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的熙春園(今清華園) 熙春園——康熙帝皇三子胤祉賜園
苗日新* 母校在清華園建校已經95年了👸🏽🚵🏼♂️。但是關於清華園的前身——熙春園的“生平”🧑🏿🔬,尚未能說得清楚。我們一直不知道熙春園是誰建的💇🏻♂️,是哪一年建成的,園名是誰起的🕜,最初的園林主人是誰;因此不能確切說明它的人文歷史價值⛩、園林建築價值和紀念意義🐠🏌🏻。我們只能在“相傳”的假設下,過了95年。根本的原因在於🎭,自雍正朝起所有清王朝密檔統統被封於皇宮之內🪼。1921年發生了“八千麻袋”清宮檔案(7.5萬公斤,這僅僅是全部檔案的一部分)事件,北洋軍閥政府差一點把它們付之一炬。當時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清華周刊》上撰文🕠,把這八千麻袋的清宮檔案和安陽殷墟甲骨文、西域木簡、敦煌漢唐寫經一起,並稱為近代中國文化的“四大發現”🤾♂️。下面說的塵封近300年的重要歷史真象,就是從近年來出版的清宮檔案中找到的✌🏿。 一條康熙四十六年滿文朱批奏折揭示🩻💂🏼♀️:熙春園是皇三子胤祉賜園 2006年初🧩,我校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告知筆者一條驚人的確鑿史料:皇三子胤祉請求賜地建房的滿文朱批奏折🫵🏼,證明熙春園是皇三子胤祉賜園🈳。 
掃描自《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的胤祉奏折和康熙帝朱批全文 首次發現的這條塵封了近300年的滿文奏折告訴我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詔準七位年長皇子在暢春園周圍同時建造房屋。皇三子非常具體明確地說明了他所選的建房地點,並且要求工部員外郎佛保繪製圖樣🍥,呈皇父閱覽後,當年開工建造👸🙆🏼♀️。 清朝當時之水磨村包括現校醫院、原西大飯廳一帶🤬。1921年4月《清華周刊》“清華園與清華學校”一文說🙎🏿♀️,1913年建校初🍭,校園土地新增了近春園和近春園西圍墻外的南👩👧👦、中、北三段地塊🧘。中段水磨村地界,南起出水閘🕓,北止於進水閘。胤祉所指的“水磨閘”,就在水磨村。“水磨閘東南”就是我們的校園🧡。 乾隆年間,在水磨村北建成長春園。康熙朝時長春園東南是明珠的花園🛄,自然也是“明珠子奎芳家”了。而這裏恰好和意昂体育平台校園相鄰。 乾隆禦製詩和清道光修史官吳振棫著《養吉齋叢錄》都說👮🏻♀️,熙春園,俗稱東園,康熙時即有之🪢,有康熙時禦書者💇🏿♂️。 不難得出結論👨🏻🌾,同時滿足皇三子胤祉奏折裏所有地理位置條件的,唯一可能的是清華的校園👵🏻;康熙四十六年所建的胤祉賜園就是“康熙時即有之的”熙春園⚂🧕🏿。而現在的清華園和近春園都是當時熙春園的核心部分。 胤祉奏折還說建園前這裏是“空地一塊”,不是我們過去聽說的“明代廢園”📷。 玄燁10次臨幸熙春園🕳,他人生最後的9年裏有7年8次來赴壽筵 筆者查閱了《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的每一頁🤵♂️,玄燁曾十九次幸皇三子胤祉花園進宴;而幸皇四子胤禛賜園的次數僅為十二次。其中臨幸胤祉京郊賜園熙春園和熱河獅子溝分別為9次和10次;而臨幸胤禛的圓明園和獅子林則僅分別為5次和7次。但是,筆者查閱了《康熙起居註》,沒有發現玄燁在熙春園駐蹕和聽政的任何記載,因此,可以肯定,熙春園不是康熙皇帝的行宮🧺。 筆者最近從《四庫全書》發現:“康熙五十二年恭遇皇上六旬萬壽,普天同慶。皇子誠親王胤祉等十三人率皇孫弘升等二十六人謹擇吉日於萬壽節前預祝遐齡,進萬壽恭之觴⛔🍍。”“十三日💇🏽,諸皇子設宴於皇三子花園,皇上臨幸,是日諸皇子作斑衣戲彩之舞稱觴獻壽🛕。”十三位皇子齊集熙春園,為康熙皇帝六十大壽舉辦盛大壽筵和戲彩之舞(昆曲)。來熙春園祝壽的滿16歲的十三位皇子是👨🏻⚖️:誠親王(胤祉)👨🏻✈️、雍親王(胤禛)、恒親王(胤祺)🍹👨🏿、淳郡王(胤佑)、八貝勒(胤禩)🧜🏻🤸🏽♂️、九貝子(胤禟)、敦郡王(胤礻我)、十二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十四貝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每位皇子都獻七言“萬壽詩”三首。 