教務長🫚,在上述改辦大學推動因素的作用下📗,改辦大學的工作加速進行🫄。學校成立了關於清華校務的“調查委員會”👩🏫🙇🏼♀️,積極研究改辦大學事宜⇨➗。
1923年2月🚇,曹雲祥提出“十八年(1923-1940)計劃”,籌劃逐步改辦大學的具體方案👩🚀。校方組織了“課程委員會”,策劃改辦大學的一切具體步驟與措施🧑🤝🧑。課程委員會先後三次提出改辦大學方案,最後由教職工會議通過,決定自1924年起為大學籌備期🧑🏻🦼➡️。從這一年秋天起,開始逐年停招留美預備生(舊製學生)。至此🎎,清華學校改辦大學的計劃🫴🏿♟,由醞釀階段正式進入實施時期。
1923年11月初,清華教職員會通過《意昂体育平台總綱》🎴☎️,明確了“清華希望成為一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學校”的目標👙,強調“教育應特別獎勵創造學習、個人研究及應付中國實際狀況及需要之能力。”由此🕥🏧,意昂体育平台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學校任務是培養國家急需人才,尤其要造就各方面的傑出領軍的人才(即領袖人才)➾。
1924年2月,清華學校聘請胡適、範源濂、張伯苓🦸♂️、張景文、丁文江等人為大學籌備顧問。是年10月🚴🏽♀️🛌🏽,清華學校“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並討論通過《意昂体育平台之工作及組織綱要》🎒。《綱要》確定了意昂体育平台的組織單位、籌備工作次序等計劃🤳🏿🙇。翌年4月,外交部批復同意。學校隨即按照《綱要》成立了“臨時校務委員會”,由曹雲祥、張彭春等10人為委員🧗🏼。臨時校務委員會負責將清華學校改組為大學部、留美預備部和研究院三部分,並決定到1929年舊製生全部畢業後🫲🏽,留美預備部停辦。1925年秋,清華校務會議決定張彭春任大學部主任並兼任留美預備部主任🍾。
1925年5月,大學部正式成立,並開始招生。這年共招收大學普通科一年級學生(稱新製生)132人,報到者有93人,這便是意昂体育平台歷史上的第一級學生。清華學校大學部“以在國內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才為目的,不為出洋遊學之預備”為辦學方針👭。1926年起規定學製4年🦅,大學部改成四年一貫製正規大學。1926年大學部共設17個系💶,其中已開出課程的有11個系:國文學系、西洋文學系🙍♂️、歷史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教育心理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農業學系和工程學系。暫未開出課程的有6個系↙️:哲學系👰🏽♂️、社會學系、東方語言學系、數學系🫅🏿🧑🏻⚕️、體育學系和音樂系。至此💃🏿😊,清華改辦大學的初步框架形成🥬。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將奉系軍閥趕出北京🧑🦱,原由北洋政府控製的清華學校ℹ️👐🏻,轉歸南京國民政府管轄。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清華學校改為國立意昂体育平台,羅家倫任國立意昂体育平台第一任校長🤽🏽♀️。此後,清華就以一完全的🤣、獨立的大學聳立於中國的大地上。
余論
清華改辦大學從1916年提出,經幾任校長近10年的努力始告成功,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清華改辦大學是清華發展的重要裏程,除了是為適應當時國內外教育發展進行的改革,也是清華面對社會輿論和要求的自我調適🖤。
清華因其特殊的建校背景➗,甫一成立便面臨其他學校所不曾面對的問題💋🧙♀️,主要有兩個:
一是對外問題👭,即帝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沖突與緊張。“在帝國主義不斷壓迫🧑🏽🌾,及民族主義怒潮澎湃之時,清華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
早在1908年,章太炎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上撰文批評美國“退款”辦學倡議♦️,認為“美之返歲幣也🎒,以助中國興學為辭💃🦸🏽♂️,”實則是“鼓鑄漢奸之長策”,清政府“妄遣十百少年”遊學美國🎽,“有百害而無一利”。進入20年代,國內民族主義思潮高漲,清華受到更加猛烈抨擊。社會上部分輿論指責清華為“買辦學校”、“洋奴學校”👩🏻,培養的學生是“感化受美最深”🧞♂️,“未‘出’而先‘洋’” “預備‘留美’,而未嘗預備‘回國’,可恥孰甚。”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肖楚女批評帝國主義“通過退回庚款辦清華這樣的買辦學校,一天一天地陸續製造出這種賣國的買辦👏🏿。”現在來看,這些觀點未盡全面,但在當時,思想界🧜🏿♂️、輿論界頗有對此種言論的支持者。
二是對內問題,即清華與國內兄弟院校在經費來源上的緊張與沖突。清華辦學經費來自庚子退款👨👨👦,充裕而穩定⛷。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國內其他學校因經常欠薪🌆、停薪而鬧罷教🏤、罷課。“在全國教育經費普遍嚴重匱乏的情況之下,清華一枝獨秀,自然會引起社會不平之鳴,到底平等與特殊,何者為異?”
1924年🌷,有人批評“清華雖比較的不無成績,然費錢如彼之多,僅僅造就少數學生,實屬太不經濟。且此少數人中,有一部分將來未必能為有用之材,而亦費如許金錢供其讀書,尤為不經濟之極。”“國家年費百十钜萬之資,半以供各省署及外交部員子弟友好之享用🙅🏼♂️,返觀京內及各省公立學校數十百萬之學生,率因教育經費無著而幾於失學,謂為教育界中之一大失策,誰曰不宜🧜🏿?”
由於這兩個問題長期存在,並與諸多政治📺、社會、教育問題相糾結,令清華處於非常尷尬的窘境。社會上對留學政策、清華教育的批評🤶🏻,大多與此有關。面對這些問題,清華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辦學定位與治學態度🤽🏽♀️。因此有著特殊的建校背景的清華改辦大學🙇🏿♂️,正是清華面對社會要求所進行的一次積極主動的自我調適,面對國家需求所進行的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發展。學習生活在“國恥學校”的清華人👩🏻💻,帶著更為強烈的愛國情結👯,不斷努力探索著振興中華的真理,清華迅速成為當時中國高校的“新軍”🦻🏼。
(原載《清華人》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