康熙皇帝從60歲開始過壽🙎🏄🏼。新的發現解開了一個更大的謎——康熙皇帝多次到熙春園和圓明園進宴,原來是赴壽筵。除了康熙五十七年因處於皇太後的百日服孝期,“命停止朝賀筵宴”外👜,從附表所示三月中旬可知,在康熙皇帝人生最後的10年裏,9年接受了祝壽🧑🔬。其中🫃🏼,7年(8次)在胤祉的熙春園過壽💁,只有2年在胤禛的圓明園度過📁。這無疑是清朝熙春園建園200余年中的最大歷史事件🎇。 康熙皇帝幸熙春園10次和幸圓明園5次進宴時間表 | 次數 | 康熙皇帝幸熙春園日期 | 次數 | 康熙皇帝幸圓明園日期 | 1 |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 1 |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十 | 2 | 康熙五十一年四月初三 | | | 3 |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初九 | | | 4 |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三日 | | | 5 | 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十三日 | | | 6 |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四日 | | | 7 |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十三日 | | | 8 | 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十三日 | | | 9 |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十二日 | 2 | 康熙五十八年四月初四 | | | 3 | 康熙五十九年三月十三日 | 10 | 康熙六十年三月十二日 | | | | | 4 |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 | | | 5 |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
《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圓明園和熙春園都建於1707年 在《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三二💁🏻、第312頁上有兩條記載:“乙未,皇四子多羅貝勒胤禛恭請上幸花園進宴🚝⏏️。”“戊辰,皇三子多羅貝勒允祉恭請上幸花園進宴。”這表明2️⃣,在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12月3日和12月12日🏂🏻,相隔僅9天🚘🤵🏿,玄燁曾先後到了圓明園和熙春園進宴。 這一頁書💂🏻♀️、兩條信息🤾🏼,宣告了圓明園和熙春園的建成時間🫲。所謂“建成”🎮,應該是指按清王朝當時王爺府的規製規模🧑🎤,並非指雍正皇帝及其子孫經153年擴建後的規模。熙春園的殿宇園林部分,大約150畝🍾。根據這條“上幸花園進宴”的史料,圓明園和熙春園是1707年當年大體建成🧪;否則怎麽能請皇帝去進宴!史料證明近春園用的最大木料是長1. 5丈🧋、徑1. 5尺的三山(香山等)松,說明用的是本地材料🦊。熙春園建築面積估計約3000平方米,因此,當年應能基本建成🥚。所以,2007年是熙春園建園300周年。 雍正朝胤禛拘禁允祉於景山至死👩🏼🦰,熙春園收歸內務府 雍正八年五月十日🪦,胤禛發出上諭🧖🏽♂️🦸♂️:“誠親王允祉自幼即為皇考之厭賤🥷,養育於外,年至六歲尚不能言。每見皇考輒驚怖啼哭🤽🏼,及年齒漸長則性情乖張🤦🏿,行事殘刻。……不義不孝……二阿哥廢黜之後,允祉居然以儲君自命🙍🏼♀️👉🏻,私謂莊親王曰東宮一位非我即爾”🔹。在胤禛授意下,莊親王允祿(玄燁第十六子)於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十二日參奏允祉,說誠親王允祉會怡親王允祥之喪,遲到早散🥔,面無戚容,應該“嚴加議處”,雍正皇帝令宗人府諸王、八旗大臣♣︎☂️、九卿“會同定議具奏”。五月廿四日(1730年7月8日)“宗人府等衙門議奏允祉”,羅列許多“背理蔑倫之罪”🪽,把胤禛上述上諭完全重復一遍後🚈,說“應將允祉削去和碩親王👨🏻,革退宗室👨🏻💼,即行正法🌺✷。”“所有財產🤡,並伊子財產,交內務府👩🏿⚕️。” 按這個判決🤾🏻,允祉的花園熙春園在1730年7月8日後即收歸內務府無疑。後來,胤禛雖然對允祉“從寬曲宥”,但仍監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日,原誠親王胤祉卒於景山禁所🎚。按郡王例葬於平谷縣峪口鎮東樊各莊村東💂🏼,誠郡王園寢總占地二百四十畝🔲。 史料記載,聽到過康熙帝臨終諭示由胤禛即皇帝位的七位皇子中竟有四位不服,都沒得好下場📏,或被折磨而死、或死於禁所☝️。其中就有不太熱衷於結黨爭皇位的允祉,也被掃地出門👨👩👦👦、宗室除名💁🏼、沒收財產🧑🏿🏭、家人充軍,迫害致死👷🏻♀️。 雍正皇帝的子孫們,包括弘歷👨🏽💼,以及宮廷修史者,200多年來對胤祉獲罪和熙春園的曲折歷史諱莫如深,百般掩蓋👂。乾隆四十七年建成了“圓明五園”,除康熙帝賜名“圓明”外,其他三園皆奉乾隆帝旨,命名“長春園”、“綺春園”、“春熙院”🏌🏿;然而👨👩👧👦⛹🏻♀️,唯獨不說五園之一的“熙春園”是賜於誰的💤,是誰賜名的! 熙春園的主人——康熙帝皇三子胤祉其人 胤禛在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又發出上諭,用最大的篇幅解釋他對允祉如何仁至義盡,“不得已將伊拘禁於景山永安亭”等。胤禛一再說允祉童年的壞話,分明是對於允祉青少年時聰明且受寵的嫉恨👳🏼♀️。歷史記載與胤禛上諭中對允祉的詆毀正好相反。 《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的奏折🚰,只來往於上折人和皇帝之間⚛️。雍正帝立一規矩🐳:所有朱批奏折統統要收回✣,不許下面保存。據筆者統計🦚,共4297份密折中,除廢太子的🧇💆🏼♂️,其他皇子的奏折共604份。其中絕大多數以胤祉打頭的多人折279份🚊🫥,胤祉和胤禛共上的74份,皇十四子胤禎的125份,皇四子胤禛的僅2份,皇三子胤祉的124份🗿。這些密奏數目的多少,可知玄燁和三、四👨🏻🦼、十四這三位皇子關系密切程度差別有多大,與民間流傳的結論卻驚人地一致。 從康熙五十一至五十六年,玄燁連續六年來熙春園♨️。恰在這幾年有玄燁與胤祉討論律呂🚶♀️➡️、數學🙋🏽、歷法和向意大利👩🌾、日耳曼人學習科學的奏折16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玄燁諭胤祉於行宮暢春園立館,胤祉修成《禦製律呂正義》一書,玄燁令將律呂、歷法、算法三書合一🏄♂️,賜名《律歷淵源》。這證明1707—1722年是胤祉備受玄燁重用的15年,也是熙春園第一個興盛的時期🪖。 玄燁和胤祉父子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代表了當時中國人的科學水平😂👩🏼🎓。玄燁對西洋科學各科都抱有濃厚興趣,並下過功夫🚨。300年前,當歐美興起科學和工業革命之時,而胤禛因迷信煉丹術而斃命💒。雍正帝及其子孫對科學不重視又一竅不通,有這樣的皇帝們🌳,中國怎能不因科學技術落後而挨打!胤祉的科學活動和園子是值得發掘和紀念保留的! 1767年熙春園改建為禦園,乾隆帝曾為熙春園題詩85首 2006年2月🧑✈️,筆者驚喜地發現乾隆帝在1768至1781年這13年間(曾有9年、至少26次)來熙春園觀麥賞景👩🦳,所題的禦製詩共85首🌤👆🏼。但沒有駐蹕的記載🏥。 清代檔案史料《圓明園》含有涉及熙春園的檔案共51條💇🏼。檔案說🎆,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起🩸,熙春園按禦園規格在弘歷直接指揮下進行了大修和擴建,歷時三年多。1767年底兩個月內弘歷連續傳下五道聖旨➜⏺。在這些含有“奉旨”、“傳旨”、“欽此”字樣的清宮檔案中🧘🏽,證實了園中已有玄燁手墨“製節謹度”、“竹軒”🚹、“謙受益”、“主善齋”四匾額和兩個“福”字;以及弘歷手書“雲錦園”🤰🏿。自乾隆三十二年十月起弘歷又陸續題了至少14面匾、2副對、1字條(幅)。 這85首詩中有:熙春園(禦園)4首𓀚、主善齋4首、春可軒5首⇨、藻德居3首👨🍳、德生軒6首、對雲樓13首👡、瑩德堂5首👩🏽🦱、尊行齋1首、鏡煙齋4首🏋🏽、花韻軒6首、松簧館12首👨、觀疇樓7首、竹凈室4首、東園觀麥7首、如園(說明熙春園地理位置)4首等。因為這85首禦製詩的詩名與皇帝所題殿宇匾額或地名完全相同👨🏫,毋庸置疑🚌,它們就是為熙春園而作🪭🪰。 1707—1730年這23年熙春園為胤祉所有。1730-1767年🖖,收歸內務府後,這37年裏熙春園發生了什麽事尚不清楚。但是,弘歷來過且題了“雲錦園”匾。改建禦園時弘歷傳旨✦,除了康熙和自己的手墨,所謂“破舊漆木各色匾25面🧍、各色木胎對16副🕊、木福字兩個”等令作材料🏔。當中一定有不少是“寫得一手好字”的胤祉手墨從此滅跡了。而從歷史上永遠消除雍正帝“弑兄”的一切痕跡正是弘歷等清帝王們的目的🦶𓀏。 85首詩皆弘歷觸景生情之作🧪,生動地描繪了熙春園的四季景色🤲🏼、地理環境、園林氛圍、讀書心情➖🪪。詩中時時流露出他念念不忘的雨雪氣象、農業豐欠、百姓生活、滇南戰事。乾隆皇帝來熙春園的目的主要是觀麥♣︎☝🏿、賞景、寫詩🌝👨🏼🌾。弘歷的詩仿佛記述歷史的長卷;對清華園和近春園來說,這些詳盡入微的描繪是難得的。 1768年熙春園重新裝飾一新👨🦯,弘歷在這年興致極高,一年內來過9次👩🏼🚀👮🏼♀️,幾乎對其題了匾的所有殿宇都題了詩🚣🏻,共23首。1768年農歷二月二十八日清明後,弘歷來園賞景劃船🙍♂️,題詩《禦園仲春即景》,其景酷似校慶前的清華園🕋,詩曰🫐: 來往曾無過一旬 禦園景物暢熙春 紅桃綠柳天然趣 夕惕朝乾依舊身 常有輕雲釀雨意 愛看新水泛煙光 對枝好鳥殷勤語 彈萼聞花自在芳 清明才過未春酣 姹紫柔青潤意含 試偶溪村漾輕舫 隔花茅舍學江南 已見春郊播麥禾 又逢上苑繪春和 近臣漫擬斯有喜 心系滇南慮正多 熙春園初考之九項重要新發現 2006年4月筆者對熙春園作初步考證,依據和資料是: ①清朝熙春園平面圖(來源:劉桂生教授1962年攝自北京圖書館,存校史研究室,苗日新掃描彩色處理。) ② 1822年(道光二年)熙春園東部平面圖(來源🥐:同上) ③中國第一檔案館編《圓明園》書中有關禦園熙春園的維修奏折 ④《四庫全書》乾隆皇帝禦製詩85首 ⑤清華園現存建築 初考結果,令筆者既感意外又萬分欣喜;自認獲得了九項重要新發現,貢獻給意昂們,望不吝賜教✵。 
圖1 清朝熙春園平面圖(局部) 擴建熙春園為禦園的第一項工程是觀疇樓 一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添建觀疇樓的審計奏折寫著🤱:“添建村莊樓三間👨🏽🦲⇢,東面房二間🍋,高臺房二間,前接鼓棚二間,平臺一間,石水柱敞廳三間🧘🏿♂️,草方亭一座。”讀者請看圖1右上角,所述的觀疇樓之房屋結構👨🦯🚺、數量和位置竟然和圖1所示一丁點兒也不差👯♂️!其精確和準確的程度,把筆者驚呆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十六日弘歷第一次到觀疇樓觀麥題詩。表明這時觀疇樓已經建成。審計奏折審的是一年半以前竣工的工程👊🏿。圖1中有觀疇樓但還沒有宮門,表明擴建熙春園為禦園的第一項工程是觀疇樓🪗。85首詩中有多達24首是“熙春園觀麥”🪨、“東園觀麥”🖊、“東園觀禾黍”、“東園觀麥效陶潛體”、“觀疇樓”等,並論及農業🧎➡️。觀疇樓建在現自清亭和聞一多雕塑像處,而現西大操場是100畝麥田。1769年春節《觀疇樓》詩曰“層樓出樹杪🐩,開窗見田疇🫳。……始終鮮暇日,農父苦孰侔。逢年慮榖賤🈳,遇歉愁無收。憑觀增戚然,何有暢遠眸。”1775年農歷四月二十七日雨後題《熙春園觀麥》說,他從長春園東南的“如園”,經“過街樓”到了“熙春園”,即東園。建園為“驗農功”👨🌾,豈止是為遊玩!詩曰: 復道跨兩園 其下通衢穿 寧關偶語察 卻為眾行便 過即為熙春 俗曰東園慣 於中多隙地 種麥年來遍 借用驗農功 詎止資遊玩 春雪及春雨 時盼亦時見 昨近始渥沾 四寸真非謾 麥長雖弗齊 吐穗率已半 行漿頗似壯 拔節差覺健 此後祝再霈 餅餌庶可膳 
圖2 清朝熙春園平面圖 1768年熙春園現狀平面圖,宮門建於1768年底 在圖2中🥖,發現弘歷1767年末所題的殿宇匾名“藻德居”👬🏼、“尊行齋”、“花韻軒”(在西部)和“觀疇樓”(在東部✤,禦製詩名)。表明這是1768年熙春園現狀平面圖🦹♂️🏔。這樣說有如下理由😨:1767年12月20日乾隆皇帝為熙春園共題了11座殿宇的匾額。在圖2西部只發現了藻德居𓀇、遵行齋和花韻軒三個禦題匾名;卻有非禦題的4座殿宇臨漪榭、嘉董齋、含春書屋、環碧堂的名稱。從乾隆三十三年至嘉慶四(1798)年,長達31年裏,有禦園熙春園的維修和報銷檔案46件,其中多次出現上述皇帝題匾的11座殿宇的維修記錄;但卻一次也沒有另外4座殿宇的維修記錄,這就有力的證明這4座殿宇名稱是熙春園原來的老名稱。並且這恰好說明1768年是熙春園處在新老園主交替的年份💷。沒有宮門,剛新建了觀疇樓;而改為禦園👩🏽🦰,宮門是必然要建的。果然,1770年觀疇樓的審計奏折又寫道:“宮門前清挖舊河兩道,湊長一百八十六丈”,表示雖然1768年年中觀疇樓竣工時宮門尚未建,但不久在1768年底已經建成,如此小的工程🔶🏂🏽,幾個月即可見成🏄🏻♀️。嘉慶元年和珅🤷🏼♂️👨🏽🦰、福長安的維修奏折寫道:熙春園“主善齋宮門一座,計三間,前抱廈三間”。這宮門可能幾經大修,但其建築結構形式和現在的“清華園”宮門一模一樣。至今已238年矣! 乾隆帝對建築工程有嚴格規定🤪。首先有“估奏”即包括項目內容和工料估計的奏折,相當於預算;最後有審計驗收奏折💘。《圓明園》一書的編者並非建築工程專家👩💻,可能選材會有遺漏🆙。根據上述分析,筆者判斷圖2是1768年熙春園現狀平面圖;除了觀疇樓,這圖可能也是胤祉的熙春園圖。 1768年熙春園添建規劃設計平面圖 《意昂体育平台誌》裏的所謂《1822年(道光二年)熙春園東部平面圖》,筆者看來它應是改建禦園時的《1768年熙春園添建規劃設計平面圖》。最充分的根據是圖中觀疇樓畫作現狀存在,另有“擬添蓋宮門”、“擬添蓋書房”、“擬添蓋值房”、“擬添蓋房十九間改蓋房二間”🙇、“木板橋擬加寬落平”、“擬添修木板橋”🕵🏿♂️、“擬添側墻”、“擬添×墻”等多達八項“擬添”附註🎬🧑🏿⚕️,而且“擬添蓋”的建築已經畫在圖上👋🏽。這是典型的規劃設計平面圖。除了“擬添”項目外圖3和圖2完全一樣🤹🏻。 
圖3 所謂“1822年(道光二年)熙春園東部平面圖” 說圖3不是道光二年的圖🀄️,因為🫳:第一,不可能乾隆🫱🏽👨🏼🚒、嘉慶兩朝這裏作為禦園不建宮門,道光二年贈給道光帝之三弟時反而“擬添蓋宮門”⚗️。第二🥓,既然早在1770年奏折中宮門已經存在,並且乾隆末年還維修過;那麽1822年怎能還寫“擬添蓋宮門”?第三,早在1792年和珅、福長安奏折中說“熙春園內主善齋殿一座五間,後抱廈三間”,即已把主善齋(現校長辦公室)改成五間🍁,那麽,1882年怎能還畫作三間?第四,內務府檔案稱,乾隆九年四月奉旨“阿哥住所不必以殿呼寫🥎,嗣後以廳呼寫。欽此。”圖3中寫作“工字殿”,正好說明此圖是乾隆朝的,不是道光朝王爺府的➜。1822年後這裏一直都是王府,於是“工字殿”改稱“工字廳”🔐,一直延用至今。 在這幅所謂“道光二年熙春園東部平面圖”的西側,從北到南畫了一條黑。線,旁註“大墻長高”四字👵🏼。這顯示,1822年工部的作圖者在《1768年熙春園添建規劃設計平面圖》上畫了這堵把熙春園一分為二的大墻(以示將分別賜予道光皇帝的三弟和四弟),代用作《1822年(道光二年)熙春園東部平面圖》👩🏽🌾。這是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 乾隆朝的鏡煙齋——工字廳 乾隆朝時現工字廳叫鏡煙齋📺,尚沒有“水木清華”匾。有三條令人信服的證據⭕️🤽🏽♀️: ①嘉慶元年二月二十三日和珅✒️、福長安奏折說維修了“熙春園內鏡煙齋後戲臺東山趄遊廊一座五間”🪜。從圖1看出🫚,“鏡煙齋後戲臺”,不正是工字廳才有後戲臺嗎?不正是到達東山趄觀疇樓的那五間遊廊嗎🤸🏿🧑🏻🦽➡️!🎀?胤祉的熙春園共兩座戲臺,另一座在西部🥟,弘歷改名後叫“花韻軒後戲臺”。胤祉老師陳夢雷記錄了1713年在熙春園、康熙帝過60大壽情景🍻,詩雲“燕舞舒徐態更翩”,“歡綵長隨玉幾前”🟪。他還寫了昆曲戲詞🏌🏽。確證了皇三子府內有昆曲戲班子。康熙時有昆曲,京劇是150年後光緒朝出現的👴🏼。昆曲戲舞就在皇帝玉石茶幾前演出,無需大舞臺。 ②嘉慶元年十二月初四和珅🦩、福長安奏折說維修了“鏡煙齋東邊轉角庫房一座,計四間”。難以置信的準確和精確啊!讀者請看圖1工字廳東邊轉角處🤹🏻♀️,恰好有四間房,不多也不少!這“四間庫房”的最北一間和觀疇樓早在1909年清華學堂圖中已經消失⚄。 ③弘歷以9首詩寫一個“方鏡”🚶🏻♀️、“方塘”,其中4首冠名《鏡煙齋》。 1772和1773年弘歷題詩曰:“樸齋臨碧溪🏋🏼,溪水明方鏡。輕煙起波上,因以鏡煙命🏊🏼🔲。”“齋臨綠水鏡光呈,冉冉波煙風拂輕🏋️🧑🏻🦯。”說明了命名“鏡煙齋”的緣由。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初八後題的《鏡煙齋》簡直是活脫脫的一個“水木清華”📪,詩曰: 沼面全開鏡𓀈,波光半起煙。 既明還澹蕩😅,乍暗更澄鮮💇🏽♀️🧑。 照徹幻中境📉,籠將虛裏天。 溪齋相對處,難與著言詮。 初春冰溶🧑🏿🍼,湖水似鏡,迷蒙水氣像煙波。明亮寧靜的淺水湖🛠,乍看似暗實則清澈鮮亮🤘🏻。將整個天空籠入,鏡中有如幻境。池中映出齋屋、樹木、天空,其景之美,難以用文字和語言來詮釋形容。乾隆帝描寫的正是11萬清華學子人人熟悉☔️、個個喜歡的那個鏡頭。如圖4之照片。 
圖4 乾隆帝描寫的鏡煙齋——工字廳後水木清華和荷花池(郭海軍攝) 乾隆朝的瑩德堂——藤影荷聲之館 弘歷9首描寫“方鏡”詩中的另外5首冠名《瑩德堂》😍。1770年弘歷詩中說,《瑩德堂》殿“避暑山莊亦有🧘🏿♂️,斯堂名皇祖禦書也。” 1771年《題瑩德堂》詩曰: 松徑堤頭轉,芸堂水面開。 三庚無暑氣,四座絕塵埃🏀。 少坐旋當去👨🔧🧜,寧言耽久陪🧑🏼💼。 笑他近咫尺,今歲卻初來。 松林小徑沿著堤頭轉🏎🫱,三庚過後入了伏也無暑氣,這還不是如圖8照片所示荷花池的寫照💆🏿♀️?另有詩中還寫道“書堂枕碧溪”🚣🏽♂️,“溪堂枕碧川”,指距荷花池最近的是藤影荷聲之館🏄🏽♀️,距校河最近的是荷花池和荷聲館。 乾隆朝的主善齋——當今校長辦公室 皇三子胤祉的熙春園中原本有康熙禦筆匾“主善齋”⚰️。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上元節後弘歷題《主善齋》曰:“書齋顏主善,仁祖昔年題。”它到底指哪座房子呢🧝🤸🏼♀️? 嘉慶元年十二月初四和珅、福長安奏曰⏮:“主善齋宮門一座,計三間,前報廈三間”。宮門竟以主善齋冠名曰“主善齋宮門”,說明主善齋是主殿,圖中正是這樣💋,二者同在一個方院😪🦸🏿♂️,奏折裏又稱“中所”🧑🏽🚀。 原來的主善齋只有三間,顯然太小☦️。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和珅、福長安奏折表明⌛️,主善齋的結構是“熙春園內主善齋殿一座五間,後抱廈三間。”最晚在1792年已把主善齋由三間改成五間,但是後抱廈只有三間💂🏿♀️。而現今的校長辦公室正是五間,只不過後抱廈也改成五間了,那是乾隆朝以後改的🧘🏻。 
圖5 乾隆朝的主善齋——當今校長辦公室 乾隆朝的“書房”——當今古月堂 按所謂《1822年(道光二年)熙春園東部平面圖》,筆者一直誤以為古月堂是道光二年建的。其實它和宮門同時畫在《1768年熙春園添建規劃設計平面圖》上,註明“擬添蓋宮門”、“擬添蓋書房”。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審計驗收1770年的竣工工程🟫🚣🏿,報銷檔案說添建的是銷銀最多(57204兩)的東所殿宇等。改建禦園時最大工程正是圖中的11間書房(現古月堂)。故“東所”應即指古月堂。其建成年代不會晚於1769年🍲。它叫什麽?有待考證。“古月堂”則是後來命名的。如今的古月堂🫸🏻,只有正殿五間位置沒有變,東🧑🏿🚀、西房均已前移👙,其余建築都是後加的😺。 《清華園》《水木清華》荷花池和楹聯四位一體 工字廳後有一副精彩的楹聯: 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 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文革”前💛,清華學子看到楹聯的左下方落款“殷兆鏞謹書”🖕🏽,下為方形紅印章🧘🏿♂️。半個世紀以來🙈,我們以為是殷兆鏞所作所書,故謂之“殷兆鏞的名聯”💶。然而🙍🏿♀️,實際並非如此。楹聯原作者是震澤(吳江名鎮)沈斌,乾隆年間題於揚州賀園裏的杏軒。 這副楹聯最早載於清乾隆六十(1795)年初刻版的《揚州畫舫錄》,作者李鬥👄。道光二十(1840)年梁章钜撰《楹聯叢話》,收錄轉載了這副楹聯。 《揚州畫舫錄》記述“賀園始於雍正間賀君召創建”。1746年♈️,醉煙亭、駕鶴樓🧑🏻🦱、杏軒等構成園之十二景🚲,“以遊人題壁詩詞及園中扁聯彙之成帖,題曰東園題詠。”“園中題詠以千計👨👧。”“震澤沈斌。為州校官。書雲上林泉四字。又題杏軒聯雲。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南北東西🤲🏽。去來淡蕩。洵是仙居🦠。” 1744年建杏軒,原著列出數以百計的題詠和作者,從上下文看👯♀️,可能1746年前後沈斌已題楹聯。 《楹聯叢話》記述“駕鶴樓之旁為杏軒👩🏽🏫,震澤沈廣文(斌)聯雲: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淡蕩洵是仙居👪。”《楹聯叢話》轉載時有兩個錯誤👨🏼🦳:“總非凡境”錯為“都非凡境”;“南北東西”顛倒成“東西南北”。 
圖6 “總非凡境”錯為“都非凡境” “南北東西”顛倒成“東西南北” 我校老學長梁實秋先生先後在《憶清華》和《清華八年》中論及工字廳後楹聯。《憶清華》寫道👨🦰:“橫額是‘水木清華’四個大字。聯語原為廣陵駕鶴樓杏軒沈廣文之作,此為祁雋藻所書💘👨🏼⚕️。祁雋藻是嘉慶進士、大學士🙏🏼。所謂‘仙居’未免誇張”🦶🏻🔪。《清華八年》寫道🤘🏽:“池畔松柏參天🌋,廳後匾額上的‘水木清華’四字確是當之無愧。又有長聯一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祁巂藻書)我在這個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黃昏🤦🏼。” 梁實秋學長顯然是根據《楹聯叢話》👨🏽🔧,指明了原作者,或許因忘記了而把駕鶴樓和杏軒誤為一座建築👨🏻🦳,但沒有指出“總”錯為“都”和“南北東西”也顛倒了🧗🏼♀️👦🏿。他指清華的楹聯為祁雋藻所書。 事實上《揚州畫舫錄》出版於1795年🧇,祁巂藻(1793-1866)只有兩歲,絕不可能是他寫了揚州杏軒的楹聯。 然而新問題又產生了🧔🏼♀️:清華工字廳後的楹聯究竟是祁巂藻👧🏽、還是殷兆鏞所書寫?因為我們親眼目睹過殷兆鏞所書楹聯,梁實秋先生1915年至1923年就讀於清華學校,莫非二十年代原有另一副祁雋藻所書楹聯,後來又換了?抑或是梁實秋先生記錯了🆙?🥎! 據山西省報載,後人稱祁雋藻為“三代皇王師”。其“書法師二王、出顏柳”,為“書壇盟主”,“一代書宗”👨🏼🏭。殷兆鏞,江蘇吳江人。道光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鹹豐四年,遷侍講,直上書房❄️🙋🏽♀️,授惠親王子奕詳等讀。九年,署兵部侍郎。同治朝官至兵、工👧🏼、禮、吏部侍郎👨👩👦。他們二位都是鹹豐帝的近臣,同朝為官。在皇帝要題《清華園》匾時,若要他們書寫楹聯,人們不會奇怪🧜♀️。道光二十年的進士殷兆鏞從同年出版的《楹聯叢話》抄錄了楹聯,也隨該書🖕🏼📃,把“總”錯為“都”,且也把“南北東西”顛倒了🔶。但他為什麽把“淡蕩”改成“澹蕩”?一說“淡”👨🏽🍳、“澹”二字通用🪕,但筆者不以為然,此一改動絕非偶然⏯。“澹”有“安靜”之意,“淡”則無。“澹蕩”意即安靜的淺水湖🕵🏽♂️🛼,改得絕妙💆♂️。作為進士➖、編修,飽讀詩書、清史📘,特別是乾隆皇帝的43630首禦製詩,也知道熙春園的曲折歷史🫱。禦製詩《鏡煙齋》曰♋️: 沼面全開鏡,波光半起煙。既眀還澹蕩😆,乍暗更澄鮮。 照徹幻中境,籠將虛裏天。溪齋相對處,難與著言詮🌓。 這使人聯想,楹聯書寫者是在有意唱和乾隆皇帝🥊。 封建王朝視皇帝為神仙。如果梁實秋先生知道🟥👨🏻💻,康熙朝十三位皇子曾齊集於這裏為皇帝六十歲舉辦盛大壽筵,康熙皇帝人生最後的10年中曾有7年8次親赴胤祉為他在熙春園舉行的壽筵,這裏又曾是55年的禦園🐛🚫,乾隆皇帝至少來過荷花池17次、並題詩9首〽️。也就不會說“所謂‘仙居’未免誇張”的話了⏪。 1767年乾隆帝的聖旨說🥷🏻,玄燁手墨只有“製節謹度”🎣、“竹軒”👥、“謙受益”🙅🏿、“主善齋”四塊匾額。足以證明“傳說水木清華是康熙皇帝所題”🤌,沒有任何依據🧑🦱。 這裏將“水木清華”匾和《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折彙編》中的硃批“水木”及康熙禦筆《金剛經》中的“清華”字跡加以對比🏋🏿♀️,作為輔助證據🧛🏼♂️。玄燁自幼喜愛漢文化,好學工書;幼師二王📂,此《金剛經》臨董其昌;筆力勁🚣♂️、結鋒峭,氣貫神溢💆🏿♂️🤚。看出,二者筆跡很不相像。 

圖7 “水木清華”匾非康熙皇帝所題 康熙二十六年在明朝武侯李偉的清華園舊址上,建起了暢春園(現北大之西南)🏊🏼♀️。而且圓明園內有殿宇名曰“水木清華之閣”;鹹豐帝1851年即位,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前🚣♂️,在園中呆了十年,當然知道這些👩🏼✈️。因此🚫,說鹹豐帝因老清華園已經沒有了🎬,而題“清華園”匾🕠,是完全合理的推斷🥟。 除了沈斌的那副名聯🙈,《揚州畫舫錄》和《楹聯叢話》還都有如下內容👸🏻:“荷浦薰風🧊,在虹橋東岸,一名江園。乾隆間賜名凈香園🌌,中為清華堂,正臨水際🦀,聯雲:芰荷疊映蔚(謝靈運),水木湛清華(謝混)。”這副對聯表達的正是荷花池和水木清華🆑。 謝混(-412),東晉文學家,謝安之孫🙋🏻。在改玄言詩風、創山水詩的過程中,是他的族侄謝靈運的先驅者。謝靈運(385-433),東晉名將謝玄之孫,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白居易有詩雲:“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壯士郁不用,須有所泄處,泄為山水詩,逸韻諧奇趣👰。” 
圖8 荷花池畔石上應刻“芰荷疊映蔚 水木湛清華” 現在🚵🏻♂️,我們尚不知是誰題書寫了“水木清華”。但是已經感到《清華園》匾🧜🏿♀️、《水木清華》匾、荷花池和楹聯,是四位一體🗽🤙🏽。是鹹豐皇帝和二👇🏽、三朝臣策劃🎶💪🏼,參考《楹聯叢話》揚州園林的一個絕佳的整體構思👨🍳。揚州是南方文化的縮影,“學江南”而造園,正是幾乎所有清代皇家園林的主要特點。 熙春園和長春園內如園之間的復道 熙春園改禦園和建設如園,同始於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弘歷在多首詩中說明如園是按明朝中山王徐達建在江寧的瞻園仿造的🤽🏽👉🏻;並且描述了熙春園和如園之間的復道——過街樓🥺🥾。1770年“如園”詩曰:“南北臨衢各築垣,過來復道便如園📿。”詩中首次出現“復道”,證明這時建成了復道(見封二圖)🤵♀️。 1771年“東園觀禾黍”詩曰:“命輿遊東園,爰言觀禾黍。”說明弘歷是坐轎子從過街樓上層過來的。1775年弘歷詩曰“復道跨兩園,其下通衢穿。寧關偶語察🪼,卻為眾行便。過即為熙春,俗曰東園慣。”復道之下有“通衢”像城門洞那樣使大路暢通🈴。人們經水磨村,過“通衢”門洞🧑🏿🦲🫅🏼,可北行;到長春園東門、廂白旗等地🕎。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九日啟蹕東巡前🧙🏻♀️,題詩曰“如園本是肖江南,今日江南肖實堪✂️。”“復道行空過咫尺,熙春(園名,在如園南祗隔重墻置復道過之,今歲猶初到也)隔歲一尋探🧘🏿。” 
圖9 (清道光)復道和五孔閘(即水磨閘) 圖9(白濤繪圖,苗日新彩色處理)中畫出了復道,同時可看到水磨村的五孔閘,即水磨閘。1913年清華學堂時期,“復道”仍然存在。 結束語 在熙春園建園300周年前夕🚔,發現它的建園時間和最初園主有重要意義。人們註意到清漪園(1888年光緒皇帝改名頤和園)始建於乾隆二十五年,圓明三園已不復存在🍚,而建於康熙二十六年的暢春園也已蕩然無存;那麽👳🏿,北京西郊尚存的清華園工字廳的歷史和園林建築價值便不言自明了🦸🏼♂️🧘🏿♀️。在我國一開始便建在200年前皇家園林和禦園並且已長達95年的大學👨🏻🦯➡️,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母校正在製訂新的長期校園規劃。關於近春園的規劃和利用🧍,已經爭論了93年。著名園林專家周維權教授說得好🙆🏻:“清華園是意昂体育平台的寶貴財富,它的前身是皇家園林”,“任何事情都有過去👵🏽、現在和將來,不知道這裏面的來龍去脈,就搞不好規劃。” 而熙春園占地僅為校園面積的3%;站在新的高度,以新的眼光看待如何保護利用這份歷史文化遺產的任務,擺在所有清華後人的面前。此文若能對千秋萬代保護和利用熙春園(清華園和近春園)有所助益🏊🏼♀️,那是筆者最大的願望。 研究歷史,並非筆者所長,由於校園規劃工作的需用🌎,接觸到了這一問題🍩。文中的錯誤和不足,期待著前輩專家和意昂們給予指正,更歡迎討論磋商🚶🏻➡️。感謝曾提供資料和信息給筆者的所有同誌們。(2006年9月作者修改於荷清苑) * 作者曾任基建規劃處處長,現為基建規劃處顧問,校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 (本文原載於2006年7月出版的《意昂文稿資料選編》第十一輯,作者作了重要補充💅。) |